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磁粒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温度测量,纳米磁粒子,郎之万函数
磁粒子论文文献综述
邢超,王帅,谢荣建,董德平[1](2019)在《纳米磁粒子应用于非接触式温度测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纳米磁粒子,通过测量其在不同温度下一、叁次谐波幅值,使用郎之万函数达到求解温度的目的。首先对郎之万函数进行Taylor展开,进行简单的化简,然后根据正弦磁场下一、叁次谐波的求解方式,把郎之万函数代入其中,构建温度和一、叁次谐波幅值的函数关系。在较弱磁场的作用下,进行了叁组实验,分别在-5℃~0℃、-15℃~0℃以及-25℃~0℃上进行实验研究。通过与光纤温度计测试结果的对比,发现这种方法在-25℃~0℃这个温度区间内可以实现精确温度测量,其误差为0.02 K~0.2 K。(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19年05期)
杨柳,孙玉泉,文晓[2](2016)在《纳米磁粒子磁矩翻转模型与星形线的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微积分中有许多关于星形线的计算问题,本文通过介绍一个关于星形线的应用实例,说明星形线来源于实际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相关的计算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18期)
吕龙龙[3](2014)在《一维磁粒子成像系统性能测试分析及其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磁粒子成像(Magnetic Particle Imaging,MPI)是一种全新的医学成像技术,其通过超顺磁性纳米粒子对变化磁场非线性响应的原理对磁粒子浓度的空间分布进行成像。系统的选择场由两个大小相等的磁场同磁极相对来产生,并在磁场区域中心形成无磁场点(Field Free Point,FFP),即磁场强度为零的点。然后使用由电磁线圈产生的周期变化的驱动场来促使FFP扫描整个样本空间。当FFP经过磁粒子时,接收线圈就能检测到粒子磁化强度发生的变化。磁粒子分布的信息存在于感应电压信号中的高频谐波部分,因此需要使用高通滤波器除去基波信号,然后使用滤波后的磁粒子信号(Magnetic Particle Signal,MPS)进行图像重建。论文首先介绍了MPI成像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磁粒子的顺磁性、超顺磁性特性及磁流体的概念,并介绍了适用于模拟磁粒子的二阶修正平均场理论,讨论了磁粒子的粒径对朗之万函数和点扩散函数的影响。其次介绍了MPI扫描系统的搭建,分别使用电磁线圈法和永磁铁法搭建了两组MPI成像扫描仪,通过实验采集到的数据与仿真数据对比,选择合适的方式来产生MPI成像系统所需的选择场。随后文章引入了MPI图像重建中经常使用的两种重建算法:系统矩阵法和X-Space法,并分析了两种算法的优缺点。然后使用搭建的小型一维MPI成像系统采集接收信号,并讨论了两种高通滤波器(巴特沃斯高通滤波器和切比雪夫高通滤波器)对磁粒子信号的滤波效果。最后使用X-Space法对滤波后的信号进行了一维MPI图像重建,并对成像结果进行了分析,不仅证明了一维系统的可行性,而且验证了直流信号的缺失对MPI图像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4-12-01)
张金瑶[4](2014)在《磁粒子成像信号分析与系统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磁粒子成像(Magnetic Particle Imaging, MPI)是一项新型断层成像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的优点,通过检测磁纳米粒子在外加振荡磁场下的空间分布进行成像。由于纳米粒子磁响应的非线性,接收信号中除基频部分外,还包括高次谐波部分。在分离基频信号之后,再对谐波信号进行重建便可得到纳米粒子的空间分布信息,即MPI信号。本文首先介绍了MPI理论基础,之后通过仿真实验研究磁粒子特性对MPI信号的影响。实验表明,与传统朗之万理论描述的单粒子模型不符,随着粒子浓度的增加,高次谐波信号成非线性增加;磁粒子粒径对MPI信号的影响与粒子浓度对信号的影响类似。因此,单粒子模型和线性重建方法并不适合用于MPI信号的处理,本文引入了一种新方法-二阶修正平均场法,并通过仿真实验对基于单粒子模型、二阶修正平均场法和线性重建法的MPI信号进行对比。最后,根据现有MPI系统模型以及仿真实验数据,本文介绍了一维原型MPI系统的设计,并将实际系统测试信号与仿真信号对比,以验证单粒子模型的局限性和二阶修正平均场理论的正确性,同时对系统的可行性进行检测。(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4-03-01)
