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性相关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抗性,基因,转录,猕猴桃,瓜蔓,稻瘟病,维管束。
抗性相关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胡仲远,杨景华,张明方,邓冠聪,牟海鹏[1](2019)在《基于重测序的超密遗传图谱揭示甜瓜蔓枯病抗性相关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与意义:蔓枯病(Gsb)是甜瓜的重要病害,在南方多雨地区设施环境下高发,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蔓枯病最常用、也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本研究希望阐明甜瓜抗蔓枯病遗传特性,构建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的甜瓜高密度遗传图谱,对抗蔓枯病基因进行定位,以获得控制甜瓜蔓枯病抗性的候选基因。(本文来源于《中国瓜菜》期刊2019年08期)
刘昌云,陈雯镜,刘朝龙,李欣羽,向顺雨[2](2019)在《辣椒抗性相关基因CaNHL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NHL(NDR1/Hin1-like)是从拟南芥基因组数据库中发掘出来的与拟南芥NDR(Non-race-specific disease resistance gene)基因和烟草HIN1(Harpininduced gene 1)基因序列同源的基因,是一些抗病基因(Resistance genes)产物诱导的拟南芥对细菌和真菌病原体的抵抗所必须的基因。该家族在多种植物防卫、免疫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充分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与分子生物学手段,以辣椒为对象,系统探究辣椒CaNHL基因家族在辣椒抗病防御中的作用。我们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以本实验室前期已克隆得到的CaHIN1 (AB162221)为诱饵,从辣椒全基因组数据库中共筛选出15个CaNHL家族基因,其编码的蛋白被分为4个亚组,且每个亚组间具有相似的蛋白结构和Motif分布,并且该家族共享两个高度保守的Motif基序(Motif 1:NPNKRIGIYYD;Motif2:NPNKRIGIYYD);染色体定位分析发现该家族基因随机分布在7条染色体上;顺势元件分析得出该家族基因启动子存在多个重复茉莉酸甲酯(MeJA)、水杨酸(SA)、脱落酸(ABA)、耐低温等激素与抗逆响应反应元件。随后,我们通过分析转录组数据,构建该家族基因的组织表达与胁迫表达模式,发现除CaNHL3外,其他基因都在各个组织中有较高表达,并且有CaNHL1、CaNHL4、CaNHL6、CaNHL10、CaNHL11、CaNHL12等基因在SA、JA、ABA处理下呈现特异高表达,揭示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上述抗病激素的响应。通过qRT-PCR分析发现烟草花叶病毒胁迫下,上述激素处理下的高表达基因均出现差异表达,揭示上述基因可能参与辣椒的抗病毒反应。综合上述分析,笔者推测CaNHL家族可能在辣椒抗病毒防御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揭示NHL不仅在植物抵御细菌和真菌,甚至在抵御病毒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辣椒的抗病育种等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张俊,卢卫,谭艳平,刘学群,王春台[3](2019)在《维管束发育相关基因sm-Nvas对水稻稻瘟病抗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烟草维管束发育相关基因sm-Nvas对水稻稻瘟病的抗性。[方法]构建pCAMBIA1305.1-sm-Nvas双元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愈伤转化法转化水稻YTB,对转基因阳性植株接种稻瘟病菌后进行抗性观察。[结果]成功构建了pCAMBIA1305.1-sm-Nvas双元超表达载体,获得了转sm-Nvas YTB植株。离体接种稻瘟病菌后转基因植株的病斑比受体品种YTB的小。[结论]转sm-Nvas基因水稻具有稻瘟病抗性。(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3期)
