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系膜细胞抗体论文_蒋晓立,陈学波,吴广宇,颜思诗,顾琼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系膜细胞抗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抗体,抗原,狼疮,肾炎,细胞,肾小球,大鼠。

抗系膜细胞抗体论文文献综述

蒋晓立,陈学波,吴广宇,颜思诗,顾琼英[1](2016)在《VEGF抗体对高糖状态下人肾小球系膜细胞生长、增殖和迁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VEGF抗体在人肾小球系膜细胞高糖状态模型生长、增殖和迁徙中的重要作用,为VEGF抗体应用于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建立人肾小球系膜细胞的高糖状态模型;(2)检测人肾小球系膜细胞高糖状态模型自分泌的VEGF;(3)观察VEGF抗体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高糖状态模型生长、增殖和迁徙能力的影响。结果:(1)与对照组、低糖组比较,高糖组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分泌VEGF量最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人肾小球系膜细胞高糖状态模型的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VEGF抗体,随VEGF抗体浓度升高,其细胞凋亡率、细胞增殖并非呈线性关系;(3)在人肾小球系膜细胞高糖状态模型中提取细胞,加入transwell上层小室,加入不同浓度的VEGF抗体,VEGF抗体浓度一定范围内增高会降低系膜细胞迁徙能力。结论:(1)高糖引起的肾小球系膜细胞VEGF表达上调,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2)VEGF抗体促进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凋亡,降低细胞增殖能力与迁徙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张岩[2](2010)在《OTU1在肾炎系膜细胞中表达的意义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是调控细胞内蛋白质代谢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在很多细胞活动,包括细胞周期、信号传导、DNA修复、受体功能、发育分化、炎症反应中起调节作用。该途径是一个受多种因素调控的可逆过程,这其中存在一些特异性的去泛素化蛋白酶的参与。去泛素化酶通过调节蛋白质的泛素化降解过程而与体内许多生理及病理过程有关,受到众多学者关注。卵巢肿瘤相关蛋白酶(OTUs)是新近发现的一个去泛素化酶家族。它包括从酵母到哺乳动物高度保守的OTU结构域,含有约130氨基酸,具有活性半胱氨酸蛋白酶位点。其中OTU1是在体外首先被证实的具有去泛素化酶活性的OTU蛋白。近年来研究表明,OTU1在细胞内具有多功能特性,除了参与蛋白质泛素化的调节外,还在调控细胞分化及细胞增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OTU1基因定位于11q13.1染色体上,广泛表达于人类多种组织内。已有用RT-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证明OTU1在肾脏组织内表达的报道,但是其具体表达的细胞定位及作用尚不清楚,与肾脏疾病的发生是否有关也无相关报道。饰胶蛋白聚糖(DCN)是一种小分子量的富含亮氨酸的蛋白聚糖,由核心蛋白和一条糖胺聚糖链构成,前者分子量约40 kD,由10~12个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模体构成,目前研究发现DCN有多种功能。本课题组前期实验在肾小球疾病的病理研究中也证实,DCN可以影响肾小球系膜细胞(mesangial cell,MC)的TGF-β1的作用活性,在减少肾炎病变中肾小球ECM沉积、抑制MC增生及肾小球纤维化硬化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肾炎病变中一个重要的拮抗肾炎损伤的因子。近年来,对DCN代谢及调节研究也不断深入。实验表明,DCN的代谢有两种方式。分泌到细胞外基质中的DCN,可被纤维母细胞通过内吞作用内化后,经溶酶体降解。而细胞内的DCN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可能通过内质网应激(ER Stress),经泛素-蛋白酶体系统调节降解。本课题组前期实验通过免疫共沉淀等方法,已证实MC内DCN是通过泛素化蛋白酶体途径降解的。同时,在DCN代谢的研究中,我们从DCN免疫共沉淀蛋白的质谱中又发现肾MC中去泛素化酶OTU1的表达,提示MC中OTU1可能与DCN结合,但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报道。因此,进一步研究MC中OTU1是否影响DCN泛素化降解,对深入研究肾炎病变的机制是有重要意义的。本文我们应用基因重组OTU1质粒稳定转染大鼠MC,成功获得OTU1高表达克隆株。并进一步应用RT-PCR及蛋白分析等实验技术证实了MC中存在OTUl的表达,在炎症因子刺激下OTU1表达升高。同时,免疫组化染色也证实在以MC增生为主的人肾炎组织中,肾小球系膜区OTU1的表达明显升高,提示OTU1表达与肾炎病理改变程度密切相关。在OTU1质粒稳转MC中,OTU1高表达可促进MC中DCN的表达。免疫共沉淀显示OTU1与DCN结合,并影响DCN的泛素化过程,提示OTU1是DCN泛素化过程的调节剂,以上结果表明MC中OTU1对DCN的表达影响可能在肾炎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同时,由于我们研究的早期还没有商品化的抗体,我们又尝试应用原核诱导表达质粒合成纯化OTU1蛋白,并以微量淋巴结免疫法免疫新西兰兔,制备了OTU1多克隆抗体。