郭子政,黄佳声[5](2014)在《磁流体中非磁粒子的磁驱动和捕获》一文中研究指出磁场由于不需与溶液接触即可实现对被分析物的操纵,极大地降低了污染的可能,近年来被越来越广泛地用于细胞、病毒甚至单分子的捕获、分选以及操纵,成为除了电场和重力场之外的另一个有力的驱动和控制手段.对于逆铁磁流体施加均匀磁场,可形成高度有序的晶格结构.本文综述了微流控芯片系统中磁场控制技术的最新进展,并分别从理论分析、磁场加工技术、泵阀的实现、微流体控制和磁分离等方面介绍了该领域近几年的发展状况.本文还分析了磁分离科学研究中目前面临的一些物理学方面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信息记录材料》期刊2014年01期)
鲁珊珊[6](2013)在《磁粒子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动脉移植治疗犬脑梗死的MR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犬脑梗死模型建立及影像学评估第一章较大直径血栓栓塞犬大脑中动脉建立类腔隙性脑梗死模型及其影像学评估目的:研究使用大直径血栓栓塞时,血管的栓塞部位、脑梗死的功能MRI表现,并探讨该模型的发生机制。方法:选取六只成年健康比格犬,抽取自体静脉血,制备白色血栓。经股动脉插管至左侧颈内动脉近端,注射一条直径约1.7mm、长度约5mm的血栓,血管造影确认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成功。栓塞后6小时内,每半小时进行DWI和T2WI扫描,之后在12小时、24小时及1周时间点再次进行扫描,通过Image J测量脑梗体积。栓塞后6小时、24小时及1周时,进行PWI及MRA扫描,评估脑灌注及栓塞血管情况。计算脑梗死的PWI-DWI不匹配比值(:PWI体积-DWI体积)/DWI体积。结果:六只比格犬均出现左侧MCA供血区的单一或多发的,直径小于10mm的圆形或卵圆形类腔隙性脑梗死病灶,主要位于左侧尾状核、内囊及皮质下白质。DWI在栓塞后1.08±0.49小时可以检测到病灶,表现为高信号,24小时病灶直径为(6.38±1.56)mm。栓塞后DWI上病灶体积持续增加,从1小时的(87.19±67.16)mm~3增加至24小时的(368.98±217.05)mm~3(P=0.009)。同时PWI上缺血体积逐渐减小(P=0.002),6小时为(7315.00±2054.38)mm~3,24小时为(4900.33±1319.71)mm~3,一周时降至(3334.33±1195.11)mm~3。梗死后6小时,PWI-DWI不匹配比值为41.93±22.75,表现为“广泛性不匹配”,24小时减小至18.10±13.74(P=0.002)。左侧MCA栓塞后24小时内,MRA未见左侧MCA再通,一周时MCA存在不同程度再通。结论:1.7mm较大直径血栓可以栓塞MCA近端,由于犬有丰富的颅内外血管吻合,形成了类腔隙性脑梗死。DWI可以早期检测到梗死灶,该模型特征性的MR表现为广泛性的PWI-DWI不匹配。第二章犬大脑中动脉栓塞联合颈内动脉近端血流阻断建立脑梗死模型及其影像学评估目的:联合应用MCA栓塞及同侧ICA短暂性或持续性血流阻断建立脑梗死模型,通过功能磁共振对比两种脑梗死模型的特征,探索合适的犬MCA供血区梗死模型。方法:12只健康成年比格犬,分别抽取静脉血,离心后制备直径约1.7mm,长约5mm的自体白色血栓备用。将犬随机分为两组:组A(n=6只),左侧MCA近端自体白色血栓栓塞后,使用5F椎动脉导管对左侧ICA血流持续阻断2小时;组B(n=6只),左侧MCA近端自体白色血栓栓塞,联合左侧ICA近端明胶海绵条栓塞。在栓塞完成后24小时及1周时分别进行DWI、T2WI及PWI扫描。测量24小时DWI、T2WI及1周T2WI上脑梗死体积,计算24小时及1周rCBF比值(rrCBF),同时对两种模型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组A动物脑梗死主要累及左侧颞叶皮质、皮质下白质及左侧基底节,24小时DWI及T2WI体积分别为2154.00±1034.35mm~3、1417.57±926.83mm~3,PWI显示24小时rCBF下降明显,rrCBF为0.61±0.05。1周时T2WI体积下降至841.58±582.42mm~3,rrCBF升高为0.82±0.11。