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指数标度的层次分析法及其应用

基于指数标度的层次分析法及其应用

一、基于指数标度的层次分析法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显辉[1](2021)在《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单层工业厂房震后安全性鉴定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地震是已知的会对人类造成危害的自然灾难之一。强烈地震的发生,往往会造成人类居住环境的破坏,特别是建筑物的损坏,进而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的应急期,对发生震害的建筑物进行安全性鉴定是地震应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妥善安置受灾民众、迅速恢复灾区的日常生产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到目前为止,我国地震现场安全性鉴定工作还主要依靠各科研院所资深专家的实际经验。2001年,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杨玉成研究员等编写了国家标准《GB/T 18208.2-2001地震现场工作第二部分:建筑物安全鉴定》。2021年,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孙柏涛研究员等完成了《GB/T 18208.2地震现场工作第2部分:建筑物安全鉴定》(报批稿)(以下简称:《安全鉴定国家标准》(2021))。该标准对地震现场常见的各类建筑结构作为各等级安全建筑时均给出了判断标准,但基本都为定性化条款,完全按照标准操作困难甚多。另外,安全性鉴定专家数量严重不足,各人实际经验及专业背景差异较大,这些都会导致鉴定效率低下,不利于地震应急期安全性鉴定工作的开展。鉴于上述定性判断的弊端,本文从大量实际震害出发,结合严谨的数学理论推导,提出了考虑各个构件重要性的受震建筑物安全性鉴定定量化方法。本文的研究成果如下:(1)依据《安全鉴定国家标准》(2021)中关于单层钢筋混凝土排架柱厂房和单层砖柱厂房震害的判定条款,针对唐山及汶川等大地震中这两类结构的震害现象,将需要鉴定的结构构件典型震害分为轻微破坏、中等破坏、严重破坏三类破坏等级,并重点分析了这些震害的原因。(2)依据《安全鉴定国家标准》(2021)中对于单层钢筋混凝土排架柱厂房和单层砖柱厂房作为安全建筑使用时的判定条款,针对国内多次大地震中这两类结构的震害现象,以及这两类结构自身的构造特点,提出了这两种结构各构件不同破坏等级下的判断标准。同时,提出细部震损的概念,将结构整体震损划分为构件类及构件类细部震损。(3)根据已划分的构件类及其细部震损,应用层次分析法经过大量试算,并与多名专家讨论,计算得出了这两类厂房结构各构件及其细部震损的权重系数。(4)将各构件类及其构件类细部震损的破坏等级从五级合并为三级,破坏比例合并为三级,得到九种震损状态,对每一种震损状态均赋予一个具体数值的细部震损评价系数。通过三角形隶属度函数图形,确定了九种震损状态对应的评价集合。(5)通过分析模糊数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将模糊数学中的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应用到这两类厂房结构的安全性鉴定计算中。该方法通过严格的数学公式推导和理论分析,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通过随机抽取实际震害实例中典型破坏厂房验证了该方法的精准性和可靠性。以国家标准和实际震害为基础,建立了地震现场两类典型结构安全性鉴定量化评定方法。该方法能够将安全性鉴定中的定性化判定做定量化处理,大大降低不同鉴定人员鉴定结果之间的差异性。同时,该方法通过严格的数学公式推导,整体理论性较强。通过震害实例检验,验证了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段怡青[2](2021)在《基于地质环境影响分析的昆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在我国的中大型城市出现了人口急剧膨胀、土地资源紧缺、交通拥堵、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等城市病问题,地下空间开发能够增加城市容量、缓解交通拥堵、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是我国土地资源的拓展和延伸。在地下空间开发这一重要的研究领域中,地质条件是基础,尤其是在高原山地地区,湖盆岩溶、软土淤泥分布较多,地质情况复杂,地下空间开发需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评价。本研究为评价昆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适宜性,针对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与模型进行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与架构,引入指数标度原理,改进基于Saaty标度的层次分析法。并基于指数标度层次分析法,分析研究高原地区的地质情况,提出适合于昆明市的评价体系并确定其指标权重。利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排除法以及最不利等级判别法等数学法则建立评估模型,结合GIS的原理与方法,进行昆明市城市规划区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据评价结果显示,昆明市城市规划区地下空间适宜开发区、较适宜开发建设区、较不适宜与限制开发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分别占总面积的37.81%、20.38%、17.61%、24.2%。其中软土、岩溶对地下空间开发影响较为明显,地下水分布与地质断裂带次之。研究结果表明,高原地区也有大部分地下空间可开发利用,但也存在较多受地质断裂带影响等须严格控制建设的区域。通过本研究,得出了昆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结果分布图,为昆明市的城市规划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同时,在评价方法的研究与运用过程中,论证了指数标度层次分析法的优越性、提出了基于四叉树与地块属性的矢量单元栅格化法,分析了它们优势与劣势。并提出了高原城市评价体系和指标的考虑准则,为具有共性的高原城市的指标分类定级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杨文秀[3](2021)在《基于多层次灰色关联分析的电梯维保效果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电梯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垂直运输工具,其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电梯能否安全稳定的运行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所以电梯的安全监管与日常维护保养工作是极为重要的。本文将对电梯维保单位的维保效果的综合评价做出研究,构建科学有效的电梯维保效果评价模型,以便于进一步加强监管机构对电梯维保企业的管理,促进电梯维保行业良性持续的发展。本文以电梯维保单位的维保效果评价为出发点,通过查阅电梯维保相关的文献资料,结合电梯维保行业的当前发展现状以及《电梯维护保养规则》、《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相关标准法规的内容,构建了电梯维护保养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所构建的评价体系包含6个一级评价指标,包括企业资源、维保能力、维保记录、自行检查、故障及应急救援、维保效果,将一级指标细化分解后,得到15个二级评价指标,经过对二级指标的分析梳理,可以根据每个细化指标的内容及特点确定其评价标准。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完成后,使用主观赋权方式(层次分析法)和客观赋权方式(熵权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确定每一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建立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电梯维保效果评价模型,并选取三家维保单位进行实例分析。通过对实例结果的综合分析,不仅可以对各单位的维保效果进行高低排序,还可以表明每个电梯维保单位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做的不足的环节,有利于维保单位做出针对性的改进,从而提升本单位的维保效果。

