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散机理论文_张宇卓

导读:本文包含了耗散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能量,机理,理论,黏性,土坡,裂隙,制粉。

耗散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卓[1](2019)在《基于耗散粒子动力学方法的粘性泥沙絮凝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河流与海洋交界的河口地区,存在着大量的粘性泥沙,我国大陆的海岸线约有25%为淤泥质海岸,长江、黄河、海河等大河河口也皆以粘性泥沙为主,粘性泥沙絮凝沉降及输移过程对于港口航道的冲淤过程乃至河口海岸演变等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对粘性泥沙絮凝机理及沉降规律的研究对于更好的解决河道整治与维护、水库与港口航道淤积、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以及滩涂的发育等一系列问题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基于自行设计的粘性泥沙沉降试验平台,利用图像处理与编程软件,结合吸附等温方程,推导出了含有电解质浓度参数的粘性泥沙群体沉速公式,同时利用耗散粒子动力学方法对粘性泥沙的絮凝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静水及紊动水流条件下粘性泥沙的絮团形态,探究了不同因素影响下粘性泥沙的絮凝机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基于自行设计的粘性泥沙沉降试验平台,引入Image-Pro Plus图像处理软件与MATLAB编程软件,采用自动定义阈值与盒计维数计算方法,得到了不同泥沙浓度及电解质浓度下的絮凝体孔隙率ε与分形维数D;结合吸附等温方程,建立了含有电解质浓度参数的粘性细沙絮凝体的沉速公式,并用实测沉速值对本文公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测值符合良好。(2)基于介观尺度下的耗散粒子动力学方法,通过构造作用力场势函数,模拟计算了不同电荷量及泥沙浓度条件下粘性泥沙的絮凝过程,得到了在范德华力、静电力以及氢键力作用下,负电性泥沙颗粒絮团的形成过程及叁维结构形态。结果表明:在颗粒粘结过程中,絮团颗粒数目增大,非键能与分形维数呈减小趋势;泥沙负电荷量较高时的絮团分形维数大于较低电荷量时絮团分形维数;泥沙颗粒表面的负电荷量越大,形成絮团的时间越长,非键能越大;絮团内部非键能的变化是导致絮团外部形态变化的内在原因;随着体系内粘性沙浓度的增大,最终体系中絮团个数减小,絮团结构更为密实;不同泥沙浓度条件下,粘性沙颗粒粘结过程中非键能均呈减小趋势。(3)基于介观尺度下的耗散粒子动力学方法,建立了包含力场势函数的均匀各向同性的紊流模型。结果表明:随着剪切率的增大,体系中絮团初始出现的时间先急剧减小,后经短暂平稳过渡,又迅速增大,最后基本保持不变;水体剪切率较小时,非键能减小速度较快,随着剪切率进一步增大,非键能减小速度逐渐变缓,体系稳定性逐渐降低;当剪切率较小时,絮团形态更为致密,分形维数逐渐增大;随着剪切率的进一步增大,伴随有多个小絮团出现,分形维数逐渐减小,最终保持在1.12左右;在紊动剪切条件下,体系中絮团一直处于碰撞、絮凝、破碎的动态过程。(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颜佳华,王张华[2](2019)在《技术进步推动行政文化创新的作用机理研究——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技术进步是行政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从耗散结构理论的视角看,行政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行政文化创新可视为一个开放能量交换的系统耗散过程。技术进步通过强迫改造机制、反馈调节机制和能量传输机制的内外共同作用,不断强化行政文化系统的耗散结构属性,触发行政文化系统内部的非线性作用,诱发系统内外随机因素的"涨落",推动行政文化系统跃迁到另一个稳定状态,进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实现行政文化创新。(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王振华,柴新军,刘夕奇[3](2018)在《基于能量耗散理论的黏性土坡破坏发育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自重作用下黏性土坡开挖过程中滑坡失稳的渐进破坏过程,采用PFC2D颗粒流数值模拟,再现了黏性土坡从发生到发展、演化再到最终失稳破坏的整个过程。结合能量耗散结构指出自重服役下的滑坡破坏过程本质是由于能量释放驱动下的能量耗散所引起的一种状态失稳现象,能量释放和能量耗散的共同作用是引起滑坡渐进破坏的内在原因。把滑坡的整个过程划分成3个阶段,即蠕变损伤、强度丧失,裂隙发展、滑坡加速,滑体减速、滑面渐宽;并从颗粒细观尺度给出了基于能量释放的边坡强度失稳准则,进一步解释了滑坡整体破坏的本质原因。(本文来源于《金属矿山》期刊2018年10期)

