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水产养殖业国际竞争力分析(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岳冬冬,吴反修,方海,阮雯,纪炜炜[1](2021)在《中国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是判断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识别产业转型升级的标尺。在借鉴农业绿色发展评价的基础上,构建了4个二级指标和14个三级指标的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19年10个省区海水养殖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应用性评价。结果显示:各省区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水平偏低,中位数为0.356 7,其中山东得分最高,为0.570 2;河北得分最低,仅为0.226 3。不同维度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的结果各异,资源节约指标的平均分值为0.102,空间拓展指标的平均分值为0.073,环境友好指标的平均分值为0.132,产品绿色指标的平均分值为0.057。产品绿色指标是制约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的主要因素,河北、江苏、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该指标的贡献度平均值仅为10.89%。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为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应用提供借鉴参考。
何妤如[2](2021)在《渔业伦理视角下的现代渔业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渔业经过数年发展,先后解决了“捕鱼难”、“养鱼难”及“吃鱼难”等问题,奠定了渔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经济基础,相关治理手段也不断完善。渔业领域主要矛盾已从基本温饱和生计问题,转向更高层次的生境、人权、产权和公平等维度。然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渔业伦理研究并尚未得到应有重视。我国现代渔业治理体系中更强调管理和法律等“硬”手段,忽视了伦理道德的“软法”作用。当前政府和民间推行的多项渔业活动已呈现出鲜明的伦理特征,现代多目标治理场景需要引入价值判断加以权衡。如果说关涉伦理的讨论在中国过去的渔业治理中只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那么到了新时代,伦理研究就好比是万事俱备下的那股“东风”。传统渔业管理关注政策和法律层面的制度突破。政策和法律固然重要,但不能包治百病,尤其是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病”。它可以将电鱼、毒鱼、偷渔者绳之以法,却无法强制要求渔民必须善待生态环境、关心鱼类福祉。它可以明示、预防、规范和校正渔业的行为和后果,却无法指导渔业利益相关方的道德行为选择。它可以为失海渔民提供各类政策保障,却无法弥合渔民海洋纽带被切断后的心理创伤。它可以依照科学模型和数据制定总可捕量(TAC)目标,却无法对渔家妇女在职业、情感和生活上的遭遇加以同情和关心。正如决定技术的往往是非技术因素,涉渔法律和政策不应被指望能解决所有问题。倘若文化、伦理不能发挥价值规训作用,那么政策和法律也终将失范。当前,养护渔业资源、维护渔业公正已为时代大势所趋,现代渔业治理不仅要务实,也要务虚,以便从战略全局高度推进治理措施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实际上,人们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影响会渗透到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可持续、负责任渔业的发展依赖于一个具有明确性的规则指引,在治理中开展价值性分析显得十分重要。国内外渔业资源的衰退趋势,以及不断涌现的现代性社会问题,让形而上学的价值回溯变得更为必要而迫切:渔业行为的善恶是非是什么?伦理判断有哪些原则和标准?何种治理才是伦理意义上具备正当性和合法性的治理?如何破解渔业治理中存在的伦理困境?中国怎样利用已有道德资源和智慧应对渔业发展中的不确定性风险?基于此种认识,本文从伦理视角出发,反思当前出现渔业生态和社会危机的根本原因,尝试建构渔业伦理的理论体系,详述渔业伦理的由来、定义、主要原则和类别。将抽象的伦理考量运用于对治理问题的具体分析,提出符合渔业价值的治理范式,从渔业治理的“元层次”,谈到相关现代治理理论,再到针对治理实践的分析评估。现代渔业治理在追求各类目标时,容易陷入价值冲突的困境。本文针对治理实践中的普遍问题,提出“应然”层面的解决方案。伦理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我国现代渔业治理。因此,文章结合中国本土的涉渔道德资源和渔业实际状况,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渔业治理路径,以渔业领域的价值尺度和伦理基础为导向,为推动渔业的“天人合一”和协调发展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理念和新思路。伦理学是哲学中关于道德的价值系统。生态伦理学的兴起从根本上触及了“为什么要对鱼谈伦理?”这一问题。“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论辩突破了传统伦理学的“人伦”语境,让“渔业”和“伦理”的结合有了学理上的支撑。道德共同体得到拓展,将包括渔业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纳入道德考量范畴。但完全以生态为中心又会减损人类福祉,人与自然应当被视作一个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整体。“为己利TA”的价值取向既能为己谋福,也能在此基础上考虑利TA(既有属人的“他/她”,又有属自然的“它”)因素,因而是渔业伦理所追求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善。渔业资源是渔业存在的基础,具有不确定性、波动性、竞争性、整体性、多样性等五大特性。从价值构成上看,它在使用、生态和选择等层面具有功效价值,在政治、社会、哲学、宗教、伦理、文化等层面具有非功效的内在价值。对渔业资源价值的充分认识是现代文明进步的标志,而鱼类为人类所提供的多元价值是人类养护渔业资源的基础。养护伦理强调的是如何科学人道地利用水生动植物资源。鱼类是否能够成为道德主体、权利主体甚至是诉讼主体成为环境伦理学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鱼的道德地位与福利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渔业的伦理维度涉及“渔业”和“伦理”的互动关系。鱼类依次满足了人类基本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类在享受水生动物开发权利的同时,理应履行与之对等的责任和义务。为了人类自身和生态系统的长期福祉,须建立一套指导渔业行为、受到大众认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渔业伦理规范。渔业伦理以渔业现象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为研究对象,是指导渔业行为的规范和原则的总和。涉渔法律和伦理可共同为基于价值的渔业治理策略提供依据。渔业伦理学主要任务是通过得到普遍认可并经过实践检验的道德原则,对渔业行为的善恶是非开展事前指导和事后评判。在渔业伦理中,渔业正义是最高原则;渔业福祉、渔业自由和渔业公平是三大基本原则;而以《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为代表的伦理性国际文书,以及符合国家/地区具体渔况的纲要构成了具体原则。根据渔业伦理学研究对象的关系属性和所涉问题的不同特征,可将其分为生态伦理、社会伦理、产业伦理和科技伦理四大类别,这四大类在伦理要求上存在差异、各具特色,但都应服从上述伦理原则。