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分离论文_记者,王瑶,通讯员,林平水

导读:本文包含了强化分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合物,糖蜜,分子筛,硫化氢,精矿,萤石,阴离子。

强化分离论文文献综述

记者,王瑶,通讯员,林平水[1](2019)在《市农业农村局 强化监管推进证照分离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记者王瑶 通讯员林平水报道: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结合工作实际,针对行政审批事项,按照优化准入服务方式,制定四项举措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全面落实“五型”政府建设要求,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破解“准入不准营”问题,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本文来源于《新余日报》期刊2019-12-26)

李培艳,俞英[2](2019)在《气浮分离法在硫化氢制氢过程中强化硫磺分离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间接电解硫化氢技术中生成的硫磺颗粒小且呈絮状,所以硫磺分离一直是重点和难点。结合间接电解法生成硫磺的特性,选用气浮法迚行硫磺分离。通过气浮实验条件的确定、成品硫磺模拟气浮实验、模拟吸收液气浮实验确定气浮法分离H_2S制氢过程中生成硫磺的效果及条件。(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9年08期)

邓琼,范晓慧,甘敏,陈许玲[3](2019)在《两段焙烧强化含铼低品位钼精矿的氧化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氧化焙烧法处理低品位钼精矿中存在的钼氧化不完全、铼难挥发分离、有价元素(钼和铼)回收率较低等问题,采用焙烧试验、热重、物相和显微结构分析等研究两段焙烧强化氧化含铼低品位钼精矿中钼、铼的工艺及原理。研究结果表明:两段焙烧是实现钼、铼充分氧化的有效处理工艺。该工艺通过调节两段的温度和气流方向,改善气固对流条件,减小氧化焙烧过程的氧化差异,促进含钼和含铼矿物的深度氧化。在最佳工艺条件下(Ⅰ段焙烧温度675℃,焙烧时间1 h,气流由下至上;Ⅱ段焙烧温度625℃,焙烧时间2 h,气流由上至下),最终焙烧过程铼挥发率可达77.21%,焙烧产物中可溶钼质量分数提高到83.98%。相较于一段焙烧,两段焙烧各层产物的物相组成及微观结构一致,不存在未氧化的辉钼矿(MoS2)和氧化不完全的低价钼氧化物(MoO2),钼主要以MoO3形式存在。(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柳丹丹[4](2019)在《粉煤灰酸法提铝过程SiO_2强化分离及硅基材料制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粉煤灰年产量超过5亿吨,综合利用率低,大量堆存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近年来粉煤灰的资源化利用逐渐向精细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粉煤灰中Al_2O_3含量超过30%,同时富含约50%SiO_2,因此元素提取利用是提高粉煤灰综合利用率的重要方向之一。酸法技术可实现粉煤灰中氧化铝的高效提取,而铝硅强化分离是提高铝利用率的关键环节。与此同时,提铝之后剩余含硅资源的利用成为进一步提高粉煤灰高值化利用的基础。本文主要针对粉煤灰酸法提铝过程SiO_2转化分离与含硅资源高值化利用的问题,开展粉煤灰中SiO_2强化分离与含硅资源可控制备硅基材料的研究。提出一步法利用提铝酸渣制备白炭黑、无模板溶胶-凝胶法利用预脱硅液与提铝酸渣制备介孔氧化硅两条工艺路线,将为粉煤灰酸法高效提铝及SiO_2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如下:(1)针对非晶相氧化硅分离过程,开展酸浸预处理结合EDTA络合方式强化粉煤灰脱硅的研究。考察NaOH浓度、浸取温度、EDTA添加量等对预脱硅率的影响;基于此,进一步研究脱硅过程矿相转变及强化脱硅机理。研究表明脱硅过程主要是脱除粉煤灰中无定形氧化硅与非晶相铝。