第一部分OTU1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OTU1稳转MC克隆株的建立目的构建OTU1真核表达质粒,筛选出稳定高表达OTU1的大鼠MC克隆株,为进一步研究作准备。方法用PCR法扩增OTU1基因片段,并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上;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经酶切测序鉴定;经脂质体稳定转染到大鼠MC中,通过G418及绿色荧光蛋白筛选出OTU1高表达的细胞克隆,并用RT-PCR和Western Blot进行鉴定。结果PCR扩增出了850bp的OTU1目的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上并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内,经酶切电泳及基因测序正确,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IRES2-EGFP-OTU1-myc。用脂质体转染后经G418筛选,荧光显微镜下挑出了带有绿色荧光蛋白的克隆,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MC中可见明显的Myc标签蛋白的表达及OTU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且OTU1mRNA水平明显增高,获得了稳定高表达OTU1的MC克隆。结论成功构建了OTU1真核表达质粒,并获得了OTU1高表达的MC稳转克隆株。第二部分OTUl在肾炎系膜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DCN的关系目的探讨OTU1在MC的表达及其与肾炎病理改变的关系,并研究MC中OTU1对与DCN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大鼠和人MC;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细胞中OTU1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观察炎症因子IL-1β和ATS刺激大鼠MC后,OTU1和DCN的mRNA和蛋白水平变化,并应用免疫组化对部分人肾炎活检组织检测了肾小球OTU1的表达分布;用Western Blot方法观察转染前后DCN蛋白变化;采用免疫沉淀的方法检测了MC内OTU1是否与DCN结合及转染前后MC内DCN的泛素化水平变化。结果在大鼠和人的MC中都有OTU1的nRNA和蛋白的表达,两者表达的现象一致;IL-1β和ATS刺激大鼠MC 3h、6h和12h后,OTU1和DCN的mRNA和蛋白水平升高;在人肾炎组织中,OTU1在以系膜增生性肾炎类型中表达明显升高;OTU1基因转染MC后,其过表达上调了大鼠系膜细胞中DCN的蛋白水平;免疫共沉淀证明OTU1可以和DCN相互结合;与未转染组相比,转染OTU1的大鼠系膜细胞中,DCN的泛素化降解减少。小结OTU1可在人与大鼠肾小球MC中表达且表达程度一致,表明动物与人的OTU1同源性非常相似;炎症因子可刺激MC OTU1和DCN表达升高;人肾炎组织的肾小球系膜区OTU1表达升高,表明其表达与肾小球肾炎的病理改变有一定的相关性;基因稳定转染大鼠MC后OTU1过表达可引起MC中DCN蛋白水平升高,免疫共沉淀证明OTU1与DCN相互结合,并引起DCN泛索化降解减少,结果提示OTU1可能是MC中DCN代谢降解的调节因子,并可能与肾炎的发生机制相关。第叁部分OTU1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目的制备抗OTU1多克隆抗体,初步探讨其在肾小球组织内的表达方法采用PCR方法扩增OTU1基因片段;将其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ProExHTa上;将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Rosette;酶切测序鉴定;利用诱导剂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进行诱导表达;用针对His标签的Ni2+-NTA亲和纯化柱进行OTU1蛋白纯化;经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分析验证;将纯化的蛋白采用微量淋巴结注射方法免疫新西兰兔;用琼脂双扩散和间接ELISA方法测兔血清效价;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其特异性;用自制的抗血清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OTU1在肾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PCR扩增了850bp的OTU1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ProExHTa并转化到大肠杆菌Rosette内,经酶切电泳及基因测序正确,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ProExHTa-OTU1,经IPTG诱导和Ni2+-NTA纯化后,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证实获得了36KD的OTU1融合蛋白,将其免疫新西兰兔后,获得了高效价1:16000的兔抗血清,Western Blot证明OTUl抗血清是特异的,免疫组化结果证实用自制抗血清能在肾脏组织检测到OTU1蛋白的表达。小结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成功地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ProExHTa-OTU1;成功诱导纯化了OTU1的融合蛋白,并免疫新西兰兔,制备了多克隆抗体;用此抗血清作为一抗来进行免疫组化实验,发现OTU1能在肾小球系膜区内表达。(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0-04-10)

