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基因载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纳米粒子,基因载体,转基因植物
纳米基因载体论文文献综述
刘诗音[1](2019)在《多功能纳米基因载体的制备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反向微乳聚合等化学方法,成功制备出一种集磁性、荧光于一体的SiO_2纳米粒子,并以多聚赖氨酸(PLL)对其表面进行修饰,修饰后的纳米粒子能够有效地与DNA结合和分离,并保护DNA免受DNaseI的降解。该纳米基因载体能够介导外源DNA转化至植物细胞当中,为纳米基因载体在转基因植物的研究中及应用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期刊2019年12期)
潘显虎[2](2019)在《基于米糠多糖和碳纳米管为模板的基因载体的制备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全高效的基因转运载体是基因治疗成功的关键。与病毒类载体相比,非病毒类载体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较低的生产成本等优点,但其较高的细胞毒性和较低的转染效率限制了该类载体的应用。天然大分子多糖类和无机纳米材料类因较低的细胞毒性而成为基因载体研究的热点,但这两类载体均需要修饰带有正电荷的聚合物以达到更高的转染效率。本论文以米糠多糖和碳纳米管为基础材料开发新型基因载体,通过制备聚乙烯亚胺改性材料,进而评价其基因载体的性能。主要内容包括:首先,米糠多糖通过缩合剂接枝PEI分子制备得到PEI修饰的米糠多糖(RBP/PEI30K);碳纳米管通过多巴胺自聚在其表面形成多巴胺涂覆层,并进一步接枝得到PEI改性的碳纳米管(CNT/PDA/PEI30K)。合成材料的理化性质通过红外光谱(FTIR)、元素分析(Elemental Analysis)、激光粒度仪等手段进行表征;然后通过MTT、RTCA、电泳实验和体外转染实验对制备材料作为基因载体的潜力进行系统评价。此外,为进一步提高转染效率,分别将两种材料进行了穿膜肽TAT肽的接枝修饰,肽修饰后材料的基因转运效率通过以上方法进行了研究和评价。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结果证明两个载体均被成功制备。光谱实验结果表明两种载体与DNA有效结合,结合常数分别为1.8×10~7和2.3×10~7。凝胶电泳结果显示,RBP/PEI30K和CNT/PDA/PEI30K分别在质量比为1.5:1和2:1时完全凝聚DNA,并保护DNA不被DNase I降解。粒度分析结果表明,RBP/PEI30K/DNA复合物的粒径约为150 nm。释放实验结果显示,DNA可以从载体/DNA复合物中有效释放,释放率在80%以上。MTT和RTCA结果显示两种载体具有较好的生物安全性,且细胞毒性均低于PEI30K。体外转染实验证明,载体/DNA复合物可以被细胞高效摄入,且RBP/PEI30K和CNT/PDA/PEI30K在载体/DNA质量比为5:1和2.5:1时,在293T细胞中的转染效率分别为38.59%和9.52%。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材料在TAT肽修饰后,对基因的转染效率明显提高。综上,通过对基于RBP和CNT合成材料作为基因释放载体的系统研究,我们希望为设计和开发更安全、高效的基因载体提供一种新的策略或思路。(本文来源于《武汉轻工大学》期刊2019-04-02)
郝明娟[3](2019)在《pH响应性电荷可翻转的纳米基因载体的合成与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在对癌症的起源和发展的理解方面取得了显着的突破。癌细胞的四个主要特征是:不受控制地生长,侵入邻近组织,转移和永生。由于癌症的产生是因为控制细胞周期的基因发生突变,所以对癌症的治疗除了传统的治疗手段,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外,还可以采取基因治疗的方法,即导入正常的外源基因替换或修复异常基因来治疗癌症。基因疗法是一种基于将核苷酸传递至靶细胞的治疗方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但无论基于核苷酸的最新研究发展或治疗方法,基因治疗在临床中的成功应用仍主要受限于对靶组织或细胞较低的传递效率。近几十年来,纳米技术在开发安全有效的基因载体方面取得了显着性突破。这是因为作为基因传递系统的纳米载体,能对基因起到保护与传递作用。但纳米载体在负载基因以及细胞运输过程中存在许多的问题。例如负载治疗基因的能力差、在体内循环时间较短且容易聚合以及靶向性差等缺陷。这些缺点限制了纳米基因载体的广泛应用以及癌症基因治疗的进一步发展。本论文基于较正常组织细胞有较低pH值的肿瘤微环境与负载基因到达较高pH的细胞质环境特征,设计了双重pH响应性的纳米基因载体,改善载体在肿瘤环境下更有效地靶向摄入及基因在细胞质内的释放问题。具体内容包括:(1)设计并构建了双重pH响应性电荷翻转的纳米基因载体。其中包含pH响应性电荷翻转的壳聚糖-乌头酸酐(CS-Aco)和金-聚乙烯亚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Au-PEI-DMAEA)纳米复合物。