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孢菇主要害虫及杂菌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曹海,董顺,沈敏,贾浩,薛利,周雷雷[1](2021)在《双孢菇设施栽培常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双孢菇工厂化设施栽培在我国迅速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结合生产实际,参考相关文献,总结了双孢菇设施栽培常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双孢菇设施栽培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王帮香[2](2021)在《羊肚菌栽培中的病原真菌鉴定与生物防治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羊肚菌(Morchella spp)是一类营养价值极高的珍稀食药用真菌,一直以来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是近年来多变的环境及过度的采摘导致了野生羊肚菌的资源匮乏,因此羊肚菌的人工培育已成为必然。羊肚菌发生及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十分苛刻,目前羊肚菌的栽培仍是以野外自然环境为主,开放式的栽培环境也就导致了羊肚菌病害频发。但是目前关于羊肚菌病害的研究报道并不多,现已报道的羊肚菌病害病原菌数量极少。因此,分离并鉴定羊肚菌病害中的病原菌对整个羊肚菌产业都有着巨大的意义。本文以南充世顺农业有限公司羊肚菌栽培基地的六妹羊肚菌患病子实体为材料,进行了羊肚菌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病原菌致病性检测、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病原菌致病机制及病害防治的初步探索等实验,为后期羊肚菌病害的防治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课题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结果:(1)从6株染病羊肚菌子实体中共分离纯化得到5株不同形态的真菌,编号分别为M-1、M-4、M-5、M-8和M-10。经形态学与ITS r DNA序列分析相结合鉴定出菌株M-1为紧密帚枝霉(Sarocladium strictum)、M-4为高山被孢霉(Mortierella alpina)、M-5属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M-8为总状毛霉(Mucor racemosus)、M-10属地丝霉属(Geomyces)。致病性的检测结果表明5株菌中高山被孢霉和拟盘多毛孢对羊肚菌有致病性,其中拟盘多毛孢的致病症状与羊肚菌自然患病的症状一致,说明拟盘多毛孢是羊肚菌病害的主要致病菌,高山被孢霉为疑似致病菌。(2)本研究从培养基、p H值、温度、碳源及氮源5个方面探索了两株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条件。研究结果显示高山被孢霉的最适生长条件为p H=5、温度30℃下的PDA或者麦芽糖为碳源、尿素为氮源的察氏培养基。拟盘多毛孢的最适生长条件为p H=7、温度25℃下的PSA或者麦芽糖作碳源、硝酸钠作氮源的察氏培养基。(3)对两株菌进行了其致病机制的初步探索,主要包括产几丁质酶和纤维素酶的鉴别、利用羊肚菌菌丝内可溶性糖的情况以及作用于羊肚菌子实体过程中羊肚菌防御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两株菌株的几丁质酶和纤维素酶活性都很低,而且也都未在平板培养基上产生肉眼可见的透明圈。两株病原菌——高山被孢霉和拟盘多毛孢都能利用羊肚菌菌丝内可溶性糖,其中拟盘多毛孢对可溶性糖的利用率明显大于高山被孢霉。两株菌都会引起羊肚菌子实体内防御酶活性的变化,随着子实体的生长,接种了高山被孢霉的羊肚菌体内SOD和POD酶活比对照酶活低,CAT酶活比对照酶活高;接种了拟盘多毛孢的羊肚菌体内3种酶的活性都比对照组高。(4)本研究所选10种植物对两株病原菌的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大蒜对两株菌株都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另外朝天椒对拟盘多毛孢有抑制作用,花椒和生姜对高山被孢霉和拟盘多毛孢都有抑制作用,综上所述,对鉴定出的病原菌高山被孢霉抑制作用较好的是大蒜和花椒,对病原菌拟盘多毛孢抑制作用较强的是朝天椒、大蒜、花椒和生姜。所选择的5种中草药中虽然青蒿对高山被孢霉的菌丝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抑制效果并不好,抑制率只有29%,而5种中草药对拟盘多毛孢的菌丝生长均没有抑制作用。但是5种中草药对上述两株菌的孢子浓度抑制效果都较好,尤其是对主要致病菌——拟盘多毛孢,鱼腥草和金银花的抑制率都达到了90%,其次是蒲公英和龙葵也有80%的抑制率。