将伦理原则和要求融合进现代渔业战略管理过程,可能会产生“为善者诸事顺”的良心效应,从而实现治理的最终目的——“善治”。为克服多元价值冲突带来的治理障碍,元治理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研究治理现象背后的治理逻辑,寻求协同发展科层、市场和网络治理组合的最优解:当参与式治理导致监管过于复杂、进入无休止协商状态时,就启动科层模式;当科层模式无法触及所有渔业问题或获得渔业利益相关方广泛接受时,就开启市场或参与式模式;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当承担起作出最终决策的元治理者的角色。可持续渔业治理研究中涌现出诸多符合伦理的现代渔业治理理论,其中基于“生态整体主义”的管理和基于“价值平衡原则”的管理成为研究热点,前者主要聚焦渔业生态系统方法、预防性原则等整体思维,而后者主要涉及管理策略评估,正当性理论,系统治理等理念工具。在构建起理念框架的基础上,根据新生物技术的实践伦理发展出的伦理分析矩阵,以及Rapfish评估工具,促进了对伦理原则遵守情况的考察,有助于为负责任渔业实践提供“良善之策”。现代渔业治理时常陷入一种伦理意义上的权利困境,众渔业利益相关方不得不在多项行动方针之间艰难行使选择权。遵循特定伦理原则选择其中任何一项,都可能涉及违反其他某项伦理原则。可持续渔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出现在追求“天时”、“地利”、“人和”三大目标的决策选择过程之中。如何平衡现代人和未来人的资源利益是最首要、最核心的议题;渔业所涉水陆空间差异和相关社会生态问题构成了空间正义研究的一个典型样本;而人际关系中整体、长远利益与个体、短期利益的冲突影响到资源的公平分配,渔家妇女和小型渔业等弱势参与方应当得到更多的道德注意力。导致上述困境的原因既有人与人因抢夺野生资源所导致的公地悲剧或囚徒困境,又有在人与鱼道德地位孰高孰低的辩难中掉入的激进环保主义陷阱,还有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执行障碍。上述困境的破解之道不仅具有制度属性,也深刻地蕴含着价值属性。从制定目标,到开展决策,再到执行、监督和评估,伦理视角可渗透至治理的全部流程。治理者和被治理者可从制定伦理目标和开展伦理决策着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增进民生福祉。我国的渔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离不开丰富道德资源的支持。生态方面,我国渔业治理史就是一部鱼类资源养护史,古今实践中折射出关怀鱼类福利、师法自然等生态感悟。社会方面,我国传统乡土社会文化里蕴含着包括群体意识和互助伦理、涉渔组织的参与式伦理在内的道德及礼俗规范。“三渔”问题是中国渔业发展面临的伦理性挑战,其本质是渔业的过密化,渔民的过溺化,以及渔村的过疏化。为解决渔业渔民渔村的问题,新中国开展了各项改革措施。新中国绿色渔业治理制度体系构建历程大体上可分为萌芽探索、改革攻坚与走向成熟三大阶段。在气候变化、疫情冲击、渔业资源衰退、全球不确定性风险日益增加的背景下,我国渔业治理者迎难而上,实现生计型治理→发展型治理→可持续治理的价值飞跃,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伦理的中国特色可持续渔业发展道路,培育出政府元治理者主导下,科层、市场和参与式治理协同开合的多元治理形态,形成了顺应自然、生态优先、以养为主、立体复合、科技导向、体系健全、应兜尽兜的发展模式。随着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不断提升,中国渔业发展在收获伟大果实的同时,也为未来可持续、负责任渔业发展积累了大量可贵的实践经验。在今后的渔业治理中,我国各渔业利益相关方应本着福祉、自由和公正的原则,进一步促进渔业的绿色转型发展。
袁媛,袁永明,代云云,贺艳辉,龚赟翀[3](2020)在《中国特色淡水鱼产业竞争优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分析中国特色淡水鱼产业竞争力,以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为基础,对中国31个省份和地区的特色淡水鱼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通过构建特色淡水鱼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罗非鱼、鳗鱼、鮰鱼和鲟鱼4个主要出口品种的竞争优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中国特色淡水鱼产业的现实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研究表明:(1)国内特色淡水鱼产业在生产竞争力要素方面,资源禀赋优势明显;在市场需求要素方面,特色淡水鱼消费量日益增长;在关联产业和市场结构和竞争方面,特色淡水鱼加工品的技术含量和经济附加值有待提高,特色淡水鱼专用饲料产业化应用较小,规模企业数量有待增长;在机遇和政府政策方面,逐渐建立起绿色健康生态养殖制度体系。(2)特色淡水鱼产品资源禀赋系数始终维持在1.0以上,具有明显的资源禀赋优势;中国特色淡水鱼产品整体国际市场占有率为73.22%;贸易竞争力指数接近1;罗非鱼和鳗鱼的显示性比较优势系数大于6,说明中国特色淡水鱼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袁媛,袁永明,代云云,敬小军,龚赟翀[4](2020)在《中国参与涉渔国际组织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文中指出本文通过调研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水产养殖中心网和世界渔业中心等涉渔国际组织,深入研究中国参与涉渔国际组织合作的主要途径、领域和方式,探析当前涉渔组织合作的成效及存在问题,探讨了中国和涉渔国际组织未来合作的建议,从而提升中国渔业和水产养殖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当前合作主要问题包括:一是国内相关机构对涉渔国际组织的构架和职能运作不够了解,对借助国际组织平台扩大中国渔业国际影响力的意识有所欠缺;二是国内机构和国际组织合作渠道类型相对单一,国际合作的深度不足,尚未建立类似ODA的国际合作经费和立项机制;三是在国际组织任职的中国籍员工较少,国内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专家也较缺乏等问题。本文提出从政府层面统筹规划,主动参与涉渔国际组织的治理工作,积极提出热点问题的项目和合作计划;结合"一带一路"和南南合作战略,借助渔业国际组织平台,建设卓越中心,设计国际合作项目;加强知识分享网络和示范中心建设,加大对外技术指导和推广服务,促进技术转移和产业综合发展;制定国际型人才培养方案,打造渔业和水产养殖国际合作队伍和推出国际组织在岗培养计划;通过国际组织平台,打造产业联盟,促进产业合作,推动我国渔业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等对策。
Nguyen Thi Chuyen[5](2020)在《越南与中国水产品出口竞争力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和越南作为彼此的邻国,两国在资源禀赋和产业层次结构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尤其是在水产品的出口贸易领域两国的相似性更高。越南的国家经济发展离不开水产品出口产业的支持,面临来自中国水产品出口产业激烈的竞争压力,越南水产品出口产业非常有必要对自身和竞争对手尤其是中国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到自身水产品出口产业发展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尽快加以解决,以巩固自身的竞争优势,实现越南水产品出口产业的健康长远发展。论文对两国水产品的出口规模、结构以及主要市场、出口主体等进行了对比;同时,选择竞争力测量指标——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市场占有率,对两国水产品出口竞争力进行测算;然后,使用钻石模型一方面对越中水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另一方面建立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指标的相关性和影响程度。通过本文可以了解越中两国水产品在世界市场中出口竞争力的差异情况,有利于越中两国政府、行业以及水产品出口企业制定政策和开拓市场,因而具有显着的实践意义。
