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相论文_聂海明,杨伟,汪志太

导读:本文包含了沉淀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晶粒,时效,铝合金,合金,超滤膜,晶格,摩擦。

沉淀相论文文献综述

聂海明,杨伟,汪志太[1](2019)在《快冷稀土镁合金中沉淀相析出及其压缩力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仪等研究了AZ91-0. 75 mass%Er合金的快冷组织及其沉淀相的析出行为,分析了不同条件下合金的压缩性能。结果表明:非平衡效应的增强可以有效细化快冷合金晶粒组织,抑制针状Al-Er稀土相形成,促使晶界相以不连续岛状形式分布;经200℃时效处理后,铜模喷铸合金中析出了Mg-Er化合物相,随时效时间延长,析出相的体积分数和尺寸不断增加,其中时效16 h后发生严重的团聚及粗化现象;晶粒细化与固溶强化有利于提高铜模喷铸合金的压缩强度;随时效过程进行,快冷合金的压缩强度先升后降,其中时效8 h后的压缩强度最高可达438. 41 MPa。(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雷四雄,杨伟,郑行[2](2019)在《铜模喷铸K424合金的组织及沉淀相析出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采用铜模喷铸制备的K424合金的组织及等温时效热处理工艺对其沉淀相析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冷速的提高有利于合金枝晶组织的细化,其中二次枝晶间距由铸态时的96μm显着下降到快冷态的9μm,同时导致碳化物与共晶相的尺寸及含量降低。铜模喷铸合金经等温时效处理后,原始过饱和固溶体组织发生沉淀相析出。当时效温度为800℃时,γ′相的尺寸及体积分数均随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相应形貌由不规则球形向立方结构发生转变,沉淀强化效应的增强导致合金硬度不断提高。经1000℃/4 h时效处理后,铜模喷铸合金中γ′相为矩形形貌并发生明显粗化,从而引起合金硬度的下降。(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赵丽娴[3](2019)在《Fe-Ni-Cr基沉淀强化奥氏体合金焊件沉淀相表征及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Fe-Ni-Cr基沉淀强化奥氏体合金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好的耐腐蚀性能,这类合金是在单相奥氏体合金的基础上添加Ti、Al元素发展起来的,通过时效处理析出共格有序γ′[Ni_3(Al,Ti)]相提高材料的强度。与单相奥氏体合金相比,沉淀强化奥氏体合金的氢脆敏感性较高,在临氢环境中,此类合金的塑性损减较大。导致塑性下降的因素包括:晶界及晶内的η相、γ′沉淀相的尺寸及分布、γ′/γ相界面结构的共格性等。基于之前已有的研究,本文主要通过OM、SEM、TEM、EDS等手段表征焊件母材区与焊缝区γ′沉淀相的尺寸、分布、自身结构及γ′/γ相界面结构的各自特征;通过TEM原位拉伸实验分别观察在变形过程中母材区与焊缝区中运动位错与γ′沉淀相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差异;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热处理工艺调整焊件显微组织,以达到优化焊件整体力学性能并提高其抗氢脆性能的目的。经过740℃保温8小时时效处理的焊件,母材区γ′沉淀相颗粒尺寸约为10nm,且γ′沉淀相颗粒均匀细密的分布在奥氏体基体上;与母材不同的是,焊缝区γ′沉淀相颗粒尺寸约为35nm,且分布较为稀疏,导致焊缝区γ′相强化作用降低,进而导致焊缝区的硬度低于母材区。HRTEM分析结果表明:母材区γ′沉淀相与基体γ之间没有过渡区,两者之间的界面具有良好的共格性;焊缝区γ′沉淀相与基体γ之间存在宽度约为5nm的过渡区,γ′沉淀相与γ基体之间界面变得紊乱,共格性遭到破坏,变为半共格界面,且焊缝区γ′沉淀相与γ基体之间的过渡区存在较大的应力,这种存在较大应力的半共格界面是较强的氢陷阱。通过进一步的TEM原位拉伸实验,我们发现母材区塑性变形过程中运动位错切过γ′沉淀相颗粒;焊缝区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当运动位错遇到γ′沉淀相颗粒的时候,与γ′沉淀相颗粒发生缠结并在其周围形成Orowan位错环,新形成的位错环将排斥与它处于同一滑移面的其它位错靠近,并与来自其它滑移面上的位错形成割阶、扭折等,对位错进一步滑移造成阻碍,进而引起位错缠结。经过不同工艺时效处理的焊件,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样保温8小时,当时效温度为665℃时,焊缝柱状晶区和等轴晶区均匀分布着细小的γ′颗粒,且晶界及晶内不存在η相的析出;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晶界及晶内逐渐析出片状η相;当时效温度达到740℃时,晶界析出大量大尺寸片状η相。同时,γ′相的数量随着η相的析出而减少,η相的析出是以牺牲γ′相为代价的。因此,时效处理的保温温度应低于740℃。显微硬度测试结果表明,时效处理后的焊件硬度得到了显着提升。(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3-14)