单鹏飞,来兴平,崔峰,曹建涛[4](2018)在《采动裂隙煤岩破裂能量耗散特性及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乌鲁木齐矿区主采水平已进入深部开采,高应力强卸荷下动力破坏现象频发。为建立裂隙煤岩耗散能与声发射能量参数的定量关系,更好地了解煤岩体受载破裂特征,揭示高应力下裂隙煤岩破裂能量耗散及其灾变机制,本文采用实验手段分析单轴压缩荷载作用下裂隙煤岩体损伤直至破裂的阶段性特征及其能量释放规律,结果表明:裂隙煤岩物性特征一致性较好,其力学参数离散性大,裂隙煤岩的力学响应特征为非线性本构关系,峰后的应变值应只考虑屈服弱化区域的塑性应变;煤岩样破裂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初始受载阶段、弹性阶段、微破裂阶段与峰后破裂阶段;给出了基于声发射能量参数的裂隙煤岩破裂耗散能的理论计算模型,确定了裂隙煤岩破裂应变能与弹性应变能及E_(AE-Ⅱ)/ΣE_(AE)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裂隙煤岩破裂所耗散的能量随着E_(AE-Ⅱ)/ΣE_(AE)的增加而减少。(本文来源于《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吴京懋[5](2018)在《在役隧道衬砌结构承载性能的劣化—耗散机理与防治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隧道数量日益增多,作为地下空间结构物,隧道长期埋设于地层内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变,鉴于早期隧道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经验的局限,大量在役隧道存在不同程度的结构病害,其中以衬砌裂损问题尤为突出。面对即将普遍存在的隧道“带病服役”状况,对隧道衬砌结构的劣化-耗散机理以及防治方法的研究将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工程意义。本文以八盘山隧道整治维修工程为依托,基于详细的现场调查和统计资料,结合有限元模拟计算,对在役隧道承载性能的劣化-耗散机理以及防治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根据对八盘山隧道衬砌裂损状况的调查与统计,介绍了衬砌裂损病害的现场检测方法与内容,详细论述了衬砌裂缝的类型、分布及其定量描述,全面归纳总结了衬砌裂损的危害以及主要诱因。2、综合分析了碳化作用、有害离子、碱集料反应、冻融循环四个方面的因素对混凝土结构的劣化机理;介绍了线弹性断裂力学和弹塑性断裂力学的基本原理;阐述了衬砌结构裂损-耗散的基本理论;并论证了基于Abaqus的扩展有限元原理分析裂损衬砌结构的合理性。3、使用Abaqus软件建立无损与裂损隧道衬砌结构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对裂损衬砌结构的承载性能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裂损衬砌结构的受力特性以及稳定性的变化规律。4、对现有的关于隧道裂损衬砌结构的定性和定量评定标准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前文有限元分析结论,以裂纹临界深度15cm作为补充指标,对原有评定准则予以修正,提出八盘山隧道类似工程项目的安全性评定标准;并依据八盘山隧道衬砌的实际裂损状况,制定了具体的整治维修方案。(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8-06-11)