茅光耀[4](2019)在《小管福寿螺Cu~(2+)抗性相关基因筛选及其抗性机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小管福寿螺(Pomaceacanaliculata是一种典型的入侵性食草生物,更是一种重要热带病传播相关媒介生物。其在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发生和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我国居民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目前,我国小管福寿螺的防制效果不太理想。该物种易于入侵、难于防制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开展对小管福寿螺的环境适应性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该重要热带病传播相关入侵媒介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对于制定和完善我国今后的小管福寿螺防制策略具有重要意义。野外调查显示,小管福寿螺对重金属污染严重水体适应性较强。相比于Fe,Cd等重金属,重金属Cu在电镀冶金、机械制造、消毒剂及农药生产等诸多方面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更易进入水体造成污染,水体中的Cu主要以CLu~(2+)形式存在,其生物毒性显着,污染情况日益严峻。研究表明,小管福寿螺的Cu~(2+)耐受能力显着高于其他淡水螺群。但是对小管福寿螺Ca~(2+)适应性较强这一现象的研究,目前仅限于小管福寿螺自身趋避行为和病理生理学变化,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尚未见有涉及。因此,本研究着眼于筛选出一批小管福寿螺Cu~(2+)抗性相关功能基因,为深入研究小管福寿螺Cu~(2+)胁迫适应的分子机制提供有价值的候选基因。此外,本研究对候选基因中的金属硫蛋白基因(PcMT)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PcGST1和PcGST2)的基本特征、与其他物种同源基因的遗传进化关系、组织表达本底水平、Cu~(2+)胁迫前后表达量变化情况和Cu~(2+)抗性功能进行分析,并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获得纯化的PcMT和PcGST2蛋白,初步探索小管福寿螺可能的Cu~(2+)耐受机制。方法:①在Cu~(2+)胁迫下小管福寿螺血液转录组测序获得的结果基础上,筛选出一批Cu~(2+)抗性相关功能基因,对这些基因的可靠性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验证。②选择其中的PcMT、PcGST1和PcGST2基因开展进一步研究,通过PCR方法扩增基因编码区,利用生物学信息学方法分析基因基本特征,利用MEGA 7.0软件构建进化树分析与其他物种同源基因的遗传进化关系,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组织(肝脏、肾脏、鳃、血液和肠)基因的本底表达水平和Cu~(2+)(50、100、150 μg/L)胁迫下(0、1、7、14d)组织中(肝脏、肾脏、鳃)基因的表达量变化情况。③选择pET28a为表达载体,构建pET28a-PcMT和pET28a-PcGST2质粒,利用IPTG诱导PcMT和PcGST2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利用Ni-NDA亲和层析法纯化PcMT和PcGST2蛋白。分析OD600值变化,比较含pET28a-PcMT和pET28a-PcGST2质粒的转化菌株与含pET28a空载体的非转化菌株在Cu~(2+)胁迫下生长情况,初步验证PcMT和PcGST2基因Cu~(2+)抗性功能。结果:小管福寿螺体内金属硫蛋白、热休克蛋白、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复肌球蛋白和天冬氨酸氧化酶等17个基因的差异表达与Cu~(2+)胁迫存在一定的相关性。②研究的PcMT基因编码区全长272bp,共编码87个氨基酸,不含芳香族氨基酸和组氨酸,其末端序列CQCGKGCTGADSCKCDRKCSCK与软体动物MT特征保守序列CXCXXXCTGXXXCXCXXXCXCK完全一致,属于软体动物金属硫蛋白家族2:亚家族mog:腹足纲金属硫蛋白。PcMT蛋白含有较高的Cys残基(22个,25.3%)和较多的巯基金属簇的特征保守结构Cys-X(1-3)-Cys(17个),可能具有很强的金属结合能力,经氨基酸序列对比,PcMT与同属另一种福寿螺Pomacea bridgesi的金属硫蛋白同源性最高,为93%。③以未经Cu~(2+)胁迫的小管福寿螺肝脏组织样本第一次实验获得的结果为对照1.0±0.0,发现PcMT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差异性,在小管福寿螺各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为:鳃2.4±0.4>肝1.0±0.1>肠0.9±0.1>肾脏0.7±0.1>血液0.5±0.09。