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增生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合物,自生,马尼拉,印度洋,卡拉,菊石,天然气。
增生楔论文文献综述
李秉政[1](2019)在《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增生楔蛇绿混杂岩物质组成及就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卡拉麦里蛇绿混杂岩分布于准噶尔陆块的东北缘,是西伯利亚板块与和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的结合部位,属东准噶尔增生造山带的重要组成单元。本文在对卡拉麦里地区野外地质实地调查与相关资料的收集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该区蛇绿混杂岩的物质组成、地球化学特征、就位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卡拉麦里蛇绿混杂岩呈构造侵位于早石炭世卡拉麦里增生楔中,在右旋韧脆性剪切作用下,蛇绿混杂岩内各单元间均呈构造侵位的接触关系,边界表现为近于平直的断裂或弧状断裂,平面上混杂岩总体显示为透镜状形态的特征。该蛇绿混杂岩中辉长岩、变质橄榄岩具有叁种不同的REE配分模式,从REE配分曲线右倾、Eu正异常,到REE平坦,LREE稍富集、无Eu异常,总体表现为洋中脊玄武岩(MORB)到岛弧拉斑玄武岩(IAB)过渡的特征。叁种分配模式显示了该地区MORB到SSZ型的演化趋势,揭示了卡拉麦里地区经历了复杂的洋陆转换运动。铂族元素(PGE)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辉长岩、变质橄榄岩具有Ir明显富集,Ru,Rh明显亏损,Pd具有较大变化范围的特征。该区的Pt富集,Pd亏损可能与洋岛玄武岩在上地幔的俯冲带上参与了部分熔融作用有关。本次测得卡拉麦里蛇绿混杂岩中条带状辉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98.5±1.7Ma,地球化学、年代学结果综合显示早泥盆世该地区有弧后环境的洋盆打开,其源区可能存在弧下地幔、消减板片流体,残余洋岛等多种组份。(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6-30)
廖晶,龚建明,何拥军,岳保静,孟明[2](2019)在《马克兰增生楔地层层序及发育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1地质背景马克兰增生楔位于阿拉伯海北部,处在欧亚板块、阿拉伯板块、印度板块交汇处,东西长约800km,南北宽约400km,是阿拉伯板块向北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的产物(图1),其板块汇率速率为4.0cm/a,西部3.65cm/a、东部4.2cm/a、中部1.95cm/a,最大沉积厚度在7000m以上。阿拉伯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始于白垩纪。马克兰增生楔从渐新世开始发育,中更新世以来其近岸部分经历了隆升和伸展断陷阶段,但水下(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前沿》期刊2019年04期)
龚建明,廖晶,张莉,何拥军,翟滨[3](2018)在《印度洋北部马克兰增生楔泥火山分布及主控因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低角度俯冲背景下活动大陆边缘泥火山的分布及其主控因素,收集了大量印度洋北部马克兰增生楔地区的沉积地层、断裂构造及泥火山或泥底辟等资料。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沉积地层主要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其中,下部较细的半远洋泥质地层具有"东厚西薄"的特征,而上部较粗的马克兰砂地层具有高速沉积的特征。这种密度倒置且后期沉积速率很高的地层分布特征为该区泥底辟或泥火山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在马克兰增生楔,阿拉伯板块向欧亚板块汇聚的速率具有"东快西慢"的特点,而且东、西两侧走滑断层和泥火山发育。结合俯冲角度同样较低的地中海海岭板块汇聚速率与泥火山的分布特征认为,马克兰增生楔东、西两侧的泥火山主要受走滑断层的控制,而增生楔内部的泥火山主要受板块汇聚速率、逆冲断裂以及密度倒置等综合因素的控制,表现为"东多西少"的特征。(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8年05期)
