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珠: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探析论文

周明珠: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探析论文

摘 要:《哥达纲领批判》是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文献,包含马克思多年研究形成的分配理论。在这部经典著作中,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主义“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公平的”分配、“分配决定论”的分配思想,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理论。重温这部著作,认真领会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分配原则,对完善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分配思想

一、马克思撰写《哥达纲领批判》的背景

19世纪60年代,德国民主运动和工人运动的重新高涨,各种工人团体和组织纷纷成立,其中有两个主要的工人政党,一个是1863年在莱比锡成立的全德工人联合会(拉萨尔派),另一个是1869年在爱森纳赫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前者深受拉萨尔主义的影响,反对暴力革命,充斥着机会主义思想,在工人中逐渐失去威信。后者坚持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主张同普鲁士专制制度作斗争,与第一国际保持密切联系,经常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革命理论和斗争策略上的指导和帮助,也赢得越来越多的工人追随。爱森纳赫派实力的不断壮大引起了俾斯麦政府的恐慌,遂俾斯麦政府镇压爱森纳赫派,导致爱森纳赫派的组织遭到破坏。

随着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和187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两派工人在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中合作的必要性日益显露。在这种背景下,爱森纳赫派多次向拉萨尔派提议合作,但均遭到坚持宗派立场的拉萨尔派领导人的拒绝。后来,拉萨尔派迫于内外压力主动向社会民主工党提出合并。1875年2月14日和15日,两派在哥达就合并一事召开预备会议,草拟《德国工人党纲领》(《哥达纲领》)作为合并纲领,后于同年3月7日在两派各自的机关报上公开发表。此纲领充满了拉萨尔主义的观点,与爱森纳赫派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纲领》相比是一个明显的退步,这表明爱森纳赫派威?李卜克内西等人为了实现两派合并作了无原则的妥协,这也使得马克思和恩格斯极为愤怒。同时这一纲领草案也受到了爱森纳赫派其他代表如倍倍尔和威?白拉克等人的反对,他们希望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支持与帮助。

恩格斯在1875年3月18日至28日给倍倍尔写了一封长信,信中深入剖析纲领草案中的错误,并严厉批评爱森纳赫派个别领导人尤其是李卜克内西为了合并而丧失原则的错误做法。马克思在1875年4月底至5月初撰写了《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对纲领草案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批判。同年5月5日,马克思写信给白拉克,就合并一事表明了他和恩格斯的态度,信中指出合并纲领是一个“极其糟糕的、会使党精神堕落的纲领”,[1](P426)并嘱咐白拉克将合并纲领的批判性批注转交给爱森纳赫派其他领导人传阅。后来,将马克思的《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和他写给白拉克的信统称为《哥达纲领批判》。

二、马克思对《哥达纲领》中分配思想的批判

《哥达纲领批判》内容十分丰富,马克思在批判《哥达纲领》中错误的分配观点时,也阐述了他多年研究形成的科学分配理论。因该篇著作是对刚刚通过的纲领草案的批判或提出的意见,因此马克思采取了论战的形式批判拉萨尔派分配思想的错误观点。

从滚镀前(见图3a)与滚镀后不同放大倍数(见图3b和图3c)的显微形貌照片可以看出,基体表面原有的结构缺陷被镀银层覆盖,沟壑和凹坑被填充,整体较光滑。

(一)对“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1](P428)的批判

《哥达纲领》的第一条就指出:“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而因为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中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所以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1](P428)马克思通过层层剖析驳斥了这条纲领所表达的观点,即在未来社会制度下工人可以获得“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

早期中立评估制度是在美国特定的时代背景和诉讼体制下产生的,照搬移植并不一定可取,但是,通过对民事审前程序在定位、主体、价值和效力上的改造,以发挥其二元性价值(即诉讼准备和纠纷解决的双重价值)则对我国的民事审前程序改革极具借鉴意义。

拉萨尔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分配上,把分配看成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本质。普鲁士政府为笼络工人,实行了提高工人福利待遇的政策。因此,拉萨尔幻想依赖国家的帮助实现共产主义,号召工人放弃夺取政权的愿望。拉萨尔总是把从马克思那里抄来的正确的理论同他错误的论述混在一起,实质却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写给卡尔?考茨基的信中提到,拉萨尔“同品质和他相近的俾斯麦勾结在一起,如果他不是侥幸恰好在那时被打死,那就一定会在实际上背叛运动”。[3](P59)