姜月,朱浩,刘家伦,赵熠朋,王军[4](2018)在《7075铝合金搅拌摩擦焊工艺对接头沉淀相析出行为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搅拌摩擦焊(FSW)对厚度为6mm的7075铝合金进行不同工艺下的平板对接试验,使用光学显微镜、显微硬度仪、X射线衍射仪(XRD)及透射电镜(TEM)对接头微观组织、显微硬度及沉淀相种类与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接头中沉淀相主要有棒状MgZn_2、椭圆状AlCuMg以及胶囊状Al_2CuMg叁种,AlCuMg和Al_2CuMg强化效果好于MgZn_2的。焊核区(WNZ)中沉淀相主要是AlCuMg与Al_2CuMg,显微硬度较高;相比WNZ,热机影响区(TMAZ)中沉淀相AlCuMg和Al_2CuMg相对较少,MgZn_2相对较多,显微硬度降低;热影响区(HAZ)中的MgZn_2相对更多,显微硬度进一步降低。随着转速(ω)的增加,WNZ和TMAZ中沉淀相尺寸增大,显微硬度先升高后降低;HAZ中沉淀相尺寸和数量变化不大。随着焊速(v)的增加,WNZ、TMAZ和HAZ中沉淀相数量增多、尺寸变小,显微硬度有所上升。(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王坤[5](2018)在《沉淀相转化法磁性聚砜超滤膜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砜为基材、聚乙烯吡咯烷酮为致孔剂、二甲基乙酰胺为溶剂,四氧化叁铁为填料,采用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分别在水平磁场和无磁场的条件下制备聚砜-Fe_3O_4超滤膜,并采用死端超滤装置测试了的膜的渗透性,截留率,耐污染性等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超滤膜通量、截留率随Fe_3O_4含量增加而增加;Fe_3O_4含量高于40%(质量分数)时,未磁化膜性能有明显的提高,Fe_3O_4含量高于60%(质量分数)时,磁化膜性能有明显的提高;相同Fe_3O_4含量下,Fe_3O_4高于60%(质量分数)时,磁化膜通量更大,截留率略低,绝对耐污染性更强,相对耐污染性更弱。(本文来源于《橡塑技术与装备》期刊2018年22期)

何文,尹家新,王祥,杨伟[6](2018)在《纳米SiC参与下亚快速凝固镁合金沉淀相析出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铜模喷铸与等温热处理相结合,研究了加入2%纳米SiC的AZ91合金的亚快速凝固及其时效析出行为,揭示了SiC对快冷镁合金中晶粒细化与沉淀相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铜模激冷和添加SiC可有效促进镁合金晶粒细化,降低溶质偏析,抑制晶界离异共晶β相。经200℃×2h时效,由于SiC提高了快冷合金中的位错密度和晶格畸变能,沉淀相以不连续颗粒状形式沿晶界析出,原始过饱和固溶体中溶质含量下降。当时效时间延长到16h,原子扩散充分,合金中出现不连续析出和连续析出共存模式,其中前者形成垂直于晶界分布的长条状沉淀相,后者在晶粒内部形成无方向性的颗粒或短棒状沉淀相,并导致合金基体硬度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期刊2018年07期)

赵熠朋,周士朝,朱浩,姜月,王军[7](2018)在《7075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沉淀相析出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搅拌摩擦焊(friction stir welding,FSW)技术对厚度为6 mm的7075铝合金进行平板对焊,使用金相显微镜、显微维氏硬度仪对7075铝合金FSW接头进行微观组织观察和显微维氏硬度测试,使用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ion,XRD)对合金进行物相分析,使用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对接头焊核区(welding nugget zone,WNZ)、热机影响区(thermal-mechanically affected zone,TMAZ)、热影响区(heat affected zone,HAZ)及母材(base metal,BM)中的沉淀相分布、形貌等进行观察,并对沉淀相的晶格条纹间距进行计算。研究结果表明,7075铝合金FSW接头的组织及显微维氏硬度分布极其不均匀;接头中沉淀相主要有棒状MgZn_2和椭圆状AlCuMg两种,沉淀相种类与形状不同,强化效果不同,AlCuMg强化效果好于MgZn_2;WNZ中沉淀相主要是AlCuMg,加之细晶强化,显微维氏硬度较高;相比WNZ,TMAZ中沉淀相AlCuMg数量少,MgZn_2相对增多,强化效果相对减弱,导致显微维氏硬度降低;HAZ中的MgZn_2相对更多,加工硬化和细晶强化效果减弱,HAZ与TMAZ交界处显微维氏硬度达到接头的最低值。(本文来源于《机械制造文摘(焊接分册)》期刊2018年02期)

