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血压监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血压,高血压,动态,收缩压,心电图,动脉,桡动脉。
血压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本报记者,董超[1](2019)在《亚洲人高血压尤其易致中风》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居民深受高血压危害,《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的数据显示,2012~2015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9%,即大约每4个成年人就有一个高血压患者,但我国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仅为51.6%,而高血压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本文来源于《保健时报》期刊2019-12-26)
周海霞,张允,张敏,陈建芬[2](2019)在《PICCO监测下运用持续质量改进(CQI)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压的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减少血压波动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影响,提高使用微量泵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的效果,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收治的39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微量泵输注血管活性药物,通过随机分组,采用叁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其对生命体征的影响,总结护理人员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更换血管活性药存在的问题及护理要点。结果:在更换血管活性药物时,对照组与试验组相比,在血压波动方面,平均动脉压波动<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效果较好;在心律失常的发生方面,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为维持生命体征平稳的重要手段,在使用微量泵输注血管活性药物期间,护理人员应加强用药的护理,通过改进换泵的方法,减少因更换方法不当而引起的不良反应,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此改良方法能被临床广泛采用,并予推广。(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9年12期)
李新[3](2019)在《动态血压心电图同步监测评价高血压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对高血压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现象选择动态血压心电图同步监测评价方法完成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8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左室肥厚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实验A1组;同时间段选择60例单纯性高血压患者作为实验A2组;临床对于两组患者均展开动态血压心电图同步监测评价,就患者动态心电图数据以及动态血压值进行准确记录,就组间差异进行对比。结果经过对比发现,在舒张压水平、收缩压水平、TG水平、LVMI水平、TC水平、HDL水平、LDL水平几方面,A1组同A2组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但是A1组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65.00%)高于A2组(26.67%)明显(P <0.05);A1组白昼心率水平以及夜间心率水平高于A2组明显(P <0.05);两组伴有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白昼心率水平以及夜间心率水平高于未伴有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明显(P <0.05)。结论对于高血压患者在合并表现出左室肥厚的情况后,使得无症状心肌缺血疾病发生率呈现出明显增加,并且同单纯性高血压患者比较,其白天心率水平以及夜间心率水平均呈现出显着增加。(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23期)
王继光[4](2019)在《亚洲动态血压监测专家共识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无创的动态血压监测进入临床应用已经超过30年[1]。2011年英国高血压指南[2]与2015年加拿大高血压指南[3]也已明确推荐,根据诊室外血压尤其是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观察降压治疗的效果。2013年国际血压测量领域的一组专家学者在复习文献的基础上,发表了动态血压监测现状的文章[4];2014年这组学者又共同发布了第一部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指南[5]。2017年美国高血压指南[6]与2018年欧洲高血压指南[7]等主要高血压诊治文件都明确建议更广泛开展动态血压监测。2018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8]以及2019年日本高血压指南[9]同样非(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9年S1期)
刘燕玲[5](2019)在《分析对ICU危重患者应用有创血压监测的护理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在ICU危重患者干预时,应用有创血压监测的护理,总结临床经验。方法: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ICU危重患者40例,进行有创血压监测,同时观察患者情况,并对患者进行有效护理,观察效果。结果:患者护理后,出现动脉血管堵塞情况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其余患者均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分析对ICU危重患者应用有创血压监测的护理情况发现,其可能在护理中出现相应并发症,对患者产生威胁,因此我们应该加强观察,同时发现异常需要及时采用有效方法处理,减少并发症对于患者可能产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9年32期)
周丽晴[6](2019)在《22G静脉留置针用于ICU重症患者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准确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22G静脉留置针在重症患者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中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6月在本院重症医学科接受动脉穿刺进行有创血压监测的患者共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动脉穿刺针与22G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比较两组患者的有创动脉血压,一次穿刺成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有创动脉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动脉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22G静脉留置针用于动脉穿刺进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可达到与动脉穿刺针穿刺相同的效果,并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本文来源于《智慧健康》期刊2019年31期)
黄燕青,周翠云,刘雅清,邓燕萍[7](2019)在《肘下桡动脉血压监测在乳腺癌术后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PICC置管患者实施肘下桡动脉血压监测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留置PICC导管的乳腺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测量其置管侧肢体肘上与肘下处血压;比较两处血压值,分析差值与患者年龄、体重等个性特征的关系。结果 100例留置PICC导管的乳腺癌术后患者肘上肱动脉收缩压的平均值为(117.6±15.2)mmHg,肘下桡动脉收缩压的平均值为(117.1±13.9)mmHg,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肘上舒张压平均值为(72.8±9.9)mmHg,肘下舒张压平均值为(72.8±8.9)mmHg,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肘上肱动脉与肘下桡动脉血压平均值之间呈直线正相关(P<0.0001)。肘上肱动脉-肘下桡动脉血压差值与体重指数无关,与年龄有关;其中20~44岁与60~85岁的患者血压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44岁与45~59岁的患者血压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留置PICC导管的乳腺癌术后患者,可以采用测量肘下桡动脉的血压值代替肘上肱动脉的血压值。(本文来源于《当代护士(上旬刊)》期刊2019年11期)
