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致陈明德的两首诗

郭沫若致陈明德的两首诗

一、郭沫若赠陈铭德的两首诗(论文文献综述)

咸立强[1](2019)在《“《屈原》唱和”与话剧《屈原》的经典化》文中研究说明话剧《屈原》问世后,由黄炎培赠郭沫若的诗作引发了"《屈原》唱和"的热潮,诗作唱和的双方多为当时名士。与自创诗歌相比,名人之间的唱和诗作借助现代传媒即时性的接受与传播更为快捷和广泛。由话剧《屈原》引发的郭沫若与他人之间的诗歌唱和,既有诗以明志的意思;同时,也对话剧《屈原》的传播起到了广而告之的作用,扩大了话剧《屈原》的影响,强化了郭沫若对屈原爱国正义等方面的精神阐释。这些因素在当时共同推动了郭沫若话剧《屈原》的经典化进程,并共同奠定了国人对屈原的接受基础。

蔡震[2](2018)在《郭沫若集外旧体诗词的整理》文中提出郭沫若少年时代在家塾读书时即开始写作旧体诗词,直至晚年不曾辍笔,只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期间的旧体诗词作品较少,这应该与他是时主要创作自由体诗歌的经历相关。最早能见到的郭沫若旧体诗作在1904年,最晚所见的旧体诗写于1978年3月,这距其辞世仅不足三个月。前后延续了七十余年的旧体诗词写作,在郭沫若的文学生涯中,是哪一种文体形式

赖丽丽[3](2018)在《民国时期《屈原》热研究》文中认为上世纪四十年代,可谓是郭沫若创作生涯的第二个爆发期。郭沫若从诗坛转到戏剧界,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历史剧。其中,《屈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文学作品的生命在于接受。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历史剧《屈原》正处于生命的旺盛期,无论是剧本还是演出都吸引着许多人。本文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了政治与审美两个因素对《屈原》接受的影响,探讨民国时期《屈原》热现象出现的原因。同时,也进一步思考了抗战时期政党之争对文学接受的影响以及人们在战争时期的审美需求。除了绪论和结语之外,本文共分为三章。绪论部分对《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经过及《屈原》接受的情况进行了概述,引出本文要讨论的对象——民国时期《屈原》热现象;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指出了这一研究对象还存在的研究空间与价值并提出本文研究思路。论文第一章主要是通过史料重返历史现场,从媒体的报道、观众的观演、文坛的评论、《屈原》唱和四个方面呈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屈原》热现象。论文第二章主要是分析政治因素对《屈原》接受的影响。这章分别论述了国共两种意识形态在《屈原》接受中的渗透。不同的意识形态犹如不同的化学剂,注入《屈原》这一对象后产生的化学反应自然不一样。借助接受美学原理,这章分别论述了《屈原》在国共两党的阐释中呈现出的不同的接受形态,并且探讨了不同的接受形态背后的接受动机。国民党在《屈原》的接受中,重点阐释了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因为这与国民党的民族主义文艺思想相契合。共产党在《屈原》的接受中,重点阐释了屈原的民本思想、对统治者的愤懑不平,因为这与共产党的文艺思想相契合,体现了共产党在《屈原》阐释中的政治想象。论文第三章主要从审美的角度分析了《屈原》热的原因。论文首先分析了人们的审美眼光在抗战时期发生的变化,爱国主题的作品容易获得人们的认同。以屈原为题材的诗歌与戏剧在抗战时期的复活就展现出了审美的时代性规律,《屈原》热现象与屈原题材适应抗战背景有着重要的关系。其次,分析了《屈原》剧本的艺术魅力:矛盾冲突激烈、人物形象丰满、人物语言个性化等。最后,分析了中华剧艺社成功的二度创作:演员的精湛表演、考究的服饰、精美的舞台装置等。

