形变场论文_马艳鸽,赵丽华,张盼盼,吕佳凝

导读:本文包含了形变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玉树,鄂尔多斯,周缘,测量,伊拉克,基线。

形变场论文文献综述

马艳鸽,赵丽华,张盼盼,吕佳凝[1](2019)在《函数模型与随机模型双约束的GPS-InSAR数据融合方法建立叁维形变场》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InSAR技术研究地表叁维形变时监测信息不足的问题,以GPS监测信息为先验信息,建立附有随机模型约束的地表叁维形变模型。考虑到SAR卫星极轨方式运行导致LOS向观测量对南北向形变不敏感的问题,以GPS南北向形变观测值作为强约束,构建叁维形变解算的函数约束条件。模拟数据与西安地区实测数据的计算结果表明,基于随机模型与函数模型共同约束的地表叁维形变参数最小二乘解的精度优于仅有函数模型约束或仅有随机模型约束及无任何约束的参数解精度。(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9年11期)

纪润池,申旭辉,张景发,田云锋[2](2019)在《中小地震叁维形变场重构方法研究与同震滑动分布反演——以2016年5月22日定日M_W5.3地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叁维形变场对于研究地震发震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的InSAR叁维形变场重构研究中,只有中强地震的实例。由于形变量级小、 InSAR方位向形变的误差较大,中小地震的叁维形变场重构易受噪声等影响。本文以2016年5月22日西藏定日M_W5.3地震为例,开展中小地震叁维形变场重构的尝试。首先基于InSAR技术获取了Sentinel-1升轨和降轨观测模式下的同震形变场,再结合同震形变场的特点、区域构造特征等,添加限定方程(走滑运动为0),重构了同震叁维形变场。结果显示,震中附近以下降为主,幅度达7 cm,南北方向形变较小(约2 mm),此区域还伴有2 cm的西向水平运动;形变中心区域东西两侧部分区域均出现少许东向运动(1.5 cm)。由同震形变场特征判断此次地震以正断破裂为主。本文提出了基于连续性分层采样选取样本点方法,以适应本地震形变场的实际情况。对所得的LOS向位移场和重构的叁维形变场进行降采样,反演得到了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两种数据得到的结果相似,最优发震断层的走向约181°,倾角约45°,断层错动平均滑动角约-87.1°,平均滑动量约为3.6 cm,最大滑动量位于深度6.5 km处,相当于一次M_W5.4的地震。(本文来源于《地震》期刊2019年04期)

孙赫,康帅,刘传金[3](2019)在《基于D-InSAR的云南墨江地震同震形变场的获取》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它具有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全天候、全天时等优点。无需地面控制点,弥补了传统大地测量监测技术的局限性,将大地测量技术充分地应用到地壳变形监测中,尤其在无人区或者缺少测量监测数据的研究区。D-InSAR技术是在InSAR技术上发展起来的,是目前国际上对InSAR应用成熟的技术之一,监测精度已经达到厘米级甚至毫米(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8期)

刘晓东,单新建,张迎峰,尹昊,屈春燕[4](2019)在《基于强震记录的汶川地震同震形变场及滑动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GNSS连续站分布密度较低,难以满足地震近场位移准实时观测的需求,强震仪加速度记录可作为地表形变观测的重要补充手段。文中利用自动经验基线校正方法分析了汶川MS8. 0地震龙门山断裂带附近的震时强震数据,通过校正处理和2次积分得到了同震位移场分布。将强震仪所得的位移时间序列与高频GPS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强震仪与GPS计算的同震形变场在位移幅值、方向和总体分布特征方面较为接近。联合使用强震仪、GPS和InS AR数据,基于相同断层模型反演的断层滑动空间展布形态、滑动范围、滑动量、应力降和矩震级等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均吻合较好。结果表明,强震记录可作为获取地震近场位移序列的有效手段,为研究地表破裂过程和地震参数快速获取提供有价值的基础资料。联合使用多种数据,可提高数据覆盖密度,实现数据优势互补。(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程冬,张永志,王晓航,韩鸣[5](2019)在《基于Sentinel-1A数据的2017年伊拉克哈莱卜杰M_W7.3地震同震形变场分析及断层滑动分布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利用二轨法对欧洲空间局Sentinel-1A雷达卫星影像进行差分干涉处理,获取了覆盖2017年伊拉克哈莱卜杰(Halabjah)M_W7.3地震震区的同震形变场,结果表明:哈莱卜杰地震造成的地表形变影响范围约为60 km×70 km,形变场基本沿扎格罗斯主前缘断层展布;形变场的西南盘呈现隆升趋势,最大视线向形变值为88 cm,东北盘呈现下降趋势,最大视线向形变值为37 cm;隆升形变值远大于沉降值,反映出发震断层以逆冲运动为主的特征。然后基于弹性半平面空间矩形位错模型,分别采用多峰值粒子群算法和最速下降法确定了发震断层的几何参数和滑动分布结果。反演结果显示发震断层以逆冲运动为主,兼少量右旋走滑运动,最大滑动量为3.34 m,释放的地震矩为1.68×10~(20) N·m (M_W7.4),与地震学的研究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地震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杜强[6](2019)在《基于无人机摄影的地震形变场测量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当前方法测量地震形变场时,不能有效去除地震图像中存在的噪声,得到的测量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误差较大,存在抗干扰性差和测量精准度低的问题。提出基于无人机摄影的地震形变场测量技术,对无人机摄影得到的主图像和辅图像做配准处理,采用SAR处理器处理图像数据,得到干涉图。利用SUSAN算法检测干涉图的边缘,通过K均值方法划分模板区域中存在的特征值类别,根据划分结果得到干涉图的相关参数和噪声区域,结合非线性扩散方法和SUSAN算法完成干涉图的去噪处理,依据基线估计去除干涉图中存在的平地效应,利用网络流算法完成相位解缠,获得地形相位值,绘制地震形变图,完成地震形变场的测量。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抗干扰性强、测量精准度高。(本文来源于《华南地震》期刊2019年02期)