徐姣姣[6](2020)在《中国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空间集聚研究》文中认为生存与发展是人类最为关切的两大主题,海洋正在成为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其中海洋渔业不仅能够满足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要,也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海水养殖业作为海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沿海地区振兴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海水养殖业资源的不断开发与利用,中国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的产业地理集聚现象日益明显,因此探究海水养殖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对推动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研究整理现有的国内外文献研究基础上,概述了海水养殖业的六次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然后基于经济学角度,结合产业集聚、区位论等理论,运用区位基尼系数、区位商、产业集中率与地区平均产业集中率四个指标分析海水养殖业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分布不均衡。藻类集聚现象最强,其次为贝类、甲壳类和鱼类海水养殖;(2)鱼类海水养殖主要集聚在广东省、福建省、海南省和山东省;甲壳类海水养殖主要集聚在广东省、广西省、福建省和山东省;贝类海水养殖主要集聚在山东省、福建省、辽宁省和广东省;藻类海水养殖主要集聚在福建省、山东省、辽宁省和浙江省;(3)海水养殖产业南北差异明显,鱼类和甲壳类主要集聚在南方省市,贝类和藻类主要集聚在北方省市。最后通过灰色关联对海水养殖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计算结果显示:经济核算、生产要素和加工与贸易方面的关联度较高。其中渔业经济产值影响因子关联度最高;其次为生产要素中的海水养殖面积和海洋渔业养殖人员数量;加工与贸易中水产品进出口和加工产品产量也是海水养殖业集聚的重要影响因子。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促进中国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海水养殖规模较大的省市建议提高单产量,不能一味的扩大养殖面积;利用空间集聚效应,加快产业集聚升级;优化海水养殖模式,提高单产生态效率;发展加工龙头企业,培育生态区域品牌。
吴若男[7](2019)在《东盟国家渔业发展及其与中国的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与东盟合作机制的逐步确立,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打开了新局面。东盟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优先推进方向,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推进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是服务我国对外战略的关键举措。农、林、渔业一直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本文主要从东盟国家渔业发展趋势中探索中国与东盟渔业合作的方向与路径。首先,本文从渔业资源、渔业发展现状、渔业政策三个方面分析了东盟渔业发展情况。本文认为,东盟国家渔业资源丰富,渔业开发潜力很大。渔业是东盟经济中的重要产业,目前东盟国家渔业产量稳定,海洋捕捞业、内陆捕捞业和水产养殖业三大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东盟国家水产品贸易发展迅速,但加工设施落后限制了其出口产品的加工水平。近年来,随着全球海洋渔业环境和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东盟国家的渔业政策发生了一定转变,开始兼顾渔业经济效益和渔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中国与东盟渔业合作的现状及特点。目前,中国与东盟已在水产养殖、远洋捕捞、加工贸易和渔业资源养护等多个方面有了合作进展,但总体合作水平较低,合作方式比较单一,合作范围比较局限。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法和贸易相关指数衡量中国与东盟渔业技术和渔业贸易的合作潜力,可以发现中国与东盟在渔业技术和贸易方面存在互补性,还有进一步挖掘的合作空间。接着,本文从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与东盟渔业合作的前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渔业合作面临着良好的经济形势和政策背景,但也存在投资环境、监管机制、资源减退和主权争议等方面的挑战。总体来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渔业合作发展前景良好,合作空间广阔,特别是在水产养殖、渔业加工贸易、渔港建设等方面合作潜力巨大。最后,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水产养殖、远洋捕捞、加工贸易和渔业资源养护等主要渔业合作领域方面的政策建议以充分发掘中国与东盟渔业合作的潜力,突破合作中可能存在的障碍。
李豫皖[8](2019)在《湛江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九大以来,农业绿色发展一直被摆到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突出位置,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基调,水产养殖是沿海城市农业发展的“主业”之一,是实现保供给、促增收和发展海洋经济的主要手段。未来,水产养殖必然是走绿色发展之路。湛江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海水资源丰富,水产养殖历史悠久,是广东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水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其产品远销海外,受到国内外的一致好评。但在湛江海水养殖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海洋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海水产品质量不达标、海水养殖模式落后等问题。因此为了响应国家政策,改善湛江养殖环境,转变养殖观念,对湛江的海水养殖绿色发展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在阅读大量参考文献的基础上,以湛江市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可持续发展、生态循环、产业代谢理论为支撑,对海水养殖绿色发展概念进行界定,重点分析了湛江市海水养殖绿色发展的基础、现状,并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了海水养殖绿色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分析,研究湛江海水养殖绿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提出了推动湛江市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全文的内容主要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研究的背景、意义进行具体阐述,同时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概况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主要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是介绍湛江市海水养殖绿色发展的基础及现状;第四部分,主要是用熵值法对湛江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第五部分,主要针对当前湛江海水养殖发展现状进行问题分析;第六部分,是根据湛江海水养殖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可行性建议。