马芳芳[6](2018)在《基于场协同和(火积)耗散的换热管强化传热机理的CFD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日益加剧,如何节约能源备受当代社会关注。由于换热设备在工业生产中的普遍应用,所以提高换热器效率,研究强化换热的新技术则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和新课题。被动强化技术因为其无需额外的能耗而被工业上广泛应用。被动强化传热方法通常通过改变管道的表面几何形状或者在管道内部插入扰流物以达到强化传热的效果。本文以水为流动介质,采用CFD技术对圆管、椭圆直管、扭曲椭圆管、内置扭带圆管、内置格栅扭带圆管在层流状态下进行数值模拟,将各个管道进行热力学对比分析,并将场协同原理以及(火积)耗散理论应用于各换热管的优化设计,对其进行传热强化方面的理论分析,探究其强化传热机理,为工业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随着椭圆直管以及扭曲椭圆管截面短长轴之比b/a值变小,Nu越大即越有利于传热,同时f也将增大即加大了流阻损失;随着管道扁度的增加,管道内流体的速度与温度梯度的平均协同角相应减小,速度与压降梯度的平均协同角相应增大,(火积)耗散值相应减小,即随着管道扁度的增加管道的传热效果相应提高;(2)扭曲椭圆管的管道长度一定时,管道扭曲角度越大,Nu与f均相应增大,流体速度场与温度梯度场的整体协同程度则趋于优化,相反流体速度场与压降梯度场的整体协同程度趋于恶化,(火积)耗散值随着扭曲角度的增加而减小,从而随着管道扭曲角度的增大,管道的强化传热效果趋向优化;(3)在内置扭带圆管中,Nu以及f均随着δ(扭带宽度h与管道当量直径d之比)值的增大而增大,流体速度场与温度梯度场的平均协同角随着δ值的增加而减小,同时速度场与压降梯度场的平均协同角却随着δ值的增加而增大,(火积)耗散值随着δ值的增加而减小,随着δ值的增大,管道的强化传热效果逐渐优化;(4)内置扭带圆管中,扭带扭曲角度的逐渐增大伴随着Nu以及f的逐渐增大、流体速度场与温度梯度场的平均协同角的逐渐减小、速度场与压降梯度场的平均协同角的逐渐增大以及(火积)耗散值的减小;(5)扭带的开孔率直接影响到内置格栅扭带圆管的综合强化换热效果,随着扭带开孔率的增加,Nu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f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管内流体的速度场与温度梯度场的协同程度呈现先优化后恶化的趋势,而速度场与压降梯度场的协同程度逐渐优化,同时(火积)耗散值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从而存在一个使强化传热效果最优的最佳开孔率。(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8-04-01)

何亚群,谢卫宁,王帅,黄勇,魏华[7](2018)在《燃煤电厂磨煤制粉系统能量耗散机理及节能降耗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导致燃煤电厂制粉系统效率偏低、能耗较高的影响因素,实现制粉系统节能提效,对燃煤电厂MPS型中速磨煤机进行了开孔采样试验,结果表明:磨机待磨物料中循环负荷占比接近90%,且灰分较原煤高20个百分点。通过设计多组混合破碎试验,模拟分析了循环负荷及其控制对粗颗粒破碎行为和能耗的影响,得出:减少料层中细颗粒含量及其灰分,可增加粗颗粒所分配的单位破碎能量,提高其破碎能量效率。此外,还通过数值模拟和采样数据分析,明确了风速、挡板角度和液压加载力对分离效率和内部流场的影响,提出通过改变一次热风风速、流态或喷射角的方法,使部分高密度矿物成为石子煤,进而优化物料破碎环境,提高破碎和分级效率,降低破碎能耗。(本文来源于《选煤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孙凤杰[8](2017)在《基于中煤柱浮选过程的多流态强化机理与能量耗散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煤种与数量分布极不平衡。焦煤和肥煤是优质稀缺资源,储量较低,比例不足22%。而每年通过选煤过程排出大量中煤产品,又使得优质稀缺煤没能发挥更好的作用。中煤的二次深度脱硫降灰对提高优质稀缺煤的利用率意义重大。中煤的结构、矿物质组分、表面性质及其嵌布更为复杂,深度脱硫降灰的前提是通过细磨过程来解离和释放其有机组分,再进行浮选分离。浮选柱在处理微细粒物料分选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提高分选效率和浮选矿物品质,降低浮选能耗是柱浮选设备研究的重点。本文以新峪中煤为分选研究对象,对不同结构浮选柱内流体的流动特性、强化机制、能量耗散等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对新峪中煤的粒度组成、密度组成、煤岩显微组分及可浮性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试验研究,并通过浮选机试验研究了中煤浮的选试验条件、药剂制度等分选条件。结果表明:该中煤具有再选回收价值,细颗粒中煤的可浮性较好,但对矿浆浓度、充气量、转速等操作条件变化较为敏感。起泡剂与捕收剂用量的增加以及浮选充气量的增加均会出现夹带现象,而减少用量时,可燃体回收率则不足。对不同旋流结构浮选柱的平均气含率、局部气含率、气相平均停留时间及旋流衰减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结构参数、操作参数对浮选柱内相分布的均匀性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旋流结构对浮选柱局部气含率影响显着,且对操作条件变化敏感;旋流的衰减对浮选柱分选段稳定性的影响显着;旋流衰减越快,能量耗散越集中,对静态分选段的扰动越小;相比有旋结构,无旋结构的流场适应性更好;旋流强度小时,旋转流会延长气相的平均停留时间,而旋流强度过大时,旋流会加速气相的逸出,减短气相停留时间,因而更有利于强化回收效率;从气相分布的均匀性角度考虑,强旋流结构在一定气-液比范围内更有利于气相在浮选柱内的均匀分布。对不同进气结构浮选柱内各段的流型结构、转变规律及能量耗散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管流段、旋流段、浮选段内的流型结构相互影响;无旋结构对气泡的破碎作用有限,不利于气泡细化;旋流作用一方面可以细化气泡,另一方面也会在气液比较大时造成严重的气泡聚并,波及静态分选段稳定,对静态分选不利。对浮选柱能耗量耗散规律的研究表明:强旋流作用的会加剧能量在小空间内耗散,对于强化旋流段矿化过程有利;但旋流强度过大时,旋流耗散会恶化静态分选;对影响柱浮选设备稳定操作的因素研究,得出了浮选柱操作线方程,绘制了浮选柱操作负荷性能图并指出了限制性因素指标。对新峪中煤在不同旋流结构浮选柱内的浮选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强旋流结构有利于提高新峪中煤的回收率,但过强的流场扰动易造成夹带;对适于中煤再选的分选工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强旋流粗选+无旋流精选的中煤柱浮选工艺。新峪中煤柱浮选试验表明:强旋流粗选回收率达66.67%,无旋流精选作业的精煤灰分为10.31%。(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7-12-01)

