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个体知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虚拟学习社区,知识贡献,知识贡献意愿,影响因素
个体知识论文文献综述
张培培[1](2019)在《虚拟学习社区中个体知识贡献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网络学习的新形式之一的虚拟学习社区,因其开放、便利的特点以及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源,受到了越来越多学习者的青睐。现在虚拟学习社区已经广泛应用在了教育领域,取得了显着地成效。尽管虚拟学习社区在知识贡献的范围、速度、便捷性等方面有诸多优势,但是仍然存在着用户参与不足、知识贡献意愿低等问题。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贡献是虚拟学习社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进行虚拟学习社区中个体知识贡献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视角出发,对国内外已有的虚拟社区中知识贡献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对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共享和知识贡献等进行了概念的界定,然后依据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和社会交换理论等理论基础进行了整理。其次,从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和社会交换理论视角出发,并加入了两个变量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将所有的变量划分为内部维度和外部维度,并初步构建了虚拟学习社区中个体知识贡献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假设模型。再次,参考国内外已有的虚拟社区中知识贡献的成熟量表编制了虚拟学习社区中个体知识贡献意愿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研究对象选取的是曲阜师范大学“学习科学与技术”这个社区中的成员,借助SPSS分析软件,利用问卷回收到的数据做描述性统计分析和信度检验以及效度的检验,然后使用AMOS软件对建构的理论模型不断地进行检验以及修正,对理论假设进行路径检验,最终得出研究结论:(1)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有正向影响作用且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通过中介变量态度间接的影响知识贡献的意愿;(2)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直接影响知识贡献的意愿;(3)互惠、信任和利他直接影响知识贡献意愿;(4)激励对知识贡献意愿也有正向地促进作用。研究结论显示总影响系数排在前叁位的因素分别是利他、态度和感知易用性;其次是感知有用性、互惠和感知行为控制;最后是主观规范、激励和信任。根据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以及影响系数的大小主要从提高社区中成员的利他行为、增强社区成员对平台使用的积极态度和增强社区成员间的互惠规范叁个方面对虚拟学习社区的管理提出了参考性的建议,以期望促进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成员能够增强贡献知识的意愿,进一步促进虚拟学习社区的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2)
罗丽萍[2](2019)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英语教师个体知识结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经济时代,对于创新型复合人才的需求给当下的教师群体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而究竟“学生需要什么”以及“给学生教什么”等命题,值的我们当下的教育人思考。新的教育改革,特别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和实施,给一线的高中英语教师指明了新的方向。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从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角度解读高中英语教师个体知识结构理想组成,搭建本研究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教师个体知识结构理论框架,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四大维度出发定义教师个体知识结构,通过调查问卷,深入剖析高中英语教师个体知识结构的现状以及其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的差距,找出其可能产生的原因,探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教师个体知识结构间的耦合度,给予教师一定建议策略。本研究发现:W市的教师个体知识结构相对完善,教师的基础知识、知识表现以及对课堂的教学实践知识相对比较充足,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知识更新较慢,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固本自封,在学科情境知识上侧重于形式;二、对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有所忽略,没有把语言教学做扎实,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两极分化。教师个体知识的运用多限于学科内,对跨学科知识涉及较少,较注重教材知识的学习,但是部分教师忽略学生隐性知识的积累;叁、教师间以及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教师个体知识结构和学生英语学习需求间不平衡,教师的教学实践知识更新速度较慢,在反思实践的动态过程中提升自身知识结构的意识较弱。最后立足于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角度从教师本身和教师外围环境提出以下建议:首先,从教师自身而言,要坚守英语基本功,加强自身思维品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其次,从教师外围环境而言,学校和社会要给教师创造充实舒适的学习环境,加强教师职业生涯前后的知识建构和技能积累,让教师成为真正的教育家和知识分子。