沈皓明[3](2021)在《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以姜堰区桥头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香菇(Lentinusedodes)营养丰富、口感适宜,药食同源,营养价值极高,具有不与农争时、不与粮争地的特点,是一种高产高效栽培作物;属木腐菌,生长所需营养物质主要有碳源、氮源以及少量矿物盐类和维生素,大多数树木均可用于种植香菇。我国香菇栽培约有千年历史,自古以来是闽浙山区的特产,山区优良的气候环境和大量的菇木资源为香菇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姜堰区地处长江下游平原河网区,菇木资源短缺,市场上的香菇主要来自福建、浙江等地区,价格高,供需矛盾突出。1995年,姜堰区引进、吸收转化闽浙山区香菇栽培经验,成功利用本地资源丰富的胡桑枝条栽培香菇,在此基础上,持续选育香菇新品种、完善栽培技术、建设成品深加工生产线、主动提升管理水平,以点带面,助推泰州市形成了特色食用菌产业。2018年,泰州市菇业总产量达25880吨,其中姜堰区菇业产量达3350吨,产值达4856万元,鲜香菇1930吨、干香菇1420吨。桥头镇是姜堰区菇业主产地,经过20多年的发展,香菇种植面积达1300亩,建立有千亩香菇产业园,以及江苏省最大的香菇生产与交易基地。探究桥头镇香菇产业发展模式,对提升区域性香菇生产水平、加快高效农业发展、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提高农民纯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季节和生产场所,香菇栽培细分为层架栽培模式、林下栽培模式、覆土栽培模式、半覆土栽培模式等,栽培技术经历了砍花法栽培、段木栽培和木屑栽培3个阶段。香菇栽培需要选择优质菌种,配置培养基料时注意碳氢比,灭菌要及时、充分。香菇是低温和变温结实性的菇类,需要温差刺激才能结实,生长过程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通风顺畅,无杂菌感染和鼠害、虫害。香菇采摘后及时出售,干制时合理控制好烘干温度和时间。姜堰区桥头镇香菇产业发展呈现园区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特点,园区内龙头企业为菇农统一购置菌种和原料,统一市场销售,订单生产面积达1100亩,投入2000多万元购置菌棒制作流水线及冷藏保鲜库,可实现年制作菌棒800万袋。创立了“苏福”品牌,主持修订了泰州市无公害香菇标准化生产规程,每年培训菇农1500人次。改善了菇农年龄结构,45周岁及以下青壮年占比达30%,经济效益明显,种植香菇亩均纯收益23950元,远超传统稻麦种植收益1155元,科技含量增强,安全高效生产技术和周年栽培技术分别获得省、市农业推广奖项,获得各项专利、认证20多项。桥头香菇在取得上述成效的同时,仍然存在产业粗放程度高、产品价值链条短、营销方式不完善、服务管理不到位的问题,香菇生产仍处在初级加工阶段,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小,无延伸产业链,销售渠道较为传统,易造成产品滞压,市场竞争力不强,基层从事香菇专业人才断档等,影响了桥头香菇的进一步发展。提升桥头镇香菇产业优化发展策略为:优化提升香菇生产技术,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提高反季节香菇栽培比例,推广香菇—芋头轮作的栽培模式,拓展香菇精深加工业务,提高香菇干制储藏技术,实现废弃菌棒的综合利用,强化行政服务保障工作,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等。
王帆帆[4](2019)在《Bt杀虫蛋白原核表达及对异迟眼蕈蚊的杀虫活性》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对8株分离自江苏省紫金山土壤的野生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进行筛选后,得到1株对食用菌异迟眼蕈蚊(Bradysia difformis Frey)有较好杀虫活性的Bt菌株23-5。同时,对该菌株进行了形态鉴定、生理生化鉴定、16S rDNA鉴定和杀虫蛋白基因型鉴定等研究,并对该菌株含有的杀虫蛋白基因进行了原核表达,以期为食用菌Bt微生物农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胃毒法测定了8个Bt菌株对异迟眼蕈蚊的室内杀虫活性,结果表明8个Bt菌株中对异迟眼蕈蚊的校正死亡率最高可达84.48%(23-5菌株),最低为43.11%。采用抑菌圈法测定了Bt菌株对平菇、毛木耳、茶树菇和双孢菇四种食用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发现8个Bt菌株均减缓了四种食用菌菌丝生长速度,但最终菌丝仍然可以盖过Bt菌落继续生长。故选择校正死亡率最高的菌株23-5进行以下试验。2.对菌株23-5进行分类鉴定时主要采用形态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鉴定三种鉴定方法,同时采用PCR-RFLP法确定菌株23-5含有的杀虫蛋白类型。结果表明该菌株能够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晶体,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鉴定结果均显示该菌株与苏云金芽孢杆菌最为接近。PCR-RFLP结果显示该菌株含有的杀虫蛋白基因型组合为cry4/10+cry11+cyt1+cyt2。所以确认该菌株属于苏云金芽孢杆菌(Bt)3.以NCBI上公布的与cry4B、cry10、cry11、cyt1、cyt2五种杀虫蛋白基因相关信息为依据,扩增菌株23-5中各杀虫蛋白基因片段,结果显示23-5中含有的cry4B、cry10、cry11、cyt1、cyt2基因序列的长度分别为1470bp、2043bp、1941bp、750bp、792pb。各基因的克隆载体和表达载体分别构建成功后,进行PCR验证和双酶切验证。各杀虫毒蛋白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ry4Ba、Cry10Aa、Cry11Aa和Cyt2Ba蛋白均为亲水性蛋白,Cyt1Aa蛋白为疏水性蛋白,分别得到其氨基酸组成、理化性质和保守结构域。4.将各杀虫蛋白基因构建成功的表达载体进行蛋白表达和纯化,IPTG诱导表达后,12%SDS-PAGE结果表明杀虫蛋白Cry4B、Cry10、Cry11主要存在于表达菌株的沉淀中,呈包涵体形式,恢复其生物活性需通过变复性的方式,再进行融合蛋白的Ni柱亲和纯化;目标蛋白Cyt2主要存在于上清液,呈可溶形式表达,可直接进行融合蛋白的Ni柱亲和纯化;目标蛋白Cyt1表达不明显。融合蛋白Cry4B、Cry10、Cry11和Cyt2表达的大小分别为70KD、84KD、88kD和70kD。5.分别提取各工程菌株的目标蛋白,用Brandford法测定蛋白浓度,进行各目标蛋白的室内毒力测定。各蛋白浓度为250 ng/mL时,蛋白Cyt2对异迟眼蕈蚊的杀虫活性最高,校正死亡率达70.18%;蛋白Cry4B、Cry10、Cry11对异迟眼蕈蚊的杀虫活性较低,三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校正死亡率为33.33-35.09%。