作为新型传递系统,在细胞内可进行pH响应纳米系统的层层解压缩,从而实现DNA的有效控制释放。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结果表明,Au-PEI-DMAEA/CS-Aco纳米复合物表现出很好的DNA压缩能力,在生理中性pH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pH=5.0的酸性环境中负电荷的CS-Aco会水解转变成带正电的壳聚糖衍生物,通过静电排斥作用引起纳米粒子屏蔽层的松散和解离。解离后的组装体DNA/Au-PEI-DMAEA与水解后的壳聚糖衍生物会被溶酶体有效地捕获,并稳定存在。当其逃离溶酶体到达细胞质后,在偏中性细胞质环境下,Au-PEI-DMAEA发生pH响应的自身水解,电荷由正值翻转为负值,从而由于与负电荷DNA的静电排斥作用而快速被释放出来。细胞毒性实验表明,该聚合物纳米材料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生物相容性较好。因而,Au-PEI-DMAEA/CS-Aco纳米载体材料在有效的基因传递与靶向释放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在应用。(2)基于第一个体系中Au-PEI-DMAEA在pH=7.4环境下易水解,而导致与DNA的组装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本章又设计了另一种酸性pH响应性电荷可翻转的纳米基因载体,在原有Au-PEI上连接2-氯-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AECA),Au-PEI-DMAECA在pH=7.4的环境下稳定存在,而对酸性环境敏感。然后又与带负电荷的生物相容性好的CS-Aco层层自组装,形成稳定的Au-PEI-DMAECA/CS-Aco纳米复合物。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合物能在中性环境下有效压缩DNA,在肿瘤微酸性环境下利于靶向摄入,进而CS-Aco在更酸的溶酶体内水解发生电荷翻转,组装体解离。此时,由于内层DNA/Au-PEI-DMAECA复合物在pH=6.0环境下发生电荷翻转,有效实现DNA的释放,而在pH=7.4或5.0时,复合物稳定,不释放DNA。(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4-01)
郑姣妮,廖荣强,杨波[4](2019)在《基于环糊精自组装的纳米药物与基因载体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纳米技术与精准医学的不断发展,纳米药物与基因载体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等相关疾病的治疗。纳米技术不但能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而且可以降低药物毒副作用,这对于开发新型药物制剂具有重要的意义。构筑纳米药物与基因载体的手段多种多样,自组装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利用自组装可以构筑出具有新型结构与功能的超分子组装体,对探索和设计新型功能的纳米药物与基因载体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通过环糊精自组装来构筑纳米药物与基因载体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自组装可以避免复杂的合成步骤与纯化工艺,具有方便、灵活与快捷的优势。通过两方面(共价偶联方案与聚轮烷方案)介绍了基于环糊精自组装的纳米药物与基因载体,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进一步的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材料进展》期刊2019年02期)
覃论[5](2019)在《铬掺杂镓酸锌纳米复合纤维基因载体材料的构建及其抗肿瘤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是一种基因调控异常引起的疾病,由多种肿瘤相关基因共同控制。基因干扰(RNAi)作为肿瘤基因治疗的一种,由于高效性和特异性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通过基因干扰作用靶向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抑制端粒酶活性可以实现抗癌目的。有效的基因递送是目前基因治疗最大的挑战。阳离子改性的金纳米棒(AuNRs)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基因递送载体,通过静电结合的方式装载带负电的基因,同时借助金纳米棒的表面等离子局域共振效应实现高效的基因转染。定域药物递送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药物活性,实现可控的药物释放,避免全身循环造成的药物浪费和全身毒性。