仓萍萍[9](2019)在《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92年中国开创“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以来,大菱鲆工厂化养殖北到辽宁省南到福建省,尤其在黄渤海地区有了大规模养殖,其中山东、辽宁两省集聚程度较高。2018年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养殖年产量4.17万吨,占养殖总产量83.73%。大菱鲆工厂化养殖以流水养殖为主,养殖水体占养殖总水体99%,养殖产量占总养殖量94.5%,循环水养殖不足1%,养殖产量占总养殖量5.5%。工厂化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主要区别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污染排放方面。基于物料平衡法,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流水养殖的氮排放量为0.136千克,磷排放量为0.018千克。以2018年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年养殖量4.17万吨计,氮磷量排放量分别5660吨和749吨。该估算结果基于全程投喂配合饵料的假设。实际情况是冰鲜饵料投喂量是配合饵料的3.5倍左右,故上述氮磷排放的估算值小于实际值。冰鲜饵料能导致更高的“二次污染”。2019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会同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提出配合饲料替代冰鲜杂鱼,严格限制冰鲜杂鱼等直接投喂。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全程投喂配合饲料,虽然目前多数循环水养殖水处理设备性能还不太完善,不能做到完全“零排放”,但污染物排放低。第二是资源消耗方面。流水养殖资源消耗大。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流水养殖,水资源消耗分别30立方米/千克和17立方米/千克。2018年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流水养殖年用水量8.29×108立方米。假设采用循环水养殖,用水总量2.52×107立方米,水资源耗用前者是后者33倍。随着竞争加剧,养殖规模扩大,工厂化流水养殖对环境造成的负外部性主要表现为:(1)资源高开采低使用。地下水资源无序开采,土地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低;(2)污染高排放低治理。养殖尾水排放缺乏标准,集约化大规模养殖造成局部水域氮磷污染超标,“二次污染”的水源对养殖产生严重危害。大菱鲆流水养殖属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线性养殖,产业发展前景堪忧。鉴于此,本文以大菱鲆养殖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选择“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为研究课题。采用完全成本法、数据包络法分析大菱鲆流水养殖负外性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之后用生态足迹指数法论讨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对生态造成的影响及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实物期权定价理论验证生态足迹指数法的研究结论,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总结并提出转型机制和进一步研究方向。全文共分八章,各章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技术路线,论文的观点和创新点等。第二章文献述评。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及评价启示。第三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相关概念的界定,基础理论和经济模型。第四章中国大菱鲆养殖业发展现状。阐述中国大菱鲆养殖业发展具备的优势,养殖规模布局及主要问题,环境友好型大菱鲆养殖模式推广存在的主要障碍。第五章中国大菱鲆流水养殖环境负外部性原因分析。从两个角度展开分析。其一,负外部性外因分析,核算体系需优化,资源环境要素未纳入传统成本核算体系,水产品价格未体现所有要素的价值,低估成本高估收益,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其二,负外部性内因分析,大菱鲆流水养殖效率需提高,饵料、人工、设备等要素投入过多,降低了经济效益,饵料过度投入会加重“二次污染”。第六章中国大菱鲆不同养殖模式的环境效益比较分析。采用生态足迹指数法对中国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和流水养殖的可持续性展开评价,结论认为循环水养殖环境压力相对较小,为弱可持续发展,流水养殖已超出生物容量,环境压力较大,表现为生态赤字。在此基础上用实物期权定价理论验证上述结论,结论一致。本章节研究为养殖模式转型提供理论依据,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完全成本和效率问题的研究旨在说明流水养殖的不足和转型的必要,定性说明流水养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接着用生态足迹指数法定量研究,说明流水养殖环境压力较大,呈生态赤字,不可持续,大菱鲆流水养殖转型势在必行,之后基于实物期权定价理论,进行数值模拟仿真,进一步验证上述研究结论,结论一致,循环水养殖是未来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第七章转型机制与主要结论。归纳总结上述章节研究的主要结论,对大菱鲆养殖模式的转型机制提出思路。第八章总结与展望。总结当前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对后续科学研究提出设想和展望。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地域养殖优势存在差异。电力成本方面:辽宁省4.45元/千克,山东省6.00元/千克,辽宁是山东的74.17%;水资源耗用方面:辽宁省17立方米/千克,山东省30立方米/千克,辽宁是山东56.67%,辽宁省资源使用效率高于山东省。山东、辽宁两省地下水资源价值分别:0.08 RMB/m3,0.11 RMB/m3,资源价值不等,体现了资源稀缺性。按传统成本核算,大菱鲆流水养殖成本山东省略低于辽宁省,纳入资源环境因素之后,大菱鲆流水养殖成本山东省比辽宁省高2.35元/千克。说明: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后,辽宁省大菱鲆养殖存在较强优势。(2)不同养殖模式资源消耗存在差异。工厂化半封闭循环水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水资源耗用量2.52立方米,工厂化全封闭循环水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水养殖耗用量0.6立方米。工厂化流水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水资源耗用量17立方米以上。