邹琪[4](2018)在《朱德研究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朱德研究史”的研究对象是朱德研究,是朱德研究的发展史。朱德研究,是研究朱德一生历史的研究成果,对朱德生平和思想的研究都是朱德研究。本文对朱德研究进行学术史的回顾与梳理,力图按照学术史本身的线索,来展现朱德研究的全貌。国内外目前都还没有“朱德研究史”的专着出版,这是朱德研究和中共党史史学史研究中的空白。本文以朱德研究为研究对象,旨在对从20世纪20年代至2016年的朱德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总结,并探析朱德研究中的经验教训和规律,形成一部整体性的“朱德研究史”,希冀拓宽朱德研究的领域,弥补国内外朱德研究中的不足,这使本文的研究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朱德研究进行研究时,在纵向上,按时间顺序分析朱德研究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总结朱德研究的规律和经验教训;横向上,在特定空间、特定历史时期内,分析朱德研究的成果,主要是朱德研究的代表作,对其特点、内容、得失进行理论分析。对每个时期的朱德研究,先概述其研究背景、总体状况,再对代表作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其内容、研究方法和成就,最后总体评述,总结这一时期朱德研究的经验教训。按此研究思路,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朱德研究概述。阐明研究的对象和意义,对朱德研究的学术史进行梳理,分析朱德研究的现状,介绍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创新之处及研究意义,界定“朱德研究史”一些概念。第一章评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朱德研究(1920.8-1949.9)。这一阶段是朱德研究的萌芽时期。国外对朱德的研究,最早的主要散见于西方记者的着作。国内的朱德研究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初,主要是一些关于朱德实践活动的报道,如朱德领导红军的报道等。国内最早公开发表的关于朱德的文字,目前可查的是《简州顾品珍等来电》(《申报》1920年8月13日)。这一时期朱德研究的成果主要是报刊上发表的文章,20世纪30、40年代,研究朱德的专着开始出现,有关朱德传记的各种书籍广泛流传,如《朱德传》、《西战场的主将朱德》等。外国记者的着作中,影响较大的有《西行漫记》、《续西行漫记》、《北行漫记》等。这些国外的研究成果尽管不是朱德的传记,但都有专门的章节介绍朱德的生平和轶事,是研究朱德的珍贵资料。第二章评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朱德研究(1949.10-1978.12)。这是朱德研究的初步发展和曲折停滞时期。这一时期研究朱德的书籍开始较多地出版,大都是记述朱德崇高品德和传奇故事以及回忆性的作品。香港和台湾也出版了研究朱德的着作,如吴起、孟超的《红色人物论》、章民的《朱德》等。“文化大革命”时期,受极“左”路线和个人崇拜的严重影响,朱德研究陷于停滞,甚至倒退。从“文革”结束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只出版了少量的回忆性的着作。艾格妮丝·史沫特莱的《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以非常生动、细腻和隽永的笔触,刻画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栩栩如生的形象,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作。第三章评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朱德研究(1978.12-2016.12)。这是朱德研究走向成熟和继续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朱德研究开始走向深入,大量有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着作不断涌现,最有代表性的是《朱德年谱》和《朱德传》的出版。这一时期香港和台湾朱德研究的代表作是顾则徐的《永远的共军总司令:朱德》。这些研究成果,从朱德不同时期的生活片段到朱德传记的出现,从朱德生平介绍到朱德思想研究,使朱德研究走向成熟并继续发展,为朱德研究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关于朱德研究的学术活动比较活跃且规模较大,如:1986年12月的“全国纪念朱德诞辰100周年学术讨论会”、1991年12月的“纪念朱德诞辰105周年全国朱德学术讨论会”、1993年7月的“全国朱德学术讨论会”、1996年12月的“纪念朱德诞辰110周年全国朱德生平与思想研讨会”、2006年12月“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2015年6月的“朱德与抗日战争学术座谈会”、2016年4月的“纪念朱德总司令诞辰130周年论坛”、2016年8月的“一战成名——朱德与护国战争学术研讨会”、2016年12月的“朱德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术研讨会”等。这些学术活动积极推动了朱德研究的深入,反映了朱德生平和思想研究的基本趋向,使朱德思想生平研究跨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第四章评述2006-2016年朱德研究的新进展。从朱德诞辰120周年以来,学术界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对朱德的生平、思想以及对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贡献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朱德研究的水平和现状。朱德研究取得了新突破,呈现出鲜明的特点。结语,总结90多年朱德研究的经验教训,对朱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对今后的朱德研究进行展望。