赵薛飞[3](2009)在《IgG3型抗dsDNA抗体穿透人肾小球系膜细胞:狼疮肾炎发病机制新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IgG3型抗dsDNA抗体能否穿透进入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建立一套体外培养的人体肾小球系膜细胞穿透模型,探讨IgG型抗dsDNA抗体细胞穿透在L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验证抗dsDNA抗体能够选择性穿透肾细胞导致狼疮肾炎的假说。方法使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单克隆鼠抗人IgG3型抗dsDNA抗体;体外培养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将FITC标记的IgG3型抗dsDNA抗体与系膜细胞在37℃避光孵育45分钟,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荧光,确定IgG3型抗dsDNA抗体能否穿透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将系膜细胞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于37℃避光孵育1分钟,15分钟,30分钟和45分钟,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IgG3型抗dsDNA抗体穿透进入系膜细胞的动态过程并进行定量分析。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荧光显微镜镜检显示IgG3型抗dsDNA抗体能够穿透人肾小球系膜细胞进入细胞质并且能够同细胞核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显示,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在与IgG3型抗dsDNA抗体孵育不同时间后,各组之间细胞荧光强度不同(P<0.001),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并且细胞内的荧光强度与孵育时间呈正相关(rs= 0.967, P<0.001),在避光孵育达到45分钟时即可观察到IgG3型抗dsDNA抗体大量与细胞核结合。结论IgG3型抗dsDNA抗体具有穿透进入活细胞的能力,并且可能具有穿透进入细胞核定位于细胞核内的能力。IgG3型抗dsDNA抗体穿透细胞是一个动态过程,抗体进入细胞内的量随孵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并且该抗体穿透细胞可能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提示SLE患者体内的IgG型抗dsDNA抗体有可能通过选择性的穿透肾脏组织的活细胞引起肾脏器官发生损害。(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09-04-10)

夏育民,江珊,徐世正,丁国华,杨红霞[4](2007)在《大黄素抑制IgG型抗双链DNA抗体诱导的系膜细胞表型转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黄素对IgG型抗双链DNA(dsDNA)抗体诱导的大鼠系膜细胞(MCs)表型转化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马疫锥虫动基体DNA诱导大鼠产生IgG型抗dsDNA抗体,小牛胸腺DNA纤维素层析法提纯抗体。体外培养正常MCs(空白组),或在培养上清中分别加入IgG型抗dsDNA抗体、25 mg/L大黄素(对照组),或同时加IgG型抗dsDNA抗体与大黄素(实验组),检测MCs合成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等水平,并在透视电镜下观察细胞显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抗体对照组合成TGF-β_1等水平明显升高(P<0.05),并出现肌成纤维细胞样结构变化;而大黄素对照组的上述指标下降(P<0.05),且细胞显微结构基本正常。与抗体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合成TGF-β_1等水平降低,细胞显微结构大致正常。结论抑制IgG型抗dsDNA抗体诱导的系膜细胞表型转化可能是大黄素治疗狼疮肾炎的药理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华风湿病学杂志》期刊2007年05期)

