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形象论文_记者,林丽娟,魏怡兰,通讯员,卢小浩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空间形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空间,城市,城市形象,形象,视觉,青年,惠州。

城市空间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记者,林丽娟,魏怡兰,通讯员,卢小浩[1](2019)在《提升城市形象 拓展产业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惠州日报讯 (记者林丽娟 魏怡兰 通讯员卢小浩)“实施仲恺大道沿线城市更新就是要提升城市形象,拓展产业空间。仲恺大道沿线城市更新作为仲恺争创国家一流高新区,打响全方位融入大湾区‘第一炮’,势在必行,不可不为。这是新时代仲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决定的,(本文来源于《惠州日报》期刊2019-11-13)

王凌峰[2](2019)在《短视频对重庆城市形象的塑造与重构——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短视频正在改变人们记录生活的方式,无论是游玩、探亲还是工作,人们都会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工具记录当下的心情和感受。重庆的8D魔幻地形、两江秀丽风光以及红色文化、巴渝文化资源,正通过短视频这种碎片化的形式"肆意"传播。短视频如何利用重庆的特色空间资源,实现城市形象"空间生产"转向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来源于《青年记者》期刊2019年26期)

陈晓兰[3](2019)在《旅行与文学“朝圣”——文学遗产与城市空间及国家形象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受其赖以存在的地方的影响,同时也赋予与其相关的地方以丰富的象征意义。神话与传说、史诗与圣着直至现代文学一直影响着旅行实践。在意识形态、历史观以及现代大众旅游业等因素的多重作用下,围绕文学遗产建构的文学风景,作为城镇物理空间规划和旅游结构中的有机组成,是沟通文学与现实、过去与现在、本土与世界的媒介与桥梁。在当代的国际旅游中,文学风景影响了游客对于一个地方乃至国家的印象与评价,甚至成为游记中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元素。(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刘迎迎[4](2019)在《城市空间下青年亚文化视觉形象的类型及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苏贾看来,我们正处于一个空间重构的时代,这种重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全球、区域与城市叁者的相互缠绕,在这种缠绕中,城市日益成为空间重构中的重要载体。在本研究中,城市空间是一个物理空间,青年亚文化视觉形象正是青年亚文化在这一物理空间上进行社会生产的产物。“符号展演者”和“城市漫游者”是城市空间下青年亚文化进行社会生产,所产生两类视觉形象,二者之间存在递进关系。“符号展演者”是亚文化青年身体的展示与技能的展演,它更多的是指亚文化青年利用城市空间中丰富的符号资源,在改变事物能指的同时,赋予事物以新的亚文化的含义,进而展示在大众面前的视觉形象。它的特点是与城市生活具有极强的相关性、戏谑规则又消解权威、自我张扬又快乐至上。“城市漫游者”是指亚文化青年在城市空间中传播青年亚文化视觉形象、进行视觉形象的空间部署、进而争夺话语权的视觉形象。它的特点是善于利用空间叙事、隐形的谋略家以及追身份的人。同时,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分析城市空间下青年亚文化视觉形象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空间下的青年亚文化视觉形象存在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城市空间下青年亚文化视觉形象是对文化呈现的一种创新意识,而且由于青年亚文化和城市文化息息相关,那么对于一些积极的、健康的青年亚文化视觉形象的传播,会帮助亚文化青年实现自我身份的认同,从而创作、传播更加具有文化认同感的视觉形象。此外,人们合理适度地观看青年亚文化视觉形象,不仅能够使人们放松身心,娱乐人们的生活,还有利于青年的社会化进程。同时,本研究发现,青年亚文化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文化表达形式,它和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创新,丰富了文化形态,为文娱产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从消极的方面来看,青年亚文化在城市空间中进行社会生产,创作视觉形象的过程中可能会过于追求吸睛,从而导致主体辨别能力减弱。同时,如果人们沉溺于观看青年亚文化视觉形象,那么他极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心理损耗,对他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一些不健康的青年亚文化视觉形象可能会影响正能量的社会文化的构建。反思城市空间下青年亚文化视觉形象的消极影响,发挥城市空间下青年亚文化视觉形象的积极影响是促进城市空间下青年亚文化视觉形象健康、良性发展的保障。在本研究看来,人们应提高视觉素养水平,亚文化青年应该秉承向美而生的创作态度、应增加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同时,媒介报道应包容、有温度,应明确新时代亚文化青年的社会责任和地位。(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6)