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历史研究方法、辩证分析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经历了 90多年发展的朱德研究的成果和研究过程进行梳理和评述,对“朱德研究”进行研究,总结朱德研究的规律,为今后的朱德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以推动朱德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通过研究,提供关于朱德研究成果的详实资料,使人们明辨资料的正误优劣,以正确的历史资料和思想资料,更好地学习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精神、优秀品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朱一帆[5](2017)在《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流变论》文中研究指明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是现代中国女性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浮沉轨迹和艺术演变趋势与女性诗词创作主体的女性意识嬗变密切相关。因此,为呈现出百年来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流变,本文特选取现代女性意识作为核心进行观照与统摄。通过揭示现代女性意识流变下,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在题材、艺术风格等方面的表现,最终彰显百年来女性旧体诗词的历史浮沉与演变趋势。在本文的第一章,也就是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转型期(1912-1936),由于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历史语境的转型,造就现代中国女性诗词创作主体的女性意识由传统的闺阁意识向现代女性意识转变。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促使她们一面向外观照,或书写着女性视域下的现代民族国家观念、或以审美无功利视角审视大自然;一面向内审视自身,抒发现代女性友谊。现代女性意识觉醒、女性对公共空间的拥抱,也促使女性诗词创作主体突破了传统诗词题材的局限,拓展了现代女性旧体诗词题材在公共空间方面的表现。至于诗艺变革方面,她们或大胆用现代语言入旧体诗词、或“用旧瓶装新酒”激活古典意象,从容表达女性现代感受。在本文的第二章,也就是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中兴期(1937-1949),由于抗战现实政治时势的影响,女性诗词创作主体的女性意识进一步深化。她们向外进一步拓展叙事视域,着重表达了女性视域下的抗日救亡理念;她们也向内进一步审视自身,或书写女性流亡体验、或书写现代爱情体验、或书写现代母女关系。在题材方面,现代女性意识的深化,促使她们不再满足于将视线放置在对旧体诗词空间的拓展上,她们开始将视线转向时间领域,通过以线性时间观念观照现代战争,她们书写了女性自身的成长历程、书写了现代战争的宏大叙事、抒发了对故乡“往事不可追”、现如今乡村生活“今日难停留”的苦涩。在诗艺取向方面,深化的现代女性意识,明晰的女性自我主体身份,促使她们在旧体诗词中以高频的疑问句式,醒目表达自身观点,或者直接以女性身体意象表现自身独立看法。在本文的第三章,也就是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分流期(1949-1976),大陆与海外华裔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出现了现代女性意识的异化与认同,形成了二水分流的女性诗词艺术景观。具体就中国大陆而言,“延安经验”在建国后的延续,促使大陆中国女性的现代女性意识异化。她们或书写“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政治豪情、或书写花木兰式女英雄、或书写被压抑的生命体验,这表现在艺术风格上,便是主流女性诗词的政治化写作特征与边缘女性诗词的个人化写作特征。具体就港澳台及海外地区而言,相对宽松的历史语境,使得她们多彰显出明晰的现代女性意识认同感。她们或书写漂泊困境与女性生命焦虑、或书写离散体验与中华文化认同、或书写异域风情与西方文化认同。在本文的第四章,也就是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复兴期(1977年以来),由于中国内地旧体诗词创作中现代女性意识的全面复苏,尤其是新世纪进入网络文学时代以来,当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在语言、意象、题材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具体而言,现代女性意识的全面复苏过程,伴随着女性诗词创作主体重新探索由“人”向“女人”再向“个人”的女性意识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她们或书写对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反思、或书写对现代爱情的呼唤与反思、或书写对现代女性个体生命体验的感悟。这在题材方面的表现,便是突破了“毛泽东时代”单一化的旧体诗词题材局限,逐渐走向多样化。至于艺术特征方面,也呈现出诗歌语言的日常化以及古典意象重塑的特点。在本文的余论部分,着重以“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视角观照了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的创作,揭示了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在“创化”方面的成果,并以“天人合一”传统创化为代表集中进行阐释。最终指出,现代女性旧体诗词对于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现代中国小说、散文、诗歌一道,共同丰富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研究,而这一研究路径,同时也是重现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古今维度的必由之路。