酸浸预处理去除部分可溶性铝,降低了碱浸过程铝的溶出率,与此同时,添加EDTA可有效络合碱浸液中铝,降低羟基方钠石生成机率,使预脱硅率由38%提高至58%。(2)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方法考察并优化提铝酸渣分离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预测盐酸浓度、反应温度与反应时间对提铝酸渣分离效率的影响。其中,盐酸浓度与反应温度是显着因子,优化条件下提铝酸渣中SiO_2含量达到85%。此外,开展表面活性剂作用下铝硅强化分离研究,分析表明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TAB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PEG之间的偶极-离子作用显着提高硅酸胶体的沉降速率,改善其与杂质离子的分离效果,提铝酸渣过滤水洗时间最短为3 min,纯度达到92%。(3)开展了粉煤灰提铝酸渣一步法制备白炭黑研究,提出表面活性剂辅助沉淀法工艺,优化条件下得到的白炭黑产品粒径为3.20μm,DBP吸收值为3.16 cm~3/g,比表面积为404 m~2/g。考虑原料不稳定性因素,研究了钙、铁杂质含量对白炭黑制备的影响机制,发现原料中Fe_2O_3与CaO含量增高,焙烧产物中出现Ca_2Fe_2O_5物相,影响白炭黑纯度。当粉煤灰中CaO和Fe_2O_3含量分别低于6%、15%时,可采用一步法利用提铝酸渣制备白炭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硅烷偶联剂疏水部分的空间位阻作用改善白炭黑分散性能,白炭黑粒径可降至557 nm,在乙醇中Zeta电位的绝对值达到36.43 mV。(4)开展了以预脱硅液和提铝酸渣为原料,无模板条件下溶胶-凝胶法可控制备介孔氧化硅的研究。考察了硅酸钠溶液性质、合成条件对介孔氧化硅孔结构性质的影响,优化条件下得到比表面积高达690 m~2/g的介孔氧化硅。研究了介孔氧化硅孔结构的演变机制,结果表明控制体系中硅酸胶体的聚合反应速率与反应程度可以控制介孔氧化硅孔结构变化。基于此,以介孔氧化硅作为载体材料进行表面改性,研究其孔结构性质对Pb~(2+)吸附性能的影响,最大吸附容量达到330 mg/g。材料比表面积和孔容是影响其吸附容量和吸附速率的关键因素。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Pb~(2+)的吸附速率受膜扩散阻力和颗粒内扩散阻力的控制。(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孙盼[5](2019)在《阴离子效应强化金属萃取分离的界面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金属离子的溶剂萃取分离过程中,共存盐离子对金属离子的萃取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之为盐离子效应。目前,人们对于萃取过程中盐离子效应作用机理的认识还比较缺乏,特别是微观层次。从界面分子层次来研究萃取行为是当前萃取化学研究的前沿,这也为理解萃取过程中盐离子效应的微观机理提供了新方向。本文从离子的界面行为出发,分别针对阴离子(钒、铬)和阳离子(稀土)萃取过程盐离子效应中阴离子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在理解阴离子微观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方法用于强化碱性介质钒、铬的萃取分离、稀土与过渡金属间的萃取分离以及相邻稀土Pr/Nd的萃取分离。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通过搭建全内反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装置研究了碱性条件下盐离子在有机溶液/水溶液界面的竞争吸附行为。发现不同盐离子对界面的亲和力存在差异,而且其大小服从SCN->ClO4->I->NO3->Br->Cl->SO42-的顺序,即Hofmeister序列。通过实验验证了离子在隐埋的液/液界面吸附行为中的Hofmeister序列。进一步,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盐离子在有机溶液/水溶液界面的竞争吸附行为,从分子层次揭示了离子在界面竞争吸附行为中的Hofmeister序列。