张晓微[4](2020)在《沉湖湿地初始水权分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水资源短缺矛盾的日益凸显,世界上许多国家将水权交易作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解决水事冲突的重要手段。我国干旱缺水地区也不乏水权交易的经典案例,关于丰水地区的水权交易研究较少,案例尚无。然而丰水地区因为水质问题导致的用水矛盾也十分突出,开展丰水地区的水权交易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以水资源丰富而水质不容乐观的武汉市沉湖湿地为例,在分析其用水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沉湖湿地初始水权分配原则,统筹考虑水量水质两方面因素,分别采用单指标分配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分配方法、基于和谐理论的水质水量的分配方法对沉湖湿地初始水权进行分配,将三种方法的分配结果与保证率为75%的需水量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对比分析三种分配方法的优缺点,优选出适合于沉湖湿地的初始水权分配方法,为下一步开展沉湖湿地水权交易、解决沉湖湿地用水矛盾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南方丰水地区初始水权分配提供参考。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通过对沉湖湿地的用水现状进行调查,得出沉湖湿地用水矛盾主要是生态用水、生活用水、农业用水、渔业用水及林业用水之间水量与水质的矛盾。(2)经过预测研究,在75%保证率下沉湖湿地生活、生态、农业、渔业、林业不同用水类型的需水量分别为48.9万m3、850万m3、1655.1万m3、451.6万m3、89.5万m3,排污量分别为182.1t、3.6t、120.02t、226.5t,4.6t。(3)确定沉湖湿地初始水权分配五大原则,分别为基本用水保障原则、公平性原则、尊重历史与现状原则、高效性原则和权利与义务结合原则。利用三种分配方法单指标分配方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分配方法、基于和谐理论的水质水量分配方法,对沉湖湿地初始水权进行了计算,得出沉湖湿地不同分配方法下的分配方案。(4)通过三种分配方法对比分析,本文认为,基于和谐理论的水质水量分配方法,从社会、经济、环境的复合和谐系统出发,引入了水功能区入河污染物限排惩罚函数,能反映水质水量耦合对分配结果的影响,初步实现了初始水权中对水质水量的统一调控,是另外两种方法无法做到的。而且基于和谐理论的水质水量分配方法得出的结果与预测需水量比对,较其他两种方法更为接近。因此,作者认为基于和谐理论的水质水量分配方法是最适合沉湖湿地的初始水权分配方法,分配结果为生态用水857.00万m3、农业用水1663.20万m3、生活用水62.10万m3、渔业用水460.50万m3、林业用水92.90万m3。

朱宁[5](2020)在《通信网络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与建立》文中指出随着通信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数据量急增,如何满足用户需求,保证通信网络安全可靠性地运行显得愈加重要,通信网络风险评估管理可有效地预判各种风险对通信网络的影响,提高通信网络风险的规避和应对能力,避免网络拥塞或瘫痪,尽可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发生的影响范围,保障通信网络的稳定运行和业务的正常提供。本文针对应用于特殊风险环境下(节假日期间人群密集场所或大型赛事环境等)的通信网络缺乏可靠有效的风险评价体系和评估模型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影响通信网络安全运行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网络结构风险、网络质量风险、网络管理风险、网络安全风险、运行环境风险、配套设施风险等。同时对通信网络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方法以及指标体系的建立进行了研究,采用改进标度层次分析法和投影寻踪法等两种主客观权重结合的算法分析通信网络风险因素的重要性排序,提出了多种风险因素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建模方法,采用改进的模糊数学算法建立了通信网络风险评估模型,并用模拟实际运用环境的多种真实数据对所建模型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在将多种分析方法得到的权重重要性排序和实际情况相比较后,得到改进标度层次分析法和投影寻踪法两种方法能正确反映通信网络实际存在的风险因素,所建立的评估模型所输出的预测和评估数据,对通信网络的运行状况和风险情况有着准确的风险评估预期,为大型赛事或其他特殊风险环境下网络可能存在的风险提供了可靠的评价体系和预测模型,对保证通信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图[17]表[13]参[84]

杨柳[6](2020)在《小型水利工程劳动定额消耗量研究》文中提出定额是确定工程成本的依据和编制计划的基础,小型水利工程在借鉴大、中型水利工程定额标准的过程中出现了子目缺项、生产力水平不一致等关键矛盾。针对性定额标准的缺失也给小型水利工程投资管理造成了偏差。小型水利工程定额标准的制定满足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现代化农业战略要求。出台科学合理的定额标准,事关于小型水利工程行业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行业水平的提高,对行业市场机制的健全意义重大,所以编制小型水利工程定额刻不容缓。然而传统定额计算模型仅将劳动消耗量看作单纯数值进行计算,却没有考虑在生产过程中各影响因素作用下劳动消耗量的实际意义。为了合理确定小型水利工程定额生产力水平,解决小型水利工程定额标准编制时间冗长、过程繁杂等问题,本文以劳动定额消耗量为研究对象,结合传统定额编制方法和灰色系统理论对小型水利工程劳动定额消耗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梳理定额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详细对比分析了定额编制的四种传统方法,结合小型水利工程发展现状、工程特点和后续研究内容证明:利用工作日写实法进行劳动定额消耗量原始数据的测定和其他资料的收集更加适合小型水利工程。(2)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和生产力系统要素,建立劳动定额消耗量影响指标评价体系,并采用灰色系统和模糊数学理论构建了劳动定额消耗量计算模型,利用工程实例验证了模型的相对误差均在5%以内,模型具有可靠性,还利用样本工程计算出了目标工程的劳动定额消耗量标准。(3)为合理确定劳动定额消耗量水平,采用三标度层次分析法和灰色聚类法构建了劳动定额消耗量计算模型,综合辽宁省各地区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实例最终确定了十四个定额子目的劳动定额消耗量标准。两种劳动定额消耗量计算模型的构建,为小型水利工程定额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新的方法,并且对于其他行业定额的编制或更新有借鉴意义。

陈乐[7](2020)在《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基础选型与可靠性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物的所有结构部分中基础最重要。上部结构的可靠性受基础可靠性的影响,选择合理的基础型式既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又能降低成本。规范要求地基基础的设计使用年限必须不能小于建筑物本身的设计使用年限,建筑物建成后,要想达到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其本身必须具备足够的可靠性,从而基础的可靠性必须满足要求。通常确定基础型式大都以工程经验为主,这样很难做到最优化;目前对基础可靠性的研究很少并且未形成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本文结合改进的层次分析法与以模糊数学为基础的模糊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对基础进行优化选型及对基础可靠性进行分析,主要的成果如下:(1)在总结传统层次分析法的优缺点后提出了从标度值与判断矩阵这两个方面对层次分析法进行改进并给出具体的计算步骤。(2)结合改进的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估,建立了基础优化选型的递阶层次模型,并将其应用在具体的工程实例中,并通过PLAXIS 3D 2013数值软件对优选出的基础型式进行数值分析,模拟结果证实了优选出的基础符合设计要求,从而证明了该优选模型的合理性。(3)首次建立了详细的基础可靠性分析模型,主要从地基承载力、地基沉降、基础耐久性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并且对各影响因素的子影响因素分别建立了详细隶属函数并给出对应的函数图像。(4)结合工程实例,采用建立的模型对其基础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并与专业的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比较,结果一致,从而证明了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评估基础的可靠性是可行的,从而为类似的工程提供参考。