(本文来源于《陕西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谢一鸣[3](2019)在《合作网络位置对个体知识创新的影响研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经济时代,知识更迭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压力使得创新成为个体、企业乃至国家赖以立足的关键要素之一。创新要发展,人才是根基。个体知识创新自然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传统的个体创新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认知属性和特征上,强调由于个体具备超常智商或者其他某种特殊品质,所以才能够提出具有创造性与前瞻性的解决方案。然而,大多数创新成果不是个体的独立行为,而是在人与人的交往合作过程中完成的,依赖于个体间的联结关系。个体也因此嵌入在相应的合作网络之中,处于一定的网络位置。那么,合作网络位置如何影响个体知识创新?其中的作用路径又是什么?个体是否只要占据某个特定网络位置,就可以利用它带来的资源和机会?这些都值得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为了更加准确的揭示合作网络位置对个体知识创新的影响机理,本文以社会网络相关理论为基础,以知识获取为中介变量,分别探究合作网络结构洞位置和中心性位置对个体知识创新的作用路径。同时,将网络位置与个体属性特征相结合,使用以往绩效作为个体能力差异的代理,构建第二阶段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选择中国消防产业2005-2012年8579项专利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使用Matlab2016a、Ucinet6.5等工具构建发明人间的合作网络关系。结合相关性分析、层次回归法、Bootstrap检验等实证方法,对本文的10个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合作网络结构洞位置和中心性位置都对个体知识创新有显着的正向影响;(2)个体借由合作网络关系的知识获取对其知识创新有显着的正向影响;(3)以往绩效正向调节知识获取与个体知识创新之间的关系。以往绩效越高,知识获取对个体知识创新的正向促进作用越强;(4)知识获取在合作网络位置与个体知识创新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并且这种中介效应的发挥还受到以往绩效的正向调节。研究结论丰富了个体知识创新相关研究的理论体系,也为未来的社会网络研究提供思路。实践上,对个体来说要正视网络中优势位置的作用、培养开放性思维,聚焦自我能力的提升;对企业来说要合理管控组织中的关键角色、重视非正式组织的重要性,配合正式组织制度,共同推动知识创新绩效的提升。(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9-05-27)
喻林丽[4](2019)在《小学英语教师个体知识生成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个体知识是小学英语教师教师专业化发展之基础,是实现有效教学之根本,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之关键,更是教师教育改革之推动力。本研究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结合时代要求厘清小学英语教师需要具备哪些个体知识之规范性问题,以小学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探究小学英语教师个体知识生成情况之实然性问题,进而遵循知识生成逻辑机制对小学英语教师个体知识生成及其策略进行研究。本研究主要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本部分首先对个体知识于教师个体、教师教学、课程改革以及教师教育改革而言的重要性进行了阐释,道明本研究为满足实践需要和完善理论研究而进行,在整理、归纳、分析对已有相关文献、书籍等资料后,对个体知识的渊源、内涵和分类,教师个体知识的来源、内容结构及其本质特征,英语教师个体知识的构成要素与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和简要评价,进而界定个体知识、教师个体知识、英语教师个体知识、小学英语教师和生成五个核心概念,最后简要介绍本研究所采用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小学英语教师个体知识生成的理论基础。本部分借用波兰尼的个人知识理论阐明个体知识的起源、性质及获得方式;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解释小学英语教师如何获得知识以及具体的知识建构过程;利用维特罗克生成学习理论对人类学习本质、生成学习要素的揭示和对人类学习过程的描述扩展小学英语教师个体知识生成的理论基础,辨析小学英语教师个体知识生成所需条件;借鉴野中郁次郎的SECI知识转化经典模型阐释小学英语教师个体知识中不同性质知识之间的转化机制,指导个体知识生成模型的建构,进而建构新的小学英语教师个体知识生成模型。第叁部分是关于小学英语教师个体知识的现状调查。该部分运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对小学英语教师个体知识中的教育科学知识、英语学科知识、教学实践知识和文化知识进行现状调查,并对调查数据和文本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小学英语教师个体知识生成的模型建构。首先,根据现状调查结果对小学英语教师个体知识所存在的问题即进行分析。其次,根据个人知识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生成学习理论深入剖析小学英语教师个体知识生成所需条件。最后,以SECI知识转化模型为基础,结合个体知识生成逻辑机制建构小学英语教师个体知识生成模型,并对个体知识结构中不同类型知识在生成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个体知识内部成分以及个体知识整体的生成过程进行了详细阐释。第五部分是小学英语教师个体知识生成的主要策略。基于第叁部分的现状调查,此部分结合第四部分中对个体知识生成问题、成因以及生成条件的分析,依托个体知识生成新模型,分别对小学英语教师个体知识中教育科学知识、英语学科知识、教学实践知识和中西文化知识的生成策略提出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唐锦铨,林中燕,宋李斌,董势[5](2019)在《医生个体知识分享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福建省叁级甲等医院医生为研究对象,选取400名医生进行问卷调研,实证研究个体知识分享意愿和行为、知识获取、工作绩效之间的影响关系。