李刚,钟雷,严婷,宣骏梅[8](2019)在《动态心电图与动态血压同步监测老年高血压合并房颤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动态心电图与动态血压同步监测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82例,依据患者是否合并阵发性房颤分为A组(39例,未合并阵发性房颤且心功能正常)和B组(43例,合并阵发性房颤),同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动态血压测定仪、动态心电记录仪同步监测。观察各组昼夜血压、反杓型高血压发生情况及HRV参数[正常相邻RR间期标准差(SDNN)、正常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结果 B组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为(76. 65±9. 21) mm Hg、白昼平均舒张压(dm DBP)为(77. 21±9. 84) mm Hg,均低于A组的(81. 29±11. 34) mm Hg、(82. 95±11. 56) mm Hg;夜间平均收缩压(nmSBP)为(128. 93±15. 92) mm Hg,高于A组的(121. 36±17. 84) mm Hg;对照组24hSBP、24hDBP、dm SBP、dm DBP、nm SBP、nm DBP为(110. 72±6. 31) mm Hg、(73. 13±4. 86) mm Hg、(112. 06±6. 52) mm Hg、(74. 64±5. 40) mm Hg、(106. 21±5. 08) mm Hg、(68. 24±3. 95) mm Hg,低于A组(126. 87±15. 28) mm Hg、(81. 29±11. 34) mm Hg、(128. 69±15. 97) mm Hg、(82. 95±11. 56) mm Hg、(121. 36±17. 84) mm Hg、(76. 27±11. 84) mm Hg;对照组24hSBP(110. 72±6. 31) mm Hg、24hDBP、dmSBP、nmSBP、nmDBP,低于B组(124. 26±12. 94) mm Hg、(76. 65±9. 21) mm Hg、(123. 46±15. 12) mm Hg、(128. 93±15. 92) mm Hg、(76. 50±9. 63) mm Hg; B组舒张压、收缩压反杓型比例(32. 56%、39. 53%)高于A组(12. 82%、17. 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B组SDNN(84. 13±25. 90) ms、RMSSD(41. 23±16. 59) ms,低于A组(116. 58±30. 76) ms、(50. 79±21. 07) ms和对照组(136. 94±34. 01) ms、(62. 45±23. 17)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迷走神经功能降低,且易出现反杓型血压。(本文来源于《实用心电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贾玉凤,费建平,陈伟官[9](2019)在《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效果的分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不同血压状况下有创血压(IAP)与无创血压(NIBP)监测结果的相关性,为临床正确判断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2月─2018年2月我院113例择期手术病人,采集不同血压状态下连续、成对IAP与NIBP数据737组,依据IAP的收缩压(SBP)从高到低排序,每10 mmHg间隔为1组,进行组内IAP与NIBP的差异性分析以及IAP-NIBP值的一致性分析;收集发生IAP/NIBP(SBP)翻转(倒置)病人的数据链,计算发生IAP与NIBP(SBP)翻转时血压临界值。[结果]各组IAP-NIBP(SBP)值范围为-3.625~16.667 mmHg;当IAP(SBP)为90~<100 mmHg时,IAP-NIBP(SBP)绝对值最小(-0.643 mmHg);当IAP(SBP)<90 mmHg时,IAP-NIBP(SBP)翻转,出现翻转的临界IAP(SBP)值为(95.34±6.47)mmHg。[结论]在不同血压状态下,IAP与NIBP结果的相关性存在差异。正确认识"有创血压高血压"和IAP/NIBP翻转现象,既要防范过度降压,更要防范对低血压的误判。(本文来源于《护理研究》期刊2019年20期)
张任怡[10](2019)在《探析有创血压监测在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与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中应用有创血压监测及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55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开展有创血压监测及护理。结果本组探究中,所有患者血压维持稳定,介入治疗拔管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0.00%(0/55)。结论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中应用有创血压监测及护理,效果明显。(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29期)
血压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减少血压波动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影响,提高使用微量泵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的效果,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收治的39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微量泵输注血管活性药物,通过随机分组,采用叁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其对生命体征的影响,总结护理人员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更换血管活性药存在的问题及护理要点。结果:在更换血管活性药物时,对照组与试验组相比,在血压波动方面,平均动脉压波动<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效果较好;在心律失常的发生方面,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为维持生命体征平稳的重要手段,在使用微量泵输注血管活性药物期间,护理人员应加强用药的护理,通过改进换泵的方法,减少因更换方法不当而引起的不良反应,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此改良方法能被临床广泛采用,并予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压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董超.亚洲人高血压尤其易致中风[N].保健时报.2019
[2].周海霞,张允,张敏,陈建芬.PICCO监测下运用持续质量改进(CQI)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压的管理[J].吉林医学.2019
[3].李新.动态血压心电图同步监测评价高血压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4].王继光.亚洲动态血压监测专家共识解读[J].中国循环杂志.2019
[5].刘燕玲.分析对ICU危重患者应用有创血压监测的护理方法[J].中国社区医师.2019
[6].周丽晴.22G静脉留置针用于ICU重症患者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准确性研究[J].智慧健康.2019
[7].黄燕青,周翠云,刘雅清,邓燕萍.肘下桡动脉血压监测在乳腺癌术后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9
[8].李刚,钟雷,严婷,宣骏梅.动态心电图与动态血压同步监测老年高血压合并房颤的临床价值[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9
[9].贾玉凤,费建平,陈伟官.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效果的分段分析[J].护理研究.2019
[10].张任怡.探析有创血压监测在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与护理[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