不同养殖模式水资源耗用差异较大,流水养殖是半封闭循环水养殖用水量近7倍,是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用水量近30倍。半封闭循环水是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用水量4倍。(3)流水养殖规模不经济。虽然有些养殖户生产规模较大,但距规模经济仍有差距。诸多资源利用不充分,如,流水养殖面积均值4116平方米,有效养殖面积3636平方米,养殖水域投入过度,饵料过度投放、人工使用不足、固定资产部分闲置,距离帕累托最优有一定差距,有较大改进空间。(4)循环水养殖优势逐步显着。随着对养殖资源环境逐步重视,水土资源成本和污染处理成本不可回避,当外部成本引入成本核算体系后水产养殖成本会有显着提高。另外,随着科技进步,工艺完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运营成本与目前相比会进一步下降。两者成本差距逐步缩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优势逐步突显。循环水养殖优势主要表现为:一是资产使用率高。养殖周期缩短,各项资产周转速度快;二是养殖风险低。盈亏平衡结果显示,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安全边际率39.23%,流水养殖安全边际率26.27%,说明循环水养殖经营风险低于流水养殖。因为水质稳定,管理科学,鱼病发生率低,养殖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三是食品安全性高。科学监控养殖环境,严格消毒、清池等环节,产品质量达标品质好,食品安全风险降低;四是有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资源低消耗,环境低污染,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要求,有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五是平衡水产养殖结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较少受自然资源约束,可以平衡水产养殖结构性问题,满足消费者需求。(5)中国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属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循环水养殖生态足迹指数(EFI=13%),属于弱可持续养殖。饲料、能源、基建生态足迹指数贡献最大,循环水养殖能有效降低饵料系数,既降低养殖经济成本又降低生态足迹,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本文的创新点如下:(1)大菱鲆不同规模养殖效率的对比研究未有涉及,本研究丰富了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大菱鲆产业经济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随着大菱鲆养殖业的发展,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较丰硕成果。研究内容集中在大菱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市场贸易研究、消费者行为研究、经济收益及效率研究等方面。对不同规模养殖效率的对比研究未有涉及。(2)养殖水资源的价值研究鲜有涉及,本研究丰富和拓展了养殖水资源的定价问题研究。资源定价研究主要集中在煤、石油、天然气、矿石等自然资源,水资源作为水产养殖重要的生产要素有必要纳入成本核算体系,促进资源有效利用。(3)大菱鲆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环境压力的定量研究未有涉及,本研究丰富了生态足迹小尺度领域研究。2011年,近十年前有学者倡议大菱鲆养殖转型,但没有展开这方面的定量研究。大菱鲆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的环境压力有多大?有没有超出生态承载范围?有没有可持续性?可持续性达到什么程度?尚未有定量研究。
谢尚威[10](2019)在《温州苍南县紫菜产业发展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2016年至2017年,中国紫菜的规模扩大了32%。消费者对于紫菜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也让紫菜产业已成为中国沿海城市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江浙沿海地区是我国养殖和加工比较集中地区,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因此,研究紫菜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对于扩大紫菜产业发展的规模、提升效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苍南县这个紫菜大县为例,对紫菜产业的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对苍南县紫菜产业的发展历程以及产业链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具体环节现状分别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后,简要总结了苍南县紫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基地建设不合法,规模小;缺少技术性人才来维持科研活动;养殖户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差;紫菜冷藏网技术普及率低;加工企业缺少长期发展的规划;紫菜产品销路不好;政府单位舆情监测落后。之后对苍南县紫菜产业发展进行了环境分析。通过借鉴国内外的紫菜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总结各种模式对苍南县紫菜产业发展的启示。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几条对策建议:合理选择战略,促进紫菜产业发展;整治非法基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人才引进,增强研发能力;组织技术培训,提升养殖户综合能力;扶持龙头企业,创立紫菜知名品牌;搭建电商平台,扩宽销售渠道;建立溯源机制,保证紫菜产品安全;做好舆论宣传,树立负责人产业发展形象;加大紫菜产业扶持力度,提升国际竞争力等。希望本文能够为苍南县紫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二、中国水产养殖业国际竞争力分析(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水产养殖业国际竞争力分析(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1.1 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1.2 指标体系数据处理与权重确定 |
1.2.1 指标体系数据处理 |
①有效海水产品产量。 |
②鲜杂鱼需求量。 |
③贝藻养殖碳汇量。 |
④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评价值。 |
⑤绿色食品占有效海水产品产量比重。 |
⑥地理标志产品数量。 |
⑦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数量。 |
1.2.2 指标权重确定 |
1.3 绿色发展评价的相对差距与绝对差距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指标体系数据处理结果与统计分析 |
2.1.1 评价指标体系数据处理结果 |
2.1.2 评价指标的统计分析 |
2.2 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结果 |
2.2.1 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 |
2.2.2 不同维度绿色发展情况评价 |