王智轩[8](2020)在《引江河水利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本文详细论述与研究了泰州引江河水利工程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管理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简要介绍引江河水利工程的运行概况,并从工程运行的现状入手,结合其他引水工程的事故资料、引江河水利管理处的相关资料以及对管理处工作人员的咨询结果,总结辨识出了设备设施、作业人员、安全管理这三大类安全风险,并细分为八小类,共八十四种安全风险因素。对安全风险因素进行评价的第一步是对其进行赋权。根据引江河水利工程的特点选择了主观赋权法——层次分析法,为了避免层次分析法的主观性与随机性,引入了一种客观的赋权方法——熵值法。利用熵值法对进行层次分析法打分的专家赋予不同的权重,再通过两种方法得到的权重加权融合得到层次熵法,最终利用MATLAB作为工具,确定各风险因素的权重。为了综合每位专家之间的差异,利用熵值法对专家进行赋权,选取“理想专家”,并将其他专家与“理想专家”之间的差异作为其信息熵,对不同的专家赋予不同的权值。利用MATLAB计算每位专家的熵权,并将其与专家对安全风险因素的赋权进行加权融合得到各安全风险因素的最终权重。得到各安全风险因素的权重后进行安全风险评价。对于“安全”或“危险”这类边界并不明晰的模糊概念,使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将主观问题定量化分析。从安全风险率和安全风险后果严重程度两个维度入手,建立了安全风险评价基准与单因子评价基准。继续将整个系统划分成为设备设施、作业人员、安全管理三个子系统,邀请专家四名、管理处领导人员八名、管理处工作人员八名,进行单因子评价投票,并将投票结果归一化,转化为隶属度矩阵。选用(·,+)型算子,将隶属度矩阵与权重向量进行融合,得到三个子系统的风险评价向量,再通过不同评语对应的分值计算出各系统的评价值,与已经建立的安全风险评价基准进行对比,判断各子系统的安全风险程度。综合三个子系统建立整个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价隶属度矩阵,结合三个子系统的权重,同样选用(·,+)型算子进行融合计算,得出风险评价向量与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价值,从而判断整个系统的安全风险程度。最后从分析评价的结果出发,结合各风险因素权重与该水利工程的背景,提出对可能发生的主要风险事故的控制措施以达到降低风险与控制风险的目的。

谢婉莹[9](2020)在《基于三类概率型语言信息的决策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作为新兴的通过定量与定性的方式展示决策信息的决策工具扩展形式,概率语言术语集,概率不确定语言术语集,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的出现引人注目,本文基于丰富不确定决策理论的角度,对这三类概率型语言信息的决策理论和方法进行如下创新性研究:(1)把层次分析法扩展到概率语言环境里,提升层次分析法处理决策问题的能力。首先重新定义了概率语言判断矩阵,提出了新的一致性指标,然后提出了新的检验和增进概率语言判断矩阵一致性的方法。其次,集成单个的概率语言判断矩阵为群判断矩阵,并确定群判断矩阵的优先顺序。再次,结合优先顺序和决策矩阵得到方案的排序,并通过对雄安新区的绩效评估及决策结果的比较分析,证明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提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不完全概率语言偏好关系。首先基于决策者选择的语言标度的不同,把不完全概率语言偏好关系分为两类:加型偏好关系和乘型偏好关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不完全概率语言偏好关系提出了对应的修复算法。其次,根据转换函数把得到的完全的偏好关系转换为统一的形式,以便实现信息的集成。再次,检查和增进统一形式偏好关系的一致性,确定方案的排序,并通过对中国新四大发明表现的评估验证决策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3)构建了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关系和标准化的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关系。首先定义了距离测度和相似度测量共识度。然后介绍了两种不同的共识过程:一种是基于单个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和群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之间的距离测度的共识过程;另一种是基于单个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间相似度的共识过程。其次,基于提出的可能度确定选择过程。再次,提出两种不同的算法解决有关虚拟现实产业选择合作公司的群决策问题,并验证两种算法的有效性。(4)给出了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和不完全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首先,基于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元素构成,分两方面修复不完全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修复不确定乘型语言变量和修复对应的概率。然后,研究了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一致性。其次,基于新提出的可能度公式对网络舆情的管理方式进行评价,确定最优方式。(5)从认知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个角度,提出了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首先,给出了对偶概率语言相关系数。然后,基于研究目标之间重要程度的差异,给出了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的熵计算综合权重向量。其次,提出了加权对偶概率语言相关系数作为选择人工智能项目的基准。再次,给出了对偶概率语言贴近系数确定方案排序和比较分析。(6)提出了对偶概率乘型语言术语集。首先,定义了对偶概率乘型语言术语集之间的可比度。然后,给出了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概念。其次,定义了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关系之间的可比度,研究了群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共识性。再次,基于定义的可比度,提出了扩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扩展的An Acronym in Portuguese of Interactive and Multi-criteria Decision Making(TODIM)法,扩展的Vlse Kriter-ijumska Optimizacija I Kompromisno Resenje(VIKOR)法。最后,通过一个选择云企业合作伙伴的案例对三种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

