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地震处理论文-徐金荣,王有学,熊彬,蒋婵君,乃振龙

交互地震处理论文-徐金荣,王有学,熊彬,蒋婵君,乃振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交互地震处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天然地震,人机交互,数据处理

交互地震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徐金荣,王有学,熊彬,蒋婵君,乃振龙[1](2017)在《基于IASP91地球模型的天然地震人机交互数据处理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基于IASP91地球模型确定各种地震波震相及其旅行时间拾取的人机交互方法,通过Intel Fortran平台设计并实现了天然地震记录可视化数据处理及多震相旅行时间拾取的交互式处理系统。该处理系统可以快速高效地处理天然地震数据、确定及拾取天然地震各震相的旅行时间。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操作简单,准确快速,灵活方便,是处理天然地震数据的有效工具。(本文来源于《物探化探计算技术》期刊2017年02期)

赵晨杰[2](2016)在《基于特征分析的地震信号交互处理系统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事件中由地震观测仪器所记录的波形数据不但是研究地震学的主要依据,而且是事件本身特点及相关信息的来源。地震波形数据蕴含着很多事件特征信息,可从波形数据中提取波形信号的时域、频域特征,根据所提取的特征,能迅速准确地识别出震源类型,为地震应急、防震救灾、国防建设等决策提供主要科学依据。各国不同机构对构建地震数据处理系统付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际应用时仍然有很大改进空间。尤其是在用于震源类型识别的地震波形特征交互提取方面,如何通过波形交互操作迅速提取波形时域和频域特征,是构建本系统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为此,本系统设计与实现可极大简化人们在研究地震学中的波形分析任务。本文全面论述了基于特征分析的地震信号交互处理系统特征提取平台设计原则与开发过程。在对地震或爆炸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取了可识别天然地震或人工爆炸事件特征与波形特征,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地震信号交互处理系统,用于天然地震与人工爆炸特征交互提取,详细分析了波形显示方式,研究和实现了波形特征提取算法,填补了地震与爆炸波形特征提取方面软件缺陷与不足。该平台不仅是特征提取技术应用于震源类型识别领域的地震数据处理环节的体现,而且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更加高效多样化的特征交互提取平台,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对地震信号处理软件系统的研究背景和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地震信号处理软件系统的特点,考虑到现有波形处理软件功能和操作方面的不足,研制了地震信号交互处理系统,该系统是一个从地震事件波形观测记录中交互提取波形时域、频域及时频特征的软件系统:主要功能由地震事件与波形数据的管理,地震波形交互显示,波形时域特征交互测量以及频域、时频特征交互提取等模块组成。系统完成了地震事件波形数据文件解析,读取文件事件信息、观测设备信息与波形数据,绘制交互显示的地震波形图,实现了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炸波形对比查视功能。为维护更新地震事件基础数据和波形数据,设计完成了事件目录管理与波形数据管理模块。(2)研究和分析了地震波形所蕴含的特征信息,主要由时域特征、频域特征和时频特征等信息组成。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波形特征交互测量功能,使用户可根据经验选择合适的波段,交互提取波形得到时域特征。同时主要提取了P波初动方向、Apl/Asm、Apm/Asm和Tme,还交互提取了波形复杂度特征、波形的综合比值特征、波形自相关系数特征,交互选取波段以计算波形互相关系数特征和波形能量比特征等,本文分析和实现了上述特征的提取算法。(3)系统实现了波形频域特征交互提取功能模块,通过界面交互操作可计算有关频域特征量,并在通过交互选择P波波群和S波波群的基础上分析和实现了波形的谱比值特征提取算法。同时,为了对数字信号作频域分析,须将时域序列转换成等效频域表示,系统通过时频变换模块进行了从时域波形到频域波形的变换,采用线性调频变换、小波变换和希尔伯特-黄变换进行时频转换功能的实现。这些交互操作提取的波形特征,充分发挥和利用系统使用者的个人经验,有效摒弃自动运算不易发现的异常与错误波形记录数据,为震源类型识别提供了更稳健可靠的波形特征数据。最后,本文论述了系统各功能模块详细测试结果及对可能出错情况所采取的容错设计,给出了内在功能逻辑过时后怎样进行及时合理的更新对策。(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任敏[3](2013)在《地震数据交互处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勘探一般分为叁个阶段:地震数据采集、地震数据处理和地震数据解释。野外采集的地震数据需要经过一定的方法进行处理,最后才能对地层构造进行准确的解释。在整个过程中,地震数据处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流的商业软件的处理方法较为常规,不能针对实际的生产需求对地震数据做特殊的处理。为此,川庆物探公司根据多年来在复杂山地地震采集和解释方面摸索出的生产经验和科研成果,自主研发了地震数据一体化软件”Geomoutain”工程师系统。作为其子项目之一,本项目主要负责部分地震数据处理工作。本文首先调研了地震数据处理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了地震数据处理的一般方法和技术,并根据实际需求确定了系统的基本功能。在此基础之上,利用Qt图形框架和软件开发的一般设计原则实现了地震数据交互处理系统。地震数据交互处理系统主要包括了地震数据查看编辑模块、地震数据显示模块以及地震数据交互处理模块。各个模块相互独立,并都依赖于底层地震数据访问库。因此,系统设计实现了针对Segy、Gm以及Segd地震数据的读写库,并采用工厂模式设计了数据管理模块,方便系统对地震数据的扩充。在实现地震数据编辑时,系统采用了Qt的InterView框架实现了地震数据的二维表格显示。系统采用了Qt的二维绘图框架GraphicsView实现地震剖面的绘制。为加快图元的绘制,系统采用了图元缓存机制来减少基本图元的创建于销毁操作,从而有效提高了系统的交互操作能力。同时,为了满足川庆物探公司实际的地震数据处理需求,系统实现了自相关分析、带通滤波、线性去噪和分频扫描等多种数据处理方法,弥补了商业软件中的不足。通过本项目的研发,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针对复杂山地数据的交互处理系统。系统为川庆物探公司在山地地震处理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并为Geomountain系统的应用和推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3-03-15)

