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异戊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戊醇,紫外光,丁醇,电离,乙醇,甲基,辛基。
异戊醇论文文献综述
曾朝珍,康叁江,张霁红,张芳,张海燕[1](2018)在《酿造条件对苹果白兰地中异丁醇、异戊醇及苯乙醇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分析了酿酒酵母菌种、发酵温度、酵母接种浓度、可同化氮和碳源对苹果白兰地酿造过程中异丁醇、异戊醇及苯乙醇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酿酒酵母(CICC 32130)、发酵温度20℃,酵母接种浓度1×104 cfu/m L的发酵条件苹果白兰地酒中异丁醇、异戊醇及苯乙醇含量相对较低;可同化氮与苹果白兰地酿造中高级醇的形成密切相关,在发酵液中添加适宜的铵态氮有利于降低异丁醇、异戊醇及苯乙醇的含量,但是不宜大量添加一种氨基酸,以防相应的高级醇大量产生;而为提高酒精度在苹果白兰地酿造中过多添加碳源不仅会阻碍酵母的正常代谢,还会因其它营养物质的相对缺乏导致酵母异常发酵,进一步导致苹果白兰地酒中异丁醇、异戊醇及苯乙醇含量的增加。(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8年12期)
毛雪华[2](2018)在《叁辛基甲基氯化铵、异戊醇、磷酸叁丁酯对含钛原料酸浸液中盐酸的萃取》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叁辛基甲基氯化铵(Aliquat 336)、异戊醇、磷酸叁丁酯(TBP)对盐酸的萃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Aliquat 336、异戊醇对盐酸有较高的萃取率,但Aliquat 336萃取盐酸过程两相分离速度慢,异戊醇与盐酸水溶液有较大的互溶性,均不适用于盐酸的萃取。TBP是盐酸的有效萃取剂,萃取液中盐酸以TBP.HCl的形式存在,萃取速度快。盐酸萃取率随TBP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对钙、镁、铝无萃取性能,可实现含钛原料酸浸液中盐酸的萃取分离。以水为反萃剂,可有效反萃萃取液中的盐酸。模拟逆流萃取,绘制了以100%TBP为萃取剂,对6 mol·dm-3盐酸进行萃取的萃取-反萃等温线。(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8年11期)
曹创创,张言,杨玖重,李玉阳[3](2018)在《异戊醇低压热解的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电离质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新兴生物燃料,大分子醇类燃料在低压下的火灾安全基础迫切需要得到深入研究。热解过程作为火灾过程的初始阶段直接控制着火过程,火灾中碳烟颗粒的产生也依赖于热解反应,因此可燃物的低压热解研究在其低压火灾基础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电离质谱方法研究了异戊醇在0.2atm下的流动反应器热解,探测到了20余种热解产物,包括烯丙基自由基和C_4H_8O、C_5H_8、C_6H_6等同分异构体,并测量了其摩尔分数。基于实验结果,对燃料分解路径和主要产物的生成及消耗路径进行了探讨。与本组之前正戊醇热解实验的对比表明,由于存在支链结构,异戊醇在热解中比正戊醇更容易产生戊烯、丁烯和丙烯,但更少地产生乙烯。此外,异戊醇在热解中能够生成更多的丙炔和丙二烯等环状化合物前驱体,令其苯和1,3-环戊二烯的生成量更高,表明异戊醇比正戊醇更易于生成多环芳烃和碳烟。(本文来源于《火灾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胡乃宁,赵彬侠,刘林学,关文斌,韩锐暄[4](2018)在《Zn/Co-HMS催化氧化异戊醇生成异戊酸》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正硅酸四乙酯为硅源,十二胺为模板剂,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HMS,Co掺杂的六方介孔硅分子筛(Co-HMS(100));以Co-HMS(100)为载体,硝酸锌、乙酸锌、硫酸锌、氯化锌为Zn源,通过浸渍法制备了负载型催化剂Zn/Co-HMS(100)-N,Zn/Co-HMS(100)-Ac,Zn/Co-HMS(100)-S和Zn/Co-HMS(100)-Cl。通过XRD,FT-IR,TG,NH3-TPD,SEM和N2吸附脱附对不同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不同催化剂对异戊醇催化氧化生成异戊酸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Co与负载Zn未改变HMS分子筛的六方介孔结构;在550℃焙烧温度下只有硝酸锌和乙酸锌以Zn O的形式存在于载体中;Zn O有助于降低催化剂弱酸含量,有利于反应进行;掺杂Co可以增加催化剂的孔径,有利于反应物与产物扩散。此外,以硝酸锌为Zn源的催化剂Zn/Co-HMS(100)-N较其他3种Zn源催化剂表现出更好的催化效果。