李月梅,采俊香,尉建国,陆桂莲[5](2017)在《无公害双孢蘑菇土窑洞规模化生产技术规程》文中研究说明为促进北方黄土高原地区双孢蘑菇土窑洞生产的健康、快速发展,依据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通过试验示范,并结合生产实际,制定了无公害双孢蘑菇土窑洞规模化生产技术规程,包括产地环境、栽培设施、原辅材料、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质量安全控制和生产档案管理等,以期为该地区无公害双孢蘑菇土窑洞规模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李建波,何璞[6](2017)在《我国食用菌双翅目害虫种类和防治研究现状》文中指出综述了我国食用菌双翅目害虫的研究概况。为害食用菌的双翅目害虫有长角亚目、短角亚门和芒角亚目3个亚目202科超过100种。概述了该类害虫的农业防治、诱杀或阻隔、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方法。
席璐璐[7](2016)在《两种真菌对异迟眼蕈蚊引诱和嗅觉行为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异迟眼蕈蚊Bradysia impatiens(Johannsen,1912)(=Bradysia difformis(Frey,1948);=Bradysia pauper(Tuomikoski,1960))是国内外食用菌菇房内的主要害虫。作者在实验室以沙培蚕豆饲养异迟眼蕈蚊,观察发现幼虫取食蚕豆幼苗根系组织,同时发现其大量取食沙壤表面真菌菌落。本研究以为害浙江省临安市郊区菇房中优势种群异迟眼蕈蚊以及从实验室饲养环境中分离真菌为实验对象,探究异迟眼蕈蚊对不同真菌的趋向性及有菌和无菌食物源对异迟眼蕈蚊幼虫存活和完成生活史时间研究,以期回答异迟眼蕈蚊是否取食无菌健康植株、真菌vs植物寄主选择性等关键问题。研究结果如下:(1)真菌分离与鉴定。从异迟眼蕈蚊的饲养环境中分离出4种真菌,通过ITS序列提取及分子系统发育树构建,得出分别与其相似性最高的菌株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卷枝毛霉菌(Mucor circinelloides)、米根霉(Rhizopus oryzae)和腐皮镰孢霉菌(Fusarium solani)。(2)异迟眼蕈蚊对4种真菌的趋向性实验。将分别培养7天的四个菌种置于同一养虫笼中,每天供试定量成虫,观察计数菌盘中成虫的数量及雌雄差异。结果显示:黄曲霉和卷枝毛霉菌对异迟眼蕈蚊有较强吸引性;2菌种都大量吸引雌虫,雌虫还多伴随产卵现象。(3)鉴定黄曲霉和卷枝毛霉菌对异迟眼蕈蚊生活史的影响。设计5组有菌和无菌试验处理,观察异迟眼蕈蚊完成生活史时间差异。结果显示:卷枝毛霉菌和对照组(真菌+植物)中,异迟眼蕈蚊完成生活史;以卷枝毛霉菌为食物源,相对于对照组(真菌+植物)其孵化时间提前1.9d;以黄曲霉为食物源,仅有3%的存活率;无菌实验组都没有完成生活史。(4)通过行为学实验筛选选择性最显着的食用菌种类。采用四臂嗅觉仪,选取6种常见食用菌,从菌棒、子实体、平板培养的菌丝体3个方面进行了筛选实验,结果均显示: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对异迟眼蕈蚊吸引性最强。(5)通过行为学实验对比平菇和黄曲霉、卷枝毛霉菌对异迟眼蕈蚊的吸引性。将3种真菌置于四臂嗅觉仪三臂中,新鲜空气作为对照组进行试验,结果显示:卷枝毛霉菌对异迟眼蕈蚊吸引性最强,数据结果差异极显着。
刘金萍,耿娟,李再民[8](2016)在《浅谈双孢菇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文中研究说明在双孢菇生产中,菇房环境条件和培养料的不适以及管理措施不当会影响菌丝和子实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双孢菇的产量和品质。本文叙述了双孢菇生理性和侵染性病害、虫害、杂菌的发生症状,并提出防治方法。
郭月清[9](2015)在《双孢菇栽培管理技术》文中认为山东省冠县双孢菇栽培已有多年历史,栽培原料主要是麦秸秆、玉米秸秆、稻草等农作物的下脚料及牛羊等动物的粪便。冠县小麦、玉米秸秆资源十分丰富,为双孢菇栽培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利用小麦、玉米秸秆作原料,既节约成本,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一举两得,深受农户欢迎。现将双孢菇栽培管理技术总结介绍如下。1双孢菇形态特征及生长的环境条件1.1形态特征双孢菇经过长期选育有白色、棕色