张新[10](2019)在《重复使用运载器多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重复使用运载器(Reusable Launch Vehicle,RLV)大包络飞行时,面临着不同飞行阶段带来的气动环境剧烈变化、工作模式改变、执行机构切换、甚至结构外形重构等情况。这一方面使得飞行器存在严重的非线性、强耦合、快时变和不确定性等特性,另一方面也导致单一的控制模型和控制方法越来越难以满足RLV控制系统的任务要求。作为适用于此类复杂系统的控制方法,多模型控制(Multi-Mode Control,MMC)可通过与其它建模方法、控制方法相结合,构建针对控制对象的多模型集合、控制器集合和自适应切换策略,从而保证系统较强的鲁棒性和自适应性。考虑到RLV的多工作模式、系统不确定性和强非线性、异类冗余执行机构等特点,本文设计了RLV的多模型自适应控制系统,同时重点开展了不同飞行阶段的子模型集合构建、基于扰动补偿的非线性自适应控制、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动态控制分配、基于性能评估的自适应切换控制等方法研究,并分别对提出并设计的控制器、分配策略和切换策略进行了分段的可行性分析、不同方法间的对比验证和全程多模型自适应控制系统的综合仿真。针对RLV大包络、多模式的特点,建立了RLV全飞行阶段的6-DOF动力学模型,并基于是否满足小扰动假设分别推导了系统的线性控制模型和非线性控制模型;考虑到不同飞行阶段的动态特性、控制变量和执行机构等因素,进行了特征点选择和对应区域的划分,并针对选择的若干特征点构建子模型集合,为后续控制器、控制分配策略和切换策略奠定基础。针对具有参数不确定性和外界未知扰动的非线性系统,进行了基于扰动补偿的非线性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首先,针对线性控制子模型,提出了一种非线性PID(Nonlinear PID,NLPID)方法和对应的控制器设计;其次,针对存在参数不确定性、未知扰动的非线性控制子模型,设计了基于自适应反步法(Adaptive Backstepping,ABS)的控制器,同时为避免ABS控制器带来的微分爆炸问题,引入了基于Sigmoid函数的扩张状态观测器(Extended State Observer based on Sigmoid function,SESO)的控制补偿方法;最后,综合上述控制方法的优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扰动补偿的非线性自适应控制方法,利用Lyapunov函数对闭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理论分析。仿真结果分别验证了NLPID、ABS、SESO和本文提出的非线性自适应控制器的有效性,同时对比分析了不同控制器作用下的控制精度、鲁棒性、抗扰性等指标。针对RLV的多异类执行机构,进行了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动态自适应控制分配研究。首先,以控制分配误差最小化为优化目标,开展了同类执行机构和异类执行机构间的分配方法研究;其次,考虑到分配误差最小、控制效率最优、燃料消耗最小等多个优化目标下的分配问题,以层次分析法设计了不同优化目标的动态权重系数,通过加权组合形式将多目标优化问题转化为单目标问题,并以改进的序列二次规划(Sequential Quadratic Programming,SQP)算法实现了对此多目标优化的动态控制分配问题的求解;最后,在利用Lyapunov理论给出了保证控制分配环节的引入不影响系统稳定性的基础上,对设计的控制分配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并重点对比分析了执行机构切换时机、多目标优化的优势以及异类执行机构的不同控制分配方法。仿真结果不仅验证了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动态自适应控制分配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还表明了该方法在实现综合控制分配性能方面的优势。针对设计的子模型集合、控制器集合和控制分配集合,进行了基于性能评估的多模型自适应切换控制研究。首先,在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的控制性能指标评估系统基础上,以RLV建立的控制模型与实际模型间的辨识误差为基准,选择评估系统中的过程性能评估函数设计了自适应切换策略,并基于平均驻留时间法推导证明了切换系统的稳定性;其次,以性能评估函数作为优化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最速下降法的反馈自适应律,在保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上优化了控制器参数;最后,在搭建的RLV多模型自适应控制系统仿真平台的基础上,分别对设计的性能评估模型、自适应切换策略以及多模型控制系统进行了有效性验证。仿真结果还验证了相对于硬切换,自适应切换策略的抖振更小。

二、基于指数标度的层次分析法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指数标度的层次分析法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单层工业厂房震后安全性鉴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震后应急期地震现场建筑物安全性鉴定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单层钢筋混凝土排架柱厂房震害分析和破坏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构造特点
    2.3 各构件类的震害分析和破坏机理研究
        2.3.1 厂房柱
        2.3.1.1 柱身
        2.3.1.2 柱头和柱牛腿
        2.3.1.3 柱间支撑
        2.3.1.4 柱间支撑与柱连接节点
        2.3.2 屋面及屋盖支撑系统
        2.3.2.1 无檩屋盖屋面板
        2.3.2.2 钢筋混凝土有檩屋盖
        2.3.2.3 屋架
        2.3.2.4 钢筋混凝土天窗架
        2.3.2.5 钢天窗架
        2.3.3 墙体、连系梁、圈梁和构造柱
        2.3.4 非结构构件、附属建筑和小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层砖柱厂房震害分析和破坏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构造特点
    3.3 各构件类的震害分析和破坏机理研究
        3.3.1 砖柱
        3.3.1.1 柱头
        3.3.1.2 柱身
        3.3.1.3 柱底
        3.3.2 屋面及屋盖支撑系统
        3.3.2.1 屋架
        3.3.2.2 屋面瓦
        3.3.2.3 支撑
        3.3.2.4 屋架与柱连接处
        3.3.2.5 屋面板
        3.3.3 墙体、连系梁、圈梁和构造柱
        3.3.3.1 山墙尖、门窗洞口角部、山墙与外纵墙交接处
        3.3.3.2 山墙上半部
        3.3.3.3 纵墙窗间墙
        3.3.3.4 门窗洞口处
        3.3.3.5 纵墙
        3.3.4 非结构构件、附属建筑和小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各构件类、构件类细部震损及其权重
    4.1 引言
    4.2 构件类及构件类细部震损
        4.2.1 单层钢筋混凝土排架柱厂房构件类及构件类细部震损
        4.2.2 单层砖柱厂房构件类及构件类细部震损
    4.3 各构件类细部震损量化
        4.3.1 细部震损破坏等级
        4.3.2 细部震损破坏比例
        4.3.3 细部震损量化
    4.4 结构整体震损量化
    4.5 权重的确定方法-层次分析法
    4.6 单层钢筋混凝土排架柱厂房各构件类及其构件类细部震损权重
    4.7 单层砖柱厂房各构件类及其构件类细部震损权重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单层工业厂房安全性鉴定方法
    5.1 引言
    5.2 模糊数学相关理论
        5.2.1 模糊数学概述
        5.2.2 普通集合
        5.2.2.1 集合的表示
        5.2.2.2 集合的运算
        5.2.2.3 集合的映射
        5.2.3 模糊统计
        5.2.4 隶属度函数
        5.2.5 模糊关系与模糊矩阵
        5.2.5.1 模糊关系
        5.2.5.2 模糊关系的表示
        5.2.5.3 模糊矩阵
    5.3 安全性鉴定方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安全性鉴定方法可靠性验证及震害实例分析
    6.1 引言
    6.2 整体结构安全类别的判定
    6.3 单层钢筋混凝土排架柱厂房震害实例分析
    6.4 单层砖柱厂房震害实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2)基于地质环境影响分析的昆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地下空间概述