在Zn/Co-HMS(100)-N用量为0.5g、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8h条件下,异戊醇的转化率、异戊酸的收率与选择性分别达到52.2%,26.9%和51.5%;而催化剂Zn/Co-HMS(100)-S和Zn/Co-HMS(100)-Cl几乎没有催化效果。最后,对该催化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该反应符合自由基反应过程。(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曹创创[5](2018)在《异戊醇热解动力学及戊醇燃科同分异构体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醇类燃料是当前最重要的可再生生物燃料,对于缓解因化石燃料剧烈消耗所引起的能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与当前最常用的生物醇类燃料乙醇相比,以异戊醇、2-甲基-1-丁醇和正戊醇为代表的戊醇同分异构体的能量密度更大、沸点更高、与化石燃料的混合性更好、水溶性更低、与传统发动机的适用性更强。生物戊醇可由大米、小麦等农作物发酵制酒产生的杂醇油副产品经过蒸馏提取。由于易于制取,使得戊醇成为应用前景广阔的第二代生物燃料。然而当前对戊醇同分异构体的燃烧反应动力学实验与模型研究仍不够全面,特别是杂醇油中除乙醇外含量最高的异戊醇。因此,本论文选择戊醇同分异构体中的代表性燃料之一——异戊醇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热解反应动力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关注其与另两种常见戊醇燃料2-甲基-1-丁醇和正戊醇之间的燃料同分异构体效应。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实验和模型两个方面。实验方面,利用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电离质谱结合超声分子束取样技术,对叁种戊醇同分异构体在30和760Torr下的流动反应器热解实验进行了全面研究。实验中通过固定温度扫描光子能量,获得了热解物种的光电离效率(PIE)谱,在叁种戊醇热解体系中均探测到20余种物种,包括炔丙基、烯丙基等活泼自由基、直链和环状烯烃、烷烃、烯醇、醛类、芳烃等,并区分了丙二烯和丙炔、乙醛和乙烯醇等同分异构体。特别是在2-甲基-1-丁醇和正戊醇热解中还探测到苯、富烯和C5二烯烃等大分子产物。通过固定光子能量扫描温度,获得了燃料和热解产物随温度变化的摩尔分数曲线。模型方面,在本课题组最新发展的丁烷同分异构体燃烧反应动力学模型基础上,发展了燃料分解反应子机理,构建了一个包含178个物种和1344步反应的异戊醇热解反应动力学模型,并利用本论文实验成果对本模型和前人模型的表现进行了验证。通过与Sarathy等人的异戊醇燃烧反应动力学模型和Dayma等人的氧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对比,发现Sarathy模型对异丁烯、乙烯醇等预测偏高,而对异戊烯、1,3-丁二烯等预测偏低,而Dayma模型对1,3-丁二烯、乙烯醇预测偏高,对异丁烯、甲醛预测偏低。相比之下,本模型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预测。基于本模型开展了生成速率(ROP)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揭示了异戊醇热解过程中的主要反应路径。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异戊醇热解体系中单分子解离反应对燃料消耗的贡献远小于氢提取反应,这与2-甲基-1-丁醇和异丁醇相似,而与正戊醇、正丁醇不同。这表明在醇类燃料体系中,除了碳链长度外,碳链结构对醇类热解反应动力学也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本论文叁种戊醇同分异构体的热解实验研究,结合本模型和本组前期发展的2-甲基-1-丁醇和正戊醇模型,对戊醇的燃料同分异构体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实验发现两种支链戊醇比直链戊醇的整体分解温区要提前20 K左右,其原因主要与氢提取反应和单分子解离反应对燃料消耗的贡献比重有关系。两种支链戊醇两个压力下氢提取反应远高于单分子解离反应对燃料的消耗贡献,而直链戊醇氢提取反应对燃料的消耗贡献均低于支链戊醇,低压时尤为明显。由于燃料存在同分异构体效应,因此叁种戊醇的脱水产物在分子结构和含量上均有显着差异。模型分析显示,两种支链戊醇的氢提取反应生成Cβ位点燃料自由基对其消耗的贡献率很大,而C5烯烃主要来自于Cβ位点燃料自由基的β-C-O断键反应;正戊醇热解中直接脱水反应对正戊烯生成有较大贡献,而Cβ位点燃料自由基的β-C-O断键反应贡献率相比两种支链戊醇而言降低2/3。因此,异戊醇脱水产物3-甲基-1-丁烯和2-甲基-1-丁醇脱水产物2-甲基-1-丁烯的最高摩尔分数均比正戊醇脱水产物正戊烯高2-3倍。叁种燃料热解中生成的C4烯烃也有明显不同,动力学分析显示C4烯烃主要依赖于燃料自由基的β-C-C和β-C-O断键反应,因此实验观测到异戊醇主要生成异丁烯,2-甲基-1-丁醇主要生成1-丁烯和2-丁烯,正戊醇主要生成1-丁烯。