④小管福寿螺PcT基因对环境中Cu~(2+)敏感,以未经Cu~(2+)胁迫的小管福寿螺对应组织样本第一次实验结果作为对照1.0±0.0,50μg/L即可诱导该基因在肝脏、鳃和肾组织中表达,且诱导表达的效果与胁迫时间呈较好的正相关,14d时基因表达量分别为2.03±0.3,3.4±0.4,2.8±0.6。100μg/LCu~(2+)胁迫下,小管福寿螺肝脏组织中PcMT基因表达量与胁迫时长呈正相关,14d时基因表达量为2.3±0.3。而在肾组织和鳃组织中,表达量与胁迫时间呈现倒U型的特征,峰值均出现在第7d,分别为5.2±0.6和8.5±1.1。150 μ g/L Cu2t胁迫下,小管福寿螺肝脏、鳃和肾组织中PcMT基因的表达量与胁迫时间均呈现倒U型的特征,肝脏组织峰值出现在第7d,为3.3±0.8,鳃和肾组织峰值出现在第1d,分别为7.001±0.4、9.1±0.8。⑤研究的PcGST1和PcGST2基因编码区全长分别为591bp和603bp,分别编码196和200个氨基酸,末端分别含有GST-C-3和GST-C-σ超家族结构域,可与重金属胁迫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等有害亲电子底物结合,两者N末端均为GST-N-σ结构域超家族,可与还原型谷胱甘肽结合。PcGST1和PcGST2与同腹足纲的加州海兔(Aplysia californic)和光滑双脐螺(Biomphalariaglabrata)亲缘关系较近,聚为一支,而与双壳纲软体动物夷虾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栉孔扇贝(Azumapectenfarreri)和海湾扇(Argopecten irradianm)等的 GSTs蛋白亲缘关系较远,分支较长,σ型GST蛋白可能在软体动物腹足纲和双壳纲形成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⑥同亚型不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之间组织本底表达水平不完全相同,以未经Cu~(2+)胁迫的小管福寿螺肝脏组织样本第一次实验结果作为对照1.0±0.0,PcGST1基因本底表达水平为:血液8.5±0.3>鳃1.4±0.2>肝脏1.1±0.2>肠1.03±0.1>肾脏0.4±0.08,PcGST2基因本底表达水平为:血液5.8±0.9>肠 1.6±0.4>肝脏0.8±0.1>鳃0.2±0.02>肾脏0.2±0.01。⑦同亚型不同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之间Cu~(2+)胁迫下表达模式不完全相同,以未经Cu~(2+)胁迫的小管福寿螺对应组织样本第一次实验结果作为对照1.0±0.0,Cu~(2+)胁迫对PcGST1基因表达的影响为:肝组织中,50μg/L和100μg/LCu~(2+)胁迫下PcGST1基因表达量0-14d持续上升,14d时表达量分别为2.1±0.1和5.2±0.7,而150μg/Lu~(2+)胁迫下,1d达到峰值,为11.3±1.8。鳃组织中,50μg/L浓度Cu~(2+)胁迫下基因表达量变化不明显,而150 u g/L浓度Cu~(2+)胁迫时1d即可达到表达量峰值,为15.8±8.3。肾组织中50μg/L、100μg/L和1500μg/L浓度均可诱导表达,但50 μμg/L诱导期较短为7d,表达峰值较低,为3.1±0.3,150 μg/L诱导期较长为14d,但表达峰值较高,为5.6±2.6。⑧以未经Cu~(2+)胁迫的小管福寿螺对应组织样本第一次实验结果作为对照1.0±0.0,Cu2胁迫对PcGST2基因表达的影响为:肝组织中,50μg/LCu~(2+)胁迫下0-14d基因表达量持续上升,14d时表达量为4.9±0.5,100、150 μg/LCu~(2+)胁迫下,PcGST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0-7d呈上升趋势,7d时表达量分别为13.01士3.03和12.2±2.2,随后呈下降趋势。鳃组织中,50、100 ug/LCu~(2+)胁迫下,PcGST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的峰值均于7d达到峰值,分别为5.3±0.7、23.3±16.5,150 μg/LCu~(2+)胁迫下,PcGST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于1 d达到峰值,为9.8±3.3。肾组织中,50 μg/LCu~(2+)胁迫下,PcGST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随时间变化不显着,100 μg/LCu~(2+)胁迫下,PcGST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前期随时间变化不显着,约于14 d时出现显着增加,表达量为3.9士1.04;150 μg/LCu~(2+)胁迫下,PcGST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呈持续上升趋势,14d表达量为18.02±0.8。