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琴:二孩家庭中老大的心理健康问题探析论文

刘鹏琴:二孩家庭中老大的心理健康问题探析论文

【摘要】自二孩政策开放以来,我国的二孩家庭逐渐增多。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二孩家庭中由于老大的心理健康问题所引起的一系列震惊人心的消息:威胁父母、自残、殴打弟妹等等。在目前的研究中,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关注较多,但专门研究二孩家庭中老大心理健康的文献很少。因此,聚焦二孩家庭中老大的心理健康问题(同胞竞争障碍、退行行为、嫉妒等)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心理学层面的原因(出生次序、不安全的依恋关系、观点采择能力弱等)做出探析,希望能为广大研究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二孩家庭 大孩 心理健康

一、我国的人口政策转变

20世纪70年代,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社会经济压力加重、资源紧缺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1982年,为应对这一系列问题,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短短30年,这一政策使我国的人口结构出现了重大转折,老龄化程度加重,人口政策亟待转向。2015年,为应对人口比例严重失衡、人口红利消失、出生性别比例失调等问题,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开放二孩政策。

二、二孩家庭中老大的心理问题

二孩政策的出台,对很多家庭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养育二孩不仅可以让孩子学会分享和关爱他人,也能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和交际能力。但不少父母却对生二孩犹豫不决,除了经济压力、住房问题、教育担忧等问题外,如何处理好老大和老二的相处问题,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新闻媒体经常会报道一些“你敢再生一个,我就去死”“你生下来我就离家出走”“老大趁父母不在殴打妹妹”“老大用502糊自己的眼睛”等新闻。这一连串震惊的消息,使我们警醒,二孩家庭中老大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大孩的心理健康维护迫在眉睫。二孩家庭中,大孩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同胞竞争障碍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很多家庭顶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经济成本仍然决定要生二孩,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份亲密的同胞关系。同胞关系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社会关系形成、行为态度等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种独特的人际关系,在人的一生中持续时间很长。但同时,二孩家庭的增多,也让“同胞竞争障碍”这个名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了相关新闻媒体报道的高频词汇。在国际疾病分类(ICD)中,这个问题被列入儿童情绪障碍项,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中,表现为儿童对弟弟妹妹的怨恨情绪或竞争行为。例如,与弟弟妹妹争夺父母的疼爱和陪伴,对弟弟妹妹表现出故意破坏资源或攻击性行为。多数儿童都会出现这种情况,但如果程度异乎寻常,就会被认为是病理性的。

(2)退行行为

3.自我中心

奥利司他对比二甲双胍降低超体质量或肥胖患者体质量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 刘永健等(5):690

(3)嫉妒

二孩家庭中,很多家长都会反映这样一个问题,老二出生后,老大突然变“小”了。原本可以自己单独睡觉的非要与爸妈一起睡;原本已经可以独立使用筷子吃饭的,非要用勺子或者干脆用手抓着吃;甚至出现了早就没有的尿床、乱尿行为。这是一种很常见的退行行为,退行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使用之前已经学会的、熟练了的应对方法和适应技巧,而是采用早期生活中的某种行为方式来应对,以此降低自己的焦虑,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在二孩家庭中,弟弟妹妹的到来,对大孩造成了一定影响,孩子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来争取自己的资源,博得更多的关注和爱护。

嫉妒是指当别人胜过自己时而产生的忌恨心理。嫉妒是一种十分自然的反应。著名心理学家Alfred Adler曾提出,家庭矛盾的发生,有时只是因为家庭中多了一个新生儿。2014年,美国权威杂志《双亲》中有研究提出,老大嫉妒新生弟弟妹妹,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必定会发生的。当家人对弟弟妹妹关注过多时,大孩就会把自己不受关注的责任推到弟妹身上,嫉妒弟妹拥有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所以,在二孩家庭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老大霸占妈妈的怀抱,不让妈妈抱弟弟妹妹;老大不让妈妈给弟弟妹妹喂奶,等等。

在亲子关系中,儿童的依恋类型与儿童感知弟妹的能力有密切的联系。美国心理学家艾斯沃斯将依恋划分为安全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后两者统称为不安全型依恋。安全性依恋儿童能主动与他人分享,问题行为较少,有很强的探索欲望。在人际交往中比较自信,对他人的态度是信任的,有更完整的自我结构和更高的自我价值。不安全型依恋儿童不能主动与他人分享,问题行为较多,对他们不信任,焦虑程度和回避程度都很高。有研究显示,年幼儿童与其他人包括弟妹的关系会受到年幼儿童与父母的依恋关系的影响。

