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下经济治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经济,地下,税收,收入分配,互联网,税制,微观。
地下经济治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兴,景维民[1](2017)在《全球视角的地下经济:比较及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国内外理论界对地下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量估测领域,对地下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缺少结合不同国家或地区地下经济发展背景的细致考察。文章从比较的视角出发,试图以全球治理的宏观视角研究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地下经济发展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规律进行初步总结。国际比较的视角提供了一个参照系,通过此项研究可以加深对我国地下经济问题的理解。(本文来源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期刊2017年01期)
王永兴,景维民[2](2016)在《中国地下经济治理的应用政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经济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从应用层面上看,这一研究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政策空间集合来帮助政策制定者有效应对地下经济的挑战。文章系统地讨论了中国经济转型条件下地下经济治理的多种路径,并对其可能达到的效果以及约束条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本文来源于《经济与管理》期刊2016年05期)
李建芳,高艳荣[3](2015)在《我国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趋势及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地下经济规模测度方面,现金比率法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方法。我国由于现金交易量庞大,该方法更具有适用性。本文对我国1999年-2014年地下经济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地下经济规模自2008年以来出现较明显起伏变化;由地下经济所导致的税收流失比率呈下降趋势,但绝对规模值仍较大,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鉴于此,提出应加强廉政建设、推进结构性减税、打击逃税行为、促进公开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企业经济》期刊2015年10期)
李艳菊[4](2015)在《规制当前市场竞争秩序必须治理互联网地下经济》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互联网地下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互联网地下经济造成的不正当竞争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构成严峻挑战。经过对互联网地下经济的内涵和外延的深入拓展和分析,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都说明互联网地下经济已成为滋生不正当竞争的温床。必须从战略视角、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与完善、探索管制新模式及加强创新等四个层面加强对互联网地下经济的监管,从而完善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本文来源于《理论探讨》期刊2015年02期)
朱敏[5](2013)在《地下经济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及治理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理论研究和国际经验均表明,绝大部分地下经济都会破坏公平竞争规则、加剧分配不公、污染社会风气、导致资源浪费和税收流失,对经济社会和收入分配的影响都是负面的;但也有部分地下经济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有利于促进公平分配,实现帕累托改进。因此,对地下经济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时报》期刊2013-08-14)
李会欣[6](2011)在《地下经济的危害及治理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加强和完善税制、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强法制建设、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完善现有统计制度和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对做好地下经济的管理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11年18期)
王永兴[7](2009)在《转型期中国地下经济的评估与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经济是处于国家正式统计和监管以外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称,随着我国经济转型进程的不断推进,地下经济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潜在力量,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实践的发展对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地下经济自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隐蔽性特征,这一问题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引起政界和学界的足够重视,进而导致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均严重落后于实践发展的需要。因此,对地下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既是加强我国在这一领域学术研究水平的需要,也是指导和提高地下经济治理能力的客观要求。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总结。以此为基础,作者对我国地下经济的形成机制、实际规模、区域分布、实际影响及其治理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初步构建并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地下经济研究体系。首先,本文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顺序对地下经济的生成机制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具体而言,本文首先从税负、制度真空、全球化、虚拟化、腐败等方面讨论了地下经济产生的一般原因;同时本文通过价格双轨制、国企改革、组织结构、非正规就业、房地产市场等五个方面对我国地下经济产生的特殊原因进行了分析。此外,本文对地下经济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初步探索,指出研究地下经济理论的一个中短期目标就是尽可能挖掘不同经济理论流派相关理论工具对地下经济现象的解释能力,从而为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地下经济理论奠定基础。其次,本文使用一般现金比率模型、收支差异模型、实物投入模型和多指标多因素模型对我国改革开放叁十年的总体地下经济规模变化情况进行了实证估测,形成了对我国地下经济发展情况的直观量化认识。在估测过程中作者着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不同模型的假设条件、局限性、在我国的适用性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通过必要的修正提高了模型的解释能力。再次,本文全面考察了地下经济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作者指出地下经济对政策制定、社会结构、市场机制、经济安全、社会福利等方面均会产生不利影响。与此同时,本文也就地下经济的部分有益影响进行了初步探索,这一认识有助于更全面的理解地下经济的性质。此外,本文还对地下经济发展的区域与国际发展情况进行了初步探索。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大国而言至关重要,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区域研究忽略地下经济问题的局限。通过对其它国家地下经济的考察,提高了对地下经济复杂性的认识,为治理地下经济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国内外理论界对如何治理地下经济尚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探索的问题,本文尝试把地下经济的治理统一纳入到一个新的协调机制理论框架进行探讨,为治理我国地下经济问题提供了一些新的恩路。(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期刊2009-04-01)
[8](2006)在《我国地下经济存在的危害与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全球地下经济规模高达1.5万亿美元。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我国也出现了地下经济,个别地区还很严重。为此,李连仲、刘新民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 严重危害(本文来源于《民营经济报》期刊2006-08-11)
金瑛,李维新[9](2005)在《治理“地下经济”的税收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经济”是一种不正常的经济现象,其与税收的关系密切,它的存在会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加大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等税收方面的负面影响,采取进一步完善现行税制,消除税制设计中的漏洞,对公民进行素质教育,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等税收机制,治理“地下经济”是我们应有的选择。(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05年11期)
王赛芝[10](2005)在《中小企业地下经济活动的影响及其治理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经济被国际社会公认为"经济黑洞",这是一种国民经济中未向政府申报登记,经济成分脱离政府法律法规约束,且不向政府纳税的经济成分。地下经济在二战期间就引起了西方一些经济学家的关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他们的研究注重对地下经济本身的解释及全国性的规范治理的思考。而本文以温州为例,拟从对中小企业的地下经济活动的影响出发,对其治理对策等作一些探讨。一、中小企业地下经济活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金融经济》期刊2005年20期)
地下经济治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下经济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从应用层面上看,这一研究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政策空间集合来帮助政策制定者有效应对地下经济的挑战。文章系统地讨论了中国经济转型条件下地下经济治理的多种路径,并对其可能达到的效果以及约束条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下经济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1].王永兴,景维民.全球视角的地下经济:比较及治理[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7
[2].王永兴,景维民.中国地下经济治理的应用政策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6
[3].李建芳,高艳荣.我国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趋势及治理[J].企业经济.2015
[4].李艳菊.规制当前市场竞争秩序必须治理互联网地下经济[J].理论探讨.2015
[5].朱敏.地下经济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及治理对策[N].中国经济时报.2013
[6].李会欣.地下经济的危害及治理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
[7].王永兴.转型期中国地下经济的评估与治理[D].南开大学.2009
[8]..我国地下经济存在的危害与治理[N].民营经济报.2006
[9].金瑛,李维新.治理“地下经济”的税收机制分析[J].学术交流.2005
[10].王赛芝.中小企业地下经济活动的影响及其治理对策[J].金融经济.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