崔婷钰[5](2019)在《城市形象塑造视角下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媒体艺术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也在经历着飞速的成长,新媒体作为艺术表现的新媒介,其自身与传统艺术在形式上的区别使得它受到了新时期人们的青睐,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际艺术双年展和博览会开始大量的运用新媒体艺术作为艺术的展示方式,很多艺术家纷纷转向新媒体艺术的创作,新媒体艺术也逐渐出现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而现今越来越重视公共空间环境塑造的城市也逐渐开始注意到新媒体艺术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美化的作用。本次设计是基于导师《北京市公共空间新媒体应用研究》的项目内容和已得出的相关理论基础,通过设计实践的形式为北京市公共空间的新媒体应用研究的理论成果做演示示例设计,使得理论性的研究结果可以有更直观的呈现形式。并通过研究现有的理论和实例,对公共空间的新媒体应用设计提出创新性的设想和设计实践。论文从课题的前期调研分析、设计定位以及设计方案和具体实现几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引言部分详细的论述了此次设计研究的目的意义及背景等;第二章从功能和形式两方面探究新媒体艺术塑造城市形象的方法,搜集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设计案例进行分类对比分析,发现其各自的优劣势,对后期的设计提供指导和借鉴,第叁章分析了设计的选址和设计构思,又通过用户人群细分分析不同用户对设计的潜在需求,最后提出本次设计的基本方向;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工作;第四章得出最终设计方案并进行了详细撰述,以实体造型和虚拟互动两方面深人分析;第五章设计实现部分把设计方案深入到具体的实施细则。最终设计方案为新媒体体感游戏互动装置,以雕塑装置造型+体感游戏互动+瀑布水景观的形式组合形成完整的互动装置,参与者通过与装置进行体感游戏互动得到个人特色服饰照片和开启喷泉作为游戏反馈。该装置的设计致力于吸引北京坊商业区人流量并带动区域经济消费,提升北京坊商业区整体形象和知名度,同时宣传传统文化,激发城市居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互动形式的装置设计其本身带有的趣味性特征能带给参与者更加丰富的城市文化体验,增强城市空间与居民之间的互动性,从而在市民心中塑造良好的亲民城市形象。(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5-30)

王硕[6](2019)在《北美市场上中国电影的城市空间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电影诞生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同时中国城市也是中国电影观察和注视的对象。电影对城市的塑造影响着人们对于城市的重新认识,电影成为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的重要媒介。新世纪以来,中国商业电影发展迅速,越来越多关注中国当代社会,以中国城市为背景的中国电影进入北美市场,呈现着关于中国城市的形象,也影响着北美市场受众对于中国城市的认识。2014——2018年北美市场上中国电影城市形象塑造充满中国特色,已经脱离了西方的凝视,个体的价值也得到进一步展现,呈现出凸显中国特色的城市、走出他者想象的城市、凸显个体空间的城市的形象。但在城市形象塑造上也存在着重情感轻逻辑,人物刻板印象严重,消费主义至上,缺失本土文化等问题。在全球化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中国发展备受瞩目的今天,中国迫切需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电影理应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塑造中国形象的责任。只有重视电影的艺术逻辑,建立起对于现代性的反思,传递多元包容的城市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植根本土文化,全面、真实的展示发展中的中国形象,才能积极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成为中国形象的窗口,中国文化的名片。(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韩锡鹏[7](2019)在《电子媒体对城市形象的“空间性”重塑》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传统的城市形象构建方式,主要依靠的是媒体对城市的符号文本构建的方法,但该方法不仅仅是依托于城市本身。赵毅衡认为,符号文本具有以下两个特征:其一,一些符号被组织进入一个符号组合中;其二,此符号组合可以被接受者理解为具有合一的时间和意义向度。~(1)在城市形象的构建过程中,媒介中的内容通过对城市的符号文本组合,实现了这一目的,并影响受众对城市形象的认知。城市形象的传统塑造,一般是通过书籍、广播、电影、电(本文来源于《青年记者》期刊2019年05期)

