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排导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泥石流,流速,断面,水力,沟道,汶川,剖面。
排导槽论文文献综述
周文兵,柳金峰,袁东,孙昊,刘道川[1](2019)在《白龙江中游泥石流排导槽运行现状及防治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白龙江中游泥石流排导槽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了该地区泥石流排导槽的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分析出现排导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对研究区20条泥石流沟的调查,研究发现该地区排导槽存在因槽体结构或尺寸设计不合理等原因而引起泥石流的漫溢、淤积、槽底侵蚀以及在泥石流的冲刷作用下引起的排导槽基础掏蚀、侧墙侵蚀破坏等问题。对该地区泥石流沟出现的排导问题进行分类发现,泥石流排导槽的排导问题与泥石流沟流域面积有一定关系,淤积情况一般多发生于面积较小的泥石流沟中,而冲刷侵蚀情况则较多发生于面积较大的泥石流沟中。结合实地情况及泥石流排导槽出现的排导问题特点,提出相应的工程防治建议。(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刘建康,杨顺,杨东旭,石胜伟[2](2019)在《V型排导槽横纵比降对泥石流流速的差异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V型排导槽是一种有利于泥石流固体物质排泄的速流结构形式,可解决泥石流在槽内发生淤积堵塞的难题,因而被广泛应用。但是,因V型排导槽流速计算中水力坡度采用相同权重横纵坡矢量合成的综合比降,导致排导槽流速计算结果不准确而仍发生泥石流淤积的现象,不能充分发挥V型排导槽的速流优势。为了揭示V型排导槽横纵比降对泥石流流速的差异影响,设计完成了25组室内模型实验,分析了不同横纵比降组合条件下泥石流流速的差异及原因,查明横纵比降均与泥石流流速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横比降对泥石流流速的影响低于纵比降;根据实验数据建立了泥石流流速关系式,得到横比降和纵比降在V型排导槽泥石流流速中的权重分别为0.75和1.30,验证了横比降在V型排导槽综合比降中的权重影响低于纵比降,为V型排导槽过流能力计算的优化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孙昊,赵万玉,游勇,陈晓清,陈剑刚[3](2019)在《梯-潭结构型泥石流排导槽消能特征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梯-潭结构型排导槽是一种适用于大比降沟床条件下的泥石流排导工程措施,因其良好的防治功效和工程价值而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选取泥石流容重、规模和潭深为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水槽试验模拟泥石流在梯-潭结构型排导槽中的运动过程。结果表明,潭内表层铺填的砾石在泥石流浆体强烈的紊动和大颗粒冲击碰撞下发生明显的物质交换现象,且排导过渡性泥石流时物质交换现象最为强烈,稀性泥石流次之,粘性泥石流则相对较弱;梯-潭结构型排导槽的消能主要体现在泥石流通过梯-潭结构时泥深变化和加剧紊流两个方面;梯-潭结构的消能效率与潭深呈正相关关系,且消能率基本大于20%,最大消能率可达73.93%。当潭深过大时,梯-潭结构对泥石流表现出明显的拦截作用,虽消能效果明显,但与排导宗旨相悖。而泥石流规模对梯-潭结构消能的影响相对较小,整体呈现规模越小消能率越高的趋势。(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屈新,阎利,闫春岭[4](2018)在《基于梯-潭消能系统的挡流式泥石流排导槽》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泥石流是山区灾害的主要类型。对于特大泥石流,传统常规的治理办法难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于是王兆印等提出了梯-潭系统。但是,梯-潭系统并不完美,仍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以提高消能效率为出发点,提出一种能在短距离内达到消能、控速功能的挡流式泥石流排导槽。通过设计最佳横断面,使排导能力达到最佳;通过挡板与梯-潭系统达到快速消能的目的;然后通过推导分析,给出了挡流式排导槽的消能率计算公式;最后与传统梯-潭型排导槽消能率计算公式作对比分析,发现提出的排导槽具有高效消能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18期)
陈华勇,柳金峰,赵万玉[5](2016)在《阶梯式泥石流排导槽水力特性及其关键参数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藏铁路起干成都,经蒲江、雅安、康定、理塘、左贡、波密、林芝到拉萨,全长1629km。川藏铁路穿越的高寒山区,具有地形高差悬殊、地质构造活跃、气候空间分异明显的特点,该区域是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高发、易发区。本文针对目前泥石流工程防治研究中的不足,提出一种适用于高寒山区高重度、低黏性泥石流排导的阶梯式排导槽。通过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传统的混凝土衬砌矩形槽和阶梯式排导槽在泥石流排导过程中流态、沿程流速、消能率等方面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了阶梯式排导槽的排导—消能机理,提出了阶梯长度的计算方法。试验结果表明:①传统的混凝土衬砌排导槽排导泥石流时,泥石流流态平顺,而采用阶梯式排导槽排导泥石流时,泥石流周期性波动现象明显,沿程阻力增加,使得泥石流通过阶梯式排导槽的流速减小;②阶梯式排导槽增强了泥石流体间的相互摩擦、碰撞,从而提高了排导槽的消能率,最大消能率达到61%;③基于质点抛射体理论,建立了排导槽单级阶梯长度计算公式。本研究可为泥石流工程防治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川藏铁路建设的挑战与对策”2016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6-10-14)