刘灿[10](2015)在《双孢菇培养基非热灭菌二次发酵中微生物动态及典型菌株特性功能研究》文中认为双孢菇作为世界上人工栽培最广泛、消费量最大的食用菌,不仅是重要的食用蛋白来源,因其能够利用植物和禽类废弃物生长,还对农业发展和环境优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工厂化大规模的“非热灭菌二次发酵”,是一种模拟自然环境中野生双孢菇生长模式的高效低碳制备培养基的方法。本课题研究了培养基中的微生物在二次发酵期间为双孢菇准备适宜生长的培养基,在双孢菇生长阶段协助抵抗病原真菌侵染,以及在双孢菇子实体形成后作为内生菌发挥药用功能三个方面的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在双孢菇培养基的工厂化大规模非热灭菌二次发酵过程中,研究前发酵阶段不同通风模式对双孢菇培养基二次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的通风模式相比,当通风量降低20%时,不仅能够降低能量的消耗,还能保证双孢菇培养基的生物效率、双孢菇的产量和品质不受影响。对培养基二次发酵期间的温度,嗜热微生物数量,及培养基中的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通风模式通过调节培养基中嗜热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及群落演替,使培养基中的水分含量和pH的变化、碳类及氮类物质的转化速率不同,最后使得培养基适于双孢菇菌丝体生长的程度也不同。在双孢菇菌丝体生长阶段,从被病原真菌污染的双孢菇培养基中分离到一株霉菌好食脉孢菌M21,同时从培养基中分离到一株有效抑制好食脉孢菌M21的拮抗枯草芽孢杆菌B154。用饱和度为20%的硫酸铵沉淀及DEAE-Sephadex A50阴离子交换凝胶柱层析,从B154发酵液中分离得到抑菌活性物质;通过可见-紫外光谱全波长扫描及Tricine-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发现,为分子量约为1.4kDa的多肽。枯草芽孢杆菌B154产抑菌多肽的活性对热、酸碱及多种蛋白酶处理稳定,能够抑制病原真菌M21孢子萌发,扫描电镜观察表明,抑菌多肽能够损坏M21菌丝体细胞及孢子结构。双孢菇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施用B154的发酵菌液,能够有效抑制好食脉孢菌的生长繁殖,显着提高被好食脉孢菌污染的双孢菇的产量。用C18反相高效液相层析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一个强烈抑制病原真菌的多肽化合物,经ESI-Q-TOF MS/MS串联质谱分析其结构,该多肽为含有17个碳组成的脂肪酸链的fengycin A类脂肽。从双孢菇的子实体内分离到一株枯草芽孢杆菌AB154,其代谢产物多肽能够选择性地抑制人结肠癌细胞Caco-2的增殖。将分离得到的活性多肽经Tricine-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可知其分子量约为1.4kDa。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进行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2个组分;经ESI-MS/MS检测,组分1为分子量为1504Da,并含有17个碳的脂肪酸链的fengycin B1类的脂肽,组分2为分子量为1036Da,并含有12个碳组成的脂肪酸链的surfactin类脂肽。对两个脂肽化合物抑制肿瘤细胞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组分对人结肠癌细胞Caco-2的细胞周期阻滞模式不同。Fengycin口surfactin均能够使Caco-2细胞核染色质损伤,并通过抑制PI3K-Akt介导的细胞周期信号途径,阻滞细胞周期。
二、双孢菇主要害虫及杂菌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孢菇主要害虫及杂菌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双孢菇设施栽培常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传染性病害 |
1.1 发生特点 |
1.1.1 疣孢霉病。 |
1.1.2 软腐病。 |
1.1.3 萎蔫病。 |
1.1.4 竞争性杂菌类。 |
1.2 综合防治技术 |
1.2.1 保持环境卫生。 |
1.2.2 采用二次发酵技术。 |
1.2.3 消毒覆土材料。 |
1.2.4 加强栽培管理。 |
1.2.5 选择和处理优质菌种。 |
1.2.6 合理化学防治。 |
2 生理性病害 |
2.1 菌丝徒长,不形成菇蕾 |
2.1.1 发生特点。 |
2.1.2 防治技术。 |
2.2 菇蕾变黄、萎缩死亡 |
2.2.1 发生特点。 |
2.2.2 防治技术。 |
2.3 菌柄细长,菌盖薄皮易开伞 |
2.3.1 发生特点。 |
2.3.2 防治技术。 |
2.4 菌盖上有许多褐色斑点或水锈斑 |
2.4.1 发生特点。 |
2.4.2 防治技术。 |
3 虫害 |
3.1 发生特点 |
3.1.1 螨类。 |
3.1.2 菇蚊蝇类。 |
3.1.3 线虫类。 |
3.2 综合防治技术 |
3.2.1 化学防治。 |
3.2.2 物理防治。 |
3.2.3 农业防治。 |
(2)羊肚菌栽培中的病原真菌鉴定与生物防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食用菌栽培概述 |
1.2 食用菌病害概述 |
1.2.1 食用菌病害研究进展 |
1.2.2 食用菌病害侵染机制研究进展 |
1.2.3 食用菌病害防治研究进展 |
1.3 羊肚菌病害概述 |
1.3.1 羊肚菌简介 |
1.3.2 羊肚菌的食药用价值 |
1.3.3 羊肚菌的栽培现状 |
1.3.4 羊肚菌病害及研究进展 |
1.3.5 羊肚菌病害防治研究进展 |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 论文主要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染病子实体 |
2.1.2 培养基 |
2.1.3 供试试剂 |
2.2 羊肚菌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
2.2.1 病原真菌的分离、纯化 |
2.2.2 病原真菌的形态学鉴定 |
2.2.3 病原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2.2.4 病原真菌的致病性检测 |