夏育民,徐世正,丁国华,江珊,熊腊元[5](2006)在《IgG型抗双链DNA抗体对体外培养系膜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抗双链DNA(dsDNA)抗体对正常大鼠系膜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方法马疫锥虫动基体 DNA(kDNA)皮下注射法建立单纯抗dsDNA抗体阳性大鼠模型,提取取血清并与正常大鼠系膜细胞共同体外培养,同时设立正常血清对照组。分别采用ELISA法与Western blot法检测培养后系膜细胞分泌转化生(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6-06-30)

汪莺昱,朱汉威,蒋更如[6](2004)在《肾小球系膜细胞表面抗原及其抗体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近年来对肾小球系膜细胞研究的逐步深入 ,发现其在肾小球肾炎的发生过程中不仅是各种损伤的靶目标 ,同时也是积极参与者。本文就有关系膜细胞表面抗原及其抗体参与免疫介导炎症方面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期刊2004年04期)

杜卉,赵明辉,裴斐,陈旻,张颖[7](2004)在《狼疮肾炎患者血清抗系膜细胞抗体及其靶抗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既往研究认为狼疮肾炎(LN)是由直接或间接免疫复合沉积造成且主要和DNA及其自身抗体有关,但近年的研究表明存在一部分狼疮肾炎患者,其血清中抗ds-DNA抗体阴性,却具有典型的狼疮肾炎的肾脏病理改变;另外一部分狼疮肾炎患者即使血清中抗ds-DNA抗体阳性,在肾小球内也难以确定含有抗ds-DNA抗体免疫复合物的沉积。而LN患者血清中除抗DNA抗体外,还存在多种自身抗体。我们的前期工作中发现,LN患者血清中存在直接针对系膜细胞的异质性自身抗体。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抗系膜细胞抗(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4-06-30)

裴斐,赵明辉,汪莺昱,张颖,王海燕[8](2004)在《狼疮肾炎中新发现的抗肾小球系膜细胞抗体靶抗原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狼疮肾炎血清中新发现的抗肾小球系膜细胞抗体与抗DNA抗体的关系 ,及其靶抗原是否存在于细胞膜上。方法 DNA纤维素柱亲和层析分离狼疮肾炎患者血清中的抗DNA抗体 ,Western印迹法检测祛除抗DNA抗体的血清和亲和层析纯化的抗DNA抗体与系膜细胞靶抗原的结合。从体外培养的人系膜细胞系分离细胞膜并提取膜蛋白 ,以已知抗肾小球系膜细胞抗体阳性血清为探针应用Western印迹法鉴定膜蛋白中的靶抗原。结果 系膜细胞中相对分子质量为74 0 0 0、36 0 0 0的蛋白可以被祛除抗DNA抗体的血清识别。而相对分子质量为 6 30 0 0、910 0 0、12 5 0 0 0的蛋白被亲和层析的抗DNA抗体识别。系膜细胞膜上至少相对分子质量为 10 10 0 0、910 0 0、74 0 0 0和 310 0 0的蛋白可以被狼疮肾炎患者的血清识别。结论 部分抗肾小球系膜细胞抗体与抗DNA抗体无关。人系膜细胞系的膜蛋白中存在狼疮肾炎血清可识别的抗原物质 ,提示抗DNA抗体以外的直接针对肾小球系膜细胞的自身抗体在狼疮性肾炎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杂志》期刊2004年03期)