刘汉青,黄志勇,王清远[9](2017)在《Q345高周疲劳失效机理及固有耗散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相钢Q345多用于建筑或机械结构的承力构件,循环载荷的长期作用使得构件在低于其静强度的载荷条件下发生疲劳断裂,经济可靠的强度设计需要对材料的疲劳失效进行研究。作者利用电磁谐振高频疲劳试验机,在载荷频率140 Hz、应力比为–1条件下,得到不同失效概率时材料高周疲劳(104周次<疲劳寿命<107周次)应力–寿命(S-N)曲线。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材料受到循环载荷作用后的显微结构的变化和疲劳失效后试样的断面微观形貌,研究材料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同时,利用红外热像仪记录Q345试样表面的温度场随循环载荷作用周次的变化,研究材料在高频循环载荷作用下的固有耗散能。双相钢Q345在高频循环载荷作用下的疲劳失效主要是由于铁素体–珠光体双相结构在循环载荷作用下的微观强度差异使得微观裂纹首先萌生于相对薄弱的铁素体晶粒,且随循环载荷周次的增加而裂纹逐渐扩展。珠光体晶粒对疲劳裂纹的扩展起阻碍作用,使得疲劳裂纹沿铁素体或铁素体与珠光体之间的晶界向前扩展。当载荷幅值低于其高周疲劳极限时,试样表面温升不明显;有限寿命的载荷条件下,试样表面温度场的变化受到材料微观变形的影响,基于试样表面温度场的变化,能快速确定材料的高周疲劳强度极限。高频循环载荷作用下,单位体积材料的固有耗散能与载荷之间呈非线性关系,在热力学框架内建立了材料的固有耗散能表征模型。(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2017年06期)