2.2.3 不同维度绿色发展均衡性分析 |
2.3 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路径分析 |
2.3.1 绿色发展差距判断 |
2.3.2 绿色发展路径分析 |
①积极发展工厂化养殖——天津。 |
②申报绿色食品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河北。 |
③提高单位面积养殖效率——辽宁。 |
④提升产品附加值——江苏。 |
⑤探索发展深远海养殖业——浙江。 |
⑥进一步提高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数量——福建。 |
⑦提高有效水产品产出率和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数量——山东。 |
⑧提高绿色食品数量——广东。 |
⑨拓展工厂化养殖规模——广西。 |
⑩提升产品附加值——海南。 |
3 讨论 |
(2)渔业伦理视角下的现代渔业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框架 |
第二章 渔业伦理的理论建构 |
2.1 渔业伦理的立论基础 |
2.1.1 逻辑起点 |
2.1.2 资源养护 |
2.1.3 可持续利用 |
2.2 渔业伦理的概念、地位和原则 |
2.2.1 概念溯源及研判 |
2.2.2 学科关联 |
2.2.3 相关原则 |
2.3 基本分类 |
2.3.1 渔业生态伦理 |
2.3.2 渔业社会伦理 |
2.3.3 渔业产业伦理 |
2.3.4 渔业科技伦理 |
第三章 基于伦理的渔业治理范式分析 |
3.1 渔业治理的元层次 |
3.1.1 合法性与正当性 |
3.1.2 渔业元治理 |
3.2 符合伦理的现代渔业治理理论 |
3.2.1 基于“生态整体主义”的治理理论 |
3.2.2 基于“价值平衡原则”的治理理论 |
3.3 渔业伦理分析和评估 |
3.3.1 伦理分析矩阵 |
3.3.2 伦理评估工具 |
第四章 现代渔业治理的伦理进程 |
4.1 可持续渔业中的维度指向 |
4.1.1 时间维度 |
4.1.2 空间维度 |
4.1.3 人际维度 |
4.2 渔业治理之伦理难题 |
4.2.1 人与人的博弈 |
4.2.2 人与鱼的博弈 |
4.2.3 知与行的脱节 |
4.3 渔业治理之伦理突围 |
4.3.1 制定渔业伦理目标 |
4.3.2 开展渔业伦理决策 |
第五章 中国渔业治理的伦理议题 |
5.1 中国渔业道德基础与现代问题 |
5.1.1 中国传统智慧中的渔业伦理元素 |
5.1.2 中国现代渔业问题的伦理之维 |
5.2 中国现代渔业治理的绿色转型 |
5.2.1 发展阶段与模式进化 |
5.2.2 基于伦理的转型实践 |
5.2.3 未来发展的伦理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缩略语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中国特色淡水鱼产业竞争优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中国特色淡水鱼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 |
1.1 生产竞争力要素 |
1.2 产业市场需求要素分析 |
1.3 关联与支持产业分析 |
1.4 市场结构和竞争分析 |
1.5 机遇和政府政策分析 |
2 中国特色淡水鱼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2.1 测算方法 |
2.1.1 资源禀赋系数 |
2.1.2 国际市场占有率 |
2.1.3 贸易竞争力指数 |
2.1.4 显示性比较优势 |
2.2 数据选择 |
3 中国特色淡水鱼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测算与分析 |
3.1 资源禀赋系数 |
3.2 国际市场占有率 |
3.3 贸易竞争力指数 |
3.4 显示性比较优势 |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 讨论 |
(4)中国参与涉渔国际组织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中国与主要涉渔国际组织的合作基础 |
三、合作内容和方式 |
(一)合作内容 |
1.合作研究项目 |
2.能力建设 |
3.技术推广 |
(二)合作方式 |
1.专题研讨 |
2.交流互访 |
四、合作成效分析 |
五、合作问题分析 |
(一)对借助国际组织平台扩大中国渔业国际影响力的意识有所欠缺 |
(二)国际合作渠道类型相对单一,国际合作的深度不足 |
(三)国际组织任职的中国籍员工较少 |
(四)国内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型专家缺乏 |
(五)中文文献翻译量少 |
六、对策建议 |
(一)熟悉了解涉渔国际组织事务和热点,积极参与国际治理事务 |
(二)积极提出热点问题项目和合作计划,服务“一带一路”和“南南合作”战略 |
(三)加强知识分享网络和示范中心建设,促进技术合作和知识共享 |
(四)加大对外技术指导和推广服务,促进技术转移和产业综合发展 |
(五)制定国际型人才培养方案,打造渔业和水产养殖国际合作队伍和推出国际组织在岗培养计划 |
(六)借助国际组织平台,打造产业联盟,推进我国渔业走出去战略实施 |
(5)越南与中国水产品出口竞争力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衡量指标和模型 |
2.2.1 国际竞争力的衡量指标 |
2.2.2 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模型 |
2.3 越中水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综述 |
第3章 越南与中国水产品的出口现状 |
3.1 越南水产品出口情况 |
3.1.1 出口规模 |
3.1.2 越南水产品的出口种类 |
3.1.3 越南水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 |
3.2 中国水产品出口情况 |
3.2.1 出口规模 |
3.2.2 中国水产品的出口种类 |
3.3 越中水产品出口的竞争力指标比较 |
3.3.1 国际市场占有率(MS) |
3.3.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
3.3.3 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 (CA) |
第4章 越中水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4.1 越中水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4.1.1 生产要素 |
4.1.2 需求状况 |
4.1.3 相关、支持性产业 |
4.1.4 企业战略 |
4.1.5 政府力量 |
4.2 越中水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2.1 模型建立 |
4.2.2 变量解释及数据来源 |
4.2.3 检验结果及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提升越南水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建议 |
5.3 提升中国水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6)中国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空间集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策背景 |
1.1.2 现实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2.3 方法论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中国沿海地区 |
2.1.2 海水养殖业 |
2.1.3 空间集聚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2.2.1 产业集聚理论 |
2.2.2 农业区位论 |
2.2.3 灰色系统理论 |
2.3 相关研究综述 |
2.3.1 海水养殖的相关文献 |
2.3.2 空间集聚的相关文献 |
2.3.3 空间集聚的形成机理研究 |
2.3.4 空间集聚的竞争优势综述 |