陈旻,汪莺昱,赵明辉[9](2003)在《狼疮肾炎患者血清抗系膜细胞抗体及其靶抗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通过观察狼疮肾炎 (LN)患者血清中抗系膜细胞抗体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 96例肾活检证实的LN患者血清 ,以体外培养的人系膜细胞为抗原 ,用ELISA检测抗系膜细胞抗体 ;以人系膜细胞可溶性成分为抗原 ,在非还原条件下进行免疫印迹检测靶抗原 ;并分析各种不同自身抗系膜细胞抗体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 ELISA显示 ,LN患者抗系膜细胞抗体阳性率为37 5 % ,其吸光度 (A)值 (0 4 5 )与健康人 (0 17)比较差异有显着性 (P <0 0 0 1) ;免疫印迹显示 ,94例(94 / 96 ,97 9% )LN患者血清存在抗系膜细胞抗体 ,共 12种不同蛋白被识别。其中 ,女性患者抗 6 30 0 0抗体的阳性率 (5 9 8% )高于男性患者 (2 1 4 % ,P <0 0 1) ,有血尿的患者抗 74 0 0 0、抗 4 6 0 0 0、抗36 0 0 0抗体的阳性率 (36 8%、34 2 %、31 6 % )高于无血尿者 (5 0 %、10 0 %、5 0 % ,P <0 0 5 ) ,抗核抗体阳性的患者抗 6 30 0 0抗体的阳性率 (6 7 6 % )显着高于抗核抗体阴性者 (16 7% ,P <0 0 0 1) ,抗ds DNA抗体阳性的患者抗 180 0 0抗体的阳性率 (6 1 5 % )高于抗ds DNA抗体阴性者 (34 4 % ,P <0 0 5 )。结论 LN患者血清中含有直接针对系膜细胞的异质性自身抗体 ,提示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在LN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的致病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华内科杂志》期刊2003年12期)

汪莺昱[10](2003)在《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抗系膜细胞抗体的检测及其靶抗原的初步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的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肾脏是SLE最常累及的器官之一。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在病理学上常可见到系膜区大量免疫复合物的沉积。自身抗体的产生是SLE病人的特征性表现之一,SLE病人血清中可以检测出多种不同的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和抗Smith抗体等。既往的研究认为狼疮性肾炎中系膜区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主要和DNA及其自身抗体有关,但近年的研究证实还存在一部分LN病人,其血清中抗dsDNA抗体阴性,却具有典型的LN肾脏病理改变;另外一部分LN患者即使血清中抗dsDNA抗体阳性,在肾小球内也难以确定含有抗dsDNA抗体免疫复合物的沉积。近年的研究发现,SLE病人血清中除抗核抗体外,还存在以非细胞核成分为抗原的自身抗体,如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和抗内皮细胞抗体,它们在LN的发病机制中也起着一定作用。因此,推测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固有成分作为自身抗原参与了原位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以及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郑州大学2003届硕士毕业论文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抗系膜细胞抗体的检测及其靶抗原的初步纯化 已有报道,在原发性IgA肾病和过敏性紫瘫肾炎患者血清中存在可与系膜细胞相结合的自身抗体一抗系膜细胞抗体(anti一mesangial cellsautoantibedies,anti一MC)。关于anti一Mc及其靶抗原的研究,各家报道不一,相关研究还不足以阐述由anti一MC及其靶抗原介导的系膜细胞损伤的机制,至今还缺乏可被公认的结论。尤其在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中有关抗系膜细胞抗体及其靶抗原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到报道。 本实验的目的为检测LN患者血清中抗肾小球系膜细胞抗体并分析其可能的临床意义,以及初步分离纯化其靶抗原,同时进行定位研究。 [方法]收集100例经肾活检证实的狼疮性肾炎病人血清,均具有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100例正常献血员血清,25例原发性IgA肾病患者血清以及12例无肾炎表现的SLE患者血清。以体外培养的人原代系膜细胞为抗原进行细胞ELIsA法检测抗系膜细胞抗体;以人原代系膜细胞可溶性蛋白为抗原,在非还原条件下用W七stem一blot方法检测anti一MC,并分析各种不同自身anti一MC抗体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系膜细胞系可溶性蛋白在快速蛋白液相层析(FPLC)系统中经MonoQ阴离子色谱层析柱于pH 7.5的条件下得到初步分离,用W七stem一blot法确定LN患者阳性血清识别的靶抗原位置;DextranT一500/PEG3350双液相系统提取人系膜细胞系可溶性膜蛋白,W七stem一blot法鉴定膜蛋白中的靶抗原。【结果1(1)细胞ELISA法显示:LN组及无肾炎表现的SLE组中anti一MC的阳性率分别为36%和17%。anti一MC的相对结合率在LN组和无肾炎表现的SLE组中分别显着高于正常献血员组(0.68士0.24 vs 0.42士0.17,尸<0.001;0.65土0.15 vs 0.42士0.17,P<0.001)和原发性IgA肾病组(0.68士0.24 vs 0.35士0.15,P<0.001;0.65士0.15 vs 0.35士0.15,P<0.001);LN组中anti一MC的相对结合率与无肾炎表现的sL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8士0.24 vs 0.65士0.15, 2郑州大学2003届硕士毕业论文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抗系膜细胞抗体的检测及其靶抗原的初步纯化尸>0 .05);原发性IgA肾病组中anti一MC的相对结合率与正常献血员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0.35士0.15 vs 0.42士0.17,P>0.05)。(2)W七stern blot示狼疮性肾炎患者中94/96(97.9%)的血清存在抗系膜细胞抗体,共12种不同蛋白被识别。其中(59.8%vs 21.4%女性病人中抗63kD自身抗体的阳性率显着高于男性病人犷二7.076,尸<0.01)。有血尿的病人中抗74kD、抗46kD、抗36kD自身抗体的阳性率显着高于无血尿者(分别为:=7 .615,尸<0.01;34.2o’o vs 10.00,0,犷=4.492,尸<0.05;36.50,0 vs 5.0%,扩3 1 .6%vs 5.0%,扩二5.808,尸<0.05)。抗核抗体阳性病人中抗63kD自身抗体的阳性率显着高于抗核抗体阴性者(67.60,0 vs 25.00;0,扩=13.x29,尸<0.001);抗ds一DNA抗体阳性的病人中抗18kD自身抗体的阳性率显着高于抗ds一DNA抗体阴性者 (61.50,0 vs 37.50,0,扩=4.327,尸<0.05)。(a)经FPLe一Mon。Q阴离子色谱层析柱于pH 7.5至少可分离4种HMCL可溶性蛋白,分子量分别为74kD,52kD,36kD和24kD的靶抗原可结合至阴离子交换柱上,并可分别被O.05M Tris一HCI八M NaCI缓冲液梯度洗脱下来。(4)在可溶性HMCL膜蛋白制剂中,经W七stem blot至少确定了74kD、24kD靶抗原的存在。【结论】LN患者血清中含有异质性的抗系膜细胞自身抗体,不同的抗体可能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在人系膜细胞系及其膜制剂的可溶性蛋白中含有LN患者血清可识别的靶抗原,同时部分靶抗原已得到初步分离纯化,提示系膜细胞表面由anti一MC及其靶抗原介导的原位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在LN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03-04-12)