⑨成功构建了含pET28a-PcMT和pET28a-PcGST2质粒的BL21(DE3)大肠杆菌,在1mmol/LIPTG、20℃诱导下,分别可表达出17 000的PcMT蛋白和27 000的PcGST2蛋白,经Ni-NDA亲和层析纯化,最终获得了PcMT和PcGST2蛋白。⑩含pET28a-PcMT、pET28a-PcGST2质粒的转化菌株与含pET28a空载体的非转化菌株在正常的ILB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曲线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含0.2mmol/LCuSO4的LB液体培养基中,转化菌株Cu~(2+)的耐性较强,生长曲线优于非转化菌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小管福寿螺Cu~(2+)适应的分子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众多基因的协调参与,经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的17个差异表达基因可靠性较高,可作为深入研究小管福寿螺Cu~(2+)胁迫适应分子机理的候选基因。②Cu~(2+)胁迫可以显着诱导小管福寿螺体内金属硫蛋白基因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的表达,金属硫蛋白基因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可能在小管福寿螺Cu~(2+)胁迫适应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③小管福寿螺金属硫蛋白基因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可赋予转化菌株一定的Cu~(2+)抗性能力,具有Cu~(2+)抗性功能,这为下一步获得“金属硫蛋白基因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可提高小管福寿螺Cu~(2+)耐受能力”直接证据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期刊2019-06-30)
陈昌龙,赵雪,孙旺旺,李晓颖,田宇[5](2019)在《大白菜软腐病抗性相关基因分子标记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菌性软腐病对大白菜(Brassica rapa ssp. pekinensis)的危害严重,胡萝卜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Pc)是主要致病菌。本研究基于大白菜软腐病防御反应相关基因,拟开发软腐病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首先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具有自主产权的大白菜抗软腐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s, ESTs)数据进行分析,设计合成56对特异性引物,在大白菜软腐病抗病材料(A19-2)和感病材料(A32-2)亲本间筛选有多态性的EST-PCR和EST-CAPS (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标记。在两亲本F1代自交产生的F2代群体中(142个单株),统计标记位点的基因型,进行标记的分离分析。56对设计合成的特异性引物均能在亲本中扩增出清晰条带,其中具有多态性的标记共鉴定出30个:11个EST-PCR标记,19个EST-CAPS标记(其中有9对引物和限制性内切酶的组合不唯一);14个显性标记,16个共显性标记。将上述30个标记位点在F2代群体142个单株中的基因型进行统计,结果显示符合3∶1或1∶2∶1分离比例的位点共有24个,频率为80%;表现偏分离(不符合孟德尔分离比, P<0.05)的位点有6个,频率为20%。本研究利用大白菜抗软腐病相关的ESTs资源,开发了EST-PCR和EST-CAPS分子标记,对于加速大白菜ESTs资源的开发利用、大白菜抗性基因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等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宋雅林[6](2019)在《猕猴桃应答溃疡病菌侵染的转录组研究及抗性相关基因挖掘》一文中研究指出猕猴桃因其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被誉为“水果之王”。