        1.1.2 地质环境适宜性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1.2.2 GIS技术在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中的运用
        1.2.3 层次分析法的发展与运用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组织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适宜性评价方法
        2.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1.2 判断矩阵的构建
        2.1.3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2.1.4 各层因素权重的确定
        2.1.5 指数标度层次分析法的优越性
    2.2 适宜性评估模型
    2.3 GIS评价方法
        2.3.1 栅格单元法
        2.3.2 矢量单元法
        2.3.3 矢量单元栅格化法
第三章 研究区域与数据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地质条件单因素分析
        3.2.1 土体条件
        3.2.2 水文地质
        3.2.3 岩层地质
        3.2.4 不良地质
        3.2.5 生态环境
    3.3 评价数据源
第四章 适宜性评价
    4.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4.2 适宜性影响要素分析与处理
        4.2.1 极限要素
        4.2.2 程度要素
    4.3 判断矩阵的构建
        4.3.1 程度要素重要性分析
        4.3.2 构建判断矩阵
    4.4 计算评估权重
    4.5 GIS评价
        4.5.1 参评数据预处理
        4.5.2 GIS综合评价
第五章 评价结果研究与分析
    5.1 地质适宜性评价结果
    5.2 城市发展要素综合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讨论与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基于多层次灰色关联分析的电梯维保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5.1 技术路线
        1.5.2 可行性分析
第2章 基础理论和研究现状
    2.1 电梯维保的相关概念及内容
        2.1.1 相关概念
        2.1.2 电梯维保的内容
    2.2 电梯维保研究综述
        2.2.1 电梯行业监管现状
        2.2.2 电梯维保单位现状及问题分析
    2.3 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2.3.1 综合评价方法综述
        2.3.2 电梯维保单位评价研究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维保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建立
    3.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2 建立维保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3.2.1 评价指标层次分析
        3.2.2 评价指标内容分析
        3.2.3 评价指标归类及评价标准分析
    3.3 赋权方式及灰色关联分析法
        3.3.1 层次分析法
        3.3.2 熵权法
        3.3.3 灰色关联分析法
    3.4 建立维保效果评价模型
        3.4.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3.4.2 熵权法确定权重
        3.4.3 组合权重
        3.4.4 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例研究及评价结果分析
    4.1 维保单位基本情况
    4.2 评价指标分析
    4.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3.1 层次分析法权重
        4.3.2 熵权法权重
        4.3.3 组合权重
    4.4 灰色关联分析评价
        4.4.1 指标标准化
        4.4.2 确定参考数据列
        4.4.3 确定最大值与最小值并计算关联系数矩阵
        4.4.4 计算灰色关联序
    4.5 评价结果
        4.5.1 一级指标评价结果与分析
        4.5.2 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4)沉湖湿地初始水权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水权交易研究现状
        1.3.2 初始水权分配原则研究综述
        1.3.3 初始水权分配方法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沉湖湿地现状及用水矛盾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水文气象
        2.1.3 功能分区
        2.1.4 社会经济
    2.2 水资源条件及开发利用
        2.2.1 水系现状
        2.2.2 地下水资源
        2.2.3 客水资源
        2.2.4 本地水资源量
        2.2.5 水资源质量
    2.3 用水类型
    2.4 用水矛盾分析
        2.4.1 湿地用水与上游来水污染的矛盾
        2.4.2 湿地用水与芦苇种植的矛盾
        2.4.3 湿地用水与渔业用水的矛盾
        2.4.4 湿地用水与农业、渔业、林业及生活用水的矛盾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沉湖湿地需水预测及排污预测
    3.1 需水预测
        3.1.1 生活需水量
        3.1.2 生态需水量
        3.1.3 农业、渔业、林业需水量
    3.2 排污预测
        3.2.1 生活污染量
        3.2.2 生态污染量
        3.2.3 农业污染量
        3.2.4 渔业污染量
        3.2.5 林业污染量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沉湖湿地初始水权分配原则及方法
    4.1 初始水权分配原则
        4.1.1 基本用水保障原则
        4.1.2 公平性原则
        4.1.3 尊重历史与现状原则
        4.1.4 高效性原则
        4.1.5 权利与义务结合原则
    4.2 单指标分配方法
        4.2.1 面积分配结果与分析
        4.2.2 产值分配结果与分析
        4.2.3 混合分配结果与分析
    4.3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分配方法
        4.3.1 基本思路
        4.3.2 方法与过程
        4.3.3 结果与分析
    4.4 基于和谐理论的水质水量分配方法
        4.4.1 基本思路
        4.4.2 方法与过程
        4.4.3 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沉湖湿地初始水权分配方法优选
    5.1 三种方法优缺点对比分析
        5.1.1 单指标分配方法优缺点分析
        5.1.2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分配方法优缺点分析
        5.1.3 基于和谐理论的水质水量的分配方法优缺点分析
    5.2 三种方法计算结果与需水预测对比分析
        5.2.1 方案对比
        5.2.2 结果合理性分析
        5.2.3 方法优选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通信网络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与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2 通信网络现状分析