陈奋宁,张海军,陈守建,杜兵盈[4](2018)在《东昆南多岛洋弧前增生楔楔顶盆地建造格曲组生物地层研究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青海省玛多县花石峡北部的格曲组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东昆南多岛洋弧前增生楔之上,为楔顶盆地建造,其沉积时代一直认为属晚二迭世。笔者详细观察测量了该地区的格曲组层序及下伏和上覆地层,实测剖面3条,踏勘观察剖面2条,建立了一条格曲组下段的复合剖面。本次在研究区格曲组深灰色泥岩中发现菊石类、双壳和牙形石化石,重新厘定了该剖面格曲组的时代不是晚二迭世,而是早叁迭世。本区格曲组中的菊石动物群由以下属组成:Parowenites sp.(副欧文菊石未定种),Paranannites sp.(副纳尼菊石未定种),Proptychites sp.(始折菊石未定种),Dieneroceras sp.(迪纳尔菊石未定种)。其中以副纳尼菊石未定种Paranannites sp.的标本数量最多。二迭纪与叁迭纪菊石面貌有根本的不同,叁迭纪出现以齿菊石为标志的真正的菊石类(Ceratitina),而早叁迭世早期菊石面貌非常单调,以Otoceras和Ophiceras两个属为代表。到了早叁迭世中期,随着一次全球性的海平面上升,菊石动物的复苏明显加快,多样性增加。现有菊石标本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这一菊石演化的趋势。总体来看,该菊石动物群时代为早叁迭世中期,其产出地层代表了印度阶晚期的迪纳尔亚阶(Dienerian)和奥伦尼克阶早期的斯密斯亚阶(Smithian)。本区格曲组中的双壳类化石以薄壳、微小、具有足丝类型的翼蛤科(Pterioidae)和荚蛤科(Bakevelliadae)的类型为代表。翼蛤科(Pterioidae)和荚蛤科(Bakevelliadae)的地质历程自古生代一直延续到中生代,现有标本的保存状况尚不足以十分肯定地确定地层时代。一般而言较多的翼蛤类和荚蛤类共同出现是中生代常见的双壳类组合面貌。本区格曲组中的牙形石化石为Scythogondolella milleri(Muller,1956),该化石见于美国内华达州dinner SpringsCanyon地区下叁迭统含头足类地层,犹他州盐湖城附近下叁迭统Thaynes组中部(Sollen,1979);加拿大西南部Wapltl地区的Sulphur mountain组加拿大北极地区Smlth Creek段中Anawasachites tardus菊石带和帝汶岛西部等地,该种在我国报到较少,只在西藏聂拉木地区和藏南珠穆朗玛峰等地有零星发现。综合上述资料可以认为该种的时代应为早叁迭世SmithIan期或延至Spathian最早期。综上所述,本区格曲组中的牙形石时代与菊石化石时代共同指示该套地层的时代为早叁迭世中期。该套地层从岩性上来看与典型的洪水川组和下大武组均不相同,其地层对比和地质意义还需进一步挖掘。(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付长垒,闫臻,王宗起,牛漫兰,郭现轻[5](2018)在《南祁连拉脊山口增生楔的结构与组成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造山带内增生楔/增生杂岩结构与组成的精细研究可为古洋盆演化和古板块构造格局重建提供最直接证据。北祁连构造带发育多条增生杂岩带,记录了阿拉善和中祁连地块之间原特提斯洋的俯冲和闭合过程,然而南祁连构造带大地构造演化长期存在争议。地质填图结果表明,南祁连构造带拉脊山口地区存在一套强烈片理化的玄武岩、灰黑色和红色硅质岩、砂岩和泥岩组合,它们与一套呈现"块体裹夹于基质"结构特征的混杂岩共同构成了增生杂岩,发育双重逆冲构造、逆冲断层、无根褶皱、紧闭褶皱和透入性面理。该增生杂岩与蛇绿岩之间为断层接触,并位于断层下盘。混杂岩是由斜长花岗岩(561Ma)、斜长岩(507Ma)、辉绿岩、玄武岩、硅质岩和砂岩等外来或原地岩块与浊流成因的细碎屑岩基质共同组成;基质和砂岩块体均发育同沉积构造,呈现出滑塌堆积典型特征。空间上,拉脊山口增生杂岩与上覆蛇绿岩被断层所分割且共同仰冲于中祁连南缘青石坡组浊积岩之上,具有与东侧昂思多地区增生杂岩和蛇绿岩相似的岩石组成、构造变形和时空结构特征。