近年来,随着猕猴桃栽培面积的不断增长,其病害情况也日益严重,尤其是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发生,该病害致病性强、传播速度快,能够在短时间内造成植株的大面积死亡,严重影响了世界猕猴桃产业的发展。为了阐明猕猴桃应答溃疡病菌侵染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选取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猕猴桃子平台中29个猕猴桃品种(系),对其抗病性进行评价;选择其中高抗品种‘华特’和高感品种‘红阳’作为材料,利用RNA-Seq测序技术,分析了猕猴桃在受到病原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Psa)侵染后不同时间点的基因表达变化,筛选出了4类与抗病相关的基因;并在此基础上,详细研究了植物病程相关蛋白1(PR-1)的结构和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猕猴桃品种(系)溃疡病抗性鉴定及不同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1)对29个不同猕猴桃品种(系)离体枝条接种Psa,逐日观察症状发现:接种6天后,部分品种(系)开始发病,接种点变红褐色,有少量或者溢出乳白色黏液,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病斑直径也越来越大。在接种21天后,计算枝条的病情指数,对其抗病性进行评价,结果发现,C2-72、C红阳表现为高感(HS),D6-65、C1-74、CHort16-A、D14-57、D6-20表现为感病(S),C2-43、C金桃、C金艳、D优系-52表现为耐病(T),D徐香、D海沃德、D布鲁诺、A红宝石星、ASE1-5、AP1-2、AP4-2、EN4-32、AP6-1、AP3-3、A11-17、EN4-25、EN14-9、D金魁和D陶木里表现为抗病(R),EN12-16、EN12-31和E华特表现为高抗(HR),以上结果表明不同猕猴桃品种(系)抗病性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中华猕猴桃抗病性最差,美味猕猴桃抗病性次之,软枣和毛花猕猴桃抗病性最高。(2)对离体枝条病斑长度和病情指数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呈现极显着性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957,病情指数越高,病斑长度越大,说明病斑长度也可以作为猕猴桃溃疡病病害鉴定的重要指标。(3)用流式细胞仪对29个猕猴桃品种(系)进行倍性检测,结果表明4倍体中华类型品种抗病性要强于2倍体中华类型品种,而在种间,倍性对抗性的影响不大。2.高抗品种‘华特’和高感品种‘红阳’在受到Psa侵染后的转录组分析(1)从‘华特’和‘红阳’不同时间点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可以看出,在受到Psa侵染后,抗病品种‘华特’能够迅速的响应Psa的侵染,推测猕猴桃对溃疡病菌的防御反应可能集中在侵染12h前的早期反应,早期的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在抗病反应中起到更重要的防御作用。(2)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在‘华特’和‘红阳’中有5个模块的基因表达存在着显着的差异。对这5个模块中的基因进行了KEGG富集分析,结果发现,MEgreenyellow模块和MEyellow模块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植物-病原相互作用(Plant-pathogen interaction)、内吞作用(Endocytosis),在MEblack模块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内质网蛋白加工(Protein processing in endoplasmic reticulum)、植物-病原相互作用(Plant-pathogen interaction),这些可能都是与猕猴桃响应抗病反应密切相关的途径。3.以高抗品种‘华特’和高感品种‘红阳’为材料,分别克隆其病程相关蛋白1基因的cDNA序列,命名为htPR-1和hyPR-1。(1)htPR-1和hyPR-1基因全长都是522bp,不含内含子,不同的是htPR-1和hyPR-1 cDNA序列有12个位点碱基发生了突变,导致其中编码的7个氨基酸不同,即发生了非同义突变。但是最终都是编码了173个氨基酸,这说明碱基位点的突变并没有导致翻译的提前终止。