    2.1 通信网络结构
    2.2 通信网络结构风险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通信网络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3.1 通信网络风险类别分析
        3.1.1 风险分析的定义
        3.1.2 通信网络系统风险源分析
        3.1.3 基站系统风险源分析
        3.1.4 通信网络安全风险源分析
    3.2 风险识别方法
        3.2.1 风险概念与特征
        3.2.2 风险识别的含义与方法
        3.2.3 通信网络风险的分类
    3.3 通信网络风险识别及指标体系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4 通信网络综合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4.1 综合评估方法
    4.2 通信网络模糊综合评估模型的建立
    4.3 通信网络风险评估模型的权重确定方案
        4.3.1 通信网络风险评估模型的主观权重计算方法
        4.3.2 通信网络风险评估模型的客观权重计算方法
        4.3.3 综合权重计算方法
    4.4 本章小结
5 通信网络风险评估模型的实例分析与验证
    5.1 通信网络风险评估模型的权重结果比较分析
        5.1.1 主观权重计算结果及比较分析
        5.1.2 客观权重计算结果及比较分析
        5.1.3 综合权重计算结果及比较分析
    5.2 通信网络综合风险水平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小型水利工程劳动定额消耗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小型水利工程劳动定额编制理论及方法
    2.1 劳动定额及劳动定额水平概述
        2.1.1 基本概念
        2.1.2 劳动定额分类
        2.1.3 劳动定额水平
    2.2 劳动定额编制方法
    2.3 劳动定额编制的原则
    2.4 小型水利工程劳动定额消耗量测定及处理
        2.4.1 小型水利工程劳动定额消耗量数据的测定
        2.4.2 小型水利工程劳动定额消耗量数据的处理
        2.4.3 实例分析
    2.5 灰色系统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灰色模糊理论的劳动定额消耗量模型研究
    3.1 灰色模糊数学理论
    3.2 总体框架
    3.3 定额消耗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3.4 基于灰色模糊理论的劳动定额消耗量模型构建
        3.4.1 各影响因素量化指标的隶属度计算
        3.4.2 综合相似度的计算
        3.4.3 定额消耗量计算模型
        3.4.4 模型精度检验
    3.5 实例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三标度层次分析法和灰色聚类法的劳动定额消耗量模型研究
    4.1 层次分析法及其改进方法
        4.1.1 层次分析法及其改进方法
        4.1.2 劳动定额消耗量评价指标的选取
    4.2 模型构建
        4.2.1 利用三标度层次分析法计算6 项影响指标权重
        4.2.2 基于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聚类模型的构建
    4.3 实例分析
        4.3.1 劳动消耗量影响指标评估体系的确定
        4.3.2 建立各指标评价矩阵
        4.3.3 建立三角白化权函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7)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基础选型与可靠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础选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基础可靠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结构可靠度理论
    2.1 概述
    2.2 结构功能函数
    2.3 可靠度与失效概率计算
    2.4 可靠度指标β计算方法
        2.4.1 中心点法(一次二阶距法)
        2.4.2 验算点法
        2.4.3 JC法
        2.4.4 蒙特卡罗法
        2.4.5 可靠度计算方法的优缺点评述
    2.5 结构可靠性评定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础可靠性
    3.1 概述
    3.2 地基承载力可靠性
        3.2.1 确定地基承载力
        3.2.2 确定地基极限承载力
        3.2.3 地基承载力等级划分
    3.3 地基沉降可靠性
        3.3.1 地基沉降的产生及计算
        3.3.2 地基沉降等级划分
    3.4 基础耐久性
        3.4.1 概述
        3.4.2 混凝土碳化
        3.4.3 钢筋锈蚀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进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估
    4.1 概述
    4.2 模糊数学
        4.2.1 模糊数学产生与发展
        4.2.2 模糊集合
        4.2.3 隶属函数与隶属度
        4.2.4 常用的隶属函数
    4.3 传统的层次分析法
    4.4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
        4.4.1 概述
        4.4.2 标度值的改进
        4.4.3 比较判断矩阵的改进
    4.5 模糊综合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础选型
    5.1 常用基础形式介绍
        5.1.1 概述
        5.1.2 浅基础
        5.1.3 深基础
        5.1.4 选型原则
    5.2 工程实例
        5.2.1 工程概况
        5.2.2 气候条件及地形地貌
        5.2.3 各土层特征
        5.2.4 水文地质条件
    5.3 递阶层次模型建立
    5.4 构造比较判断矩阵及计算各评价因素的权重
        5.4.1 确定专家权重
        5.4.2 确定准则层的比较判断矩阵及权重
        5.4.3 确定指标层的比较判断矩阵及权重
    5.5 模糊综合评价
    5.6 桩筏基础数值模拟
        5.6.1 PLAXIS3D2013 简介
        5.6.2 网格划分
        5.6.3 地基基础沉降云图及桩轴力图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础可靠性评定
    6.1 本工程基础的基本参数
    6.2 基础可靠性的递阶层次结构
    6.3 确定准则层比较判断矩阵及权重
    6.4 确定指标层比较判断矩阵及权重
    6.5 地基基础可靠性评估
        6.5.1 地基承载力相关指标的隶属函数建立及承载力可靠性评估
        6.5.2 地基沉降相关指标的隶属函数建立及沉降可靠性评估
        6.5.3 基础耐久性相关指标的隶属函数建立及耐久性评估
        6.5.4 地基稳定性相关指标的隶属函数建立及稳定性评估
        6.5.5 地基基础可靠性评估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研究生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8)引江河水利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引江河水利工程安全风险评价指标的确定
    2.1 设备设施安全风险识别及评价指标的确定
        2.1.1 泵站安全风险及其评价指标的确定
        2.1.2 船闸及水闸安全风险及其评价指标的确定
        2.1.3 航道及河道安全风险及其评价指标的确定
    2.2 作业人员安全风险识别及其评价指标的确定
        2.2.1 设备操作安全风险及其评价指标的确定
        2.2.2 河道作业安全风险及其评价指标的确定
        2.2.3 其他作业安全风险及其评价指标的确定
    2.3 安全管理风险识别及其评价标准的确定