张文晔[6](2016)在《民国书法交易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同时,民国书法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民国书法是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最早参与者,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民国书法却长期处于价值低洼地。而在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深陷调整期时,民国书法并未像其他模块一样大幅缩水,反而逆势增长。民国书法的文化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长期严重背离的现象应该引起关注。本论文从四个方面分析民国书法交易市场。首先,通过梳理民国书法的拍卖市场发展历程,整理、分析民国书法拍卖数据,呈现民国书法交易现状;其次,从民国书家的历史地位与知名度、民国书法的艺术价值及收藏群体的艺术认知能力与需求等多方面分析影响民国书法交易价格的基本因素;第三,通过个案研究方法对六位具有代表性艺术家的书法作品交易现状进行具体剖析;最后,分析民国书法市场的发展趋势。

王唯力[7](2016)在《《晨报副刊》新诗史论》文中认为本文以《晨报副刊》所发表的新诗为研究对象,以文学史论的思路和方法,全面梳理《晨报副刊》上的新诗创作,为上世纪二十年代新诗在《晨报副刊》的历史状况作总体性勾勒。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梳理了《晨报副刊》历史。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晨报副刊》的主编变动、样式变化以及“刊中刊”情况。第二章对《晨报副刊》发表的新诗作整体概述。首先介绍了当时其他刊物发表新诗情况并由此分析《晨报副刊》早期发表新诗的历史环境,再对《晨报副刊》的诗人群以及其新诗数量做出大概的数据统计,以便对《晨报副刊》新诗有直观的认识。第三章论述李大钊时期的新诗创作。本章选取了朱自清、康白情、品今三位诗人,分析了他们该时期在《晨报副刊》上的新诗发表情况,并对最具代表性的新诗进行文本分析。第四章论述孙伏园时期的新诗创作。本章重点介绍了小诗写作群体,如冰心、王统照、何植三等,此外对刘氏三兄弟以及周作人、胡适等人的新诗也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第五章论述徐志摩时期的新诗创作。本章以《诗镌》为中心,对“内”重点介绍了《诗镌》发起人徐志摩、闻一多、刘梦苇、“清华四子”的新格律诗创作;对“外”选择了新诗创作较为活跃的绿波社、无须社成员的如焦菊隐、蹇先艾等人的创作。胡也频是徐志摩离开《晨报副刊》后发表新诗最多的诗人,因此胡也频也是重点介绍的诗人之一。

刘军[8](2016)在《革命的游卒-聂绀弩论》文中提出本文讨论革命洪流中的聂绀弩(1903-1986)以及他的文学活动。本文共四章。第一章讨论聂绀弩和革命组织之间冲突。聂绀弩参加革命,有一定的被动性。他在国民革命时期加入国民党,关于聂绀弩的传记总是强调这时期他很反感国民党,但事实不全如此。1927年从苏联回国的聂绀弩还是很积极地参与了康泽等人发起的护党事业。虽然聂绀弩脱离了国民党,投身无产阶级革命,但他的转变有一定偶然性。本章第一节讨论聂绀弩与国民党的微妙关系,另三节评述他违反党的纪律各类言行。他违背组织纪律的言行表现于三个方面:一、与身属国民党阵营的友人、政工头子康泽一直保持友好关系,将私人情感凌驾于组织之上;二、写反战诗,把中共和国民党相提并论,要它屈从战后民众的和平心理,站在中间派的立场批评党的政策;三、建国前后,写诗歌颂新中国,被认为污蔑毛主席;写学术论文,又被认为不懂马克思主义。于此观之,他和组织的关系相当微妙。不过这个“大自由主义者”有忠于革命事业的一面,他以笔为旗,用杂文为组织的事业呐喊。第二章讨论聂绀弩的杂文。聂绀弩留名现代文学史,就因他是有影响的杂文家。聂绀弩的文学史形象是变动的,在九十年代以前,他是“战士”,继承了鲁迅的战斗传统,以杂文为投枪匕首。九十年代以后,文学史家更推崇他写于抗战时期带有启蒙主义色彩的篇章,此时,他的文学史形象更接近“五四”的启蒙主义者。这一变化说明带有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色彩的作品更具思想和艺术价值。所以第二节,笔者要分析聂绀弩杂文中可归为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部分,这些杂文传承了部分五四精神。考虑到淡化政治对抗色彩是当时南方局领导人的文化策略,这批杂文又可以视为党在国统区的文化策略之实现。解放战争时期,聂绀弩转向了更为激烈的写作策略,抨击国民政府、中间派和自由主义者。这时期的杂文在品质上背离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第三章讨论建国后组织对其成员的规训,以及成员对这种规训的顺从与反抗。聂绀弩的遭遇很有典型性。1949年以后“肃反”、“反右”、“文革”,聂绀弩都被卷入,饱吃苦头。建国后的政治运动,对运动对象的惩罚一次比一次严厉,而对象在运动中则变得更驯顺,认罪的姿态也更主动。但是,不能因为个体更顺从就认为他被改造好了。相反,上一波政治运动落潮后,下一波到来之前,聂绀弩内心变得更桀骜不驯。他激烈指责运动本身,为自己鸣冤叫屈,反思质疑运动中施行的政策。这说明思想改造或检讨运动对个体的规训效果值得怀疑。这种两面性在党内知识人群体中有普遍性。不过,大部分人的反思始终无法贯通到革命的源头处,留下“两个X”现象供后人猜谜。第四章讨论聂绀弩六十年代的旧体诗,分析一个经历严重身心创伤的知识人在极“左”年代试图重建内心的私人性的努力、失败及其苦闷。聂绀弩从北大荒回到北京后,和众多经历九死一生的右派文化人过从甚密。聚餐交游,作诗赠答,在利维坦暗影边界处寻找友谊和温暖,以满足个体对群生活的渴念。但是,这样的群聚并不能消除个体遭遇的压力和孤独,所以,聂绀弩把目光投向了传统诗歌中的隐逸逍遥传统,开始书写出世的意欲。这种写作带给他暂时的平衡。然而,在虚无与实在、绝望与希望、历史与现实之间徘徊的毕竟是革命人,私人性的自我无法建立,个体心灵最终变得破碎与荒芜。在更大的破坏到来之前,聂绀弩复写了鲁迅的《野草》部分篇目,抒发内心“无法直说的苦衷”。个体在极“左”时代体验到的幽暗、诡异和痛苦,在复写《野草》部分篇目的诗作中隐隐约约地露出一角。这些痛苦是革命马前卒“游”的必然代价。不过,这些幽暗体验带来的不全是消极后果,事后看来,正是这幽暗体验成就了聂绀弩晚年的文学成就。