24小时及一周神经系统评分分别为6.53±1.58,4.80±0.98。组B动物脑梗死面积较组A明显增大(P <0.01),表现为左侧MCA供血区大面积脑梗死,24小时DWI及T2WI体积分别为8928.10±1515.52mm~3、6523.94±1460.33mm~3,rCBF下降更明显,rrCBF为0.21±0.09(P <0.01),神经系统评分较组A升高,为8.67±0.52(P <0.05)。一周时组B T2WI体积为4059.87±916.49mm~3,较组A脑梗死体积明显增加,rrCBF为0.56±0.12,神经系统评分为7.33±0.58。组A无动物死亡,而组B一周内出现两只动物死亡。结论:犬MCA近端栓塞联合同侧ICA阻断2小时的脑梗死模型主要累及MCA供血区皮质、皮质下白质及基底节区,与MCA及ICA近端均栓塞模型相比,梗死体积、脑血流量下降程度和神经功能障碍适中,可以用于脑梗死诊疗相关的实验研究。第二部分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磁粒子标记和体外MR成像目的:探讨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Fe3O4-DMSA-PLL,SPIO)体外标记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合适方案,以及体外MR成像特点及示踪时效性。方法:分离培养犬BMSC,分别用不同浓度SPIO(5,10,20,40,80μg/mL)标记犬BMSC,37℃5%CO2孵育24小时,通过标记效率指标(普鲁士蓝染色)确定最佳标记方案。测定标记后细胞毒性(使用台盼蓝排除试验、AnnexinV-FITC/PI双染细胞凋亡检测SPIO标记后的细胞毒性,并与未标记对照组比较。标记后细胞行3.0T磁共振体外成像,并对标记后BMSCs体外衰减进行长时间示踪。结果:①20μg/mL及以上浓度的SPIO标记24小时后,BMSCs标记率可达95%以上;②20μg/mL SPIO进行犬BMSCs标记后,细胞凋亡检测显示标记组凋亡细胞比率约为8.86±3.56%,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标记细胞在3.0T MRI T2*WI和SWI序列上信号降低最明显,体外可检测的最低细胞量为5×10~4个, T2*值与细胞量呈负相关(P <0.05);④随标记后培养时间延长,SPIO标记率及信号强度均下降,体外MRI仅可示踪到2周左右,T2*值可一定程度反映体外衰减。结论: SPIO20μg/ml标记24小时是可行的BMSCs的标记方案,对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3.0T MRI的T2*WI及SWI序列可以敏感的检测到5×10~4个细胞。纳米铁标记后细胞体外示踪周期较短。第叁部分磁粒子标记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颈内动脉颅内移植的MR示踪研究目的:使用犬脑梗死模型,评估经颈内动脉移植超顺磁性纳米铁颗粒(SPIO)标记的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可行性,并对移植后细胞进行MR活体示踪研究。方法:分离培养比格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20μg/mL SPIO进行体外标记。14只成年健康比格犬,通过左侧大脑中动脉近端自体血栓栓塞联合左侧颈内动脉血流阻断2小时建立犬脑梗死模型。12只犬于栓塞后一周进行BMSCs移植,2只为对照组。细胞移植前行DSA造影,根据左侧大脑中动脉再通情况,将比格犬分为叁组:组A,左侧大脑中动脉完全性再通;组B,左侧大脑中动脉部分性再通;组C,左侧大脑中动脉完全未见再通。3×106个SPIO标记的BMSCs通过左侧颈内动脉进行颅内移植。移植前、移植后1小时、24小时,1周、2周、3周、4周,采用3.0T MRI对移植细胞进行活体示踪。24小时及4周时的MRI结果分别与病理结果(HE及普鲁士蓝染色)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组A、B、C比格犬数目分别为5只、4只、3只。SPIO标记的BMSCs经左侧颈内动脉移植后,组A比格犬可见左侧大脑半球广泛散在分布的小斑点状低信号,组B比格犬左侧大脑半球内散在的低信号细胞量较组A小,组C犬颅脑内未见明显低信号移植细胞。移植前脑梗死体积越大,移植后颅内细胞量越多。MRI可在四周内对磁粒子标记的BMSCs进行有效示踪。四周时,MRI显示梗死周边明显低信号,HE及普鲁士蓝染色显示梗死周边见聚集的蓝染铁颗粒。结论:在犬的脑梗死模型中,经颈内动脉途径移植BMSCs技术上可行。移植侧大脑中动脉通畅情况及移植前脑梗死体积可能会影响颅内移植细胞量。MRI对经颈内动脉移植的SPIO-BMSCs可以进行至少四周的有效活体示踪。(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3-05-01)