2.3 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2.3.1 培养基对病原真菌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2.3.2 pH对病原真菌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2.3.3 温度对病原真菌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2.3.4 碳源对病原真菌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2.3.5 氮源对病原真菌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2.4 病原真菌的致病机制探索 |
2.4.1 病原真菌对羊肚菌细胞壁主要成分的影响 |
2.4.2 病原真菌利用羊肚菌菌丝内可溶性糖的情况 |
2.4.3 病原真菌侵染过程中羊肚菌防御酶活性变化 |
2.5 抑菌植物筛选 |
2.5.1 抑菌蔬菜作物筛选 |
2.5.2 抑菌中草药筛选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羊肚菌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
3.1.1 病原真菌的分离结果 |
3.1.2 病原真菌的形态学鉴定 |
3.1.3 病原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3.1.4 病原真菌的致病性检测结果 |
3.2 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3.2.1 不同培养基对病原真菌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3.2.2 pH对病原真菌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3.2.3 温度对病原真菌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3.2.4 碳源对病原真菌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3.2.5 氮源对病原真菌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3.3 病原真菌的致病性研究 |
3.3.1 病原真菌对羊肚菌细胞壁主要成分的影响 |
3.3.2 病原真菌利用羊肚菌菌丝内可溶性糖的情况 |
3.3.3 病原真菌侵染过程中羊肚菌防御酶活性变化 |
3.4 抑菌植物筛选 |
3.4.1 抑菌蔬菜作物筛选 |
3.4.2 抑菌中草药筛选 |
第4章 讨论 |
4.1 羊肚菌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
4.2 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4.3 病原真菌的致病性研究 |
4.4 抑菌植物筛选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3)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以姜堰区桥头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香菇的营养价值 |
1.3 我国食用菌产业现状 |
1.4 我国香菇产业发展现状 |
1.5 典型省份香菇产业特征 |
1.5.1 浙江省香菇产业 |
1.5.2 甘肃省香菇产业 |
1.5.3 河北省香菇产业 |
1.5.4 辽宁省香菇产业 |
1.5.5 湖北省香菇产业 |
1.5.6 其他地区香菇产业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香菇的栽培技术 |
2.1 菌种选育与栽培管理 |
2.1.1 菌种选育 |
2.1.2 栽培基料 |
2.1.3 装袋、接种 |
2.1.4 发菌管理 |
2.1.5 转色管理 |
2.1.6 出菇管理 |
2.1.7 栽培模式 |
2.1.8 栽培环境控制与过程管理 |
2.2 香菇保鲜与加工 |
2.2.1 保鲜与加工 |
2.2.2 干香菇的分级标准 |
2.3 栽培技术规程 |
2.4 小结 |
第3章 泰州市农业基本情况 |
3.1 泰州市概况 |
3.2 泰州市农业发展现状 |
3.3 泰州市农村产业发展模式 |
3.4 姜堰区桥头镇概况 |
3.4.1 桥头镇概况 |
3.4.2 桥头镇农业基本现状 |
3.4.3 桥头镇特色农业 |
第4章 桥头镇香菇产业特征 |
4.1 桥头镇香菇产业发展现状 |
4.1.1 香菇发展园区化 |
4.1.2 香菇发展产业化 |
4.1.3 香菇发展标准化 |
4.1.4 香菇发展品牌化 |
4.2 桥头镇香菇发展成效 |
4.2.1 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
4.2.2 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
4.2.3 科技含量不断增强 |
4.3 桥头镇香菇产业的现实挑战 |
4.3.1 产业粗放程度高 |
4.3.2 产品价值链条短 |
4.3.3 营销方式不完善 |
4.3.4 专业技术人才少 |
4.4 小结 |
第5章 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
5.1 优化出菇过程管理 |
5.2 推广无公害生产集成技术 |
5.3 提高反季节香菇栽培比例 |
5.4 推广香菇—芋头轮作的栽培模式 |
5.5 拓展香菇精深加工业务 |
5.6 提高香菇干制储藏技术 |
5.7 实现废弃菌棒的综合利用 |
5.8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
5.9 拓宽香菇销售渠道 |
5.10 小结 |
第6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Bt杀虫蛋白原核表达及对异迟眼蕈蚊的杀虫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前言 |