梅浩杰,李永胜,胡凯,周晓荣,闫志龙[8](2018)在《镍铝合金γ'沉淀相微观组织演化的相场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建立Ni-Al合金微观相场动力学模型,对镍基合金沉淀相的形核和长大过程中的形貌变化及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沉淀相颗粒形核初期为球形,由于应变能的作用,沉淀相长大到一定阶段变为球形立方体。Ni-18at.%Al沉淀相和基体的Al浓度分别为c_(Al)=0.25%,c_(Al)=0.095(at.%)。通过观察沉淀相长大过程的形貌,发现沉淀相是从球形立方体的边缘向内部以层状的方式长大的。(本文来源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期刊2018年01期)

许婷,方晓英,朱言利,王铭,尹文红[9](2018)在《双相不锈钢中奥氏体沉淀相的晶粒取向及界面特征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和基于Rodrigues-Frank(R-F)空间的取向差分析方法研究双相不锈钢中过饱和铁素体(α)经1323K沉淀析出的奥氏体(γ)相的晶粒取向和界面(晶界和相界)特征分布。结果表明:α晶粒经ε=2预先轧制变形后,γ析出相具有较强的织构,晶粒内取向差呈现以小角度晶界为主,孪晶界次之的晶界特征分布,这些晶粒与α基体的取向关系满足K-S,N-W和Bain关系的数量基本相当。具有相同取向而未经轧制变形的α晶粒沉淀析出的γ晶粒取向基本随机分布,与基体的取向关系主要以K-S为主;但内部发生孪晶的γ晶粒与基体不再满足K-S关系,其周围的相界约有1/4满足35°/〈110〉的新型取向关系。(本文来源于《材料工程》期刊2018年02期)