黄伟[9](2015)在《刘文典文献学成就研究》文中提出刘文典是我国近现代着名的教育家和国学大师,也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代表性人物。刘文典一生主要从事各种文献研究活动,其治学方法严谨,强调学术研究的经世致用和中西学术的沟通。在“整理国故运动”和“中国文学革命”等时代学术思潮的影响下,刘文典的代表着《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和《三余札记》先后问世,奠定了其在中国文献学史上的地位。从这些论着中我们可以窥探到刘文典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尤其是《淮南鸿烈集解》问世后在当时的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淮南子》热的潮流,促进了《淮南子》研究的发展。此外,刘文典晚年撰写的《杜甫年谱》是研究杜甫以及唐代文学的一部重要论着,也为后学者了解杜甫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总的来说,刘文典的文献学有与众不同的特点,特别是关于文献校勘、文献训诂、文献版本和文献收藏等方面的特点。以《淮南鸿烈集解》为例,透过这部着作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到刘文典的校勘学思想,而刘文典的校勘又是以版本为基础,在校勘的过程中注重版本的选择和版本的鉴别。因此,分析刘文典古籍版本学思想,还可以为现代版本治学提供经验。此外,刘文典虽然不是以文献收藏而闻名,但是刘文典一生从事校勘古典文献方面的工作,因此,收藏书籍也成了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抗战期间因为时局动荡,刘文典寄存在香港的书籍被日军劫走,从此了无音讯。其后经过相关人士的努力,终于将被劫图书的下落查实,也完成了刘文典先生的一桩遗愿。刘文典文献学能取得巨大成就有其特殊的原因。首先,离不开刘师培、章太炎等人的学术栽培。其次,离不开友人特别是陈独秀和胡适的学术提携,刘文典早年在他们的鼓励下,很快在学术上取得巨大成就。最后,刘文典与同时代人频繁的学术往来也有助于其成才。例如,刘文典与吴宓都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着名的学者,两人的学术交流非常广泛。在从事教育的同时,两人在诗歌领域、《红楼梦》研究领域、翻译领域等都有密切的学术交往。也正是因为这种学术交流使得学者之间学识不断的丰富,使得民国期间学术大师不断涌现。刘文典文献学在中国学术史具有重要地位,影响也是十分深远尤其是在其学术传承方面,即刘文典在培养“清华学派”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文典开创了中国现代学派的“文典学派”。总之,刘文典文献学不仅对其文学研究领域有重大影响,而且对其日本的研究领域也有深远影响。日本大肆侵略中国后,刘文典将其在文献领域长期坚持的“经世致用”运用到日本的研究,并且将考据的领域转移到对日本文化的考据。刘文典文献学的影响还在于对其翻译观的影响,凭借扎实的语言功底,他早年译着无数,其翻译思想也是以唤醒国民的意志为目的,他认为只有向上的精神思想才能培养奋良好的国民品行。