1.1 食用菌主要害虫 |
1.1.1 食用菌害虫害症状 |
1.1.2 眼蕈蚊为害特点 |
1.2 食用菌眼蕈蚊的防治 |
1.2.1 农业防治 |
1.2.2 物理防治 |
1.2.3 化学防治 |
1.2.4 生物防治 |
1.3 苏云金芽孢杆菌概况 |
1.3.1 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杀虫活性 |
1.3.2 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杀虫机理 |
1.4 高效杀虫BT工程菌的构建 |
1.4.1 种内改造 |
1.4.2 种间改造 |
1.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昆虫、菌株和质粒 |
2.1.2 供试培养基 |
2.1.3 供试化学试剂 |
2.1.4 供试试剂盒 |
2.1.5 供试仪器 |
2.2 菌株筛选 |
2.2.1 Bt菌株室内毒力测定 |
2.2.2 Bt菌株对食用菌菌丝的影响 |
2.3 23 -5 菌株鉴定 |
2.3.1 形态鉴定 |
2.3.2 生理生化鉴定 |
2.3.3 16 S rDNA鉴定 |
2.4 23 -5 菌株杀虫蛋白基因型PCR-RFLP鉴定 |
2.5 23 -5 菌株杀虫蛋白基因克隆载体构建 |
2.5.1 杀虫蛋白引物设计与PCR扩增 |
2.5.2 杀虫蛋白基因克隆载体构建 |
2.5.3 克隆载体的酶切验证 |
2.6 23 -5 菌株杀虫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7 23 -5 菌株杀虫蛋白基因表达载体构建 |
2.7.1 载体双酶切及目的片段回收 |
2.7.2 目的片段与表达载体连接 |
2.7.3 表达载体的双酶切验证 |
2.8 23-5 菌株杀虫蛋白表达载体的表达及纯化 |
2.8.1 杀虫蛋白表达载体诱导表达 |
2.8.2 包涵体蛋白的复变性 |
2.8.3 融合蛋白的Ni柱亲和纯化 |
2.8.4 Western Blot |
2.9 目标蛋白工程菌室内毒力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菌株筛选 |
3.1.1 室内毒力测定 |
3.1.2 菌株对食用菌菌丝的影响 |
3.2 23-5 菌株鉴定 |
3.2.1 形态鉴定 |
3.2.2 生理生化鉴定 |
3.2.3 16S rDNA鉴定 |
3.3 23-5 菌株杀虫蛋白基因型鉴定 |
3.4 23-5 菌株杀虫蛋白基因克隆载体构建 |
3.4.1 PCR扩增结果 |
3.4.2 杀虫蛋白基因的克隆 |
3.5 23-5 菌株杀虫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6 2-5 菌株杀虫蛋白基因表达载体构建 |
3.6.1 杀虫蛋白基因表达载体构建 |
3.6.2 表达载体的酶切验证 |
3.7 23-5 菌株杀虫蛋白表达载体的表达及纯化 |
3.7.1 杀虫蛋白表达载体诱导表达 |
3.7.2 融合蛋白的Ni柱亲和纯化结果 |
3.8 目标蛋白工程菌室内毒力测定 |
4 讨论 |
4.1 食用菌眼蕈蚊的防治 |
4.2 BT菌株杀虫蛋白基因型 |
4.3 杀虫蛋白原核表达的特点 |
4.4 杀虫蛋白应用研究 |
4.5 23-5 菌株的应用前景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5)无公害双孢蘑菇土窑洞规模化生产技术规程(论文提纲范文)
1 范围 |
2 规范性引用标准文件 |
3 产地环境 |
4 栽培设施 |
4.1 堆料场 |
4.2 一次发酵隧道和二次发酵隧道 |
4.3 发菌出菇筐 |
4.4 发菌室 |
4.5 土窑洞 |
5 原辅材料要求 |
5.1 原料 |
5.2 覆土材料 |
6 生产技术 |
6.1 生产季节安排 |
6.2 品种与菌种要求 |
6.2.1 品种选择 |
6.2.2 菌种生产及质量要求 |
6.3 生产工艺流程 |
6.4 培养料配方 (按栽培面积100 m2计算) |
6.5 原料的预处理 |
6.6 发酵 |
6.6.1 隧道一次发酵 |
6.6.2 隧道二次发酵 |
6.7 播种与发菌管理 |
6.8 覆土和覆土后的管理 |
6.8.1 覆土前的准备工作 |
6.8.2 覆土的调制和消毒 |
6.8.3 覆土方法 |
6.9 催蕾管理 |
6.1 0 出菇管理 |
6.1 1 采收与采后管理 |
7 病虫害防治 |
7.1 防治原则 |
7.2 防治对象 |
7.3 防治方法 |
7.3.1 做好原料和生产场所的消毒杀菌 |
7.3.2 真菌性病害的防治 |
7.3.3 细菌性褐斑病的防治 |
7.3.4 虫害的防治 |
8 质量安全控制 |
8.1 产地环境质量控制 |
8.2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
8.3 采后质量控制 |
9 生产档案的建立 |
(6)我国食用菌双翅目害虫种类和防治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为害食用菌的双翅目害虫种类 |
2 防治方法 |
2.1 农业防治 |
2.1.1 选用抗虫菌种, 改进栽培模式 |
2.1.2 清洁卫生 |
2.1.3 加强栽培管理 |
2.1.4 高温曝晒、冷冻和干燥处理 |
2.2 诱杀或阻隔 |
2.2.1 频振式杀虫灯、LED杀虫灯诱集 |
2.2.2 粘虫板诱杀 |
2.2.3 糖醋液诱杀 |
2.2.4 阻隔防虫 |
2.3 生物防治 |
2.3.1 昆虫病原线虫 |
2.3.2 苏云金芽孢杆菌 |
2.3.3 其他病原微生物 |
2.3.4 大型有毒真菌 |
2.4 化学防治 |
2.4.1 化学杀虫剂 |
2.4.2 植物源农药 |
(7)两种真菌对异迟眼蕈蚊引诱和嗅觉行为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异迟眼蕈蚊对食用菌的为害 |
1.1.1 异迟眼蕈蚊的分类地位及分布情况 |
1.1.2 异迟眼蕈蚊各虫态的主要识别特征及习性 |