实证研究表明,知识分享行为对医生知识获取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知识分享行为、知识获取均对医生工作绩效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知识分享意愿对医生知识分享行为与知识获取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陈立兵,袁静雅[6](2018)在《认知盈余与个体知识交易市场的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化水平和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使社会知识分工日趋细化的同时,也使社会得到了更多的闲暇和自由发展的时间,两者的不断积累逐渐形成了认知盈余。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技术革命,如匿名即时互动、网络支付等促进了这种认知盈余的交易市场的发展,这不断增长的认知盈余是个体知识交易市场兴起的重要基础。在成本收益和效用的法则之下,知识提供者和需求方在知识交易中能各取所需,使得个体知识交易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扩大了传统的知识交易范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虽然这种个人知识变现的交易是否有助于整个社会基础知识容量的提升和社会知识结构的动态优化还有待观察,但作为一个新生市场,其经济价值不容忽视。(本文来源于《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评论》期刊2018年01期)
杨勇勇[7](2018)在《知识治理机制对知识共享敌意的影响:感知个体知识所有权与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囤积、排斥等知识共享敌意行为普遍存在于各类组织内部,对组织赢得竞争优势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由此有关知识共享敌意产生的原因及其治理逐渐成为知识管理者及研究人员的关注焦点。通过对组织中阻碍知识共享行为的现象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及文献分析,从拥有者的囤积、接收者的排斥以及对待犯错和失败的态度叁个维度分析其原因,将这种现象称为知识共享敌意,并开发了知识共享敌意测量问卷。此外,为了考查知识治理机制与知识共享敌意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感知个体知识所有权和人际信任在两者之间所起的作用,采用《知识共享敌意问卷》(自编)、《知识治理机制问卷》、《感知个体知识所有权问卷》以及《人际信任问卷》,对知识型企业中314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自编的《知识共享敌意》问卷包含3个维度,分别为知识囤积、知识排斥和消极的分享失败态度,共10个项目,信效度良好。(2)交易型知识治理机制能正向预测知识囤积和知识排斥行为,契约型知识治理机制能负向预测知识共享敌意;交易型知识治理机制对感知个体知识所有权起促进作用,契约型治理机制对人际信任起促进作用;即采用交易型知识治理机制的程度越高,员工的知识囤积、知识排斥行为以及感知个体知识所有权的程度也就越高,而实施契约型知识治理机制程度越高,员工的人际信任感就越高,知识共享敌意程度就越低。(3)感知个体知识所有权对知识囤积和知识排斥起促进作用,而人际信任对知识共享敌意起抑制作用,即员工的感知个体知识所有权程度越高,员工的知识囤积知识排斥行为的程度就越高,而人际信任感越高,员工的知识共享敌意程度就越低。(4)感知个体知识所有权在交易型知识治理机制与知识囤积和知识排斥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交易型知识治理机制部分通过感知个体知识所有权影响员工的知识囤积和知识排斥行为;人际信任在契约型知识治理机制与知识排斥和消极的分享失败态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契约型知识治理机制与知识囤积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即契约型知识治理机制完全通过人际信任影响员工的知识囤积行为,部分通过人际信任影响员工的知识排斥和消极的分享失败态度。(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付斯洋[8](2018)在《个体知识吸收能力、员工创造力与员工创新绩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如今,创新在企业发展、国家竞争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员工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根本,在员工创新活动之中,员工通过其个体知识吸收能力可以激发员工创造力,进而提升员工创新绩效。因此,个体知识吸收能力、员工创造力、员工创新绩效叁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同时,国家大力倡导创新,并在全社会中营造出了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这为企业内部员工开展创新活动的所需要的社会关系、创新氛围等情境因素提供了启发,有助于员工更好、更积极地开展创新活动。因此,本研究立足于中国情境与现今的时代特点,构建了个体知识吸收能力、员工创造力、员工创新绩效、团队-成员交换之间的关系概念模型,揭示了个体知识吸收能力对员工创造力、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同时探究了团队-成员交换与员工创造力、员工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法与问卷调查法,利用SPSS22.0、Amos22.0等分析工具,对个体知识吸收能力、员工创造力、员工创新绩效、团队-成员交换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个体知识吸收能力与员工创新绩效呈正相关。(2)员工创造力在员工个体知识吸收能力和员工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3)团队-成员交换对员工个体知识吸收能力与员工创造力的关系具有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但对员工个体知识吸收能力与员工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调节效应不显着。基于研究结论,本文从培育企业员工个体知识吸收能力、加强团队成员关系建设等、两个方面提出了企业在引导员工创新发展的过程中的思路与启示,希望对中国企业内部员工的创新发展提供实践上的参考。从理论意义上讲,本研究丰富了吸收能力理论在创新领域的研究,并引入社会交换理论丰富了知识吸收能力研究的理论视角。(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4-20)