蔡震[10](2015)在《从订定篇题看郭沫若旧体诗词的整理》文中研究指明郭沫若的旧体诗词创作,是关于其生平与文学活动最基本的史实,但在其旧体诗词的整理工作中,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尚未厘清,如何订定作品篇题便是其中之一。郭沫若的旧体诗词基本上不是为发表而作,许多只是诗人自己的抒情、感怀之作,与友朋之间的唱酬、交往之作,诗成时常常没有篇题。以至于今,许多作品的篇题五花八门,且多有异题同篇者。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改变这些乱象,需要规范相关问题的解决,尽快地将史实梳理清楚。

二、郭沫若赠陈铭德的两首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郭沫若赠陈铭德的两首诗(论文提纲范文)

(3)民国时期《屈原》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民国时期的《屈原》热
    二、民国时期《屈原》热现象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思路
第一章 盛况空前的《屈原》热
    一、媒体的热烈报道
    二、《屈原》观演热
    三、《屈原》评论热
    四、《屈原》唱和热
第二章 《屈原》热的政治因素
    一、《屈原》与国民党文艺思想的遇合与背离
        (一) 《屈原》与民族主义的遇合
        (二) 国民党对《屈原》态度的遽变
    二、共产党在《屈原》阐释中的政治想象
        (一) 重点挖掘《屈原》中的民本思想
        (二) 组织唱和鸣不平
        (三) 呼吁“爆炸”隐喻新生
第三章 《屈原》热的审美因素
    一、屈原形象的巨大吸引力
    二、《屈原》剧本的艺术魅力
    三、中华剧艺社成功的二度创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4)朱德研究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梳理及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框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萌芽时期(1920.8—1949.9)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报刊中关于朱德生平思想的报道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7—1937.7)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5.8—1949.9)
    第三节 中外记者笔下的朱德
        一、任天马《活跃的肤施》
        二、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三、尼姆·威尔斯《续西行漫记》
        四、哈里森·福尔曼《北行漫记》
    第四节 早期的朱德传记
        一、陈德真《朱德传》(第2版)
        二、张寒青《西战场的主将朱德》
        三、绍源《朱德自传》和张尚志《朱德与红军》
第二章 初步发展和曲折停滞时期(1949.10—1978.12)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王安娜《中国——我的第二故乡》
    第三节 《红旗飘飘》和《星火燎原》
    第四节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
第三章 走向成熟和继续发展时期(1978.12-2016.12)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刘白羽《大海——记朱德同志》
    第三节 朱敏《我的父亲朱德》
    第四节 赵鲁杰《朱德兵法与韬略》
    第五节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年谱(1886—1976)》(新编本)
    第六节 金冲及主编《朱德传》
    第七节 2006—2016年朱德研究的新进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流变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与分期
        1、“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的界定
        2、“现代女性意识”的界定
        3、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分期
    二、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
        1、研究现状
        2、选题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第一章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转型(1912-1936)
    第一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转型的历史语境
        一、政治语境:从晚清到民国的建立
        二、文化语境:新文化运动与现代性的生成
        三、文学语境:文学革命·新诗·旧诗
    第二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
        一、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女性表达
        二、现代女性友谊的自由抒发
        三、现代自然意识的审美观照
    第三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的题材拓展
        一、中国古代女性诗词题材的局限性
        二、现代社会政治空间的介入
        三、现代城市生活空间的开拓
    第四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的诗艺变革
        一、现代语言的引入与古典节奏的坚守
        二、古典意象的激活与现代意境的生成
第二章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中兴(1936-1949)
    第一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兴的历史语境
        一、政治语境: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
        二、文化语境:民族主义文化的复归与高涨
        三、文学语境:“民族形式”讨论与旧体诗词的再兴
    第二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现代女性意识的深化
        一、抗日救亡的女性表达
        二、战乱中女性流亡体验的诗词书写
        三、战乱中现代爱情体验的诗词书写
        四、战乱中现代母女关系的自我审视
    第三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的题材聚焦
        一、中国古代女性诗词与战争
        二、战争与女性成长题材的开掘
        三、战争与社会政治题材的女性诗词
        四、战争与现代乡土题材的女性诗词
    第四节 战争年代女性旧体诗词的诗艺取向
        一、高频的疑问句类修辞
        二、繁多的女性身体书写
第三章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分化(1949-1976)
    第一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分化的历史语境
        一、政治语境:统一·批判·分离
        二、文化语境:本土·现代·西方
        三、文学语境:合法性·认同感
    第二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现代女性意识的异化与认同
        一、现代女性意识的异化
        二、现代女性意识的认同
    第三节 分化年代女性旧体诗词的风格类型
        一、主流女性诗词的政治化写作
        二、边缘女性诗词的个人化写作
        三、港澳台及海外女性诗词的离散写作
第四章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复兴(1977年以来)
    第一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复兴的历史语境
        一、政治语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构
        二、文化语境:消费主义文化浪潮与民族主义文化思潮
        三、文学语境:新旧之争与诗词媒介的繁荣
    第二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现代女性意识的复苏
        一、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反思
        二、对现代爱情的呼唤与反思
        三、现代女性个体生命体验的书写
        四、海内外交流中女性自我身份的确证
    第三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题材的多样化
        一、从单一走向多样化
        二、当代社会时政题材的广泛开启
        三、当代城市生活题材的深入观照
        四、当代乡土生活题材的别样审视
        五、当代域外生活题材的崭新书写
    第四节 复兴时期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艺术特征
        一、日常化的诗歌语言
        二、古典意象的解构与重塑
余论: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和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参考文献
附录: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人略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后记