刘曙亮,游勇,柳金峰,赵海鑫,孙昊[6](2016)在《泥石流排导槽槛后侵蚀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排导槽室内实验,探究了泥石流重度分别为13、15、17、19 kN/m~3,坡度分别为7°、10°、12°、15°、17°,肋槛间距分别为40、50、60、70、80 cm的情况下排导槽肋槛后部冲刷坑的纵横剖面形态、最大冲刷深度及其变化规律.研究发现:排导槽槛后冲刷坑的深度随泥石流重度的增大而减少,随排导槽坡度的增加而增加,随肋槛间距的增大而增大,且冲刷坑深度随重度、沟床坡度、肋槛间距变化的关系分别为二项式关系、线性关系、对数关系.肋槛后部侵蚀坑纵剖面可分为槛后冲刷区、冲淤平衡区和槛前回淤区3个部分,侵蚀坑横剖面具有凹形横剖面、震荡型横剖面、平缓型横剖面3种形态.(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陈庆丰[7](2015)在《排导槽在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中应用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就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发育背景、发育特征、成因分析进行了深入论述,并根据相关规范技术要求,对工作区泥石流按照雨洪法进行了流量计算,按稀性泥石流进行了流速计算,从而设计出排导槽的断面参数,最后对该泥石流排导槽的施工技术提出了具体要求。(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5年20期)
苏立君,屈新[8](2015)在《挡流式泥石流排导槽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背景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灾害类型多,分布范围广,泥石流是我国山区地质灾害的最主要类型(王哲,2006)。"5.12"汶川地震发生后,许多地方出现了大量崩塌、滑坡、堰塞湖等次生山地灾害,据统计重灾区发生崩塌、滑坡的总面积达到2264.53km2,水土流失量为55.86x108t(陈晓清等,2009),为泥石流的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物源条件,更有利于特大规模泥石流的爆发,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日常生活带(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学会2015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中册)》期刊2015-10-09)
灌千元[9](2014)在《泥石流斜墙式V型排导槽的设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泥石流斜墙式V型排导槽的水力最佳断面和槽底的内力计算问题,基于水力学理论和链杆法,分别推导其计算公式。结果表明:该类槽型的水力最佳断面与深度无关,用链杆法计算槽底内力更为简便。最后,以平川泥石流为例,进行了排导槽槽底的内力计算。(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李云,陈晓清,游勇,王飞[10](2014)在《“梯-潭”型泥石流排导槽研究初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物源剧增、狭陡沟道、小流域泥石流沟泥石流防治,提出一种具有强力消能作用的梯-潭型泥石流排导槽;介绍了梯-潭型泥石流排导槽的结构特征;分析了梯-潭型泥石流排导槽的排导原理,指出梯-潭槽在震后泥石流治理工程应用中的防止磨蚀和冲刷的优势,为进一步研究泥石流在排导槽中的运动特征,泥石流与梯-潭段的相互作用机制,关键设计参数的确定与优化打下基础,对于提高泥石流防治技术水平及新型排导槽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灾害学》期刊2014年04期)
排导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V型排导槽是一种有利于泥石流固体物质排泄的速流结构形式,可解决泥石流在槽内发生淤积堵塞的难题,因而被广泛应用。但是,因V型排导槽流速计算中水力坡度采用相同权重横纵坡矢量合成的综合比降,导致排导槽流速计算结果不准确而仍发生泥石流淤积的现象,不能充分发挥V型排导槽的速流优势。为了揭示V型排导槽横纵比降对泥石流流速的差异影响,设计完成了25组室内模型实验,分析了不同横纵比降组合条件下泥石流流速的差异及原因,查明横纵比降均与泥石流流速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横比降对泥石流流速的影响低于纵比降;根据实验数据建立了泥石流流速关系式,得到横比降和纵比降在V型排导槽泥石流流速中的权重分别为0.75和1.30,验证了横比降在V型排导槽综合比降中的权重影响低于纵比降,为V型排导槽过流能力计算的优化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排导槽论文参考文献
[1].周文兵,柳金峰,袁东,孙昊,刘道川.白龙江中游泥石流排导槽运行现状及防治建议[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9
[2].刘建康,杨顺,杨东旭,石胜伟.V型排导槽横纵比降对泥石流流速的差异影响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9
[3].孙昊,赵万玉,游勇,陈晓清,陈剑刚.梯-潭结构型泥石流排导槽消能特征试验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9
[4].屈新,阎利,闫春岭.基于梯-潭消能系统的挡流式泥石流排导槽[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5].陈华勇,柳金峰,赵万玉.阶梯式泥石流排导槽水力特性及其关键参数确定[C].“川藏铁路建设的挑战与对策”2016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6
[6].刘曙亮,游勇,柳金峰,赵海鑫,孙昊.泥石流排导槽槛后侵蚀实验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7].陈庆丰.排导槽在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中应用浅析[J].科技风.2015
[8].苏立君,屈新.挡流式泥石流排导槽的初步研究[C].中国地质学会2015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中册).2015
[9].灌千元.泥石流斜墙式V型排导槽的设计分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10].李云,陈晓清,游勇,王飞.“梯-潭”型泥石流排导槽研究初析[J].灾害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