因此,将定域药物递送体系与基因治疗结合用于基因传输,既可以减少基因损失,提高基因局部药剂量,又可以实现基因的可控释放。铬掺杂镓酸锌材料(ZnGa2O4:Cr,ZGOC)是一种性能优异的镓酸盐基质发光材料,具有高强度的600-800nm近红外区域发光,同时它能够被可见光激发,可以利用常见的LED作为光源。本论文设计了一种基于铬掺杂镓酸锌纳米纤维和金纳米棒的复合材料,用于定域基因传输,同时实现基因在LED光照下的光响应性释放。主要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1.采用溶胶凝胶-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铬掺杂镓酸锌纳米纤维。通过对助纺剂PVP用量、溶剂成分、离子浓度、外加电场大小和给胶速度等各种影响因素的探索,确定了铬掺杂镓酸锌纳米纤维的制备工艺。获得的纳米纤维结晶性好,无杂相,形貌连续,尺寸均一,直径约为100nm,同时该纳米纤维可以被紫外光或者可见光激发,发射600-800nm的近红外光,在700nm左右有两个尖锐的发射峰。烧结温度和铬离子掺杂量会影响该纳米纤维的光致发光性能:烧结温度越高,发光强度越好;铬掺杂量提高,发光强度先变强后变弱,当掺杂量为0.5%时,发光强度最高。2.通过银离子辅助种子生长法实现了金纳米棒的可控制备,获得的金纳米棒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水溶性。选用最大共振吸收峰为700 nm的金纳米棒进行表面修饰和基因装载:首先采用层层包覆的方式对金纳米棒先后进行PSS和PEI改性,获得表面正电荷密度较高的金纳米棒(Au-PEI);接着通过静电吸附作用成功装载了带负电的小干扰基因(siRNA)。另外,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证明了 Au-PEI具有良好的基因装载性能、释放性能和保护性能。3.构建了一种具有LED光响应性的复合纤维基因载体Au-PEI/siRNA@ZGOC,用于肝癌细胞的定域基因传输。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将装载干扰基因的金纳米棒复合到铬掺杂镓酸锌纳米纤维表面,获得复合纤维基因载体,并确定了金纳米棒和纤维的复合比例。之后,一系列生物学实验证明了,该复合纤维基因递送载体具有较高的基因递送效率和优异的抗肿瘤性能,基因沉默效率从40%提高到65%。LED光照促进复合纤维实现基因干扰的机理是:LED光照复合纤维在肿瘤局部产生的温和光热效应促进了基因干扰——(ⅰ)促进了携带基因的金纳米棒从纤维上脱附;(ⅱ)增强细胞膜的流动性,促进了细胞对金纳米棒的摄取;(ⅲ)促进了 siRNA有效的内体逃逸。这叁个作用都提高了 siRNA在细胞质中积累,从而提高了 RNAi效果。(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1-18)
杨继晨,田建飞,王芹,洪清炎,付春华[6](2018)在《多巴胺仿生修饰超顺磁性纳米颗粒作为基因载体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评价氧多巴胺仿生修饰超顺磁性纳米颗粒(polymerization dopamine modified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PDA-SPIONs)作为体外基因载体的可行性.方法: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PDA-SPIONs结合DNA能力进行表征,应用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系统,检测PDA-SPIONs将外源基因转染至HEK293T细胞系的转染可能性.结果:PDA-SPIONs对HEK293T细胞系形态产生明显影响,将外源基因转染至HEK293T细胞系的能力较弱.结论:PDA修饰的磁性纳米颗粒需进一步修饰改造才能用于体外转染的新型非病毒基因载体.(本文来源于《德州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王安琪,朱华新,赵翔,崔建霞,王琰[7](2018)在《基于纳米基因载体的动植物遗传转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基因技术在动植物优良新品种的培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随着纳米生物技术的发展,基于纳米材料构建基因载体的动植物转基因技术,对于发展动植物转基因新方法以及加速转基因种质材料的大规模制备、优良新品种的培育进程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综述了纳米基因载体的种类与性质,并结合动植物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纳米基因载体相比于其他载体的特点及优势,同时,重点阐述了基于纳米基因载体的基因转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过程,及其在动植物遗传转化中的应用,以期为动植物基因工程改造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进展》期刊2018年04期)