(6)民国书法交易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范围界定
一、民国书法交易现状概述
    (一)民国书法交易状态
    (二)民国书法交易价格数据分析
二、影响民国书法交易价格的基本因素
    (一)民国书家的历史地位与知名度
    (二)民国书法的内在价值
    (三)民国书法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四)收藏家的需求与艺术认知能力
    (五)艺术品市场的自身发展规律
    (六)社会经济环境
三、民国书家作品交易现状个案分析
    (一)吴昌硕
    (二)沈曾植
    (三)康有为
    (四)齐白石
    (五)于右任
    (六)李叔同
四、民国书法交易的发展趋势
    (一)经济“新常态”与民国书法的未来发展
    (二)“国学热”与民国书法的交易趋势
    (三)“艺术品交易价格要回归其自身价值”的市场规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晨报副刊》新诗史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晨报副刊》史
2 《晨报副刊》新诗概述
3 李大钊时期
    3.1 朱自清
    3.2 康白情
    3.3 品今
4 孙伏园时期
    4.1 小诗写作群体
        4.1.1 冰心
        4.1.2 王统照
        4.1.3 何植三
        4.1.4 汪静之及其他诗人
    4.2 刘氏三兄弟
    4.3 周作人的儿童诗
    4.4 其他诗人
5 徐志摩时期
    5.1 徐志摩
    5.2 闻一多
    5.3 刘梦苇
    5.4“清华四子”
    5.5 绿波社及无须社
        5.5.1 焦菊隐
        5.5.2 于赓虞
        5.5.3 蹇先艾
        5.5.4 朱大枬
    5.6 胡也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革命的游卒-聂绀弩论(论文提纲范文)

