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四川南充673000)

【摘要】目的:探索PICC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预防PICC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降低其并发症发生,减轻病员痛苦,减少医疗费用。

【关键词】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原因分析;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2-0201-02

PICC指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我国在90年代后期引进的国外的先进输液护理技术操作,现已广泛运用于临床。据报道,国内PICC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0.19~2.67%,国外为1.6%~3%[1],为避免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现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科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对135例恶性肿瘤患者实施PICC进行化疗,其中男71例,女64例,平均年龄29岁~73岁,无凝血功能异常,均穿刺成功,导管尖端位置到达上腔静脉,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3例,发生率2.22%。予以血管B超明确诊断,彩超检查可判断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大小、血管情况等,已成为上肢静脉血栓检查的首选方法之一[2]。

1.2PICC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1.2.1原因分析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是诸多因素的结果,既有导管材质、型号等因素,也包括了患者自身情况、使用药物种类、穿刺技术等因素[3]。其发生原因具体为:(1)导管材质:硅胶材质较聚氨酯发生低。(2)导管型号与血管直径不匹配,引起血管内膜反应性炎症,损伤血管内皮,诱发血栓形成。[3](3)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方式异常,血液成分发生改变。(4)患者长期卧床致血流缓慢。(5)患者自身疾病:如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6)操作者穿刺技术不熟练,反复穿刺或反复送导管导致血管内膜损伤,

1.2.2护理对策(1)安慰患者,嘱患者卧床休息,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7~14天,(2)患肢抬高、制动。(3)禁止热敷及按摩患肢,预防肺栓塞。(4)每日同一时间测量患肢周径,观察肿胀情况。(5)遵医嘱使用抗凝溶栓药物,抗凝溶栓药物可能引起出血,密切观察出血倾向及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6)、观察患肢肢端血供,避免肢端缺血情况发生。

2.结果

通过以上处理,经血管彩超检查,3例病人静脉内血栓消失,导管予以保留。

3.讨论

3.1为了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预防是至关重要的。置管前需认真全面评估病员基本情况,(1)既往有无血栓史及血管外伤史(2)评估血管直径的大小、是否粗直、充盈、有弹性。(3)凝血常规是否正常。

3.2根据病员情况选择血管,PICC置管首选贵要静脉,其次为肘正中静脉,最后选头静脉。

3.3根据血管直径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在满足治疗需要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最小型号、最少管腔的导管。

3.4提高穿刺技术,尽量减少穿刺次数,穿刺时动作轻柔,避免粗暴送管。

3.5准确测量导管置入体内长度,避免导管过浅发生尖端异位,防止导管尖端随肢体活动刺激血管内膜。

3.6规范PICC维护操作技术,正确的冲、封管。

3.7置管后早期干预:坚持功能锻炼:握拳,尽量在化疗前一日置管,输液、睡眠时避免压迫置管侧肢体。指导病员多饮水,若出现置管侧肢体疼痛、肿胀、颈肩不适等症状及时就诊。

PICC血栓是PICC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防重于治,做好置管前全面评估,提高穿刺成功率,置管后早期干预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减轻病员痛苦,降低医疗费用,发挥PICC应有的效果,提升带管病员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俊英,罗艳丽,余春华.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的临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98-99.

[2]杨芳,吴志艳,倪然等.彩超对上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J].西部医学,2012.24(4):710-711.

[3]高勇,杨秀芳,彭南海.PICC置管致血栓与微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7):762-765.

[4]货连香,李倩等.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33):4200-4201.

标签:;  ;  ;  

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