韩旭,丁冠宇,董青,李云辉,杨秀云[8](2018)在《基于脂质体的纳米基因载体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因治疗是指将外源基因导入目标细胞,用以修正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导致的疾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外源基因在细胞中高效、持续地表达是基因治疗成功的关键,这与载体的选择息息相关。随着科技的发展,脂质体纳米复合物作为基因载体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其具有功能多样、易于修饰、生物相容性好、转染效率高等优点。本文介绍了脂质体的结构特点,并对磁性纳米、金纳米、量子点、壳聚糖、上转换纳米与脂质体的复合物作为基因载体进行综述和展望。(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8年07期)
龙哲儒[9](2018)在《阳离子聚合物修饰的埃洛石纳米管作为基因载体治疗癌症及其体内外毒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纳米材料独特的性质将其设计为非病毒载体治疗癌症的研究,是近年来纳米材料和癌症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将天然无机纳米材料-埃洛石纳米管(HNTs)用阳离子聚合物聚乙烯亚胺(PEI)和聚酰胺胺(PAMAM)进行修饰,系统研究了其作为基因载体对癌症的体内外治疗效果。进而用斑马鱼模型对HNTs的体内外毒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设计了一种基于PEI修饰HNTs(PEI-g-HNTs)的非病毒基因载体。为了增加入胞效率,HNTs首先通过短管化处理来减小尺寸,然后接枝PEI来作为递送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质粒DNA(pDNA)的载体。PEI-g-HNTs的结构形态和物理化学性质通过多种测试方法来表征。实验证明PEI-g-HNTs比PEI具有更低的细胞毒性。带正电荷的PEI-g-HNTs能在氮磷比为5:1到40:1的范围内稳定结合pDNA。对于293T和HeLa细胞,在相同的氮磷比下,PEI-g-HNTs/pDNA络合物比PEI/pDNA络合物拥有更高的转染效率。在氮磷比20:1时,PEI-g-HNTs/pDNA络合物对HeLa细胞的转染率可以达到44.4%。蛋白质印迹法表明PEI-g-HNTs/pDNA络合物比PEI/pDNA络合物拥有更高的GFP蛋白表达。实验结果表明PEI-g-HNTs是一种新颖的基因载体,它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很高的转染效率,在癌症的基因治疗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场景。(2)构建了PAMAM修饰的HNTs(PAMAM-g-HNTs)用于siRNA递送治疗乳腺癌的新型非病毒基因载体。多种表征方法证明了PAMAM-g-HNTs的成功制备,改性后的HNTs表面带有+19.8 mV的电荷,具有负载基因的能力。同时用细胞毒性实验证明了PAMAM-g-HNTs良好的细胞相容性。细胞转染实验结果表明乳腺癌细胞(MCF-7)对PAMAM-g-HNTs/siRNA有着很高的细胞摄入水平,远远高于Lipo2000转染试剂。细胞凋亡实验也证实了PAMAM-g-HNTs/siVEGF比Lipo2000/siVEGF有着更好地诱导细胞凋亡能力。小鼠动物实验表明,PAMAM-g-HNTs/siVEGF的体内抗癌效果非常明显,高于Lipo2000/siVEGF。同时PAMAM-g-HNTs/siVEGF基因递送系统不会对小鼠其他主要器官造成副作用影响。体内影像学分析结果表明PAMAM-g-HNTs能够缓慢释放siVEGF的作用。所有结果表明PAMAM-g-HNTs是一种高效的基因载体,能够在体内和体外对乳腺癌进行有效地抑制。(3)用细胞和斑马鱼模型对HNTs的体内和体外毒性进行了研究。为了更加清晰地观察HNTs在斑马鱼体内的分布情况,HNTs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进行了标记。细胞毒性实验、细胞凋亡法和活性氧测试法都表明HNTs对人体正常细胞和癌细胞都具有很好的细胞相容性。当HNTs(200μg/mL)与细胞培育72小时后,细胞的活性依然高于60%。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FITC-HNTs被细胞摄入的情况。斑马鱼模型实验表明不同浓度的HNTs对斑马鱼胚胎和幼体没有急性毒性,同时浓度小于25 mg/mL的HNTs还能促进斑马鱼的孵化。电镜实验观察到HNTs能富集在斑马鱼胚胎卵膜上,但对斑马鱼胚胎没有毒副作用。实验结果表明,HNTs被斑马鱼吞食后主要分布在其胃肠道,同时还能被斑马鱼排泄出去。所有的结果表明,HNTs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纳米材料,它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应用是相对安全的。(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6-30)