陈瑶,黄佳娟[9](2018)在《论个体知识吸收能力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时代的来临,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一个企业若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拥有创新能力,而企业的创新必须依赖于员工的创新,企业是否可获得持续长久的发展,员工拥有的创新能力是决定性因素,但员工若想获得持久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具备极强的知识吸收能力。个体知识吸收能力对员工创新绩效有着重要积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旨在论述个体知识吸收能力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商业故事》期刊2018年09期)
徐劲松,陈松[10](2018)在《群体资源对个体知识共享的跨层次影响:心理资本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群体心理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个体知识共享产生积极影响,但至今鲜有研究对两者关系进行分析。整合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社会交换理论,本研究构建了群体心理资本影响个体知识共享的跨层次模型,探讨了群体信任在两者关系间的不同行为效应,并通过多层线性分析等方法对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群体心理资本对个体工作参与、个体知识共享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效果;(2)群体心理资本对群体信任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效果,且群体信任在群体心理资本与个体工作参与关系之间起到中介作用;(3)群体信任跨层次正向调节个体工作参与与个体知识共享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科研管理》期刊2018年03期)
个体知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知识经济时代,对于创新型复合人才的需求给当下的教师群体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而究竟“学生需要什么”以及“给学生教什么”等命题,值的我们当下的教育人思考。新的教育改革,特别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和实施,给一线的高中英语教师指明了新的方向。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从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角度解读高中英语教师个体知识结构理想组成,搭建本研究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教师个体知识结构理论框架,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四大维度出发定义教师个体知识结构,通过调查问卷,深入剖析高中英语教师个体知识结构的现状以及其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的差距,找出其可能产生的原因,探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教师个体知识结构间的耦合度,给予教师一定建议策略。本研究发现:W市的教师个体知识结构相对完善,教师的基础知识、知识表现以及对课堂的教学实践知识相对比较充足,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知识更新较慢,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固本自封,在学科情境知识上侧重于形式;二、对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有所忽略,没有把语言教学做扎实,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两极分化。教师个体知识的运用多限于学科内,对跨学科知识涉及较少,较注重教材知识的学习,但是部分教师忽略学生隐性知识的积累;叁、教师间以及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教师个体知识结构和学生英语学习需求间不平衡,教师的教学实践知识更新速度较慢,在反思实践的动态过程中提升自身知识结构的意识较弱。最后立足于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角度从教师本身和教师外围环境提出以下建议:首先,从教师自身而言,要坚守英语基本功,加强自身思维品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其次,从教师外围环境而言,学校和社会要给教师创造充实舒适的学习环境,加强教师职业生涯前后的知识建构和技能积累,让教师成为真正的教育家和知识分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个体知识论文参考文献
[1].张培培.虚拟学习社区中个体知识贡献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2].罗丽萍.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英语教师个体知识结构调查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19
[3].谢一鸣.合作网络位置对个体知识创新的影响研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D].华侨大学.2019
[4].喻林丽.小学英语教师个体知识生成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
[5].唐锦铨,林中燕,宋李斌,董势.医生个体知识分享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9
[6].陈立兵,袁静雅.认知盈余与个体知识交易市场的兴起[J].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评论.2018
[7].杨勇勇.知识治理机制对知识共享敌意的影响:感知个体知识所有权与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8
[8].付斯洋.个体知识吸收能力、员工创造力与员工创新绩效[D].华南理工大学.2018
[9].陈瑶,黄佳娟.论个体知识吸收能力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J].商业故事.2018
[10].徐劲松,陈松.群体资源对个体知识共享的跨层次影响:心理资本的视角[J].科研管理.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