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传华1王府2(1兖州市人民医院山东兖州272100;2金乡县人民医院山东金乡272200)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3-0148-01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强化治疗T2DM及单纯口服药物交替治疗对β细胞功能影响,得出结论T2DM患者尽早胰岛素强化达标治疗结合短暂单纯口服药物交替治疗比常规治疗更能有效改善高血糖状态,并能减轻胰岛素抵抗程度,提高β细胞基础分泌功能,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轻社会及家庭压力,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T2DM门冬胰岛素30强化治疗交替治疗β细胞功能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病变、恶性肿瘤之后引起人类残疾乃至死亡的重大疾病。控制糖尿病,刻不容缓。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抵抗,保护胰腺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是治疗的关键。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使血糖控制良好,恢复和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但是长期应用胰岛素患者依从性差,亦出现体重增加等副作用。长期应用胰岛素促泌剂,可出现继发性药物失效。基于上述理论,我们对胰岛素促泌剂与强化胰岛素交替治疗对不同病程2型糖尿病胰岛功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10年1~2011年12月间二次或以上在我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患者300例,多为初中或以上文化程度,不能独立完成治疗者有其家属或由患者的配偶或子女等协助完成。其中男168例,女132例,平均年龄44.81±13.67岁。
1.2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住院2-3周,随后定期随诊。治疗组病程<5年为A组,5-10年为B组,首先给与门冬胰岛素30三餐前皮下注射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个月,再用胰岛素促泌剂(磺酰脲类)联合二甲双胍治疗3个月,进行交替治疗10个月;对照组给予胰岛素促泌剂联合二甲双胍治疗10个月。每周7-14次血糖监测,根据血糖调整用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及餐后2h胰岛素的变化,计算胰岛B细胞功能指数及胰岛素抵抗指数。
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士接待病人及家属,用专业指导语指导病人家属或相关人员根据检测的实际情况填写,治疗期间所得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配对t经验。
2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参数比较(x-±S)
3结论
组间比较:治疗组两组治疗后FBG、PBG、HbA1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空腹、餐后两小时胰岛素、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较治疗前升高(P<0.05);对照组较治疗前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胰岛素抵抗指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无变化。治疗后A组、B组比较:A组、B组治疗后FBG、PBG、HbA1C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空腹、餐后2小时胰岛素、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显著高于B组(P<0.05);而A组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低于B组(P<0.05)。实验组A、B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参数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
4讨论
T2DM的发病是由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衰竭和胰岛素抵抗两个环节所致,胰岛素抵抗与高糖毒性和脂毒性共同作用加重了β细胞功能的损伤,其中,高糖毒性为主要原因[1,2]。李玉兰、黄振宇等研究发现:初诊T2DM患者早期血糖强化达标治疗比常规治疗更能有效改善高血糖状态,减轻胰岛素抵抗程度,提高β细胞基础分泌功能。Hasan等观察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患者的第一时相分泌明显改善,这表明当减轻葡萄糖毒性使细胞得到休息后,细胞胰岛素分泌第一时相是可以恢复的。本研究显示,随着血糖水平下降至理想水平,身体内环境高由高糖毒性导致的异常可逐步得到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肝脏合成葡萄糖降低;同时外源性胰岛素的补充可使体内胰岛细胞得到充分休息,部分分泌功能得到恢复,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增加。患者在以后的降糖方案中,为避免大量胰岛素抗体的出现,增加胰岛素抵抗指数,可采取短期应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用物交替进行的方式,既增加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又减轻了胰岛素抵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祝方,纪立农等.短时间胰岛素强化治疗诱导初诊T2DM患者血糖长期良好控制的临床试验.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2(1):5-9.
[2]张建功等.血糖控制对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3,1(19):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