2.3.5 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综述 |
第三章 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发展概述 |
3.1 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发展历程 |
3.1.1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 |
3.1.2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 |
3.1.3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 |
3.1.4 第四阶段:20世纪末 |
3.1.5 第五阶段:21世纪初 |
3.1.6 第六阶段:现今 |
3.2 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
3.2.1 海水养殖产量 |
3.2.2 海水养殖面积 |
3.2.3 海水养殖产值 |
3.3 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
3.3.1 海水养殖业整体水平不高 |
3.3.2 海水养殖业转化能力较弱 |
3.3.3 海水养殖业环境污染严重 |
3.3.4 技术及配套服务体系落后 |
3.4 国际海洋渔业空间集聚趋势 |
第四章 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空间集聚特征 |
4.1 数据来源与说明 |
4.2 指标选定与测度 |
4.2.1 区位基尼系数 |
4.2.2 区位商 |
4.2.3 产业集中率 |
4.2.4 地区平均产业集中率 |
4.3 海水养殖业集聚的时间特征 |
4.3.1 海水养殖业集聚特征显着 |
4.3.2 海水养殖业集聚呈阶段性特征 |
4.4 海水养殖业集聚的空间特征 |
4.4.1 海水养殖业集聚水平差异明显 |
4.4.2 海水养殖业集聚呈区域化特征 |
4.4.3 海水养殖业集聚呈南北分布差异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集聚的影响因素 |
5.1 灰色关联模型 |
5.1.1 灰色关联分析 |
5.1.2 灰色关联公理 |
5.2 数据测算与处理 |
5.2.1 原始数据选取 |
5.2.2 原始数据变换 |
5.2.3 计算关联系数 |
5.2.4 计算关联度 |
5.3 数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促进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建议 |
6.1 加快产业集聚升级 |
6.1.1 落实适宜的发展策略 |
6.1.2 运用“互联网+”平台 |
6.1.3 打造特色沿海产业带 |
6.1.4 培养技术型人才 |
6.2 提高单产生态效率 |
6.2.1 创新海水养殖技术 |
6.2.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6.3 培育生态区域品牌 |
6.3.1 增强经济发展实力 |
6.3.2 加大政府政策扶持 |
6.3.3 发展海洋产品深加工 |
6.3.4 完善海洋产品市场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东盟国家渔业发展及其与中国的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节 理论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二章 东盟国家渔业发展现状及政策 |
第一节 东盟国家的渔业资源 |
第二节 东盟国家的渔业发展现状 |
第三节 东盟国家的渔业政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渔业合作研究 |
第一节 渔业合作现状 |
第二节 渔业合作特点 |
第三节 渔业合作潜力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渔业合作前景分析 |
第一节 渔业合作机遇 |
第二节 渔业合作挑战 |
第三节 渔业合作前景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湛江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简要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绿色发展 |
2.1.2 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理论 |
2.2.3 产业代谢理论 |
3 湛江市海水养殖绿色发展的基础与现状 |
3.1 湛江市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基础条件 |
3.1.1 技术支撑 |
3.1.2 政策支持 |
3.1.3 市场带动 |
3.2 湛江市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现状 |
3.2.1 养殖规模和种类 |
3.2.2 养殖类型和苗种培育 |
3.2.3 养殖龙头企业 |
4 湛江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
4.1 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构建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4.1.2 构建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
4.2 评价方法 |
4.2.1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4.2.2 熵值法的原理 |
4.3 湛江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实证分析 |
4.3.1 湛江海水养殖绿色发展的综合分析 |
4.3.2 湛江海水养殖绿色发展的趋势分析 |
5 湛江海水养殖绿色发展的问题 |
5.1 政府方面 |
5.1.1 养殖管理难度大,行政效率低 |
5.1.2 资金支持力度小,设施落后 |
5.2 企业方面 |
5.2.1 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力弱 |
5.2.2 龙头企业规模化程度低,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 |
5.3 养殖人员方面 |
5.3.1 人才引进困难,专业技术人员少 |
5.3.2 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养殖技术推广难 |
5.4 养殖技术方面 |
5.4.1 相关养殖技术落后,海域环境恶化严重 |
5.4.2 良种选育水平低,相关科技成果转换率弱 |
5.5 养殖结构方面 |
5.6 养殖产品方面 |
6 湛江市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对策建议 |
6.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引领措施 |
6.1.1 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发挥政府主体作用 |
6.1.2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着力发展现代化水产养殖装备与设施 |
6.2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其辐射带动作用 |
6.2.1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辐射带动海水养殖绿色发展模式 |
6.2.2 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龙头企业与养殖户共赢 |
6.3 加强养殖队伍素质建设,推动海水养殖绿色发展进程 |
6.3.1 实施人才引进战略,壮大养殖技术推广队伍 |
6.3.2 开展免费养殖课程培训,提高养殖人员专业技术 |
6.3.3 鼓励养殖户自发组织养殖合作社,促进养殖户之间的优势互补 |
