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旭鹏:庄子“道”的生态文明观论文

孙旭鹏:庄子“道”的生态文明观论文

庄子“道”的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观。首先,庄子提出了“齐物”的思想,通过“齐物”来取消事物之间的对立,破除以“我”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次,庄子提出了“天地一气”的思想,认为万物都是由“气”所构成,这是一种自然气化的思想,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对立,而是同归于“气”的一种和谐状态。总之,庄子通过“齐物”与“天地一气”来达到“道通为一”,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

一、“齐物”:破除我执

庄子提出了著名的“齐物”思想,就是要破除以“我”为中心的执着,并进而使万物都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状态。庄子“齐物”思想蕴含着一种生态文明观,那就是破除人类中心主义,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知道,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人类过度利用自然,过度开发自然,最终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紧张。从根本上来讲,这都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造成的。庄子“齐物”思想所蕴含的生态文明观恰恰就是为了破除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人类只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而已,并不是自然界的中心,不能狭隘地从人类自己的视角去审视自然界。质言之,不能再以人类中心主义的标准对大自然进行评判,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庄子讲:“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螂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庄子·齐物论》)由此可见,人类中心主义的“正”不见得是自然界的“正”,庄子认为“正”必须以自然界的万物作为考量标准,而不单单是从人类自身出发。

中原油田团委打造网络文化机制,凝聚青春合力。设计推广油田共青团新媒体形象代言人—“油小青”,使网络文化从虚拟走进现实,成为“可视化”网络文化产品。开通“油小青”油田共青团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平台,重大活动实时在线直播,阅读量超过10余万次。

要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就必须摒弃“我见”,也就是达到庄子讲的“吾丧我”的境界:“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庄子·齐物论》)“天籁”就是自然界的万物处于一种和谐相处的境界,也就是不以人的成见去进行分别的状态,这与“人籁”是极为不同的,“人籁”就是一种以“人”作为中心的成见。通过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使人与自然万物之间不再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在庄子“齐物”的思想中,人与自然从来就不是分离和对立的,而是用一种平等的视角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吾丧我”就是一种完全摒弃了自我成见的状态,不再以人类的主观成见去干涉自然。庄子的“齐物”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关怀的理念,反对人类以自己的主观成见盲目地破坏自然,主张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齐物”的视域下,人与自然万物没有任何一方处于一种中心地位,而都是处于一种平等地位。可以这样认为,庄子的“齐物”思想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第一步,也就是首先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使人与自然界回归到原本平等的位置。

二、“天地一气”:气化自然

诗话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特有的形式之一,肇始于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诗话的内容复杂,如同笔记般风格轻松随意,“以资闲谈”,“内容固然以诗为主,但又不限于诗,实可以‘驳杂’二字括之”[10]466-467。清诗话在《诗经》学方面,也有表现,出现一些以诗话形式专门讨论《诗》的专著,而在诗话中片段式论《诗》的情况,更是随处可见,汇聚起来洋洋大观,这里仅就论《诗》专著进行讨论。

庄子的“物化”思想其实是其“天地一气”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既然天地之间的事物都是由“气”所化,那么相互转化便成为一种可能,这种可能甚至是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转化:“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物化”说明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没有根本的差别,正是由于庄子认为事物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差别,而且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物质同一性,因此可以相互转化,实现一种“物化”。

庄子认为自然界的万物没有本质的差别,都是由“气”所构成的,他说:“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彼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溃痈,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复终始,不知端倪;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气”作为一种物质性的存在,构成了人类的身体,同时也造就了自然界的万物,从本质上来讲,人类与自然界的万物有着物质同一性,这种物质便是“气”。既然人类与自然界有着物质上的同一性,那么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必然也是平等的:“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庄子·知北游》)庄子在这里又进一步提出了“万物一”的思想,“万物一”明显地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思想,人与自然不再是一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不再是一种彼此分离的状态,而是一种合二为一的和谐状态。

庄子不仅通过“齐物”的方式破除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并且进一步提出了“天地一气”的观念,认为人类与自然界都是由“气”所构成,这其中包含了一种自然气化的原初思想,也表达了一种万物一体的生态文明观。既然天地之间的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人类当然也不例外,人与自然界是由同一种“气”所构成,甚至可以进行相互的转化,也就是庄子“物化”的思想。庄子“天地一气”表达了人类与自然界的物质同一性,同时也蕴含着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

研究采用横断式描述性设计,由相关科室护士长协助发放问卷至每位医护人员。调查问卷表包括问卷说明书、个人基本资料、调查问卷3部分。所有问卷采取不记名作答,由被调查者独立填写,填答完毕将问卷置入信封内封口,以确保填答隐私,再由研究者亲自回收。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9份(医生6人、护士43人),有效回收率达98%。

三、“道通为一”:和谐生态

庄子通过“齐物”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并通过“天地一气”的思想理念阐发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同一性,最终使人类与自然界同归于“道”,从而实现了一种“道通为一”的境界。“道通为一”是庄子的最终目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观,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发掘。

庄子最终将人类与自然界都归于“道”的层面,实现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状态。庄子讲:“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憰怪,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事物之间是没有绝对差别的,在“道”的层面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从根本上讲,这与庄子的“天地一气”思想一脉相承,因为万物都是由“气”所构成,所以万事万物之间必然也是相通的。既然万物之间都是相通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那就必须尊重每一种事物,而不应该以任何一种事物为中心。而我们现在面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因为以人类为中心造成的恶果。

庄子理想中的“至德之世”就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闚。”(《庄子·马蹄》)这里描述就是人类与自然万物之间和谐相处,彼此没有干扰和警戒的一种状态,也就是庄子理想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类并不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界,人与自然万物不再是一种紧张与对立的关系,这也正是庄子“道”的思想给我们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最有意义的启示。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荀子政治哲学的‘和合’思想及其现代价值”(18JK0599)

(作者:陕西省西安市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编710065)

标签:;  ;  ;  ;  ;  ;  ;  ;  ;  ;  ;  ;  ;  

孙旭鹏:庄子“道”的生态文明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