(2)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与拟南芥及烟草PR-1相似,htPR-1和hyPR-1都具有SCP-PR-1-like保守结构域,N-端都具有一个26个氨基酸序列的信号肽,亚细胞定位预测分析其是一种分泌蛋白。不同的是,htPR-1二级结构预测具有5个α-螺旋结构和3个β-折迭结构,hyPR-1二级结构预测则具有5个α-螺旋结构和4个β-折迭结构,这表明htPR-1和hyPR-1基因就是PR-1在猕猴桃中的同源基因。(3)通过多序列比对和构建进化树分析,发现htPR-1和hyPR-1基因与多种植物的PR-1基因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其中与番茄、马铃薯同源性较高,亲缘关系较近,聚为一类,而与玉米的亲缘关系较远。(4)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在受到病原菌Psa侵染后,PR-1基因在‘华特’和‘红阳’中都被显着诱导,但是其在‘华特’中的表达量要显着高于‘红阳’(5倍),这表明PR-1基因可能参与了猕猴桃响应Psa侵染的免疫应答反应。(5)亚细胞定位实验结果表明,pCAM35s-PR-1-GFP融合蛋白的绿色荧光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和细胞膜上。(6)为了研究htPR-1和hyPR-1基因的功能,分别构建过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htPR-1和hyPR-1基因瞬时表达到本氏烟草中,在接种Psa第14天时观察症状,结果发现htPR-1和hyPR-1基因都可以增强烟草对Psa的抗性。(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增[7](2019)在《TaABI5基因在小麦中的分离和与穗发芽抗性相关STS分子标记研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种子的休眠特性是影响小麦穗发芽抗性的一个主要因素。ABI5和ABI3作为ABA的信号转导因子对种子的成熟和萌发起调控作用,在干燥耐受机制的建立与胚胎的休眠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本研究中,从小麦品种周8425B中扩增了TaABI5全长序列,共获得ABI5基因的16个多拷贝序列,分别命名为TaABI5-A1,TaABI5-A2,TaABl5-A3,TaABI5-B1,TaABI5-B2,TaABI5-B3,TaABI5-B4,TaABI5-B5,TaABl5-D1,TaABI5-D2,TaABI5-D3,TaABI5-D4,TaABI5-D5,TaABI5-D6,TaABI5-D7和TaABI5-D8。同时开发出叁个特异性引物TaABI5D3F/R,TaABI5D6F/R,TaABI5D7F/R分别扩增TaABI5-D3,TaABI5-D6,TaABI5-D7。并且,在普通小麦的3D染色体上鉴定了两个关于TaABI5-D7的等位基因,分别命名为TaABI5-D71和TaABI5-D72。根据这两个基因之间存在的不同SNP位点设计了两个显性互补标记TaABI5D7a和TaABI5D7b,可用有效地鉴定抗穗发芽和感穗发芽的小麦品种。使用TaABI5D7a标记可以从抗穗发芽品种中扩增得到494bp的片段,而在感穗发芽品种中无法扩增到PCR产物;使用TaABI5D7b标记可以从感穗发芽品种中扩增得到703bp的片段,而在抗穗发芽品种中无法扩增到PCR产物。用103份中国小麦品种的自然群体为材料,验证了TaABI5-D7多态性片段与穗发芽抗性的相关性。统计分析表明,在该群体中分子标记TaABI5D7a和TaABI5D7b与种子休眠程度(发芽指数值GI)呈显着相关(P<0.01)。为了进一步验证TaABI5-D7的等位基因与小麦穗发芽抗性的相关性,用中优9507(TaABI5-D72)和洋小麦(TaABI5-D71)杂交的200个重组自交系(RILs)对TaABI5D7a和TaABI5D7b标记的有效性进行验证,通过一般线性模型分析表明,TaABI5-D7的不同等位变异与GI值有显着的相关性(P<0.01),可分别解释群体在石家庄、北京和这两地平均GI值表型变异率的42.3%、60.8%和63.7%。(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刘丹[8](2019)在《利用番茄果实泛转录组挖掘抗性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相关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不仅是世界范围内重要蔬菜作物也是肉质果实研究的模式植物。在番茄驯化育种过程中番茄的抗性及果实总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从转录水平研究影响番茄驯化育种过程中抗性以及TSS含量的基因,本研究对399份转色期番茄种质果肉和果皮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并构建了番茄泛转录组。