李天涛[10](2017)在《基于能量耗散的强震岩体震裂损伤特性及其孕灾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岩体震裂损伤具有高隐蔽性,难以察觉,在长期重力持续和降雨诱发作用下,极易造成突发性崩滑地质灾害。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强震区震裂山体失稳事件已达到数十起,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岩体震裂损伤是地震地质灾害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地震造成的岩体震裂损伤机理为主要研究内容,从宏—细—微观尺度揭示岩体的震裂损伤特征,研究岩体震裂损伤机理及成灾效应。基于岩石动态荷载试验,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细观尺度上的岩石非线性变形特征,以及岩石动态损伤与能量耗散关系,建立其动态损伤模型;以地震波传播理论为基础,结合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应力波在裂隙岩体中的传播特征及岩体动力响应规律;对地震滑坡典型特征进行分析,揭示地震滑坡的后壁拉裂和滑面剪切效应,并利用拟动力分析方法,建立裂隙岩体震裂力学模型,揭示复杂结构岩体的震裂失稳机理;以“6.24”新磨村滑坡为例,分析多次强震对斜坡岩体的累积损伤作用,研究震裂山体成灾机理。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从宏观、细观和微观叁个尺度揭示岩体在动态荷载作用下的开裂及损伤特征,宏观上主要表现为地震岩体拉裂现象;细观尺度上的岩体损伤主要表现为沿原岩裂隙或脉体扩展;微观尺度上表现为沿晶体断裂和晶体位错现象;指出岩石损伤及开裂是从微观到宏观逐渐发展的过程,微观损伤逐步累积产生宏观的变形,最终导致岩体破坏。(2)从细观尺度研究了岩石在动态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变形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岩石的动弹性模量和残余应变均与循环荷载的上限应力近似呈对数关系,而循环周次对其影响较小;试验还揭示了岩石在低周疲劳荷载情况下的极限变形规律,确定了岩石低周疲劳破坏的应力上限在单向压缩峰值强度的70%~80%之间;岩石变形破坏的声发射特征还显示出岩石破坏的前兆信息,一方面表现为岩石破坏前的声发射相对平静现象,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声发射的能量加速释放现象。(3)结合循环荷载试验,研究了岩石动态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演化规律,揭示了弹性能与耗散能演化关系,得出同种岩石破坏时的耗散能近于相等的结论;基于能量耗散原理,考虑岩石的初始损伤,引入等效模量的概念,建立了岩石在单向压缩和低周疲劳情况下的损伤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应用,初步验证了其有效性和准确定。(4)基于波动理论,研究了不同波型在岩体分层界面和裂隙界面的传播特征以及岩体界面的动力响应特征,建立了基于能量耗散的裂隙界面滑移判定准则以及岩体断裂的动态应力强度因子准则;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一步直观展示了应力波在裂隙岩体中的传播规律,揭示出软层岩体的应力集中现象以及吸能效应。(5)基于拟动力分析原理,建立了受单一层面和裂隙控制的岩体震裂深度计算模型,以及岩体层面地震剪切滑坡判定准则;分析了复杂结构岩体的几何特征,建立了典型楔形体滑坡震裂失稳的拟动力评价模型。(6)以“6.24”新磨村滑坡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滑坡的基本特征调查,揭示了斜坡岩体所受的多次地震累积损伤作用,利用震裂深度模型计算了多次强震作用下斜坡的震裂深度,分析了地震震裂的孕灾机理。(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7-10-01)

耗散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技术进步是行政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从耗散结构理论的视角看,行政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行政文化创新可视为一个开放能量交换的系统耗散过程。技术进步通过强迫改造机制、反馈调节机制和能量传输机制的内外共同作用,不断强化行政文化系统的耗散结构属性,触发行政文化系统内部的非线性作用,诱发系统内外随机因素的"涨落",推动行政文化系统跃迁到另一个稳定状态,进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实现行政文化创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耗散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张宇卓.基于耗散粒子动力学方法的粘性泥沙絮凝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2].颜佳华,王张华.技术进步推动行政文化创新的作用机理研究——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视角[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王振华,柴新军,刘夕奇.基于能量耗散理论的黏性土坡破坏发育机理研究[J].金属矿山.2018

[4].单鹏飞,来兴平,崔峰,曹建涛.采动裂隙煤岩破裂能量耗散特性及机理[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8

[5].吴京懋.在役隧道衬砌结构承载性能的劣化—耗散机理与防治方法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8

[6].马芳芳.基于场协同和(火积)耗散的换热管强化传热机理的CFD分析[D].山东建筑大学.2018

[7].何亚群,谢卫宁,王帅,黄勇,魏华.燃煤电厂磨煤制粉系统能量耗散机理及节能降耗对策[J].选煤技术.2018

[8].孙凤杰.基于中煤柱浮选过程的多流态强化机理与能量耗散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

[9].刘汉青,黄志勇,王清远.Q345高周疲劳失效机理及固有耗散能研究[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7

[10].李天涛.基于能量耗散的强震岩体震裂损伤特性及其孕灾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耗散机理试验装置图室内耗散机理试验装置气垫调压室内能量耗散机理示意图)DSGM结构的电磁屏蔽系数,b)DSGM结...复进机内能量耗散机理示意图: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系统的开放性~#...

标签:;  ;  ;  ;  ;  ;  ;  

耗散机理论文_张宇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