三、大孩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

1.出生次序

依恋本质上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个体与特定对象(一般与养育者)之间建立的一种情感联结。这种关系是依附性的、积极的、充满人情味儿的。个体会在焦虑或遇到困难、危险时寻求依恋对象的安慰和心理支持,可以说,依恋对象为个体提供了一个安全基地。依恋对象不仅可以为个体提供安全感,缓解个体的压力和焦虑,还能使个体充满自信,以应对外界各种变化和活动。依恋需要的满足对个体的生存、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其日后的情绪情感正常化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孤儿院儿童的研究表明,儿童依恋得不到满足会导致儿童情绪情感畸形发展,如冷漠,不能与他人建立亲密情感关系,或导致另一个极端,如过分贪求他人的情感关注等各种适应不良问题。

儿童早期是自我中心化的,他们是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而不是客观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个体在行为和观念上完全以自己为主。主要特点是:做事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根据自己的经验认识解决问题,人际关系不和谐,自我观念欠成熟。对于外界事物的利弊,他们会根据自身的直接感受做出情绪反应,而不会进行理性思考。因此,当他们感受到自己爱被分割甚至是剥夺时,会产生强烈的不满、嫉妒情绪,从而做出强烈的情绪反应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资源,使自己处于优越者的地位。所以,当儿童产生嫉妒情绪时,我们要知道这是一种自然的、正常的情绪。尽管儿童嫉妒情绪是正常的,但如果嫉妒情绪过多、嫉妒情绪被压抑、被忽视,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至内化为孩子人格的一部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长此以往,不仅危害到儿童的身心健康,还可能演化为对他人的攻击、怨恨。

出生次序,俗称“排行”,是指孩子在家庭中出生的先后顺序。阿德勒的研究认为,由于孩子的出生次序不同,父母对其的抚育方式以及孩子在家中的地位也不同,出生次序不同的孩子在需要及对需要的满足不同,从而就会形成不同的人格和生活方式。儿童具有很强的“向上意志”,每个人都想独占父母的爱,都想在与兄弟姐妹的相处中占得优势地位。贝勒发现,长子比其他孩子更加依赖自己的父母。一般情况下,父母会将把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排行最小的孩子身上,因为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不够成熟,需要得到更多的照顾。对于二孩家庭中的大孩而言,如果他们因为弟弟妹妹的到来而被忽视、被冷落,从而产生愤怒、嫉妒的情绪,父母要接受这种情绪,不能责骂怪罪他,要给大孩更多的关爱,让他知道爸爸妈妈还是爱他的。让他们参与到照顾弟弟妹妹中来,培养他的爱心和责任感。

汇总专家问卷调查结果,得出不同评价等级临界值所对应的TCS值;结合TCCI的发展规律,确定不同分值对应的横向裂缝状况指数值,得出不同评价等级临界值所对应的TCS值,采用统计软件对TCCI值及对应的分值进行拟合,其相关系数达到0.9945,具有很高的拟合精度,满足要求。具体的拟合结果如下所示:

环境、气氛、心理状态、身体状态等也影响与老人交流的质量。室温是否合适、环境是否安静和私密、交流气氛如何、座椅是否舒适、谈话的角度、交谈的角度、内容时间是否充裕等,要优先注意。

2.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4.观点采择能力较弱

在这种供电方式下,信号源支持交流输入,通过小容量UPS为信号源供电。 在市电停电情况下,UPS所带蓄电池为信号源供电。如图2所示。

儿童观点采择是儿童社会认知能力发展的一个方面。同一事件或物体对于不同的个体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这种认知能力是随着儿童发展不断变化的。

塞尔曼1980年提出,3岁之后儿童基本具有观点采择能力,儿童由能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分属不同主体但还不能对此具体区分,逐渐发展到能试着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视角上思考问题。对于审视自己和他人以及两者之间关系能采用客观的态度和方式。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是渐进发展的,是在丰富多彩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是儿童个性社会化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也是让儿童“去中心化”的发展,皮亚杰称这个过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对于二孩家庭中三岁以上的大孩儿童,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观点采择能力,父母要利用他们的这种能力,鼓励他们对弟弟妹妹的处境和爸爸妈妈的心情进行换位思考,提高他们的观点采择能力,从而减少矛盾的发生。

2.2 疼痛护理查检表使用方法 疼痛质控组成员分别于2017年1月和7月,应用查检表对全院40个临床科室进行疼痛专项质量检查。质控小组每个科室随机抽取5例患者进行疼痛筛查,同时随机抽取科室2例疼痛患者,按照查检表要素进行逐项检查,计算科室疼痛筛查的正确率和疼痛评估的符合率,以及患者健康教育内容知晓率、疼痛随访率。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M].傅统先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

[3]叶奕乾.现代人格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4]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

[5]爱泼斯坦.嫉妒[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6]海灵格.爱的序列[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7]Piaget.J.Play.Dream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M].New York:Norton,1962.

[8]周念丽,乔环环.“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家庭第一个孩子面临的心理挑战[J].中国计划生育学,2014,(8).

标签:;  ;  ;  ;  ;  ;  ;  ;  ;  ;  ;  

刘鹏琴:二孩家庭中老大的心理健康问题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