        2.3.1 组织管理安全风险及其评价指标的确定
        2.3.2 应急管理安全风险及其评价指标的确定
第三章 基于层次熵法的安全风险因素赋权
    3.1 层次分析法介绍
        3.1.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3.1.2 构建各层次判断矩阵及其一致性的检验
        3.1.3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3.2 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安全风险因素赋权
        3.2.1 层次结构模型与判断评价表的建立
        3.2.2 层次分析法计算程序的MATLAB实现
        3.2.3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3.3 层次熵法加权融合赋权
        3.3.1 熵值法计算专家自身权重并加权融合
        3.3.2 层次熵加权融合赋权的MATLAB实现
        3.3.3 各评价指标加权融合的最终权重
第四章 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安全风险评价
    4.1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
        4.1.1 模糊集合与隶属度的概念
        4.1.2 模糊综合评价的步骤
        4.1.3 安全风险评价基准的建立
    4.2 单因子评价基准及隶属度矩阵的建立
        4.2.1 单因子评价基准的建立
        4.2.2 隶属度的确定
        4.2.3 隶属度矩阵的建立
    4.3 引江河水利工程安全风险评价
        4.3.1 子系统安全风险评价
        4.3.2 系统安全风险评价
        4.3.3 评价结果的描述
第五章 引江河水利工程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5.1 设备设施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5.1.1 泵站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5.1.2 船闸及水闸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5.1.3 航道及河道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5.2 作业人员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5.2.1 机电设备操作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5.2.2 河道作业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5.2.3 其他作业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5.3 安全管理的风险控制措施
        5.3.1 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
        5.3.2 现有安全管理制度的优化
        5.3.3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优化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A
附录B

(9)基于三类概率型语言信息的决策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1 概率语言环境下的决策问题
        1.2.2 概率不确定语言环境下的决策问题
        1.2.3 对偶概率语言环境下的决策问题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1 研究内容
        1.4.2 结构安排
    1.5 论文创新工作说明
第二章 研究现状
    2.1 基于概率型语言信息基本测度的研究现状
    2.2 基于概率型语言信息决策方法的研究现状
    2.3 基于概率型语言信息偏好关系的研究现状
    2.4 基于概率型语言信息群共识的研究现状
    2.5 基于概率型语言信息决策问题的应用
第三章 概率语言层次分析法及其在雄安新区绩效评估中的应用
    3.1 基础知识
        3.1.1 基本术语
        3.1.2 层次分析法的一般过程
    3.2 概率语言判断矩阵
        3.2.1 概率语言判断矩阵的定义
        3.2.2 概率语言判断矩阵群决策问题的基本描述
    3.3 基于概率语言判断矩阵的决策过程
        3.3.1 概率语言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3.3.2 群概率语言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3.3.3 概率语言判断矩阵的优先顺序
    3.4 算例分析
        3.4.1 概率语言层次分析法的应用过程
        3.4.2 比较分析
    3.5 结论
第四章 不完全混合概率语言环境下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影响力分析
    4.1 基础知识
    4.2 不完全的概率语言偏好关系
        4.2.1 不完全加型概率语言偏好关系和修复算法
        4.2.2 不完全乘型概率语言偏好关系和修复算法
    4.3 确定方案的优先顺序
        4.3.1 不完全混合概率语言多准则决策问题的基本描述
        4.3.2 一致性检查和增进方法
        4.3.3 不完全混合概率语言多准则决策的基本过程
    4.4 算例分析
        4.4.1 计算过程
        4.4.2 比较分析
    4.5 结论
第五章 概率不确定语言环境下的共识性及其在虚拟现实产业上的应用
    5.1 基础知识
    5.2 概率不确定语言术语集之间的一些测度
        5.2.1 概率不确定语言术语集之间的距离测度
        5.2.2 概率不确定语言术语集之间的可能度
    5.3 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关系的共识性
        5.3.1 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关系
        5.3.2 基于距离测度的共识过程
        5.3.3 基于相似度的共识过程
        5.3.4 基于可能度的选择过程
    5.4 算例分析
        5.4.1 计算过程
        5.4.2 比较分析
    5.5 结论
第六章 不完全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修复和对网络舆情管理方式的评价
    6.1 基础知识
    6.2 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
        6.2.1 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术语集之间的可能度
        6.2.2 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
        6.2.3 不完全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
    6.3 不完全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修复
        6.3.1 不完全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具体修复过程
        6.3.2 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一致性
        6.3.3 基于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群决策过程
    6.4 算例分析
        6.4.1 计算过程
        6.4.2 比较分析
    6.5 结论
第七章 对偶概率语言加权相关系数及其在人工智能项目上的应用
    7.1 基础知识
        7.1.1 基本术语
        7.1.2 距离测度
    7.2 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之间的相关系数
        7.2.1 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之间的相关系数