张希,刘立炜,郝明,白卓立[7](2019)在《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垂直形变场负位错反演与应变积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鄂尔多斯地块及其周缘1970~2014年的垂直形变速率场资料,借助负位错反演研究该区域长期应变积累。结果表明,地块东北缘山西断陷带中北段年均能量积累增量、剪应力强度都较高,西南缘六盘山断裂与渭河断裂西段次之;山西断陷带中南段至晋陕交界处年均剪应力强度较高且显示一定程度的能量积累;西秦岭构造区尤其西秦岭北缘断裂西段、晋冀蒙交界区也反映一定程度的能量积累特性。(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9年06期)

周鹏,周光[8](2019)在《基于Sentinel-1A卫星SAR数据地震同震形变场反演——以意大利佩鲁贾地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验证Sentinel-1A卫星SAR数据在地震导致的地表形变测量方面的可行性。方法利用获取到的意大利佩鲁贾市地震前后两景Sentinel-1A卫星SAR数据并使用ENVI软件反演其地震同震形变场,得到雷达视线(LOS)方向地表形变图。结果反演结果表明:(1)地震导致的雷达视线方向地表沉陷和抬升最大值分别约为0.31 m和0.32 m,地震中心地表形变量约为0.1 m;(2)地震中心附近形成"西北-东南"走向长约30km的断层;(3)由地表形变剖面图可知:位于地震中心以北、以西和以南3个方向的地表有所沉陷,地震中心以东地区地表被抬升。结论 Sentinel-1A数据在地震地表形变场反演具有可行性,可作为研究地震机理和防灾减灾参考数据,但实际精确形变值还需要GPS测量数据验证。(本文来源于《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程冬[9](2019)在《基于InSAR同震形变场反演2017年哈莱卜杰地震滑动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属于破坏力惊人的自然地质灾害。一旦爆发,就会出现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地表破坏,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对此,众多地震学者积极投身于该项研究中,最终发现地下断层的活动与地震的爆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根据地震造成的地表位移信息来探究地下断层的运动特性,对预知地震和减小灾害带来的损失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作为一项新的对地观测技术,因具有高分辨率、全天观测的特点,比传统的大地测量手段更适合监测地表形变。鉴于InSAR技术只能获取地表视线向的位移,通常需要结合两对不同视角的影像数据来准确判断地震的形变特征和约束后续的反演估计。本文以2017年哈莱卜杰地震为例,通过D-InSAR技术提取了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基于Okada均匀位错模型进行了断层的滑动分布反演,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GAMMA软件作为数据处理的平台,采用二轨差分干涉方法处理两对升、降轨哨兵1号影像数据,分别获取了升、降轨数据的视线向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形变场集中分布于扎格罗斯主前缘断层,形变场的东北盘以沉降为主,视线向最大形变值为-37cm,西南盘以抬升为主,最大视线向形变值为88cm,整体上表现为隆升状态,符合逆冲地震的形变特征。(2)参考USGS的断层参数建立单一的断层模型,以经过均匀降采样和四叉树降采样的升、降轨形变场为约束条件,基于Okada弹性半空间矩形位错模型来反演估计该地震的断层滑动分布。经过对比两种采样数据的拟合残差和滑动分布,认为四叉树降采样的形变数据能更好的约束断层,因此选择基于四叉树降采样数据的反演结果作为本文最终的结果。(3)反演结果表示哈莱卜杰地震是逆冲性地震,发震断层以倾滑运动为主,右旋走滑运动为辅,滑动分布主要集中在沿走向0至45km、沿倾向10至40km的区域,最大的滑动量为3.29m,地震引发的最大能量为1.12×10~(20) N·m(M_W=7.33)。(4)根据主、余震的位置、形变场的分布以及断层的滑动特征,本文判断发震断层为扎格罗斯主前缘断层,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5-05)