在C3以下小分子碳氢产物方面,由于支链位置对燃料分解路径的显着影响,异戊醇的热解中含量最高的是丙烯,而2-甲基-1-丁醇和正戊醇热解中含量最高的则为乙烯。在含氧产物方面,由于异戊醇碳链上Cγ位点存在甲基支链,因此其分解路径中难以形成C3烯醇,这也导致在其热解中未能检测到C3烯醇。与之相比,2-甲基-1-丁醇热解中同时检测到1-丙烯醇和2-丙烯醇,正戊醇热解体系中则仅检测到2-丙烯醇。最后,对叁种戊醇同分异构体热解中芳烃和C5二烯烃含量和生成路径的异同进行了分析。两种支链醇类热解中苯和富烯的生成量明显比直链醇类热解中要高。这是由于异戊醇和2-甲基-1-丁醇热解体系中丙二烯和丙炔的生成量更高导致的。在C5二烯烃中,2-甲基-1,3-丁二烯仅在两种支链戊醇热解中能够生成,而1,3-环戊二烯在叁种戊醇热解中的生成量基本相同。(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5-01)
刘召震[6](2018)在《正庚烷/异戊醇混合燃料HCCI燃烧与排放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难题。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带来的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迫使人们寻找内燃机节能减排的新方法,均质压燃(Homogeneous Charge Compression Ignition,HCCI)作为一种新型燃烧方式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均质压燃具有热效率高、NO_x和PM排放低等优点,但同时也面临燃烧相位难以控制、运行工况范围窄等挑战。本文搭建混合燃料HCCI试验台架系统,使用正庚烷/异戊醇混合燃料,在发动机台架试验的基础上,研究燃料混合比、进气温度、过量空气系数和发动机转速对混合燃料HCCI燃烧特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并对HCCI运行范围进行探究。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混合燃料中异戊醇比例的增大,缸内峰值压力、压力升高率峰值、峰值温度和瞬时放热率峰值均逐渐减小,且峰值对应的相位逐渐推迟;着火时刻和主燃烧时刻后移,燃烧持续期变长;缸内峰值压力循环变动系数逐渐变大,燃烧稳定性变差;CO和HC排放均呈现先小幅降低,然后逐渐增大的趋势。随着进气温度的升高,缸内峰值压力、压力升高率峰值、峰值温度和瞬时放热率峰值均逐渐增大,峰值对应的相位逐渐提前;着火时刻和主燃烧时刻前移,燃烧持续期缩短;循环变动系数逐渐减小,燃烧稳定性改善;CO和HC排放逐渐降低。随着过量空气系数的增大,缸内峰值压力、压力升高率峰值、峰值温度和瞬时放热率峰值均逐渐减小,峰值对应的相位逐渐推迟;着火时刻和主燃烧时刻向后移动,燃烧持续期变长;循环变动系数逐渐变大,燃烧稳定性变差;CO和HC排放均逐渐增大。随着发动机转速的增大,缸内峰值压力和峰值温度先升高,然后略有降低;循环变动系数先减小,然后略有增大;CO和HC排放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对于HCCI运行范围的探究发现,为了扩展混合燃料HCCI运行范围,可在小负荷工况下适当增加正庚烷比例,以获得较好的小负荷工况适应性;在大负荷工况下适当增加异戊醇比例,以获得较好的大负荷工况适应性。另外,适当提高进气温度可以扩展HCCI运行范围。(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4-18)
[7](2018)在《异戊醇的生产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描述了一种用于生产异戊醇的方法(3-甲基正丁醇)包括3-甲基叔丁基-Co A酶转化为异戊醇(异戊酰辅酶A)包括:(一)两步酶包括(i)第一酶转换3-甲基叔丁基-Co A成异戊醛(3-甲基丁醛、异戊醛);和(ii)的酶转化得到的3-甲基丁醛进入说的异戊醇;或(b)一个单一的酶促反应,3-甲基叔丁基-Co A直接转化为异戊醇利用酒精形成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脂酰辅酶A还原酶或醇形成脂肪酰(本文来源于《乙醛醋酸化工》期刊2018年04期)
邵昌哲,陈钢,侯仲轲[8](2017)在《含异戊醇、乙醇废水的精馏分离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某医药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异戊醇和乙醇的废水设计精馏分离处理方案,实现废水预处理的达标。采用Aspen Plus过程模拟软件对精馏系统进行模拟优化,对比Wilson、NRTL、UNIQUAC叁种物性模型的预测准确性,综合判断UNIQUAC更适用水-乙醇-异戊醇体系。通过模拟分析理论塔板数与蒸发量的关系,确定理论板数为14,并通过模拟分析进料位置与蒸发量的关系,确定进料位置为第6块理论板。最后通过确定各流股在叁元相图中的位置可知塔顶存在分相现象。(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中间体》期刊2017年06期)