        7.2.2 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之间的加权相关系数
    7.3 基于对偶概率语言加权相关系数的多属性决策
        7.3.1 对偶概率语言环境下的多属性决策问题的基本描述
        7.3.2 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的熵
        7.3.3 确定权重
        7.3.4 基于对偶概率语言加权相关系数的多属性决策过程
    7.4 算例分析
        7.4.1 计算过程
        7.4.2 贴进度系数比较分析
        7.4.3 概率语言决策矩阵比较分析
    7.5 结论
第八章 基于对偶概率乘型语言术语集间可比度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及其在云企业的应用
    8.1 基础知识
    8.2 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关系
        8.2.1 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关系
        8.2.2 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关系之间的可比度
    8.3 对偶概率乘型语言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8.3.1 确定准则的权重
        8.3.2 扩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8.3.3 基于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的多准则决策过程
    8.4 算例分析
        8.4.1 计算过程
        8.4.2 与扩展的TODIM方法比较
        8.4.3 与扩展的VIKOR方法比较
        8.4.4 参数ξ的敏感度分析
    8.5 结论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10)重复使用运载器多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RLV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航天飞机
        1.2.2 FALCON-9
        1.2.3 HSFD计划
        1.2.4 其它国家代表性的RLV型号和计划
    1.3 相关控制理论与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多模型控制理论和方法
        1.3.2 非线性控制方法
        1.3.3 控制分配方法
        1.3.4 控制性能评估方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RLV的动力学模型
    2.1 引言
    2.2 坐标系定义及转换
        2.2.1 坐标系定义
        2.2.2 坐标系的转换关系
        2.2.3 角度几何关系
    2.3 动力学建模
        2.3.1 力和力矩分析
        2.3.2 质心平动方程
        2.3.3 绕质心转动方程
    2.4 RLV子模型集
        2.4.1 线性化控制模型
        2.4.2 非线性控制模型
        2.4.3 飞行时序分析
        2.4.4 子模型集合构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扰动补偿的非线性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NLPID控制律设计
        3.2.1 跟踪微分器
        3.2.2 非线性状态误差反馈组合
        3.2.3 参数动态调整策略
    3.3 ABS控制律设计
        3.3.1 反步控制器设计
        3.3.2 扰动观测器设计
    3.4 基于扰动补偿的非线性自适应控制器设计
        3.4.1 NLPID控制器:辅助误差处理
        3.4.2 慢回路基于SESO的 ABS控制器
        3.4.3 快回路基于SESO的 ABS控制器
        3.4.4 稳定性分析
    3.5 仿真分析
        3.5.1 NLPID控制律仿真分析
        3.5.2 非线性自适应控制律仿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动态控制分配研究
    4.1 引言
    4.2 控制分配问题描述
        4.2.1 RCS建模及约束条件
        4.2.2 气动舵建模及约束条件
        4.2.3 推力矢量发动机建模及约束条件
    4.3 基于单目标优化的控制分配
        4.3.1 RCS推进器间的分配
        4.3.2 气动舵间的分配
        4.3.3 异类执行机构间的控制分配
    4.4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控制分配
        4.4.1 目标函数构建
        4.4.2 动态权重设计
        4.4.3 序列二次规划求解
        4.4.4 控制分配策略设计
    4.5 稳定性分析
        4.5.1 线性控制系统下的稳定性条件
        4.5.2 非线性控制系统下的稳定性条件
    4.6 仿真分析
        4.6.1 切换时机的选择
        4.6.2 控制分配策略验证
        4.6.3 多目标优化对比
        4.6.4 不同分配策略对比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性能评估的自适应切换控制研究
    5.1 引言
    5.2 控制性能评估
        5.2.1 指数标度层次分析法
        5.2.2 性能评估模型建立
    5.3 自适应切换策略
        5.3.1 基于性能评估的切换策略设计
        5.3.2 切换过程的平滑设计
        5.3.3 稳定性分析
    5.4 基于性能评估的控制优化
    5.5 仿真分析
        5.5.1 性能评估模型验证
        5.5.2 自适应切换策略验证
        5.5.3 多模型控制系统的综合验证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基于指数标度的层次分析法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单层工业厂房震后安全性鉴定方法研究[D]. 张显辉.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1(02)
  • [2]基于地质环境影响分析的昆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D]. 段怡青.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多层次灰色关联分析的电梯维保效果评价研究[D]. 杨文秀.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沉湖湿地初始水权分配研究[D]. 张晓微.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8)
  • [5]通信网络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与建立[D]. 朱宁.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6]小型水利工程劳动定额消耗量研究[D]. 杨柳.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7]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基础选型与可靠性分析研究[D]. 陈乐.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4)
  • [8]引江河水利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 王智轩. 江苏大学, 2020(02)
  • [9]基于三类概率型语言信息的决策方法及应用研究[D]. 谢婉莹. 东南大学, 2020
  • [10]重复使用运载器多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D]. 张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基于指数标度的层次分析法及其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