此外,本研究还鉴定了驯化及育种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表达存在/缺失变异(ePAV)基因以及影响番茄抗性和果实TSS含量的关键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通过基于“Heinz 1706”参考基因组的群体水平的转录本组装和对“Heinz1706”中缺失的基因进行从头组装,构建了399份番茄种质转色期果实泛转录组。群体水平的组装,获得PIM(Solanum pimpinellifolium),CER(S.lycopersicum var.cerasiforme)和BIG(S.lycopersicum)叁个亚群群体水平的转录组。通过与12年发布的参考基因组注释基因进行比较,分别从参考基因组叁个亚群中鉴定出22,258、24,052、25,134个已经注释的基因和2,282、4,730、6,657个新组装的基因。接着,每个亚群中没有比对到参考基因组的序列(reads)用来从头组装转录本,最终分别在PIM,CER,和BIG中鉴定出907,2,328和3,946个高可信度的代表性组装转录本(RTAs)。结合基于参考基因组的组装和从头组装,本研究构建了包含41,265个基因的番茄转色期果实的泛转录组,其中包括15411个新组装的基因。2.为了鉴定驯化育种过程中的ePAV基因,对上述7,181个RTAs进行聚类,最终得到6,123个RTAs同源基因簇,其中2,706个驯化过程中ePAV基因,4,992个育种改良过程中ePAV基因。此外,本研究发现编码番茄晚疫病抗性蛋白的基因PIM_DN29746_c0_g3_i1以及编码类过氧化物酶P7的基因PIM_DN30274_c0_g2_i1都在驯化过程中表达缺失。3.本研究发现在驯化和育种过程中3,629个基因的表达丰度在转色期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1,945个驯化过程中差异表达的基因,762个基因在育种改良过程中差异表达。此外,300个基因在整个驯化育种过程中都差异表达。4.结合已鉴定的驯化改良区域以及番茄果实糖酸的代谢过程,本研究鉴定出了19个与TSS相关的的差异表达基因,包括LIN5,TIV1以及7个新鉴定出来的糖转运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中,有3个编码双向糖转运蛋白的基因与之前报道的葡萄糖含量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共定位。此外,一个编码柠檬酸合酶的基因在驯化育种过程中表达下调。据此推测,这些基因可能与驯化育种过程中番茄果实TSS含量下降有关。(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李燕燕,刘菲,张红磊,徐小博,张融雪[9](2019)在《15DB01水稻对几种除草剂的抗性及其相关抗性基因的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AHAS为靶标的除草剂是目前生产中应用较为广泛的除草剂,包括咪唑啉酮、嘧啶水杨酸、磺酰脲、叁唑嘧啶以及磺酰胺等不同化合物类型.在前期工作中筛选到一株咪唑啉酮类除草剂"普施特"的抗性水稻"选一".本文报道了"选一"后代(15DB01)对我国农业生产中较为常见的6种以AHAS为靶标的除草剂的抗性实验结果和相关抗性基因的鉴定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5DB01对咪唑啉酮类甲氧咪草烟、两种嘧啶水杨酸类双草醚和嘧啶肟草醚、两种磺酰脲类甲基二磺隆和烟嘧磺隆都有不同程度的抗性,但对甲氧咪草烟的抗性显着大于比对其他几种除草剂的抗性.实验中并未发现15DB01水稻与对照13lb05在对砜嘧磺隆的抗性上存在明显差异."选一"中AHAS基因的克隆结果显示,基因序列1880位点的G突变成了A,导致编码的氨基酸由丝氨酸变成了天冬酰胺.这些结果对于"选一"抗除草剂种质的利用和水稻生产中除草剂的选择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杨子山,Jin,Lin,Wang,Jing,Guan,Fang[10](2019)在《与棉铃虫对转Bt抗虫棉田间抗性演进相关的四跨膜蛋白基因显性突变新位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推广种植转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基因作物,抑制了一些主要害虫的发生,减少了杀虫剂使用,增强了天敌控害作用,提高了种植收益。然而,害虫快速演进的抗性正在减弱转Bt基因作物的这些效果。因此,亟需更好地了解害虫对转Bt基因作物产生抗性的遗传基础,以监测、延缓和消除害虫抗性。