1.1.3 异迟眼蕈蚊的生活史及求偶特征 |
1.1.4 异迟眼蕈蚊的防治 |
1.2 真菌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与昆虫的关系 |
1.2.1 真菌挥发物 |
1.2.2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收集方法 |
1.2.3 真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活性 |
1.2.4 真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与食菌昆虫 |
1.3 异迟眼蕈蚊偏好性真菌 |
1.3.1 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
1.3.2 卷枝毛霉菌Mucor.circinelloides |
1.4 昆虫对挥发性物质行为反应的研究方法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昆虫 |
2.1.2 饲养植株 |
2.1.3 饲养土壤 |
2.1.4 供试食用菌 |
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2.1 人工气候室 |
2.2.2 四臂嗅觉仪 |
2.2.3 人工吸虫器 |
2.2.4 尼龙纱网养虫笼 |
2.2.5 幼虫培育室 |
2.2.6 主要仪器 |
2.3 主要试剂 |
3 异迟眼蕈蚊偏好性真菌分离鉴定与筛选 |
3.1 试验材料 |
3.1.1 供试异迟眼蕈蚊 |
3.1.2 培养基的制定 |
3.2 试验方法 |
3.2.1 菌株筛选 |
3.2.2 菌种分子生物学鉴定 |
3.2.2.1 菌种总DNA的提取 |
3.2.2.2 真菌PCR扩增 |
3.2.2.3 克隆(P–Easy–T3 克隆试剂盒) |
3.2.2.4 测序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
3.2.3 异迟眼蕈蚊成虫对分离真菌趋向性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真菌系统发育树分析 |
3.3.2 异迟眼蕈蚊成虫对分离真菌趋向性 |
3.4 讨论与分析 |
4 两种真菌对异迟眼蕈蚊生活史影响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幼虫收集 |
4.1.2 不同食物源处理 |
4.1.3 幼虫存活率和完成生活史时间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幼虫存活率 |
4.2.2 幼虫完成生活史时间 |
4.3 结论与讨论 |
5 异迟眼蕈蚊对不同真菌的嗅觉行为反应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食用菌 |
5.1.2 供试昆虫处理 |
5.1.3 试验方法 |
5.1.3.1 异迟眼蕈蚊食用菌嗅觉反应 |
5.1.3.2 食用菌VS分离真菌嗅觉反应 |
5.1.4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异迟眼蕈蚊食用菌嗅觉反应 |
5.2.2 食用菌VS分离真菌嗅觉反应 |
5.3 分析和讨论 |
6 总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图版 |
(8)浅谈双孢菇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双孢菇病害及其防治 |
1.1 生理性病害 |
1.2 侵染性病害及其防治 |
2 双孢菇虫害及其防治 |
2.1 螨类 |
2.2 跳虫 |
2.3 菇蝇 |
2.4 菇蚊 |
3 杂菌及其防治 |
3.1 胡桃肉状菌 |
3.2 鬼伞 |
3.3 白色石膏霉 |
3.4 黄霉菌 |
3.5 污胶鼓菌 |
(10)双孢菇培养基非热灭菌二次发酵中微生物动态及典型菌株特性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双孢菇的概述 |
1.1.1 双孢菇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
1.1.2 双孢菇的生活周期及形态结构 |
1.1.3 双孢菇产业的社会环境价值 |
1.2 双孢菇的生长条件与栽培方法 |
1.2.1 双孢菇生长的营养条件 |
1.2.2 双孢菇的栽培 |
1.3 食用菌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
1.3.1 食用菌病害 |
1.3.2 食用菌病害的生物防治方法 |
1.4 芽孢杆菌脂肽类代谢产物在抗肿瘤领域的应用 |
1.4.1 抗肿瘤药物的微生物来源 |
1.4.2 芽孢杆菌脂肽类代谢产物的抗肿瘤作用 |
1.4.3 细胞周期与肿瘤的研究 |
1.5 研究意义和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通风模式对双孢菇培养基非热灭菌二次发酵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培养基 |
2.1.4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成熟度双孢菇营养成分含量测定 |
2.2.2 不同成熟度双孢菇的矿物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
2.2.3 通风模式对双孢菇产量、生物效率及能量消耗的影响 |
2.2.4 通风模式对双孢菇形态的影响 |
2.2.5 通风模式对双孢菇培养基发酵温度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2.2.6 通风模式对双孢菇培养基发酵期间水分含量及pH的影响 |
2.2.7 通风模式对双孢菇培养基发酵期间硝态氮、总氮及总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2.2.8 通风模式对双孢菇培养基发酵期间碳类物质变化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不同成熟度双孢菇子实体的品质 |