构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大自由主义者”行状
    第一节 分裂的党国与“无政府”的革命青年
    第二节 私谊与组织
    第三节 “反战诗”
    第四节 小资产阶级的本性
第二章 历史上下文中的聂绀弩杂文
    第一节 杂文家聂绀弩的文学史形象
    第二节 聂绀弩杂文的“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
    第三节 杂文的末途
第三章 屈服与反抗
    第一节 检讨:摧毁自我的技术
    第二节 服罪与抵抗
    第三节 “狂奴”故态
    第四节 “反右”及之后兼“两个X”问题
第四章 极端年代的私人吟咏
    第一节 诗可以群
    第二节 疏离的自我
    第三节 苦闷的移情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9)刘文典文献学成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本文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学术综述
    第三节 刘文典生平介绍
第一章 刘文典文献学背景及其学术人格
    第一节 时代学术思潮
        一、中国新文学运动
        二、整理“国故运动”
        三、中西学术沟通
    第二节 刘文典的学术人格
        一、刘文典对“学问与知识”的理解
        二、刘文典主张学术研究经世致用
        三、刘文典支持学术研究“百家争鸣”
第二章 刘文典文献学着述研究
    第一节 《淮南鸿烈集解》
        一、《淮南鸿烈集解》与刘文典治学态度
        二、刘文典对《淮南子》的集解
        三、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不足
        四、《淮南鸿烈集解》影响
    第二节 《庄子补正》
        一、《庄子》的版本及注解
        二、刘文典研究《庄子》的源起
        三、刘文典《庄子补正》的特点
        四、刘文典以《淮南子》与《庄子》互证
        五、《庄子补正》的不足
        六、《庄子补正》的影响
    第三节 《三余札记》
        一、《三余札记》概述
        二、刘文典训诂《三余札记》的主要内容
        三、刘文典训诂《三余札记》的方法
        四、刘文典《三余札记》的语言表达形式
    第四节 《杜甫年谱》
        一、杜甫及《杜甫年谱》的版本
        二、刘文典对《杜甫年谱》的撰写
        三、刘文典《杜甫年谱》特点
第三章 刘文典文献学的方法与特色
    第一节 刘文典与文献校勘一以《淮南鸿烈集解》为例
        一、刘文典的文献校勘的方法
        二、刘文典文献校勘语言的特点
        三、刘文典校勘学思想特点
    第二节 刘文典与文献版本
        一、刘文典主张版本是校勘学的基础
        二、刘文典的版本校勘
        三、刘文典古籍版本学思想的特点
    第三节 刘文典与文献收藏
        一、刘文典文献收藏概述
        二、抗战期间刘文典图书文献被劫
        三、抗战后刘文典图书文献的追踪
        四、台北科技大学图书馆藏刘文典图书文献目录
第四章 刘文典文献学成就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刘文典文献学学术渊源
        一、刘师培对刘文典的学术影响
        二、章太炎对刘文典的学术影响
    第二节 同乡友人对刘文典的学术提携与交流
        一、陈独秀对刘文典的学术提携
        二、胡适对刘文典的学术提携
    第三节 刘文典与同时代学人的学术交往
        一、刘文典与吴宓的学术交流
        二、周氏兄弟与刘文典学术交流
第五章 刘文典文献学的地位与影响
    第一节 刘文典文献学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
        一、刘文典文献教育方法的地位
        二、刘文典与清华学派
    第二节 刘文典文献学的影响
        一、刘文典文献考据对其日本观的影响
        二、刘文典文献学翻译的经世致用
结语
附录
    一、刘文典着述介绍
    二、《刘文典年谱》订补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从订定篇题看郭沫若旧体诗词的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四、郭沫若赠陈铭德的两首诗(论文参考文献)

  • [1]“《屈原》唱和”与话剧《屈原》的经典化[J]. 咸立强.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 [2]郭沫若集外旧体诗词的整理[J]. 蔡震. 新文学史料, 2018(03)
  • [3]民国时期《屈原》热研究[D]. 赖丽丽. 西南大学, 2018(01)
  • [4]朱德研究史[D]. 邹琪. 扬州大学, 2018(12)
  • [5]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流变论[D]. 朱一帆.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6]民国书法交易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D]. 张文晔. 渤海大学, 2016(10)
  • [7]《晨报副刊》新诗史论[D]. 王唯力. 四川师范大学, 2016(02)
  • [8]革命的游卒-聂绀弩论[D]. 刘军. 南京大学, 2016(06)
  • [9]刘文典文献学成就研究[D]. 黄伟. 安徽大学, 2015(10)
  • [10]从订定篇题看郭沫若旧体诗词的整理[J]. 蔡震.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标签:;  ;  ;  ;  ;  

郭沫若致陈明德的两首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