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细胞杀伤试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细胞系,细胞,激酶,粒细胞,内皮,干扰素,管状。
细胞杀伤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周正明,殷正丰,王孟龙,吴宗娣,康晓燕[1](2004)在《腺病毒介导的VEGF启动子—胸苷激酶系统对骨肉瘤细胞的杀伤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的VEGF启动子调控的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 (HSV tk)系统 (AdVEGF tk)对体外培养的骨肉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作用。方法 采用 2种重组腺病毒载体AdVEGF tk和AdCMV tk(CMV启动子调控tk基因表达 )体外感染低表达VEGF的成骨细胞系MC3T3 E1和高表达VEGF的骨肉瘤细胞系LM 8,并给予不同浓度的丙氧鸟苷 (GCV)处理 ,用MTT法检测感染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未感染病毒或感染空病毒的MC3T3 E1细胞和LM8细胞对GCV不敏感 ,感染AdCMV tk的MC3T3 E1细胞和LM 8细胞对GCV敏感。与感染空病毒的MC3T3 E1细胞相比 ,感染AdVEGF tk的MC3T3 E1细胞对GCV的敏感性轻度增加 ,用 5 0 μg/mlGCV处理时 ,30 %MC3T3 E1细胞被杀死 ;感染AdVEGF tk的LM8细胞对GCV的敏感性明显增加 ,用 5 0 μg/mlGCV处理时 ,95 %LM 8细胞被杀死 ,产生的细胞毒活性表现为剂量依赖性。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VEGF启动子 tk/GCV系统对高表达VEGF的骨肉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本文来源于《肿瘤》期刊2004年01期)
王晓冬,吴德恒[2](1992)在《抗体和/或补体依赖嗜酸粒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对血吸虫童虫的体外杀伤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童虫为实验对象,研究比较了嗜酸粒细胞(Eos)的细胞毒效应对抗体和/或补体的依赖作用。正交设计的体外杀伤试验表明补体和抗体均可作为配体参与Eos杀伤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童虫的细胞毒效应作用;配体依赖作用的大小顺序为抗体+补体>补体>抗体;在新鲜免疫血清1∶20、培养48h、效/靶比5000∶1时童虫死亡率最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期刊1992年02期)
鞠九龙,陈惠英,乐美兆[3](1987)在《人白细胞干扰素对人胃管状腺癌NGCC-8310细胞系体外杀伤试验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材料和方法:细胞系:取本院1984年建立的NGCC-8310人体胃管状腺癌细胞系。培养液:为含2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每毫升内含青、链霉素各100μ。pH为7.2~7.4。药物:本院制备的人血细胞干扰素,每毫升4000单位。方法:取传代后2~3天生长良好的NGCC-8310细胞系,用Hank’s液洗1~2次,加上新鲜培养液,用滴管将培养瓶壁上的细胞轻轻刮下来,制成细胞悬液计数细胞数30万/(本文来源于《江苏医药》期刊1987年05期)
细胞杀伤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童虫为实验对象,研究比较了嗜酸粒细胞(Eos)的细胞毒效应对抗体和/或补体的依赖作用。正交设计的体外杀伤试验表明补体和抗体均可作为配体参与Eos杀伤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童虫的细胞毒效应作用;配体依赖作用的大小顺序为抗体+补体>补体>抗体;在新鲜免疫血清1∶20、培养48h、效/靶比5000∶1时童虫死亡率最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胞杀伤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1].周正明,殷正丰,王孟龙,吴宗娣,康晓燕.腺病毒介导的VEGF启动子—胸苷激酶系统对骨肉瘤细胞的杀伤试验[J].肿瘤.2004
[2].王晓冬,吴德恒.抗体和/或补体依赖嗜酸粒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对血吸虫童虫的体外杀伤试验[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92
[3].鞠九龙,陈惠英,乐美兆.人白细胞干扰素对人胃管状腺癌NGCC-8310细胞系体外杀伤试验观察[J].江苏医药.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