Jin等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精细遗传作图和抗感个体DNA序列比对抗性和易感个体,在全球性肆虐的棉铃虫中新发现了四跨膜蛋白(本文来源于《棉花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抗性相关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NHL(NDR1/Hin1-like)是从拟南芥基因组数据库中发掘出来的与拟南芥NDR(Non-race-specific disease resistance gene)基因和烟草HIN1(Harpininduced gene 1)基因序列同源的基因,是一些抗病基因(Resistance genes)产物诱导的拟南芥对细菌和真菌病原体的抵抗所必须的基因。该家族在多种植物防卫、免疫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充分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与分子生物学手段,以辣椒为对象,系统探究辣椒CaNHL基因家族在辣椒抗病防御中的作用。我们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以本实验室前期已克隆得到的CaHIN1 (AB162221)为诱饵,从辣椒全基因组数据库中共筛选出15个CaNHL家族基因,其编码的蛋白被分为4个亚组,且每个亚组间具有相似的蛋白结构和Motif分布,并且该家族共享两个高度保守的Motif基序(Motif 1:NPNKRIGIYYD;Motif2:NPNKRIGIYYD);染色体定位分析发现该家族基因随机分布在7条染色体上;顺势元件分析得出该家族基因启动子存在多个重复茉莉酸甲酯(MeJA)、水杨酸(SA)、脱落酸(ABA)、耐低温等激素与抗逆响应反应元件。随后,我们通过分析转录组数据,构建该家族基因的组织表达与胁迫表达模式,发现除CaNHL3外,其他基因都在各个组织中有较高表达,并且有CaNHL1、CaNHL4、CaNHL6、CaNHL10、CaNHL11、CaNHL12等基因在SA、JA、ABA处理下呈现特异高表达,揭示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上述抗病激素的响应。通过qRT-PCR分析发现烟草花叶病毒胁迫下,上述激素处理下的高表达基因均出现差异表达,揭示上述基因可能参与辣椒的抗病毒反应。综合上述分析,笔者推测CaNHL家族可能在辣椒抗病毒防御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揭示NHL不仅在植物抵御细菌和真菌,甚至在抵御病毒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辣椒的抗病育种等提供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性相关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胡仲远,杨景华,张明方,邓冠聪,牟海鹏.基于重测序的超密遗传图谱揭示甜瓜蔓枯病抗性相关基因[J].中国瓜菜.2019
[2].刘昌云,陈雯镜,刘朝龙,李欣羽,向顺雨.辣椒抗性相关基因CaNHL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与分析[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3].张俊,卢卫,谭艳平,刘学群,王春台.维管束发育相关基因sm-Nvas对水稻稻瘟病抗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9
[4].茅光耀.小管福寿螺Cu~(2+)抗性相关基因筛选及其抗性机制初探[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9
[5].陈昌龙,赵雪,孙旺旺,李晓颖,田宇.大白菜软腐病抗性相关基因分子标记的开发[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9
[6].宋雅林.猕猴桃应答溃疡病菌侵染的转录组研究及抗性相关基因挖掘[D].华中农业大学.2019
[7].王增.TaABI5基因在小麦中的分离和与穗发芽抗性相关STS分子标记研发[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8].刘丹.利用番茄果实泛转录组挖掘抗性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相关基因[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9].李燕燕,刘菲,张红磊,徐小博,张融雪.15DB01水稻对几种除草剂的抗性及其相关抗性基因的克隆[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10].杨子山,Jin,Lin,Wang,Jing,Guan,Fang.与棉铃虫对转Bt抗虫棉田间抗性演进相关的四跨膜蛋白基因显性突变新位点[J].棉花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