这为理解盐离子与钒、铬离子在界面的竞争吸附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采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研究了碱性条件下硫酸根离子与钒、铬离子在界面的竞争吸附行为。发现在硫酸根离子浓度增加过程中,铬离子的表面红外特征峰的强度发生明显的降低,而钒离子的表面红外特征峰则几乎不发生变化。为了进一步阐明钒、铬离子这种界面吸附行为的差异,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硫酸根离子与钒、铬离子在界面的竞争吸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硫酸根离子调控钒、铬离子在界面的选择性吸附行为,从而为发展碱性介质分离钒、铬的新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根据离子在界面竞争吸附行为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一种新方法用于强化碱性介质中钒、铬的萃取分离。在酸化伯胺-硫酸钠萃取体系中,通过调控水溶液中硫酸钠的浓度,选择性抑制铬的萃取,从而实现钒、铬在碱性介质中的有效分离。研究表明,钒在有机相中的萃取机理为阴离子交换反应,其中钒以HVO42-的形态与有机相中的NO3-发生阴离子交换反应。热力学研究表明,钒的萃取为放热反应。反萃实验表明,采用硝酸钠溶液可以将负载有机相中的钒有效地反萃下来,反萃后得到的有机相具有较好的循环使用性能。研究了中性膦类萃取剂萃取稀土过程中特殊的盐离子效应。与传统的盐析效应理论不同,本文发现盐离子促进稀土萃取的能力还与盐的浓度密切相关。在低盐浓度条件下,不同盐离子促进稀土萃取的能力服从SCN->ClO4->NO3->Br->Cl-的顺序,即Hofmeister序列。而在高盐浓度条件下,不同盐离子促进稀土萃取的能力不再服从Hofmeister序列,而变成NO3->SCN->ClO4->Br->Cl-的顺序。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 TOPO与稀土离子在界面的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低盐浓度条件下,盐阴离子的界面亲和力主导稀土萃取过程中的盐离子效应。高盐浓度条件下盐阴离子的界面亲和力和盐析能力将共同主导TOPO萃取稀土过程中的盐离子效应。研究了非功能离子液体萃取稀土过程中的盐离子效应。结果表明,盐离子促进稀土在非功能离子液体中萃取效率的能力服从SCN->N03->Br->Cl->C1O4-的顺序。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分析,发现萃取配合物中盐离子作为桥梁连接着稀土离子与离子液体。进一步,通过分析不同盐离子的水化能力及其与稀土离子的配位能力,提出非功能离子液体萃取稀土过程中的盐离子效应可以归因于盐离子的水化行为和盐离子与稀土离子间配位能力的协同作用。这为进一步利用盐离子的配位能力调控不同金属离子的萃取分离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离子液体基双水相萃取体系,用于从过渡金属中萃取分离稀土。研究发现,利用硝酸根离子与稀土离子和过渡金属离子间配位能力的差异,可以选择性地从溶液中萃取Nd,从而实现Nd与Fe、Co、Ni之间的有效分离。结合核磁共振氢谱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硝酸根离子在Nd3+的内配位层,而离子液体则在Nd3+的外配位层,硝酸根离子作为桥梁连接了离子液体与Nd3+。不仅如此,由于该离子液体基双水相体系中液/液界面两侧具有相似的微观环境,导致该体系具有极低的粘度和超低的界面张力。这些特征有利于稀土离子在界面的传质动力学,从而提高其萃取动力学。提出了一种由P507有机相、离子液体富集相和硝酸钠水溶液相组成的叁液相萃取体系,用于强化相邻稀土Pr/Nd间的萃取分离。研究发现,相比于有机-水溶液两相体系和离子液体基双水相体系,Pr、Nd在叁液相体系中的分离效率得到了显着的提高。这可以归因于P507有机上相和离子液体富集中相对Pr、Nd具有相反的萃取选择性,即存在“外推拉效应”。通过分析发现,离子液体富集相对稀土的反序萃取可以归因不同稀土离子与硝酸根离子配位能力的差异。全稀土萃取实验结果表明,有机上相易于萃取重稀土,而离子液体富集中相易于萃取轻稀土。因此,所提出的叁液相萃取体系可以同时实现轻稀土与重稀土的分离富集。(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期刊2019-06-01)