马克思在文章中阐述了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原则,即在进行六项扣除之后,余下部分进入个人消费的分配。至于如何分配,马克思提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应划分为两个阶段的分配原则,一是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二是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正常用户行为和恶意用户行为交易序列存在明显差别。基于上述特征分析,提出了基于交易序列的潜在业务欺诈智能预警模型,具体思路如下:

最后,马克思指出,两个错误的前提得出的结论也必然是错误的。《哥达纲领》所要表达的劳动所得将会不折不扣的属于一切社会成员的观点,既没有现实依据也没有理论支撑,且纲领没有对“劳动所得”做出明确的规定。由此可见,“劳动所得”是拉萨尔主义提出的模糊概念。拉萨尔派对资本主义“有折有扣”的分配表示不满,但其不讲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问题,不谈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空谈“劳动”和“社会”,这是不可原谅的。

(二)对“公平的”分配的批判

《哥达纲领》指出:“劳动解放要求把劳动资料提高为社会的公共财产,要求集体调节总劳动并公平分配劳动所得。”[1](P431)拉萨尔机会主义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摒弃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而专注于分配问题,本末倒置,出现根本性的错误。

马克思在批判《哥达纲领》中“分配决定论”的观点时,明确指出了生产决定分配的原理。因此,面对我国当前纷繁复杂的分配问题,我们既不能局限于分配本身而谈分配,也不能只重视生产而不谈分配,要辩证把握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其次,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劳动资料如土地、矿产、厂房、资金等都归不劳动的地主和资本家所有,而工人唯一的出路就是廉价的出卖劳动力,所以在分配物质财富时,按照地主获得地租,资本家获得利润,劳动者获得工资的方式进行分配,而资本家宣扬这种分配方式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是公平的。马克思也说过“既然生产的要素是这样分配的,那么自然就产生出现在这样的消费资料的分配”。[1](P436)马克思并非在为资本主义辩护,而是强调“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的性质。”[1](P436)如果劳动者占有着生产资料,那么肯定会产生出一个与现在不同的消费资料的分配。所以,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而拉萨尔派绝口不谈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问题,只是提出“公平”“平等”的要求,无疑是打着实现所谓公平分配的幌子掩盖资本主义的剥削罢了。

最后,马克思指出,分配公平与否,每个主体由于立场不同、利益诉求不同,因而对分配公平的判断是有差别的。由于劳动者之间的智力和体能是有差别的,所以按照劳动的时间或强度来计量劳动也是不平等的。因此,在用“同一尺度”计量人的劳动时,应从一个角度、一个特定的方面来考察。在当时的社会中,寻找这样一个“同一尺度”或者用大量的“同一尺度”去计量劳动者的劳动,从而实现“公平的”分配,是困难的,又是不现实的。《哥达纲领》大肆宣扬“平等的权利”,“公平的分配”,其真实意图在于用大而空的华丽辞藻欺骗工人阶级政党,麻痹工人阶级政党革命的神经。

证明 “⟹”:若F∈CIrr(X)且F⊆A,F∩(X\A)=Ø,由A为CSI-闭,X\A为CSI-开,于是Fδ∩(X\A)=Ø,从而Fδ⊆A。

(三)对“分配决定论”的批判

在拉萨尔主义看来,资本主义制度是优越的,而存在的问题在于分配,所以无需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只需要将分配制度改良一下,使工人“公平的”分配“劳动所得”,从而工人阶级摆脱贫困,实现所谓的共产主义。拉萨尔主义的这种观点目的在于为其“分配决定论”的机会主义路线提供理论依据。马克思指出,如果不解决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问题,只在分配问题上打转转,工人阶级就无法摆脱贫困,也无法实现共产主义。

首先,马克思否定“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的观点,他认为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源泉,在自然界里诸如土地、矿山、水源等自然资源也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源泉,并且如果没有这些物质条件,只有劳动本身,那就什么财富都创造不了。但当一个人拥有这样的条件时,即劳动者一开始就能“把自然界当成属于他的东西来处置”,[1](P433)那么可以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这一条件涉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问题,拉萨尔派故意避开这个问题来谈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当然,这是资产阶级所喜欢的,因为生产资料总是被他们所占有。诚然,拉萨尔派意在掩盖资本主义剥削的事实,企图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革命,竟然编造了这样一个经不得推敲的纲领“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

三、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构想

首先,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在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分配产品的最好尺度是劳动。“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领回来”。[1](P434)这体现了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无产阶级的要求,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里地主和资本家以及其他剥削阶级不劳而获的分配制度。