向思思[10](2017)在《二代单晶高温合金中二次γ'沉淀相和碳化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具备优异的高温力学性能、良好的抗腐蚀和抗氧化性,被广泛地应用于制造先进航空发动机的涡轮叶片。由于叶片长期暴露在高温环境下,在离心应力作用下,单晶叶片发生蠕变变形,是其失效的主要形式之一。为了更好的为合金设计和研发提供实验依据,本文选取[001]取向镍基单晶合金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在高温和外应力耦合作用下的蠕变行为,揭示了其微观结构在蠕变过程中的演化特征,阐明了微观结构演化、合金元素扩散及相转变与蠕变性能退化的关联性;为理解高温合金的蠕变损伤机制提供了关键的实验数据。本文以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为基本研究平台,结合定量分析软件STEM(QSTEM),研究了含Re约为3 wt.%的第二代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在1100℃/137MPa高温低应力条件下的蠕变行为。(一)基于球差校正扫描透射电镜(Titan G2 80-200 Chemi STEM,FEI)系统研究了不同蠕变时间后高温合金内二次γ'沉淀相的演化行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1100℃/137MPa高温低应力蠕变后,有两种类型的二次γ'沉淀相形成:一种是在γ基体中析出(类型Ⅰ,2nd γ'γ)并且任意分布于γ基体,类型Ⅰ沉淀相已被国际同行多次观察到;另外一种在紧邻γ/γ'界面的位错网结点上析出(类型Ⅱ,2nd γ'd),并且规律地分布在位错网结点,类型Ⅱ沉淀相尚未见文献报道。(2)两种类型的沉淀相随蠕变时间延长呈现出不同的形貌和尺寸演化规律。其中①对于2nd γ'γ沉淀相(类型Ⅰ),其形貌和尺寸从γ基体中心到γ/γ'界面边缘都呈梯度分布:其形貌由立方形逐渐演化为球形;其尺寸逐渐减小;随蠕变时间延长,其形貌发生由球形→立方形→蝴蝶状的演化。②对于2nd γ'd沉淀相(类型Ⅱ),其形貌和尺寸在不同位错网节点上基本相同,且不随蠕变时间延长发生改变。(3)两种类型二次γ'沉淀相微观结构演化的差异性来自于其不同的元素扩散方式。2nd γ'γ沉淀相(类型Ⅰ)的元素扩散方式为上坡扩散,2nd γ'd沉淀相(类型Ⅱ)的元素扩散方式为位错管道扩散。(4)两种类型二次γ'沉淀相元素扩散方式的不同导致其元素分布的差异:2ndγ'γ相中的富γ'元素比2ndγ'd相偏析更明晰。2ndγ'γ相的上坡扩散导致γ'沉淀相富集元素,例如Ni、Al和Ta在蠕变过程中逐渐向2nd γ'γ偏聚;而γ'沉淀相贫乏元素,例如Co、Cr、W、Re和Mo等则逐渐向外扩散。(5)两种类型二次γ'沉淀相析出位置的不同导致其具有与基体不同的位向关系:在尺寸相当的情况下,沿着[001]方向观察可见,2ndγ'γ相与γ'相的位向关系为:[100]/[010]/[001];2ndγ'd相与γ的位向关系为:[110]/[110]/[001]。两种类型二次γ'沉淀相都与γ基体完全共格,2nd γ'γ沉淀相是较弱的有序结构相,2nd γ'd沉淀相是较高有序度的相。(6)实验证明二次γ'相的析出会降低高温合金的蠕变寿命。将镍基单晶高温合金首先在1100℃/137MPa条件下蠕变20小时进行中断实验并炉冷至室温(~25℃),使二次γ'相析出;再次在1100℃/137MPa下继续蠕变至断裂。实验结果表明,二次γ'相的析出使蠕变寿命降低约56小时。(二)基于透射电镜,研究了镍基单晶高温合金蠕变过程中碳化物的演化行为和M23C6碳化物中金属元素的分布,结合实验HAADF-STEM像和定量STEM模拟,揭示出M23C6碳化物中金属元素的占位情况。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1100℃/137MPa高温低应力蠕变实验后,初始富Ta的MC碳化物发生分解,在其界面附近有P相析出;其P相的成分特征为富含Cr,Re元素,其次是Co,Mo元素,含有少量的W元素。(2)蠕变实验后,有相当数量尺寸细小的M23C6碳化物析出。M23C6面扫EDS能谱分析表明,大量Cr、Re元素和少量的Mo元素倾向偏析于M23C6碳化物中。随着蠕变时间的延长,M23C6碳化物的形貌逐渐由不规则状演化为规则形貌的碳化物,规则形貌多为以{111}为晶面的八面体。(3)基于M23C6碳化物的HAADF-STEM图像和QSTEM模拟,发现M23C6中的Re、Mo、W等合金元素倾向于优先替代8c位置的Cr原子,然后分别是48h、4a和32f位置。基于最低结合能的准则,用第一性原理对M23C6碳化物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Re、Mo、W分别在8c位置的完全替代Cr计算出来的结合能分别是-8.7210eV/atom、-8.6690 eV/atom和-8.7204eV/atom;因此,M23C6中合金元素取代该8c位置的择优顺序为Re>W>Mo。(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沉淀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采用铜模喷铸制备的K424合金的组织及等温时效热处理工艺对其沉淀相析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冷速的提高有利于合金枝晶组织的细化,其中二次枝晶间距由铸态时的96μm显着下降到快冷态的9μm,同时导致碳化物与共晶相的尺寸及含量降低。铜模喷铸合金经等温时效处理后,原始过饱和固溶体组织发生沉淀相析出。当时效温度为800℃时,γ′相的尺寸及体积分数均随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相应形貌由不规则球形向立方结构发生转变,沉淀强化效应的增强导致合金硬度不断提高。经1000℃/4 h时效处理后,铜模喷铸合金中γ′相为矩形形貌并发生明显粗化,从而引起合金硬度的下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沉淀相论文参考文献

[1].聂海明,杨伟,汪志太.快冷稀土镁合金中沉淀相析出及其压缩力学性能[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9

[2].雷四雄,杨伟,郑行.铜模喷铸K424合金的组织及沉淀相析出行为[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9

[3].赵丽娴.Fe-Ni-Cr基沉淀强化奥氏体合金焊件沉淀相表征及调控[D].兰州理工大学.2019

[4].姜月,朱浩,刘家伦,赵熠朋,王军.7075铝合金搅拌摩擦焊工艺对接头沉淀相析出行为影响[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8

[5].王坤.沉淀相转化法磁性聚砜超滤膜的性能研究[J].橡塑技术与装备.2018

[6].何文,尹家新,王祥,杨伟.纳米SiC参与下亚快速凝固镁合金沉淀相析出行为[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18

[7].赵熠朋,周士朝,朱浩,姜月,王军.7075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沉淀相析出行为[J].机械制造文摘(焊接分册).2018

[8].梅浩杰,李永胜,胡凯,周晓荣,闫志龙.镍铝合金γ'沉淀相微观组织演化的相场模拟[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8

[9].许婷,方晓英,朱言利,王铭,尹文红.双相不锈钢中奥氏体沉淀相的晶粒取向及界面特征分布[J].材料工程.2018

[10].向思思.二代单晶高温合金中二次γ'沉淀相和碳化物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热挤压合金的SEM组织叁元计算相图局部[41]钎料合金组织和富Bi相EDS分...采用液相沉淀法合成的BiVO4纳米颗粒[...静电组装法合成石墨烯/TiO2的示意图碳氮化物质点及能谱

标签:;  ;  ;  ;  ;  ;  ;  

沉淀相论文_聂海明,杨伟,汪志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