刘丽,董一兵,刘淑聪,孙守才,常亮[4](2012)在《河北测震台网地震交互处理系统定位结果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十五"系统对所选取的地震事件进行了重新定位,将震中位置与"九五"系统输出的地震目录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两套系统在定位结果方面的一致性。同时,对HYP02000和HYPOSAT两种定位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比较。(本文来源于《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樊计昌,刘明军,海燕[5](2011)在《叁维Q值层析成像人机交互软件及其在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Q值结构对了解地壳的非弹性性质、地壳内部构造、热活动状态、地壳介质非均匀性以及断层分布有着重要的意义.编写了基于吸收特征时间t*的叁维Q值层析成像人机交互软件,可以方便快捷地计算地震体波(P波和S波)的振幅谱并通过拟合振幅谱得到反映地震波衰减的吸收特征时间t*,并利用t*资料通过叁维Q值层析成像方法得到叁维Q值结构.实际观测资料处理结果表明,文中给出的方法和软件是有效且可行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王秀闽,刘洪,刘永江,宋亮,孟小红[6](2008)在《地震数据处理系统中交互作业编辑与运行》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系统的作业编辑与运行是整个系统中重要的部分,本文针对地震交互作业的编辑及运行,对地震数据处理模块及其参数进行了规范和整理分类,运用Linux下的Qt作为GUI开发工具,把负责整个系统调度的主程序与作业编辑程序分开设计,同时运用了数据库技术和动态连接库的技术对模块及其参数进行管理和调用,实现了作业的交互编辑和运行,还提供了地震数据的显示、编辑以及一些参数的拾取,同时还提供了批处理作业和其他交互处理模块的调用接口.为进一步的处理系统开发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期刊2008-01-01)

王秀闽,刘洪,刘永江,宋亮,孟小红[7](2007)在《地震数据处理系统中交互作业编辑与运行》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系统的作业编辑与运行是整个系统中重要的部分,本文针对地震交互作业的编辑及运行,对地震数据处理模块及其参数进行了规范和整理分类,运用Linux下的Qt作为GUI开发工具,把负责整个系统调度的主程序与作业编辑程序分开设计,同时运用了数据库技术和动态连接库的技术对模块及其参数进行管理和调用,实现了作业的交互编辑和运行,还提供了地震数据的显示、编辑以及一些参数的拾取,同时还提供了批处理作业和其他交互处理模块的调用接口.为进一步的处理系统开发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07年03期)

刘丽,毛国良,季爱东,赵英萍,李津津[8](2007)在《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交互处理系统的定位稳定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了2003年1月~2004年4月河北省及邻省ML≥2.0级地震149个,针对每个地震记录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最大空隙角、近台距离、远台距离、台数等因素,选取台站分布相对合理的4~12个台站,利用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交互处理系统提供的Hypo81、GELor-p、Genetic3种定位方法分别进行定位处理,将3种定位结果与全国地震月报目录进行对比得到定位偏差量,定量分析了3种定位方法的定位偏差量随空隙角的变化,探讨了Hypo81、GELor-p、Genetic3种定位方法的定位效果、稳定性及适用性。(本文来源于《华北地震科学》期刊2007年02期)

缪发军,徐戈,杨彩霞[9](2004)在《对人机交互地震波形分析处理软件Nedisa功能的完善》一文中研究指出Nedisa是全国各区域数字地震台网中心普遍使用的人机交互地震波形分析处理软件。在不修改软件源程序的情况下 ,对Nedisa功能进行完善 ,增加了参考地名自动检索和分析、处理结果直接归档入数据库的功能 ,提高了地震目录 ,特别是震群序列目录的产出速度。本文介绍了详细的实现方法。(本文来源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2004年03期)