何双[6](2019)在《中试发酵糖蜜生产沼气及关联微生物的分离与生物强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蔗糖蜜是制糖厂制糖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之一,具有COD含量高、成分复杂、含有胶体杂质多和干物质浓度大等特点。糖蜜中所含的可发酵糖含量可达到30%~50%,是良好的发酵原料。在如今全球面临能源危机的背景下,沼气作为一种能通过厌氧发酵而得到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广西区内的糖蜜生产量大且需求量小,可利用糖蜜进行厌氧发酵生产沼气的探索研究,但目前鲜有相关方面的报道。本实验在以往实验室规模的的小试实验基础上,将甘蔗糖蜜作为底物,利用加入外循环泵的IC厌氧反应器进行中试厌氧发酵,以探究糖蜜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可行性。本实验分为前期中试发酵工艺试验及关联微生物的生物强化小试实验。利用体积为2.3 m~3的IC反应器对糖蜜进行厌氧处理。反应器在自然温度下(20~38℃)进行发酵,在启动期过后添加外循环泵增强发酵效率。在不添加任何营养元素及缓冲物的条件下,每日进水400 L,水力停留时间时间为5 d,反应器负荷最高达到2500 mg/L,启动期的COD去除率最高,达到了88.00%,沼气日产量最高达到2.4m~3,产气率达到0.58 m~3/kgCOD,沼气中甲烷含量达49.8%。将发酵各阶段采取的活性污泥用富集培养法分离相关微生物,并进行鉴定。前期得到的污泥样品按时期(加入外循环前为A,加入外循环后为B)分为A1-A4,B1-B5,在叁个温度25℃、30℃、37℃下进行培养,分离到叁个温度下微生物菌株。对每个得到的单菌落进行16SrRNA的PCR扩增并测序,得到的序列使用BLAST方法在NCBI网站上进行比对。结果显示在A阶段污泥中的主要细菌菌群是Leuconostoc(明串珠菌属)、Acinetobacter(不动杆菌属)和Bacillus(芽孢杆菌属),B阶段为Lysinibacillus(短小芽孢杆菌属)和Leuconostoc(明串珠菌属)。在整个厌氧发酵过程中均能筛选得到明串珠菌属。实验得到的17株菌都可以在糖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培养过程中生长状况最好的A3样品菌群加入体积为250 mL的发酵瓶进行生物强化实验。发酵瓶实验同样使用稀释糖蜜为发酵底物进行厌氧发酵。在驯化期完成后,加入A3样品菌群进行生物强化,共设置3个不同菌液量:1%、3%、5%及一个空白对照组,水力停留时间为4天,最高进水负荷为2500 mg/L。实验发现菌液量为3%的实验组处理效果最好,COD去除率最高达84.84%,比对照组和其余两组实验组COD去除率高;氨氮最低含量为18 mg/L,VFA含量最低199.9 mg/L,比对照组和其余两组实验组都低研究结果说明糖蜜在中试水平上的实验可行,具有产业化的潜力;从中试发酵得到的污泥样品中分离得到最多的菌株为Leuconostoc(明串珠菌属);在250 mL的发酵瓶中直接添加混合菌群的生物强化的方式对糖蜜厌氧发酵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规模化发酵糖蜜生产沼气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石仁凤[7](2019)在《用于C1-C3吸附分离的MOFs材料及其氟改性强化水汽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轻烃小分子分离是石油工业中非常重要的化工分离过程,目前主要依靠低温蒸馏技术来实现,巨大的能耗是目前工业中面临的瓶颈问题。寻找常温常压下实现轻烃小分子高效分离的技术方法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新型多孔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为核心的吸附分离技术近年来受到人们广泛关注,MOFs材料由于其高比表面、高孔隙率、结构多样化、孔径和化学功能可调等优势,在轻烃气体吸附分离领域表现出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但目前部分MOFs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一些对轻烃气体具有优异吸附分离性能的低价态MOFs,一旦遇到水汽就会导致其孔道塌陷,总体上表现出水/水汽稳定性差。因此,本文通过合成高稳定性的高价态Zr(IV)和Fe(III)基MOFs材料,对它们用于C1-C3吸附分离的性能和水/水汽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并对不饱和卟啉Zr基PCN-224材料进行氟改性以提高其抗水汽性能。论文研究内容和成果总结如下:1)制备了高结晶性的PCN-224多孔材料,并考察了其化学和水汽稳定性及对C1-C3轻烃的吸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PCN-224在水溶液浸泡48 h后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这是由于高价的Zr阳离子与卟啉阴离子分别属于硬路易斯酸和硬碱,通过强的静电作用结合成强的配位键,增强了水稳定性;在298 K和100 kPa下,PCN-224对CH_4、C_2H_6和C_3H_8的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0.48、2.93和8.25 mmol·g~(-1),C2/C1和C3/C1的IAST选择性分别为12和609;采用PCN-224多孔材料可实现在常温常压下将C1/C2/C3高效吸附分离,其中对C3/C1的分离性能与已报道数据相比,处于国际先进水平。2)合成了Fe基MIL-142A多孔材料,并研究了其化学和水汽稳定性及对C1-C3的吸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MIL-142A具有超高的化学和水汽稳定性,在水溶液中浸泡7天和在80%的高湿度下放置15天仍能保持结构稳定;MIL-142A还具有良好的C1/C2/C3的吸附分离性能,并且在常温常压下可以实现将叁者分离,其C3/C1的IAST选择性超过了1000。3)合成了Fe基MIL-143多孔材料,研究了其对乙烯乙烷的吸附分离性能和稳定性。结果表明:MIL-143材料具有优先吸附乙烷的性能,在298 K和100 kPa下,对C_2H_6和C_2H_4的吸附容量分别为2.6和2.2 mmol·g~(-1),C_2H_6/C_2H_4选择性为1.5;此外,MIL-143还具有良好的水稳定性。4)通过氟后改性方法制备了PCN-224-F_n多孔材料,并对其水汽稳定性作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全氟烷酸通过酯化反应嫁接到PCN-224上,明显提高了材料抗水汽性能,在55%湿度空气中放置20天后,PCN-224的BET比表面积仅剩其暴露水汽前的9%,PCN-224-F_5还保持原来的90%,PCN-224-F_7的BET几乎没有下降;在湿度为0-90%的水汽吸附后,PCN-224的BET基本为零,PCN-224-F_5还剩原来的31%,PCN-224-F_7仍能保持原来的85%以上,表明材料的耐湿度范围逐渐增大;测定在55%的湿度下20天后材料的乙烯乙烷吸附量,PCN-224降低了61%,PCN-224-F_5降低了13%,PCN-224-F_7没有降低;氟前驱物从叁氟烷酸到七氟烷酸,材料的水接触角从60°增加到76°,说明氟改性提高PCN-224的疏水表面,并显着强化了它的水汽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5-31)