宋元博,宋策,于丽[10](2018)在《聚合物纳米体系在药物和基因载体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纳米体系含有共价结合物后其结构更加接近化学体,可借助于聚合物通过共价键连接,实现定时和定位释放,做到了释放前并不造成人体伤害,这对于减少副作用的发生,将药物带到疾病处释放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聚合物纳米体系在药物与基因方面的科研价值和应用前景均十分显着,现如今逐渐成为了医学界广泛使用的材料之一。本文对当前药物传递和基因载体方面的聚合物纳米体系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现代养生》期刊2018年12期)
纳米基因载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安全高效的基因转运载体是基因治疗成功的关键。与病毒类载体相比,非病毒类载体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较低的生产成本等优点,但其较高的细胞毒性和较低的转染效率限制了该类载体的应用。天然大分子多糖类和无机纳米材料类因较低的细胞毒性而成为基因载体研究的热点,但这两类载体均需要修饰带有正电荷的聚合物以达到更高的转染效率。本论文以米糠多糖和碳纳米管为基础材料开发新型基因载体,通过制备聚乙烯亚胺改性材料,进而评价其基因载体的性能。主要内容包括:首先,米糠多糖通过缩合剂接枝PEI分子制备得到PEI修饰的米糠多糖(RBP/PEI30K);碳纳米管通过多巴胺自聚在其表面形成多巴胺涂覆层,并进一步接枝得到PEI改性的碳纳米管(CNT/PDA/PEI30K)。合成材料的理化性质通过红外光谱(FTIR)、元素分析(Elemental Analysis)、激光粒度仪等手段进行表征;然后通过MTT、RTCA、电泳实验和体外转染实验对制备材料作为基因载体的潜力进行系统评价。此外,为进一步提高转染效率,分别将两种材料进行了穿膜肽TAT肽的接枝修饰,肽修饰后材料的基因转运效率通过以上方法进行了研究和评价。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结果证明两个载体均被成功制备。光谱实验结果表明两种载体与DNA有效结合,结合常数分别为1.8×10~7和2.3×10~7。凝胶电泳结果显示,RBP/PEI30K和CNT/PDA/PEI30K分别在质量比为1.5:1和2:1时完全凝聚DNA,并保护DNA不被DNase I降解。粒度分析结果表明,RBP/PEI30K/DNA复合物的粒径约为150 nm。释放实验结果显示,DNA可以从载体/DNA复合物中有效释放,释放率在80%以上。MTT和RTCA结果显示两种载体具有较好的生物安全性,且细胞毒性均低于PEI30K。体外转染实验证明,载体/DNA复合物可以被细胞高效摄入,且RBP/PEI30K和CNT/PDA/PEI30K在载体/DNA质量比为5:1和2.5:1时,在293T细胞中的转染效率分别为38.59%和9.52%。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材料在TAT肽修饰后,对基因的转染效率明显提高。综上,通过对基于RBP和CNT合成材料作为基因释放载体的系统研究,我们希望为设计和开发更安全、高效的基因载体提供一种新的策略或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基因载体论文参考文献
[1].刘诗音.多功能纳米基因载体的制备与分析[J].吉林农业.2019
[2].潘显虎.基于米糠多糖和碳纳米管为模板的基因载体的制备及评价[D].武汉轻工大学.2019
[3].郝明娟.pH响应性电荷可翻转的纳米基因载体的合成与性质研究[D].兰州大学.2019
[4].郑姣妮,廖荣强,杨波.基于环糊精自组装的纳米药物与基因载体研究进展[J].中国材料进展.2019
[5].覃论.铬掺杂镓酸锌纳米复合纤维基因载体材料的构建及其抗肿瘤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9
[6].杨继晨,田建飞,王芹,洪清炎,付春华.多巴胺仿生修饰超顺磁性纳米颗粒作为基因载体的可行性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18
[7].王安琪,朱华新,赵翔,崔建霞,王琰.基于纳米基因载体的动植物遗传转化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进展.2018
[8].韩旭,丁冠宇,董青,李云辉,杨秀云.基于脂质体的纳米基因载体的研究进展[J].应用化学.2018
[9].龙哲儒.阳离子聚合物修饰的埃洛石纳米管作为基因载体治疗癌症及其体内外毒性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8
[10].宋元博,宋策,于丽.聚合物纳米体系在药物和基因载体中的应用[J].现代养生.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