刘迎迎[8](2019)在《城市空间场域下青年亚文化视觉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1960年代后期空间理论兴起,福柯将注意力聚焦于社会生活的"外部空间",列斐伏尔反对仅仅将空间视为社会关系演变的"容器"、平台,时间的霸权地位受到空间的制约。视觉技术、视觉文化的出现为青年亚文化视觉形象的空间化生产提供了技术装备和理论支持。从大众媒体的"他建"到青年亚文化群体"自建",新媒介的出现、以及视觉技术的进步为青年亚文化视觉形象的建构提供了空间、场地以及技术装置。从现实空间到赛博空间,青年视觉形象的构建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桎梏,青年视觉形象跃然于生活、媒介、舆论之中,成为视觉文化、亚文化研究热点。然而,媒介和受众对青年视觉形象的被动性建构,限制了青年视觉形象的完整呈现。(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许加彪,李莹[9](2019)在《微视频语境下城市空间形象的媒介建构与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微视频具有内容简短、传播迅速、个性鲜明等特征,对城市空间的展现成为城市形象宣传的新途径。微视频通过聚焦城市空间的标志性符号、城市仪式事件、网红景观等,将城市实体空间与事件媒介化为传播文本,展现城市特色与禀赋,吸引受众眼球。在当代媒介语境下,城市空间的媒介建构体现了强烈的奇观性,应在人与物的双向互动中发挥微视频的传播优势,更好地优化城市空间形象的传播手段,取得最佳的城市形象传播效果。(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孙玮[10](2018)在《异质空间与山城意象:城市电影中的重庆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庆是中国现代社会变迁、城市化发展的"活标本",以其独特的自然与文化地理空间所凝结的丰富戏剧性结构,充满"上镜头性"的活力。情感、空间、意象等符号是重庆城市电影中的构成元素。对于形成"异质空间"特色的重庆电影而言,特殊的城市影像为城市与区域电影提供了更高的辨识度与独特性。与此同时,"异托邦"的城市形象建构也有可能遮蔽现实,以至于排除重庆城市空间之外的对客体的再诠释。(本文来源于《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城市空间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短视频正在改变人们记录生活的方式,无论是游玩、探亲还是工作,人们都会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工具记录当下的心情和感受。重庆的8D魔幻地形、两江秀丽风光以及红色文化、巴渝文化资源,正通过短视频这种碎片化的形式"肆意"传播。短视频如何利用重庆的特色空间资源,实现城市形象"空间生产"转向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空间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1].记者,林丽娟,魏怡兰,通讯员,卢小浩.提升城市形象拓展产业空间[N].惠州日报.2019

[2].王凌峰.短视频对重庆城市形象的塑造与重构——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分析[J].青年记者.2019

[3].陈晓兰.旅行与文学“朝圣”——文学遗产与城市空间及国家形象的建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刘迎迎.城市空间下青年亚文化视觉形象的类型及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9

[5].崔婷钰.城市形象塑造视角下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设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6].王硕.北美市场上中国电影的城市空间形象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9

[7].韩锡鹏.电子媒体对城市形象的“空间性”重塑[J].青年记者.2019

[8].刘迎迎.城市空间场域下青年亚文化视觉形象[J].中国青年研究.2019

[9].许加彪,李莹.微视频语境下城市空间形象的媒介建构与传播[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10].孙玮.异质空间与山城意象:城市电影中的重庆形象[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美国华盛顿越战念碑(引自网络资料)郑东新区核心区CBD中心公园现状a)中...南京水游城资料来源:自拍香港独特的城市空间形象Fig5....一9东京汐留地区鸟瞰出一个崭新的城左:某医院改扩建前的城市空间形

标签:;  ;  ;  ;  ;  ;  ;  

城市空间形象论文_记者,林丽娟,魏怡兰,通讯员,卢小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