陈静,张茂润,邓真娟[7](2011)在《表面修饰对镝铁氧体纳米磁粒子的合成及其磁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湿化学法制备镝铁氧体纳米磁粒子时,用适量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进行表面修饰,能够有效地控制磁粒子的粒径,同时避免干燥时产生硬团聚。文章介绍了用月桂酸、月桂酸钠、正十二烷基硫酸钠对磁粒子进行表面修饰的研究结果,探讨了叁者及其用量对磁粒子的形成及磁性能的影响。借助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镜(T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红外光谱仪(IR)对产物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用月桂酸修饰后的产物具有Fe3O4磁粒子的晶型结构且结晶度高、磁性能优异、平均粒径约16nm;用月桂酸钠、正十二烷基硫酸钠修饰后的产物不具有Fe3O4磁粒子的晶型结构,结晶度低且磁性能差。(本文来源于《金属功能材料》期刊2011年05期)
鲁珊珊,施海彬,刘圣,祖庆泉,许晓泉[8](2011)在《磁粒子及BrdU双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颈内动脉移植治疗犬脑梗死的MRI及形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经颈内动脉颅内移植Fe2O3-DMSA及BrdU双标记的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探讨其磁共振成像特点及活体干细胞示踪的可行性。方法:12只健康成年毕格犬,采用自体白色血栓栓塞大脑中动脉制备脑梗死模型。抽取犬肱骨骨髓、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用终浓度为10μmol/L的BrdU共孵育48h后,再用含25μg/mL-Fe2O3-DMSA的培养液孵育24h双标记BMSC。脑梗1周时将标记和未标记细胞经颈内动(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1-10-14)
李晓娟,张慧婷,许佳,杨梅竹,陈玲[9](2011)在《磁粒子/纤维素复合材料吸附亚甲基蓝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纤维素包裹Fe3O4纳米粒子,得到在磁场下能定向移动的磁粒子/纤维素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具有在吸附后能在磁场作用下容易分离除去,比表面高等特点。考察了这种复合材料对亚甲基兰的吸附特性。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磁粒子/纤维素复合(本文来源于《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9-24)
邓真娟[10](2011)在《不同粒径掺Dy~(3+)铁氧体纳米磁粒子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Fe3O4纳米磁粒子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纳米功能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表面活性高、悬浮稳定性好、吸附能力强等特殊物理性质。在磁场作用下具有磁、电、光等特异性能,在化工、机械、电子通信、生物医学、环境保护、军工等领域均获得应用。但受到自身磁性能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使其应用领域受到限制,随着对物理性能和磁学性能应用要求的提高,Fe3O4纳米磁粒子的改性研究受到关注。稀土元素具有特殊的f电子构型,5s和5p电子使内层的4f电子不受环境影响,稀土元素掺杂将表现出特殊的光、电、磁现象。