刘宁,杨思宇[8](2019)在《煤气化废水酚氨分离回收系统的强化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发了一种新型萃取剂乙酸辛酯,并提出酸化萃取—脱酸脱氨—溶剂回收的煤气化废水处理新工艺。研究发现:降低萃取pH可大大提升溶剂的脱酚效率。该工艺用从脱酸脱氨塔采出的CO2酸化废水,将pH降至8左右,废水总酚质量浓度降至200 mg/L;酸化萃取后的废水送入单塔加压汽提侧线脱氨单元。在溶剂回收单元中,该工艺利用碱反萃来回收萃取相中的溶剂。该流程具有较高的脱酚效率,能耗低且粗氨产品中的酚质量浓度低,工业应用前景较好。(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19年05期)

秦煦坤,钱玉鹏,邱玄,陈彬,胡善海[9](2019)在《EPE型双亲嵌段共聚物强化油酸钠浮选分离萤石与微细粒石英》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萤石和微细粒石英进行纯矿物浮选试验、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Zeta电位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及油酸钠吸附量测定,系统地研究了在油酸钠浮选体系中EPE型双亲嵌段共聚物F-127对微细粒石英和萤石的人工混合矿浮选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油酸钠对萤石具有良很好的捕收效果,对石英无捕收效果;F-127具有一定的起泡功能,因而能显着加快萤石纯矿物的上浮;微细粒石英易与粗粒萤石发生异相凝聚,F-127通过改善矿浆的分散程度,可促进微细粒石英从粗粒萤石表面解吸下来,从而改善萤石与石英的浮选分离效果。(本文来源于《金属矿山》期刊2019年05期)