它们与南侧的岛弧带共同构成了南祁连构造带寒武纪-早奥陶世沟-弧体系,指示了寒武纪-早奥陶世时期南祁连洋盆向南俯冲。(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高金尉,吴时国,姚永坚,陈传绪,宋陶然[6](2018)在《马尼拉俯冲带北段增生楔前缘构造变形和精细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尼拉俯冲带是南海的东部边界,记录了南海形成演化的关键信息,同时也是地震和海啸多发区域.本文利用过马尼拉俯冲带北段的高分辨率多道地震剖面,分析了研究区内海盆和海沟的沉积特征,精细刻画了区内增生楔前缘的构造变形、结构以及岩浆活动特征.研究区内增生楔下陆坡部分由盲冲断层、构造楔和迭瓦逆冲断层构成,逆冲断层归并于一条位于下中新统的滑脱面上,滑脱面向海方向的展布明显受到增生楔之下埋藏海山和基底隆起的影响;上陆坡的反射特征则因变形强烈和岩浆作用而难以识别;岩浆活动开始于晚中新世末期并持续至第四纪.马尼拉俯冲带北段增生楔的形成时间早于16.5 Ma,并通过前展式逆冲向南海方向扩展;马尼拉俯冲带的初始形成时间可能在晚渐新世,而此时南海海盆扩张仍在持续.南海东北缘19°N—21°N区域为南海北部陆坡向海盆的延伸,高度减薄的陆壳的俯冲造成马尼拉海沟北段几何形态明显地向东凹进.(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龚建明,廖晶,尹维翰,张莉,何拥军[7](2018)在《北印度洋马克兰增生楔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洋北部马克兰增生楔是阿拉伯板块低角度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形成的,平面上具有北部沉积速率高,沉积厚度大,南部逆冲断裂和紧闭褶皱发育,且构造活动具有北部拉张与南部挤压的特征;纵向上具有深部断裂活动强与浅部构造相对稳定的特点。这种复杂的活动大陆边缘具有世界上超低的俯冲角度和良好的水合物成藏条件,因此,平面上水合物矿藏类型多样,其中,下陆坡和增生楔前缘主要受迭瓦状逆冲断层的控制而形成"阶梯式增生楔型"水合物藏,而中陆坡和上陆坡主要受沉积厚度和北部拉张的控制作用而形成"底辟型"和"泥火山型"水合物藏。纵向上马克兰增生楔水合物矿藏具有"二层楼结构"的成藏模式,即深部主要受逆冲断层的控制,而浅部主要受正断层的控制。上述成藏模式可能与阿拉伯板块低角度俯冲有关。(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8年02期)
周立宏,孙志华,王振升,苏俊青,楼达[8](2017)在《印缅俯冲增生楔气烟囱分带性及油气成藏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印缅俯冲增生楔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前缘,是深水油气勘探的重要地带。重新审视深水油气勘探潜力、认识增生楔地区油气成藏模式和机理是当前研究热点。印缅俯冲带增生楔提供了一个良好实例和研究契机,它不仅是一个斜向俯冲增生楔,而且是一个气烟囱发育的增生楔。本文基于高精度地震资料,应用地震波组和频谱扫描、地震属性检测以及基于多层感知器的非线性神经网络技术,识别出该区气烟囱具有分带性,且在增生楔斜坡和海沟盆地气烟囱发育。气烟囱总体表现出向海渐新、期次递减的特征,即增生楔斜坡以全新世和中新世两期发育的断层型气烟囱为主,纵向上横跨渐新统至更新统;海沟盆地以全新世发育的背斜型气烟囱为主,纵向上横跨中新统至全新统。气烟囱发育的动力来源为渐新统和中新统烃源岩持续生烃形成的超压,幕式构造活动产生气源通道,古近系和新近系中的泥页岩等提供封盖条件。气烟囱与油气成藏关系密切,具有振幅、频率、相位等地震异常并伴有亮点、平点等地震反射的相关伴生构造是油气运聚的有利目标。结合气烟囱的气源特征,本文提出混源断层型、生物气源断层-背斜型、生物气源背斜型等叁种气烟囱成藏模式,指出海沟盆地气烟囱地震异常体具有较好的浅层天然气勘探前景,下覆烃源岩内幕构造、岩性圈闭是另一个有利的油气勘探领域。(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7年04期)