任贤金[9](2017)在《气相顶空法检测c-met抑制剂中异戊醇的残留》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用气相顶空外标法检测药物中的异戊醇残留。方法:将样品溶于N,N-二甲基咪唑啉酮,顶空90℃保持30 min,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柱HP-INNOWax(30 m×250μm×0.25μm);FID检测器;载气为氮气;流速3 mL/min;检测器温度250℃;进样口温度200℃;分流比5/1;程序升温:起始温度40℃,保持3 min,再以5℃/min温至90℃,保持5 min,最后以20℃/min升温至230℃,保持5 min。结果:异戊醇的线性范围为1.05~67.04μg/mL(R~2=0.998 2),定量限:1.05μg/mL,回收率为95.79%~98.78%,精密度1.0%,溶液稳定性符合设计要求。结论:所建立的气相顶空法灵敏准确、精密稳定,适合对药品中异戊醇的检测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兽医医药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马宏彬,马令娟,侯梦宁,岳明波[10](2017)在《棒状CuFe_4O_x的可控合成及其异戊醇脱氢反应的催化性能(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液相沉淀法可控合成了均匀的棒状CuFe_4O_x催化剂。通过原位X射线粉末衍射(XRD)、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程序升温还原(TPR)等手段表征其晶相结构、形貌和还原性能。通过还原棒状CuFe_4O_x获得Cu~0/Fe_3O_4纳米棒,原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用于确定Cu~0/Fe_3O_4表面的相组成。通过液相沉淀法制备棒状CuFe_4O_x,在120℃保持3 h后加入Na2CO3溶液至pH等于9时所得棒状形貌最为规整。以异戊醇脱氢反应作为探针反应,比较了Cu~0/Fe_3O_4纳米棒和Cu~0/Fe_3O_4纳米颗粒的催化反应性能,发现Cu~0/Fe_3O_4纳米棒比Cu~0/Fe_3O_4纳米粒子具有更好的活性和稳定性,表明棒状Fe_3O_4担载的Cu纳米粒子具有更好的结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异戊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叁辛基甲基氯化铵(Aliquat 336)、异戊醇、磷酸叁丁酯(TBP)对盐酸的萃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Aliquat 336、异戊醇对盐酸有较高的萃取率,但Aliquat 336萃取盐酸过程两相分离速度慢,异戊醇与盐酸水溶液有较大的互溶性,均不适用于盐酸的萃取。TBP是盐酸的有效萃取剂,萃取液中盐酸以TBP.HCl的形式存在,萃取速度快。盐酸萃取率随TBP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对钙、镁、铝无萃取性能,可实现含钛原料酸浸液中盐酸的萃取分离。以水为反萃剂,可有效反萃萃取液中的盐酸。模拟逆流萃取,绘制了以100%TBP为萃取剂,对6 mol·dm-3盐酸进行萃取的萃取-反萃等温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戊醇论文参考文献
[1].曾朝珍,康叁江,张霁红,张芳,张海燕.酿造条件对苹果白兰地中异丁醇、异戊醇及苯乙醇含量的影响[J].现代食品科技.2018
[2].毛雪华.叁辛基甲基氯化铵、异戊醇、磷酸叁丁酯对含钛原料酸浸液中盐酸的萃取[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8
[3].曹创创,张言,杨玖重,李玉阳.异戊醇低压热解的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电离质谱研究[J].火灾科学.2018
[4].胡乃宁,赵彬侠,刘林学,关文斌,韩锐暄.Zn/Co-HMS催化氧化异戊醇生成异戊酸[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曹创创.异戊醇热解动力学及戊醇燃科同分异构体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6].刘召震.正庚烷/异戊醇混合燃料HCCI燃烧与排放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8
[7]..异戊醇的生产方法[J].乙醛醋酸化工.2018
[8].邵昌哲,陈钢,侯仲轲.含异戊醇、乙醇废水的精馏分离模拟分析[J].精细化工中间体.2017
[9].任贤金.气相顶空法检测c-met抑制剂中异戊醇的残留[J].中兽医医药杂志.2017
[10].马宏彬,马令娟,侯梦宁,岳明波.棒状CuFe_4O_x的可控合成及其异戊醇脱氢反应的催化性能(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