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巴渝地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域,文化,重庆,文学,竹枝词,建筑,聚落。
巴渝地域论文文献综述
彭勇,庞春勇[1](2019)在《巴渝地域文化视野下的现代建筑设计——以磁器口重庆印象博物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域文化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建筑无疑是其最好的表达,体现着时代的意识形态和美学观念。该文以磁器口重庆印象博物馆为例,主要从建筑的形式结构、空间组织、材料使用等方面进行剖析,并对巴渝地域文化视野下的现代建筑设计进行重新思考,以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一种契机,促进我国当代建筑向民族化、个性化及多元化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重庆建筑》期刊2019年12期)
李旭,马一丹,孙亚萍,李平[2](2019)在《巴渝传统聚落形态与地域环境的耦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巴渝地区传统聚落善于顺应与利用自然环境,在复杂的条件下形成了特色鲜明、丰富多样的聚落形态。文章以巴渝典型传统聚落为例,通过GIS空间分析和计量统计,解析整体分布、选址、功能布局以及街巷网络特征与地形、风场、日照及耕地的耦合关系;揭示适应地域环境的传统建城经验与智慧,探讨对城市建设的启示。研究表明传统聚落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还蕴含了宝贵的适应地域环境的建城经验与智慧,保护传统聚落及周边环境,借鉴并发扬传统经验与智慧有助于地域特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7山地城乡规划)》期刊2019-10-19)
王小恒[3](2018)在《“文化自信”与巴渝地域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习近平同志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对于“文化自信”理念的反复阐发,并且创造性地将之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是党在新时代对于文化价值认识的深化,也为广大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研究者提出了思考文(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07-05)
赵心宪[4](2018)在《“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方法问题——巴渝文化名人研究学术思考之五》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文学研究与地域文化的关联,便有了"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学术命题,而跨学科确认文学研究与地域的关联,是"地域文化与文学"学术研究走向世界,实际接受文化人类学价值取向的表征。文学研究如何"恢复文学存在的生命与根脉",不同的文学地理学知识谱系给我们的建议是不同的。"梁上泉创作之谜"的解读或许可以说明,借鉴文化人类学方法的文学地理学原则,地域文化的文学研究或能继续开拓出新天地。(本文来源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徐璐[5](2018)在《巴渝地域视角下聂华苓的小说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地域文学研究和现代性空间研究的视角出发,重构华文作家聂华苓的小说创作对其自身在巴渝地区的生活经验和抗战记忆进行垦殖和重塑的过程,再现作家是如何将跨越时空的生存体验转化为文学艺术的审美经验。抗战时期的巴渝生存体验让聂华苓收获了坚韧乐观的精神气质,使她获得了日后应对人生各种灾难、变故的精神基底。此后聂华苓开掘了叁峡书写和重庆抗战书写两大创作题材,通过重复书写衍生成为独特的巴渝抗战文学架构。(本文来源于《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张松,郭新,王仕杰,杨虎[6](2014)在《论地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传承与创新——以巴渝传统建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域建筑文化以其独特的建筑形态和风格展现了不同地区的人文风貌和历史发展轨迹。在全球化浪潮的催动下,快速化的建设模式使城市风貌不断趋同,文化底蕴逐渐消退。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解析巴渝地区传统建筑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并结合实例从建筑环境的适应性设计和城市建筑空间的构建两方面探讨巴渝传统建筑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力求延续巴渝建筑的历史文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本文来源于《后勤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吕岱[7](2011)在《从《重庆地域历史文献》的出版谈巴渝文化自信心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11月,《重庆地域历史文献》(选编)正式出版(四川大学出版社),400万字捧在手上,颇有份量。掩卷之余,引发更多的是关于巴渝文化建设与文化自信心建立的思考。一、我看《重庆地域历史文献》读了《重庆地域历史文献》之后,我比较关注以下叁个方面:(一)经典选本,集中系统由于历史与行政区划的原因,关于重庆的历史资料一般分散并湮没在四川的历史资料之中,重庆难以作为相对独立的文化研究对象存在,对其地域(本文来源于《重庆行政(公共论坛)》期刊2011年06期)
邓洪强,官婷美[8](2011)在《从《全唐诗》看唐代巴渝竹枝词的流传地域及传播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学界对竹枝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叁个方面:一是论刘禹锡《竹枝词》;二是考辨竹枝词的源流;叁是地方性竹枝词研究。而关于唐代竹枝词的流传地域及传播方式,尚未有专门的考证。笔者通过对《全唐诗》中相关史料的钩稽认为,早在唐代,巴渝竹枝词就在长江沿线广为传播,向西传到长江上游的四川,向东经过两湖地区,传到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并向北传到陕西。其传播的方式主要有二:一是撑船从事航运业的巴人,在长江航运线上将其家乡的民歌竹枝词广为传播;二是被贬到巴渝之地为官的文人,在重新被朝廷起用后,将巴渝地区的竹枝词传播到唐王朝的西京之地——长安。(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杨荔[9](2010)在《地域文化与地方艺术的二元互动关系——巴渝文化与巴渝舞蹈漫谈》一文中研究指出巴渝文化作为一个颇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已形成了十分鲜明的特点并日渐完善成为一个完善的文化系统。这个文化系统对当地以舞蹈为重要代表的艺术门类有着十分深刻和多样化的影响。同样,巴渝舞蹈也在时刻丰富和发展着巴渝文化。(本文来源于《大家》期刊2010年15期)
张立磊,周建华[10](2008)在《具有巴渝地域特色的校园景观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在巴渝地区主要为西南山地地形的情况下,利用各种手段相互配合,最大程度融合各种环境因子,巧妙利用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创造出与当地自然景观、地形地势、人文特点相适合的具有西南地域特色的高校校园景观。同时,利用自然地形和工程措施,解决了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景观空间的创造、道路、噪音、生态维护等问题。(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巴渝地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巴渝地区传统聚落善于顺应与利用自然环境,在复杂的条件下形成了特色鲜明、丰富多样的聚落形态。文章以巴渝典型传统聚落为例,通过GIS空间分析和计量统计,解析整体分布、选址、功能布局以及街巷网络特征与地形、风场、日照及耕地的耦合关系;揭示适应地域环境的传统建城经验与智慧,探讨对城市建设的启示。研究表明传统聚落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还蕴含了宝贵的适应地域环境的建城经验与智慧,保护传统聚落及周边环境,借鉴并发扬传统经验与智慧有助于地域特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巴渝地域论文参考文献
[1].彭勇,庞春勇.巴渝地域文化视野下的现代建筑设计——以磁器口重庆印象博物馆为例[J].重庆建筑.2019
[2].李旭,马一丹,孙亚萍,李平.巴渝传统聚落形态与地域环境的耦合关系研究[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7山地城乡规划).2019
[3].王小恒.“文化自信”与巴渝地域文化研究[N].社会科学报.2018
[4].赵心宪.“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方法问题——巴渝文化名人研究学术思考之五[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
[5].徐璐.巴渝地域视角下聂华苓的小说创作[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
[6].张松,郭新,王仕杰,杨虎.论地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传承与创新——以巴渝传统建筑为例[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14
[7].吕岱.从《重庆地域历史文献》的出版谈巴渝文化自信心的建立[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1
[8].邓洪强,官婷美.从《全唐诗》看唐代巴渝竹枝词的流传地域及传播方式[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9].杨荔.地域文化与地方艺术的二元互动关系——巴渝文化与巴渝舞蹈漫谈[J].大家.2010
[10].张立磊,周建华.具有巴渝地域特色的校园景观设计[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