龚建明,廖晶,杨传胜,成海燕,孙晶[9](2017)在《马克兰增生楔自生碳酸盐岩与水合物——以2007年流星号M74/3航次调查报告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马克兰增生楔自生碳酸盐岩与水合物的关系,对2007年流星号的M74/3航次资料进行了总结。结果显示,自生碳酸盐岩与水合物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对于甲烷通量很大的海区,海底和浅表层沉积物中通常没有自生碳酸盐岩,但是可以存在水合物。对于甲烷通量较高的海区,如果海底或浅表层沉积物中存在少量且小块的自生碳酸盐岩,通常沉积物中存在水合物;如果海底或浅表层沉积物中存在大量且大块的自生碳酸盐岩,通常浅表层沉积物中没有水合物,但就目前的资料,尚不能确定其深部是否存在水合物。对于甲烷通量很弱的海区,沉积地层表现为纹层状结构,通常既没有自生碳酸盐岩,也没有水合物。(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前沿》期刊2017年03期)
龚建明,廖晶,孙晶,杨传胜,王建强[10](2016)在《巴基斯坦马克兰增生楔天然气水合物的主控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马克兰增生楔天然气水合物的主控因素,对收集的大量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发现马克兰增生楔由西到东、由南往北逆冲断裂的活动性具有逐渐减弱的趋势,BSR的振幅和连续性同样具有逐渐减弱的趋势,因此,马克兰增生楔BSR的产状主要受断裂构造的影响。马克兰增生楔沉积厚度大,SMI界面浅,水合物样品具有气泡结构以及BSR之下存在较厚的游离气表明,该区天然气水合物的气源充足。同时,低角度的北向俯冲造就的E—W向平行排列的南向逆冲断层以及小型正断层等为天然气向上运移提供了通道。由此可知,构造作用是马克兰增生楔天然气水合物的主控因素。(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前沿》期刊2016年12期)
增生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地质背景马克兰增生楔位于阿拉伯海北部,处在欧亚板块、阿拉伯板块、印度板块交汇处,东西长约800km,南北宽约400km,是阿拉伯板块向北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的产物(图1),其板块汇率速率为4.0cm/a,西部3.65cm/a、东部4.2cm/a、中部1.95cm/a,最大沉积厚度在7000m以上。阿拉伯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始于白垩纪。马克兰增生楔从渐新世开始发育,中更新世以来其近岸部分经历了隆升和伸展断陷阶段,但水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增生楔论文参考文献
[1].李秉政.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增生楔蛇绿混杂岩物质组成及就位机制[D].新疆大学.2019
[2].廖晶,龚建明,何拥军,岳保静,孟明.马克兰增生楔地层层序及发育过程[J].海洋地质前沿.2019
[3].龚建明,廖晶,张莉,何拥军,翟滨.印度洋北部马克兰增生楔泥火山分布及主控因素探讨[J].现代地质.2018
[4].陈奋宁,张海军,陈守建,杜兵盈.东昆南多岛洋弧前增生楔楔顶盆地建造格曲组生物地层研究新进展[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5].付长垒,闫臻,王宗起,牛漫兰,郭现轻.南祁连拉脊山口增生楔的结构与组成特征[J].岩石学报.2018
[6].高金尉,吴时国,姚永坚,陈传绪,宋陶然.马尼拉俯冲带北段增生楔前缘构造变形和精细结构[J].地球物理学报.2018
[7].龚建明,廖晶,尹维翰,张莉,何拥军.北印度洋马克兰增生楔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模式[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8
[8].周立宏,孙志华,王振升,苏俊青,楼达.印缅俯冲增生楔气烟囱分带性及油气成藏规律[J].地学前缘.2017
[9].龚建明,廖晶,杨传胜,成海燕,孙晶.马克兰增生楔自生碳酸盐岩与水合物——以2007年流星号M74/3航次调查报告为例[J].海洋地质前沿.2017
[10].龚建明,廖晶,孙晶,杨传胜,王建强.巴基斯坦马克兰增生楔天然气水合物的主控因素[J].海洋地质前沿.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