抗系膜细胞抗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是调控细胞内蛋白质代谢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在很多细胞活动,包括细胞周期、信号传导、DNA修复、受体功能、发育分化、炎症反应中起调节作用。该途径是一个受多种因素调控的可逆过程,这其中存在一些特异性的去泛素化蛋白酶的参与。去泛素化酶通过调节蛋白质的泛素化降解过程而与体内许多生理及病理过程有关,受到众多学者关注。卵巢肿瘤相关蛋白酶(OTUs)是新近发现的一个去泛素化酶家族。它包括从酵母到哺乳动物高度保守的OTU结构域,含有约130氨基酸,具有活性半胱氨酸蛋白酶位点。其中OTU1是在体外首先被证实的具有去泛素化酶活性的OTU蛋白。近年来研究表明,OTU1在细胞内具有多功能特性,除了参与蛋白质泛素化的调节外,还在调控细胞分化及细胞增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OTU1基因定位于11q13.1染色体上,广泛表达于人类多种组织内。已有用RT-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证明OTU1在肾脏组织内表达的报道,但是其具体表达的细胞定位及作用尚不清楚,与肾脏疾病的发生是否有关也无相关报道。饰胶蛋白聚糖(DCN)是一种小分子量的富含亮氨酸的蛋白聚糖,由核心蛋白和一条糖胺聚糖链构成,前者分子量约40 kD,由10~12个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模体构成,目前研究发现DCN有多种功能。本课题组前期实验在肾小球疾病的病理研究中也证实,DCN可以影响肾小球系膜细胞(mesangial cell,MC)的TGF-β1的作用活性,在减少肾炎病变中肾小球ECM沉积、抑制MC增生及肾小球纤维化硬化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肾炎病变中一个重要的拮抗肾炎损伤的因子。近年来,对DCN代谢及调节研究也不断深入。实验表明,DCN的代谢有两种方式。分泌到细胞外基质中的DCN,可被纤维母细胞通过内吞作用内化后,经溶酶体降解。而细胞内的DCN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可能通过内质网应激(ER Stress),经泛素-蛋白酶体系统调节降解。本课题组前期实验通过免疫共沉淀等方法,已证实MC内DCN是通过泛素化蛋白酶体途径降解的。同时,在DCN代谢的研究中,我们从DCN免疫共沉淀蛋白的质谱中又发现肾MC中去泛素化酶OTU1的表达,提示MC中OTU1可能与DCN结合,但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报道。因此,进一步研究MC中OTU1是否影响DCN泛素化降解,对深入研究肾炎病变的机制是有重要意义的。本文我们应用基因重组OTU1质粒稳定转染大鼠MC,成功获得OTU1高表达克隆株。并进一步应用RT-PCR及蛋白分析等实验技术证实了MC中存在OTUl的表达,在炎症因子刺激下OTU1表达升高。同时,免疫组化染色也证实在以MC增生为主的人肾炎组织中,肾小球系膜区OTU1的表达明显升高,提示OTU1表达与肾炎病理改变程度密切相关。在OTU1质粒稳转MC中,OTU1高表达可促进MC中DCN的表达。免疫共沉淀显示OTU1与DCN结合,并影响DCN的泛素化过程,提示OTU1是DCN泛素化过程的调节剂,以上结果表明MC中OTU1对DCN的表达影响可能在肾炎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同时,由于我们研究的早期还没有商品化的抗体,我们又尝试应用原核诱导表达质粒合成纯化OTU1蛋白,并以微量淋巴结免疫法免疫新西兰兔,制备了OTU1多克隆抗体。第一部分OTU1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OTU1稳转MC克隆株的建立目的构建OTU1真核表达质粒,筛选出稳定高表达OTU1的大鼠MC克隆株,为进一步研究作准备。方法用PCR法扩增OTU1基因片段,并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上;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经酶切测序鉴定;经脂质体稳定转染到大鼠MC中,通过G418及绿色荧光蛋白筛选出OTU1高表达的细胞克隆,并用RT-PCR和Western Blot进行鉴定。结果PCR扩增出了850bp的OTU1目的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上并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内,经酶切电泳及基因测序正确,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IRES2-EGFP-OTU1-myc。