用具有高饱和磁矩的稀土元素对Fe3O4纳米磁粒子进行掺杂,制备纳米稀土磁性材料,开拓新应用,是目前纳米磁性材料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文章阐述了以FeSO4·7H2O2 Fe2(SO4)3·xH2O、Dy(NO3)3·xH2O、NaOH为原料,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出不同粒径稀土镝铁氧体纳米磁粒子的研究结果。为防止磁粒子在干燥时产生硬团聚,用月桂酸进行了表面修饰。用正交实验考察了在原料摩尔配比及摩尔浓度一定的条件下,反应温度、搅拌转速、反应时间等主要工艺参数的变化对镝铁氧体磁粒子的形成、形貌及粒径的影响。研究了磁粒子粒径的变化对磁化强度、矫顽力和剩余磁化强度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镝铁氧体磁粒子的物相、晶型结构;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镝铁氧体磁粒子的物相、表面化学环境;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测未经表面修饰的镝铁氧体磁粒子的形貌及粒径;用超导量子磁强计(SQUID)测试经过表面修饰的镝铁氧体磁粒子在常温下的磁性能。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工艺参数的变化对镝铁氧体磁粒子的形成、形貌及粒径有重要影响,其中,反应温度影响最大,反应时间次之,搅拌转速影响最小;XRD图谱表明,镝铁氧体磁粒子的主要物相是Fe3O4,晶型为面心立方尖晶石型结构,结晶度较高;FT-IR图谱表明,磁粒子表面化学环境发生改变,与表面活性剂之间产生较强的化学作用;透射电镜(TEM)照片、选区电子衍射谱(SAED)表明,制备出的纳米磁粒子成球性较好、不同工艺条件下制备出的磁粒子平均粒径在15-24nm之间。电子衍射图呈圆环形,且圆环上有亮斑,说明磁粒子已经晶化,具有较好的晶型;室温下的磁滞回线表明,在相同的磁场强度下,磁粒子的磁化强度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大。同时,矫顽力和剩余磁化强度也增大。(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1-05-01)
磁粒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微积分中有许多关于星形线的计算问题,本文通过介绍一个关于星形线的应用实例,说明星形线来源于实际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相关的计算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磁粒子论文参考文献
[1].邢超,王帅,谢荣建,董德平.纳米磁粒子应用于非接触式温度测量的研究[J].低温与超导.2019
[2].杨柳,孙玉泉,文晓.纳米磁粒子磁矩翻转模型与星形线的计算[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3].吕龙龙.一维磁粒子成像系统性能测试分析及其成像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
[4].张金瑶.磁粒子成像信号分析与系统研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
[5].郭子政,黄佳声.磁流体中非磁粒子的磁驱动和捕获[J].信息记录材料.2014
[6].鲁珊珊.磁粒子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动脉移植治疗犬脑梗死的MR成像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3
[7].陈静,张茂润,邓真娟.表面修饰对镝铁氧体纳米磁粒子的合成及其磁性能的影响[J].金属功能材料.2011
[8].鲁珊珊,施海彬,刘圣,祖庆泉,许晓泉.磁粒子及BrdU双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颈内动脉移植治疗犬脑梗死的MRI及形态学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1
[9].李晓娟,张慧婷,许佳,杨梅竹,陈玲.磁粒子/纤维素复合材料吸附亚甲基蓝的研究[C].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2011
[10].邓真娟.不同粒径掺Dy~(3+)铁氧体纳米磁粒子的制备与表征[D].安徽理工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