从花馍的制作工艺及流程来看,花馍制作需要复杂的工序,长期以来,闻喜花馍都是由当地妇女亲手一个一个捏出来的,各种捏形都没有教材可以参照,每逢有人家中办事,都是全村妇女集体到一家来蒸馍,这样主要由人来操作造成花馍的规模化生产很有难度,机器花生产有难度,而要想获得经济利益,必须要扩大生产规模,闻喜花馍的制作非常讲究。这就面临了一个特别实际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处理好花馍的生产数量和口感质量的关系,这个也是在确定市场定位时,需要考虑的,是侧重花馍的食用性还是它的观赏性,这个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该公司设计时,计划联合控制室9个,就地控制室3个,各控制系统网络相对独立,不同的控制系统之间采用RS-458通信协议,该情况下的工业控制系统只有控制网和管理网。

(一)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原则

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总产品要进行六项扣除用以满足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第一,用来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第二,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在把这部分进行个人分配之前,还得从里面扣除:第一,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第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总之,就是现在属于所谓官办济贫事业的部分。”[1](P433)马克思指出,社会总产品经过六项扣除后才能对各个生产者进行消费资料的分配,而非《哥达纲领》主张的获得“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随即,马克思又指出“扣除”是为了维持社会经济活动持续正常运转的需要,而“扣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即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二)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分配原则

其次,《哥达纲领》中所述,工人可以获得“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的另一个前提是“因为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中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表明任何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里和通过社会才可能实现。马克思指出,“有益的”劳动即能产生预期效果的劳动,在原始社会时期,处于自然状态、还未进入社会状态时,从猿变成人的野蛮人用石头捕猎野兽,这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可这一“有益的”劳动并未发生在社会状态下,所以,“有益的”劳动既可存在社会里也可存在社会状态之外。另外,无益的、甚至有损公益的劳动也离不开社会,有些损人利己的劳动也只有在社会里才能成为一种职业,因此,这一前提也是错的。

马克思在批判《哥达纲领》中分配思想的错误观点时,也阐明了关于未来社会的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原则是进步的——等量劳动换取等量的消费资料,但也存在缺陷。马克思指出,劳动对于不同的劳动者来说是不平等的。人出生时的自然禀赋不同,每个人生来智力水平和体能是有差别的,那么在同一时间内,智力高的或体能好的人要比智力低或体能差的人提供的劳动多,因此换取的劳动资料就多;又或者一个劳动者的子女多,另一个劳动者的子女少,两个劳动者在分配相等份额的劳动资料下,一个人事实上所得到的劳动资料没有另一个的多。按劳分配存在的弊端是由于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刚刚从资产阶级的台胞里脱离出来,各方面还带有资产阶级母体的痕迹的缘故,“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的发展”。[1](P435)因此,若要消灭分配事实上的不平等,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将人类社会推进到更高的发展阶段。

其次,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原则。按劳分配原则在共产主义社会不发达阶段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按劳分配存在分配事实上不平等的缺陷,所以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按需分配是最理想的分配制度。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呢?即如马克思所述要满足三个客观条件,第一,压迫性的社会分工消失;第二,劳动不再是人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第一需要;第三,每个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满足以上三个客观条件,人们才不再按照等量劳动换取等量消费资料的原则进行分配,而是按照每个人的主体需要来分配,虽然人的劳动能力存在差别,但只要各尽所能就能得到满足自身物质和文化需要的消费资料。这是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分配原则,也是人类社会的奋斗目标。

我国现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与马克思构想的按劳分配原则有所差异,这是因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马克思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但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未来社会分配原则作出的构想,在现在看来仍闪烁着科学真理的光芒,并且在如何正确处理生产和分配的关系、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增强劳动者获得感等问题上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启示。

四、马克思分配思想的现实启示

观察组38例中,治愈25例,显效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37%;对照组38例中,治愈13例,显效1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8.9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对课文整体讲解时,许多教师要求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其实这是大可不必的,大声朗读并不会使学生对课文整体有更多的理解,相反还可能引起其它问题。比如,学生甲的声音太慢,没人能听清楚,而学生乙的发音有错误却没人能听明白,这样的朗读活动,浪费了大量时间。我们可以在整体讲解之前,用录音材料来替代朗读,在听了一两遍录音之后,让学生做几个课文理解方面的问题(选择性练习),以检查学生在细节分析之前对课文的一般理解。大声的朗读可以在课文学习之后,选出课文的一个片段来朗读,因为这时候学生已经对课文材料有较好的理解了。