用脂质体转染后经G418筛选,荧光显微镜下挑出了带有绿色荧光蛋白的克隆,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MC中可见明显的Myc标签蛋白的表达及OTU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且OTU1mRNA水平明显增高,获得了稳定高表达OTU1的MC克隆。结论成功构建了OTU1真核表达质粒,并获得了OTU1高表达的MC稳转克隆株。第二部分OTUl在肾炎系膜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DCN的关系目的探讨OTU1在MC的表达及其与肾炎病理改变的关系,并研究MC中OTU1对与DCN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大鼠和人MC;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细胞中OTU1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观察炎症因子IL-1β和ATS刺激大鼠MC后,OTU1和DCN的mRNA和蛋白水平变化,并应用免疫组化对部分人肾炎活检组织检测了肾小球OTU1的表达分布;用Western Blot方法观察转染前后DCN蛋白变化;采用免疫沉淀的方法检测了MC内OTU1是否与DCN结合及转染前后MC内DCN的泛素化水平变化。结果在大鼠和人的MC中都有OTU1的nRNA和蛋白的表达,两者表达的现象一致;IL-1β和ATS刺激大鼠MC 3h、6h和12h后,OTU1和DCN的mRNA和蛋白水平升高;在人肾炎组织中,OTU1在以系膜增生性肾炎类型中表达明显升高;OTU1基因转染MC后,其过表达上调了大鼠系膜细胞中DCN的蛋白水平;免疫共沉淀证明OTU1可以和DCN相互结合;与未转染组相比,转染OTU1的大鼠系膜细胞中,DCN的泛素化降解减少。小结OTU1可在人与大鼠肾小球MC中表达且表达程度一致,表明动物与人的OTU1同源性非常相似;炎症因子可刺激MC OTU1和DCN表达升高;人肾炎组织的肾小球系膜区OTU1表达升高,表明其表达与肾小球肾炎的病理改变有一定的相关性;基因稳定转染大鼠MC后OTU1过表达可引起MC中DCN蛋白水平升高,免疫共沉淀证明OTU1与DCN相互结合,并引起DCN泛索化降解减少,结果提示OTU1可能是MC中DCN代谢降解的调节因子,并可能与肾炎的发生机制相关。第叁部分OTU1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目的制备抗OTU1多克隆抗体,初步探讨其在肾小球组织内的表达方法采用PCR方法扩增OTU1基因片段;将其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ProExHTa上;将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Rosette;酶切测序鉴定;利用诱导剂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进行诱导表达;用针对His标签的Ni2+-NTA亲和纯化柱进行OTU1蛋白纯化;经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分析验证;将纯化的蛋白采用微量淋巴结注射方法免疫新西兰兔;用琼脂双扩散和间接ELISA方法测兔血清效价;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其特异性;用自制的抗血清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OTU1在肾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PCR扩增了850bp的OTU1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ProExHTa并转化到大肠杆菌Rosette内,经酶切电泳及基因测序正确,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ProExHTa-OTU1,经IPTG诱导和Ni2+-NTA纯化后,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证实获得了36KD的OTU1融合蛋白,将其免疫新西兰兔后,获得了高效价1:16000的兔抗血清,Western Blot证明OTUl抗血清是特异的,免疫组化结果证实用自制抗血清能在肾脏组织检测到OTU1蛋白的表达。小结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成功地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ProExHTa-OTU1;成功诱导纯化了OTU1的融合蛋白,并免疫新西兰兔,制备了多克隆抗体;用此抗血清作为一抗来进行免疫组化实验,发现OTU1能在肾小球系膜区内表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系膜细胞抗体论文参考文献

