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软力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国际政治,软力量,中国软力量,动态
中国软力量论文文献综述
李林桧[1](2015)在《国际政治中的软力量以及对中国软力量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各国家政治内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体现在软力量的比较上,软力量作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并且已经成为确保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加大对国家软实力的关注力度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对我国国际政治学界对软力量的看法、软力量与硬力量的关系以及对中国软力量的观察进行研究,并以此来提高我国软力量。(本文来源于《科学中国人》期刊2015年03期)
高柏枝[2](2014)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中国软力量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实力的比较不再是为军事等硬实力一家独大,特别是信息化时代,一国的软实力往往在国际交往中更易获得制高点。改革开发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实力等都有所提高,但是软实力的发展易被忽视,这点需要引起注意。(本文来源于《环球人文地理》期刊2014年12期)
郑永年,张弛[3](2012)在《国际政治中的软力量以及对中国软力量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了国际政治中的软力量以及中国的软力量。在对约瑟夫·奈的软力量学说进行了一些批评之后,本文对国际政治中力量的软硬作了一些不同的诠释。本文认为,国际政治力量的软硬是一种相对而言的感知,要根据具体情况而论。同一种力量资源既可以是软力量又可以是硬力量。另外,在国际政治学里,软力量的范畴不能无限扩大。本文主张运用动态思维看待国际政治中力量的软硬。根据受力者感知和接受程度的不同,力量可以分为硬力量、软力量、协商力量。相应地,对力量软硬程度的分析可以从叁个角度入手,即横向性、纵向性、相对性。在这个构架中,本文认为在当前国际政治背景下,中国的软力量主要表现在"中国模式"、多边主义、经济外交和睦邻政策中。(本文来源于《国情报告(第十卷 2007年(下))》期刊2012-10-01)
杨生平[4](2012)在《“软力量”辨义与当代中国软力量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软力量"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最早提出的。本文对其进行语义、语用与语境的分析,并按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话语转换。软力量对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与增强中国综合国力十分重要,我们应该结合中国实际,辩证吸收约瑟夫·奈的合理思想,并在价值观与操作等层面认真研究、精心布置和细心安排。(本文来源于《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2年03期)
陈义政[5](2011)在《中国软力量的现状与塑造》一文中研究指出硬力量曾给人类带来了太多的惨痛教训,惨痛的教训仅仅是稳住了冷战格局。而冷战格局戏剧性的解体,给硬力量理论的突破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权力不仅仅是指军事、经济等硬力量,它还暗含着文化、政治价值观、道德伦理等无形的力量。冷战的结束给予权力的“第二张面孔”比以前更多的事实证据。当前国内,中国已进入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新时期,这一新时期对国家和政府力量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上,金融次贷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发生使得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处于新一轮的分化组合中,西方大国在全球治理问题上离不开发展中国家。在和平与发展为主流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国可以尝试走出一条与历史上大国崛起模式不一样的道路,对内建设和谐社会,对外推进和谐世界,塑造与提升中国软力量。而长期以来主导我国国家力量建设的传统的综合国力观相对单薄,国家战略力量中软力量内容又相对稀缺,构建系统的软力量建设理论十分必要。中国和美国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软力量,中国的软力量与美国的软力量除了有大小不同,还存在着动力来源的不同。本文认为,中国软力量的动力来源主要包含着文化资源、政治资源及其文化精英,因此中国软力量的表现形式有文化力、政治力和人力之分。文化是软力量的基本要素,政治是软力量的关键要素。作为文化主体和政治性动物的人是软力量的精髓要素。甚至,某些文化精英可以补充中国软力量的塑造与提升。在中国软力量内涵的论述基础上,本文初步地分析了中国软力量的一些成就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建设中国软力量的对策。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良好国家形象的塑造,国民素质的提高和良好国民形象的展示,是塑造中国软力量的叁大战略路径选择。(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郑岩[6](2011)在《文化之中国软力量的提升》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软力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中国要在世界立于不败之地,提升文化软力量是重要的战略途径。本文在介绍软力量、文化软力量的基础上,阐述提升文化软力量的意义,并利用文化中的语言的推广和电影电视的创新这两项措施,提升我国文化软力量。(本文来源于《商业文化(上半月)》期刊2011年04期)
刘兴华[7](2010)在《从中国软力量到东亚软力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地区主义运动的不断演进,以非军事对峙和非暴力为基础、强调文化和政策吸引力的软力量开始在地区国际关系中发挥日益突出的作用,软力量的运用也推进了地区主义向纵深发展。国家在地区主义中的软力量可以分为四种表现形式:文化吸引力、政策感召力、地区创制力和地区公信力。中国在东亚地区主义进程中上升的软力量成为促进东亚融合的新动力。同时,地区价值观的塑造、地区参与度和地区主义构想的形成,都影响着地区制度化水平和整个地区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和地位。培育东亚作为一个独立地区实体的软力量应当成为中国亚洲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来源于《当代亚太》期刊2010年02期)
徐国辉[8](2009)在《旅游:中国软力量传播的硬力量》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30年,中国经济实现了年均9.98%的增长速度,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叁大经济体,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伟大奇迹;未来30年,中国在发展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力量的同时,也将进入提升中国软力量的黄金时期。在目前中国国家形象处于远距离、弱信号、低密度(本文来源于《中国旅游报》期刊2009-10-16)
徐佳君[9](2008)在《文化与制度互动视角下的中国“软力量”——兼论以“和谐世界”为旨的和平发展战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评析约瑟夫·奈的"软力量"学说出发,剖析其理论预设中的霸权主义的意识形态,论证此逻辑下的"软力量"在全球扩展中碰到的文化困境和制度难题;进而从中西哲学对比的视角出发,探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实践对于应对全球文化多样性的挑战的意义;最后,结合中国外交的"和平发展"战略,指明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上的"软力量"对于构建"和谐世界"的时代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叁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08-11-01)
杨利英[10](2008)在《汉语推广与中国软力量的提升》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力量,在提高综合国力进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语言盛衰地位的演变都与国家的发展强弱密切相关。中国近年来的飞速发展,是国际"汉语热"的坚实基础和强大保障,我们要抓住有利契机,进一步加强汉语言的国际推广,支持汉语走向世界,为提升中国软力量发挥特有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5期)
中国软力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实力的比较不再是为军事等硬实力一家独大,特别是信息化时代,一国的软实力往往在国际交往中更易获得制高点。改革开发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实力等都有所提高,但是软实力的发展易被忽视,这点需要引起注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软力量论文参考文献
[1].李林桧.国际政治中的软力量以及对中国软力量的观察[J].科学中国人.2015
[2].高柏枝.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中国软力量面临的问题和挑战[J].环球人文地理.2014
[3].郑永年,张弛.国际政治中的软力量以及对中国软力量的观察[C].国情报告(第十卷2007年(下)).2012
[4].杨生平.“软力量”辨义与当代中国软力量构建[J].浙江社会科学.2012
[5].陈义政.中国软力量的现状与塑造[D].华中师范大学.2011
[6].郑岩.文化之中国软力量的提升[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
[7].刘兴华.从中国软力量到东亚软力量[J].当代亚太.2010
[8].徐国辉.旅游:中国软力量传播的硬力量[N].中国旅游报.2009
[9].徐佳君.文化与制度互动视角下的中国“软力量”——兼论以“和谐世界”为旨的和平发展战略[C].第叁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2008
[10].杨利英.汉语推广与中国软力量的提升[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