(一)辩证地把握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首先,针对纲领鼓吹“公平的”分配观点,马克思“顺便提一句”,把“提高为”改成“变为”,正确的语句是“把劳动资料变为社会的公共财产”。[1](P431)两个词语的变化,实质却是两条路线的根本性不同。“变为”意指通过革命手段把地主资本家占有的劳动资料变为劳动人民占有的生产资料。而“提高”的政治含义指拉萨尔主义意在宣扬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的前提下,通过改良的办法实现劳动人民劳动资料的占有,妄图在不打碎资本主义国家机器的前提下,实现社会主义,把私有制提高为公有制,与《哥达纲领》后部分内容中德国工人党要依赖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以此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思想如出一辙。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国家为了改变物质匮乏的面貌,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加快经济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如今财富的大蛋糕已经产出,但蛋糕的分配却面临难题。对此,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当前国家的发展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经济发展仍比较落后,现阶段仍需重点发展经济;还有人认为,当前收入差距明显拉大,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应该把分配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面对社会上的这两种态度,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生产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积累财富,而是更应该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由人民共享,同时还要认识到只有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分配才会更加公平。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坚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在抓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力求改变我国的生产和供给结构现状,以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分配关系处理得当,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获得感,从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反过来促进经济发展。因此,要辩证地把握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切不可把两者割裂开来。

(二)保证公有制主体地位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阐明了消费资料的分配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分配是依赖于生产方式的。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分配公平的基本前提和根本途径,保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十分关键。

现阶段,由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且不平衡不充分,同时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劳动差别还存在,因此,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近年来,社会上有关非公有制经济将会取代公有制经济的言论不绝于耳,这些言论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波动。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期间强调“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特别强调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回应了社会的重大关切。

保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把国民经济的命脉紧紧地抓在国家和人民的手中,实现人民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地位,有利于控制国有经济的命脉,避免个人垄断国有资产谋取巨大的私人利益,从而造成贫富差距的扩大。同时,国家可以凭借公有制经济强大的经济力量,调节国民收入分配,使其更加公平。所以,促进分配公平,解决分配问题,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三)以共享发展增强劳动者获得感

由于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劳动差别还存在,按劳分配在人们的消费资料分配中也存在差异,这种因劳动能力引起的差异尚在合理的范围内,劳动者能够在心理上接受这种不太大的差异。但是,如果按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参与分配,那么拥有这些生产要素的人的收入必定比没有这些生产要素的人多,而这种差异引起的收入落差将是民众难以接受的。所以,要使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就应该重视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提高,让群众在共建共享的发展中拥有更多获得感。

首先,提升落后地区劳动者和低收入者的科技文化水平,注重对他们进行劳动技能的培养,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素质,从而缩小收入的差距,这样可以缓解因劳动能力差别而导致分配不均的问题。其次,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度增加劳动报酬在总收入中的比例,使国民收入更多地分给劳动人民。最后,完善落后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发展成果更多地向群众倾斜,使社会资源更多地向不发达地区投入。让劳动者在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平等的发展权利,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享有更多的发展成果。

总之,重温马克思这一经典著作,不禁感叹马克思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原则性和使命感。新形势下,认真研读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的分配思想,对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哥达纲领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裴晓军.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研究读本[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5]李明桂.《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公平分配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17.

[6]屈胜喜,刘博识.《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公平思想及当代启示[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2,(4):12-14.

ToInterpretMarx’sDistributionIdeologyinCritiqueoftheGothaProgramme

ZHOU Ming-zhu,LI Zhi-can

(SchoolofMarxism,Lanzhou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Lanzhou730020,China)

Abstract:The critique of Gotha program is an important document of scientific socialism,which contains the distribution theory formed by Marx for many years.In this classic work,Marx criticized the distribution ideas of“absolute labor income”,“fair”distribution,and“distribution determinism”of Rassalism,and elaborated the distribution theory of communist society.At present,reliving this book and earnestly understanding the distribution principle of Marx on the future society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perfect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of our country at present.

Keywords:Marx;Critique of the Gotha Programme;distribution ideology

中图分类号:A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80X(2019)08-0041-04

收稿日期:2019-03-27

作者简介:周明珠(1993—),女,河南开封人,兰州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

(责任编辑:周 淳)

标签:;  ;  ;  ;  ;  ;  ;  ;  ;  ;  ;  ;  ;  ;  

周明珠: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