[1].蒋晓立,陈学波,吴广宇,颜思诗,顾琼英.VEGF抗体对高糖状态下人肾小球系膜细胞生长、增殖和迁徙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6

[2].张岩.OTU1在肾炎系膜细胞中表达的意义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D].复旦大学.2010

[3].赵薛飞.IgG3型抗dsDNA抗体穿透人肾小球系膜细胞:狼疮肾炎发病机制新探讨[D].安徽医科大学.2009

[4].夏育民,江珊,徐世正,丁国华,杨红霞.大黄素抑制IgG型抗双链DNA抗体诱导的系膜细胞表型转化的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7

[5].夏育民,徐世正,丁国华,江珊,熊腊元.IgG型抗双链DNA抗体对体外培养系膜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C].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

[6].汪莺昱,朱汉威,蒋更如.肾小球系膜细胞表面抗原及其抗体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4

[7].杜卉,赵明辉,裴斐,陈旻,张颖.狼疮肾炎患者血清抗系膜细胞抗体及其靶抗原的研究[C].“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4

[8].裴斐,赵明辉,汪莺昱,张颖,王海燕.狼疮肾炎中新发现的抗肾小球系膜细胞抗体靶抗原的鉴定[J].中华医学杂志.2004

[9].陈旻,汪莺昱,赵明辉.狼疮肾炎患者血清抗系膜细胞抗体及其靶抗原的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3

[10].汪莺昱.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抗系膜细胞抗体的检测及其靶抗原的初步纯化[D].郑州大学.2003

论文知识图

人肾小球系膜细胞第3天生长状况浆细胞和淀粉样沉积物均显示为单克隆...系膜细胞与IgG3型抗dsDNA抗体于37℃孵...14.扫描电镜观察肾脏超微结构淀粉样沉积病刚果红染色呈红棕色(A),...蛋白免疫组化

标签:;  ;  ;  ;  ;  ;  ;  

抗系膜细胞抗体论文_蒋晓立,陈学波,吴广宇,颜思诗,顾琼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