燕然[10](2019)在《13X分子筛负载四丁基溴化铵溶液强化水合物法分离CO_2/H_2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CO_2作为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其在大气中浓度不断上升引发的全球变暖、海水酸化等问题逐渐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而火电厂是主要的CO_2排放源之一。因此,探索和研究火力电厂燃气中CO_2的分离捕集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水合物法分离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电厂燃气(CO_2/H_2)中的CO_2是近年来学术界提出的一种全新技术,其工艺具有分离条件相对温和、分离选择性高、分离过程相对清洁环保以及分离能耗相对较低等优点,因此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气液传质阻力大导致的水合物形成速率慢、水合物储气能力低以及分离效率差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13X分子筛作为四丁基溴化铵(TBAB)溶液载体,通过改变气/液接触方式以达到强化气体水合物生成过程中气液传质的目的,并从多个角度研究了13X分子筛负载TBAB溶液对水合物法分离CO_2/H_2混合气的强化机理。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TBAB浓度、实验初始压力、实验温度以及13X分子筛的水饱和度对水合物法分离CO_2/H_2过程的形成动力学特性以及分离效果的影响。此外,本文利用高压差式扫描量热仪(DSC)测量了TBAB/COH_2体系中水合物形成分解热。在此基础上,研究TBAB/CO_2水合物的形成分解过程,并与TBAB水合物的形成分解过程对照,分析半笼型水合物的形成过程。研究成果如下:(1)13X分子筛负载TBAB溶液强化分离CO_2/H_2混合气机理研究。通过研究13X分子筛/TBAB/CO_2/H_2体系中水合物动力学过程以及形貌变化分析该体系下水合物形成机理,并在此基础上与TBAB/CO_2/H_2系中水合物形成过程对比。结果表明,由于13X分子筛对TBAB溶液的分散作用以及其较大的比表面积,从而降低了水合物形成过程中的气液传质阻力,促进CO_2/H_2水合物持续形成。在相同条件下,13X分子筛/TBAB/CO_2/H_2体系中气体消耗量比TBAB/CO_2/H_2体系提高了63.8%~210.5%。通过SEM以及Raman等技术手段分析,发现13X分子筛未改变TBAB/CO_2水合物晶体生成方向,TBAB/CO_2水合物附着在13X分子筛表面,CO_2存在于5~(12)、5~(12)6~2以及5~(12)6~3笼子中,而H_2并未进入到水合物的笼形结构中。(2)13X分子筛负载TBAB溶液强化水合物法分离CO_2/H_2混合气效果研究。在恒容恒温条件下,研究了TBAB溶液浓度、初始压力、实验温度以及13X分子筛的水饱和度对13X分子筛/TBAB/CO_2/H_2体系中水合物形成速率、气体消耗量以及CO_2分离效果的影响。对13X分子筛/TBAB/CO_2/H_2体系而言,TBAB浓度在0.6mol%~1.0mol%范围内,温度在277.15K~278.15K范围内,水饱和度为25%或50%,水合物法分离CO_2/H_2的分离效果最好,气体消耗量和CO_2分离效率最高,残余气相中CO_2浓度最低。同时该体系中,初始压力对水合物法分离CO_2/H_2有较大影响,混合气的气体消耗量与初始压力呈正相关。(3)TBAB/CO_2水合物形成分解热特性研究。利用高压DSC测量了在不同压力条件下TBAB/CO_2水合物的生成分解热流曲线,并分析了水合物生成分解特性,获得了水合物分解温度、水合物分解热、水合物生成过冷度以及水合物相对生成量等数据。结果表明,增大混合气体压力能显着降低TBAB/CO_2水合物生成所需的过冷度、水合物生成量以及水合物的稳定性。混合气体压力从0.8MPa增大到4.5MPa,TBAB/CO_2水合物所需过冷度由18.06K降低至12.57K,相对生成量从0.43增大到1.09,而分解温度由262.62K增加到269.73K。(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强化分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间接电解硫化氢技术中生成的硫磺颗粒小且呈絮状,所以硫磺分离一直是重点和难点。结合间接电解法生成硫磺的特性,选用气浮法迚行硫磺分离。通过气浮实验条件的确定、成品硫磺模拟气浮实验、模拟吸收液气浮实验确定气浮法分离H_2S制氢过程中生成硫磺的效果及条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强化分离论文参考文献

[1].记者,王瑶,通讯员,林平水.市农业农村局强化监管推进证照分离改革[N].新余日报.2019

[2].李培艳,俞英.气浮分离法在硫化氢制氢过程中强化硫磺分离应用研究[J].当代化工.2019

[3].邓琼,范晓慧,甘敏,陈许玲.两段焙烧强化含铼低品位钼精矿的氧化分离[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柳丹丹.粉煤灰酸法提铝过程SiO_2强化分离及硅基材料制备研究[D].山西大学.2019

[5].孙盼.阴离子效应强化金属萃取分离的界面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9

[6].何双.中试发酵糖蜜生产沼气及关联微生物的分离与生物强化[D].广西大学.2019

[7].石仁凤.用于C1-C3吸附分离的MOFs材料及其氟改性强化水汽稳定性[D].华南理工大学.2019

[8].刘宁,杨思宇.煤气化废水酚氨分离回收系统的强化工艺[J].工业水处理.2019

[9].秦煦坤,钱玉鹏,邱玄,陈彬,胡善海.EPE型双亲嵌段共聚物强化油酸钠浮选分离萤石与微细粒石英[J].金属矿山.2019

[10].燕然.13X分子筛负载四丁基溴化铵溶液强化水合物法分离CO_2/H_2过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3-3重辅强化反应设备(资料来源于试验...3-4重辅强化分离设备(资料来源...表面活性剂强化分离过程作用机...传统模型和信息强化模型中信息流分离点...315进出水总磷变化情况(资料来源于...311重辅强化分离水处理工艺流...

标签:;  ;  ;  ;  ;  ;  ;  

强化分离论文_记者,王瑶,通讯员,林平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