王宏琳[10](2002)在《计算机集群地震交互成像软件技术——概念、系统结构、设计模式及Internet交互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下一代地震交互成像软件中的交互电影、交互聚焦和交互解构概念 ,讨论了计算机集群地震交互成像软件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地震道管理程序、并行计算引擎、图形显示管理程序、运行监控与参数数据库管理程序 ,以及基于窗口的交互用户界面。探讨了有关Observer设计模式和Strategy设计模式的应用 ,以及如何在Internet环境下实现地震成像计算(本文来源于《勘探地球物理进展》期刊2002年04期)

交互地震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震事件中由地震观测仪器所记录的波形数据不但是研究地震学的主要依据,而且是事件本身特点及相关信息的来源。地震波形数据蕴含着很多事件特征信息,可从波形数据中提取波形信号的时域、频域特征,根据所提取的特征,能迅速准确地识别出震源类型,为地震应急、防震救灾、国防建设等决策提供主要科学依据。各国不同机构对构建地震数据处理系统付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际应用时仍然有很大改进空间。尤其是在用于震源类型识别的地震波形特征交互提取方面,如何通过波形交互操作迅速提取波形时域和频域特征,是构建本系统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为此,本系统设计与实现可极大简化人们在研究地震学中的波形分析任务。本文全面论述了基于特征分析的地震信号交互处理系统特征提取平台设计原则与开发过程。在对地震或爆炸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取了可识别天然地震或人工爆炸事件特征与波形特征,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地震信号交互处理系统,用于天然地震与人工爆炸特征交互提取,详细分析了波形显示方式,研究和实现了波形特征提取算法,填补了地震与爆炸波形特征提取方面软件缺陷与不足。该平台不仅是特征提取技术应用于震源类型识别领域的地震数据处理环节的体现,而且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更加高效多样化的特征交互提取平台,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对地震信号处理软件系统的研究背景和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地震信号处理软件系统的特点,考虑到现有波形处理软件功能和操作方面的不足,研制了地震信号交互处理系统,该系统是一个从地震事件波形观测记录中交互提取波形时域、频域及时频特征的软件系统:主要功能由地震事件与波形数据的管理,地震波形交互显示,波形时域特征交互测量以及频域、时频特征交互提取等模块组成。系统完成了地震事件波形数据文件解析,读取文件事件信息、观测设备信息与波形数据,绘制交互显示的地震波形图,实现了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炸波形对比查视功能。为维护更新地震事件基础数据和波形数据,设计完成了事件目录管理与波形数据管理模块。(2)研究和分析了地震波形所蕴含的特征信息,主要由时域特征、频域特征和时频特征等信息组成。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波形特征交互测量功能,使用户可根据经验选择合适的波段,交互提取波形得到时域特征。同时主要提取了P波初动方向、Apl/Asm、Apm/Asm和Tme,还交互提取了波形复杂度特征、波形的综合比值特征、波形自相关系数特征,交互选取波段以计算波形互相关系数特征和波形能量比特征等,本文分析和实现了上述特征的提取算法。(3)系统实现了波形频域特征交互提取功能模块,通过界面交互操作可计算有关频域特征量,并在通过交互选择P波波群和S波波群的基础上分析和实现了波形的谱比值特征提取算法。同时,为了对数字信号作频域分析,须将时域序列转换成等效频域表示,系统通过时频变换模块进行了从时域波形到频域波形的变换,采用线性调频变换、小波变换和希尔伯特-黄变换进行时频转换功能的实现。这些交互操作提取的波形特征,充分发挥和利用系统使用者的个人经验,有效摒弃自动运算不易发现的异常与错误波形记录数据,为震源类型识别提供了更稳健可靠的波形特征数据。最后,本文论述了系统各功能模块详细测试结果及对可能出错情况所采取的容错设计,给出了内在功能逻辑过时后怎样进行及时合理的更新对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互地震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1].徐金荣,王有学,熊彬,蒋婵君,乃振龙.基于IASP91地球模型的天然地震人机交互数据处理系统[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7

[2].赵晨杰.基于特征分析的地震信号交互处理系统研究与实现[D].广西师范大学.2016

[3].任敏.地震数据交互处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

[4].刘丽,董一兵,刘淑聪,孙守才,常亮.河北测震台网地震交互处理系统定位结果的比较研究[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2

[5].樊计昌,刘明军,海燕.叁维Q值层析成像人机交互软件及其在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

[6].王秀闽,刘洪,刘永江,宋亮,孟小红.地震数据处理系统中交互作业编辑与运行[C].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2008

[7].王秀闽,刘洪,刘永江,宋亮,孟小红.地震数据处理系统中交互作业编辑与运行[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

[8].刘丽,毛国良,季爱东,赵英萍,李津津.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交互处理系统的定位稳定性探讨[J].华北地震科学.2007

[9].缪发军,徐戈,杨彩霞.对人机交互地震波形分析处理软件Nedisa功能的完善[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4

[10].王宏琳.计算机集群地震交互成像软件技术——概念、系统结构、设计模式及Internet交互处理[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2

标签:;  ;  ;  

交互地震处理论文-徐金荣,王有学,熊彬,蒋婵君,乃振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