6.4 全方位推动科研机构发展,为海水养殖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
6.4.1 引导产学研机构协同发展,改善养殖环境 |
6.4.2 鼓励企业联合科研机构组建科研中心,加快建设现代化水产种业体系 |
6.5 优化养殖结构,发展现代化水产养殖生产模式 |
6.6 加强品牌建设,打造绿色无公害水产品品牌 |
7 结论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9)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内容 |
1.1.4 研究方法 |
1.2 研究思路及结构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结构 |
1.3 论文观点及创新 |
1.3.1 论文观点 |
1.3.2 论文创新 |
第2章 文献述评 |
2.1 文献回顾 |
2.1.1 水产养殖成本收益研究 |
2.1.2 水产养殖生产效率研究 |
2.1.3 水产养殖生态经济研究 |
2.2 评价与启示 |
第3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 |
3.2 基础理论 |
3.2.1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 |
3.2.2 农业生态系统理论 |
3.2.3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3.3 经济模型 |
3.3.1 自然资源定价理论及运用 |
3.3.2 生产效率理论及运用 |
3.3.3 生态足迹理论及运用 |
3.3.4 实物期权定价理论及运用 |
第4章 中国大菱鲆养殖业发展现状 |
4.1 大菱鲆养殖业发展具备的优势 |
4.2 大菱鲆养殖规模布局及主要问题 |
4.2.1 规模布局 |
4.2.2 主要问题 |
4.3 环境友好型大菱鲆养殖的障碍 |
4.4 本章结语 |
第5章 大菱鲆流水养殖环境负外部性原因分析 |
5.1 环境负外部性外因分析-基于完全成本分析 |
5.1.1 数据来源及其说明 |
5.1.2 研究方法 |
5.1.3 研究结果 |
5.1.4 研究结论 |
5.1.5 讨论 |
5.2 环境负外部性内因分析-基于DEA分析 |
5.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5.2.2 研究结果 |
5.2.3 研究结论 |
5.2.4 讨论 |
5.3 本章结语 |
第6章 大菱鲆不同养殖模式的环境效益比较分析 |
6.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6.1.1 数据来源 |
6.1.2 研究方法 |
6.2 研究结果 |
6.3 研究结论及验证 |
6.3.1 研究结论 |
6.3.2 结论验证 |
6.4 本章结语 |
第7章 主要结论与转型机制 |
7.1 主要结论 |
7.2 转型机制 |
7.3 本章结语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附件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温州苍南县紫菜产业发展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关于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研究动态 |
1.4.2 国内研究动态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
2.1 概念界定 |
2.1.1 紫菜养殖业的概念 |
2.1.2 紫菜产业的概念 |
2.2 相关理论及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
2.2.1 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全产业链理论 |
2.2.3 产业集群理论 |
2.3 紫菜产业发展的系统分析 |
第3章 苍南县紫菜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苍南县紫菜产业发展的历程 |
3.2 苍南县紫菜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现状 |
3.3 苍南县紫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1 基地建设不合法,规模小 |
3.3.2 缺少技术性人才来维持科研活动 |
3.3.3 养殖户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制约了海域环境治理 |
3.3.4 科学养殖意识缺乏,养殖密度过大 |
3.3.5 紫菜冷藏网技术普及率低 |
3.3.6 加工企业缺少长期发展的规划 |
3.3.7 紫菜在国内销路不好,国际市场也在紧缩 |
3.3.8 政府单位舆情监测能力落后 |
第4章 苍南县紫菜产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
4.1 政治环境分析 |
4.2 经济环境分析 |
4.3 社会环境分析 |
4.4 技术环境分析 |
第5章 国内外紫菜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5.1 日本的发展经验 |
5.2 韩国的发展经验 |
5.3 江苏的发展经验 |
5.4 福建的发展经验 |
5.5 各地发展经验对苍南县紫菜产业发展的启示 |
第6章 促进苍南县紫菜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合理选择战略,促进紫菜产业发展 |
6.1.1 基于SWOT矩阵的战略组合分析与选择 |
6.1.2 苍南县紫菜产业发展的战略调整 |
6.2 整治非法基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
6.3 人才引进,增强研发能力 |
6.4 组织技术培训,提升养殖户综合能力 |
6.5 扶持龙头企业,创立紫菜知名品牌 |
6.6 搭建电商平台,扩宽销售渠道 |
6.7 建立溯源机制,保证紫菜产品安全 |
6.8 做好舆论宣传,树立负责任产业发展形象 |
6.9 加大紫菜产业扶持力度,提升国际竞争力 |
第7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四、中国水产养殖业国际竞争力分析(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研究[J]. 岳冬冬,吴反修,方海,阮雯,纪炜炜.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06)
- [2]渔业伦理视角下的现代渔业治理研究[D]. 何妤如.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3]中国特色淡水鱼产业竞争优势研究[J]. 袁媛,袁永明,代云云,贺艳辉,龚赟翀. 中国农学通报, 2020(35)
- [4]中国参与涉渔国际组织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J]. 袁媛,袁永明,代云云,敬小军,龚赟翀. 中国渔业经济, 2020(05)
- [5]越南与中国水产品出口竞争力比较研究[D]. Nguyen Thi Chuyen.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6]中国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空间集聚研究[D]. 徐姣姣.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7]东盟国家渔业发展及其与中国的合作研究[D]. 吴若男. 厦门大学, 2019(08)
- [8]湛江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研究[D]. 李豫皖.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2)
- [9]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D]. 仓萍萍.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10]温州苍南县紫菜产业发展及对策研究[D]. 谢尚威.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