2.3.2 通风模式对双孢菇培养基质量的影响 |
2.3.3 通风模式对非热灭菌二次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系动态的影响 |
2.3.4 通风模式对非热灭菌二次发酵过程中培养基物质转化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孢菇培养基中典型拮抗菌的筛选及代谢产物分离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3.1.3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
3.1.4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双孢菇病原真菌M21的形态特征及系统发育地位 |
3.2.2 拮抗菌B154生理生化特性及系统发育地位 |
3.2.3 枯草芽孢杆菌B154的抑菌谱 |
3.2.4 枯草芽孢杆菌B154抑菌最优发酵培养基的选择 |
3.2.5 B154在TSB培养基中发酵产抑菌物质的动力学研究 |
3.2.6 硫酸铵盐析法提取抑菌物质 |
3.2.7 阴离子交换凝胶柱层析分离抑制真菌活性物质 |
3.2.8 紫外光谱和Tricine-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抑菌活性成分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孢菇培养基中拮抗菌多肽的抑菌特性研究及鉴定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4.1.3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
4.1.4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热处理和酸碱对枯草芽孢杆菌B154产抑真菌多肽活性的影响 |
4.2.2 蛋白酶对枯草芽孢杆菌B154产抑真菌多肽活性的影响 |
4.2.3 枯草芽孢杆菌B154产抑真菌多肽对好食脉孢菌M21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
4.2.4 枯草芽孢杆菌B154产多肽对好食脉孢菌M21菌丝体及孢子形态结构的影响 |
4.2.5 枯草芽孢杆菌B154对双孢菇生长的影响 |
4.2.6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抑菌多肽 |
4.2.7 抑制真菌多肽组分1的ESI-MS/MS串联质谱分析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孢菇典型内生菌代谢产物抑制肿瘤细胞功能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主要仪器设备 |
5.1.3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
5.1.4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双孢菇内生菌株AB154生理生化特性及系统发育地位 |
5.2.2 枯草芽孢杆菌AB154产多肽对人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5.2.3 活性多肽分离纯化及抑制人结肠癌细胞Caco-2活性检测 |
5.2.4 纯化后多肽组分ESI-MS/MS结构分析 |
5.2.5 FCM检测人结肠癌细胞Caco-2细胞周期受阻滞结果 |
5.2.6 DAPI荧光染色检测细胞核损伤 |
5.2.7 脂肽对Caco-2细胞周期信号途径基因表达的影响 |
5.2.8 AB154产脂肽对Caco-2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双孢菇内生菌的抗肿瘤活性成分鉴定 |
5.3.2 双孢菇内生菌活性成分的抗肿瘤机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双孢菇主要害虫及杂菌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双孢菇设施栽培常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J]. 曹海,董顺,沈敏,贾浩,薛利,周雷雷. 现代农业科技, 2021(22)
- [2]羊肚菌栽培中的病原真菌鉴定与生物防治初探[D]. 王帮香. 西华师范大学, 2021(12)
- [3]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以姜堰区桥头镇为例[D]. 沈皓明. 扬州大学, 2021(05)
- [4]Bt杀虫蛋白原核表达及对异迟眼蕈蚊的杀虫活性[D]. 王帆帆.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5]无公害双孢蘑菇土窑洞规模化生产技术规程[J]. 李月梅,采俊香,尉建国,陆桂莲. 东北农业科学, 2017(06)
- [6]我国食用菌双翅目害虫种类和防治研究现状[J]. 李建波,何璞. 中国植保导刊, 2017(11)
- [7]两种真菌对异迟眼蕈蚊引诱和嗅觉行为反应研究[D]. 席璐璐. 浙江农林大学, 2016(04)
- [8]浅谈双孢菇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J]. 刘金萍,耿娟,李再民. 农技服务, 2016(03)
- [9]双孢菇栽培管理技术[J]. 郭月清. 中国农技推广, 2015(06)
- [10]双孢菇培养基非热灭菌二次发酵中微生物动态及典型菌株特性功能研究[D]. 刘灿.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