谢文斌,胡家伟,左小清,张艳梅,刘玉忠[10](2019)在《基于InSAR技术的玉树Mw7.1地震3D形变场解算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差分干涉技术在地震监测中存在视线向模糊,即垂直、东西、南北叁个方向形变在LOS向上的投影,不能反映真实地震形变特征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2景升轨SAR数据,并利用D-InSAR技术和MAI技术联合解算玉树地震叁维形变场的方法。结果表明,在垂直形变中,断裂带西盘沉降,最大沉降量为-69.4cm,断裂带东盘抬升,最大形变量为50.1cm;在南北向形变中,断裂带西北盘整体抬升,最大形变量为70.5cm,东南盘整体下沉,最大沉降量为-88.7cm;在东西向形变中,断裂带东盘呈现向东的位移特征,其最大沉降量为-28.1cm,最大抬升量为44.1cm。解算和模拟的同震形变场表明,断裂带西盘具有朝西走滑(沉降)、东盘朝东走滑(抬升)的形变位移,揭示了玉树地震为左旋走滑型的地震机制。(本文来源于《工程勘察》期刊2019年05期)

形变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震叁维形变场对于研究地震发震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的InSAR叁维形变场重构研究中,只有中强地震的实例。由于形变量级小、 InSAR方位向形变的误差较大,中小地震的叁维形变场重构易受噪声等影响。本文以2016年5月22日西藏定日M_W5.3地震为例,开展中小地震叁维形变场重构的尝试。首先基于InSAR技术获取了Sentinel-1升轨和降轨观测模式下的同震形变场,再结合同震形变场的特点、区域构造特征等,添加限定方程(走滑运动为0),重构了同震叁维形变场。结果显示,震中附近以下降为主,幅度达7 cm,南北方向形变较小(约2 mm),此区域还伴有2 cm的西向水平运动;形变中心区域东西两侧部分区域均出现少许东向运动(1.5 cm)。由同震形变场特征判断此次地震以正断破裂为主。本文提出了基于连续性分层采样选取样本点方法,以适应本地震形变场的实际情况。对所得的LOS向位移场和重构的叁维形变场进行降采样,反演得到了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两种数据得到的结果相似,最优发震断层的走向约181°,倾角约45°,断层错动平均滑动角约-87.1°,平均滑动量约为3.6 cm,最大滑动量位于深度6.5 km处,相当于一次M_W5.4的地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形变场论文参考文献

[1].马艳鸽,赵丽华,张盼盼,吕佳凝.函数模型与随机模型双约束的GPS-InSAR数据融合方法建立叁维形变场[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9

[2].纪润池,申旭辉,张景发,田云锋.中小地震叁维形变场重构方法研究与同震滑动分布反演——以2016年5月22日定日M_W5.3地震为例[J].地震.2019

[3].孙赫,康帅,刘传金.基于D-InSAR的云南墨江地震同震形变场的获取[J].国际地震动态.2019

[4].刘晓东,单新建,张迎峰,尹昊,屈春燕.基于强震记录的汶川地震同震形变场及滑动反演[J].地震地质.2019

[5].程冬,张永志,王晓航,韩鸣.基于Sentinel-1A数据的2017年伊拉克哈莱卜杰M_W7.3地震同震形变场分析及断层滑动分布反演[J].地震学报.2019

[6].杜强.基于无人机摄影的地震形变场测量技术研究[J].华南地震.2019

[7].张希,刘立炜,郝明,白卓立.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垂直形变场负位错反演与应变积累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9

[8].周鹏,周光.基于Sentinel-1A卫星SAR数据地震同震形变场反演——以意大利佩鲁贾地震为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程冬.基于InSAR同震形变场反演2017年哈莱卜杰地震滑动分布[D].长安大学.2019

[10].谢文斌,胡家伟,左小清,张艳梅,刘玉忠.基于InSAR技术的玉树Mw7.1地震3D形变场解算与分析[J].工程勘察.2019

论文知识图

薄膜极化示意图两种模型解算结果与GPS比较图高纯铜线形状不均匀的第一焊点形貌福建及周边地震分布图(1974-1998)【廖...福建地壳厚度分布图精密水准网布设图

标签:;  ;  ;  ;  ;  ;  ;  

形变场论文_马艳鸽,赵丽华,张盼盼,吕佳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