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感光元件盒,可沿着安装方向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中,包括:感光鼓,在轴向方向上延伸,在轴向方向上具有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驱动力接收构件,设置在所述感光鼓的第一末端,用于接收驱动力以驱动所述感光鼓旋转;框体,可支撑所述感光鼓和所述驱动力接收构件,所述框体具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保持部件,构造为容纳和保护所述驱动力接收构件所述保持部件安装至所述第一侧壁,所述保持部件在安装方向上具有上游侧端面和下游侧端面,所述上游侧端面和下游侧端面大致平齐。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保持部件在安装方向上下游端凸出量大于上游短凸出量,容易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断裂的问题。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感光元件盒,可沿着安装方向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中,包括:感光鼓,在轴向方向上延伸,在轴向方向上具有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驱动力接收构件,设置在所述感光鼓的第一末端,用于接收驱动力以驱动所述感光鼓旋转;框体,可支撑所述感光鼓和所述驱动力接收构件,所述框体具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保持部件,构造为容纳和保护所述驱动力接收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件安装至所述第一侧壁,所述保持部件在安装方向上具有上游侧端面和下游侧端面,所述上游侧端面和下游侧端面大致平齐。
设计方案
1.一种感光元件盒,可沿着安装方向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中,包括:
感光鼓,在轴向方向上延伸,在轴向方向上具有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
驱动力接收构件,设置在所述感光鼓的第一末端,用于接收驱动力以驱动所述感光鼓旋转;
框体,可支撑所述感光鼓和所述驱动力接收构件,所述框体具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
保持部件,构造为容纳和保护所述驱动力接收构件
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件安装至所述第一侧壁,所述保持部件在安装方向上具有上游侧端面和下游侧端面,所述上游侧端面和下游侧端面大致平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光元件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件包括有大致圆柱形的驱动力接收构件容纳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光元件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包括上框体和下框体,所述上框体安装有充电装置,所述下框体安装有感光鼓;所述保持部件安装至所述下框体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光元件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第二保持部件,所述第二保持部件安装至所述第二侧壁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光元件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件还包括有啮合部,构造为安装所述保持部件时与所述框体啮合。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图像形成装置中感光元件盒。
背景技术
处理盒是一种可拆卸地装入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中装置。处理盒一般构造为两种形式:一种为一体式,即显影盒与感光元件盒构成一个整体,彼此之间以不可拆卸地方式安装,一体地装入图像形成装置中;另一种为分体式,即显影盒与感光元件盒以可拆卸地连接,感光元件盒可单独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中或者单独从图像形成装置中取出。感光元件盒上通常包括有框体,框体可支撑感光鼓、充电装置,并且具有容纳显影盒的容纳部等结构。
现有技术中有一种感光元件盒有一种保持部件用于保护感光鼓驱动力接收构件,保持构件在安装方向上上游端和下游端的凸出量不一致,形成为上游端凸出量更小,下游端的凸出量更大,具有这种结构的保持构件容纳在粉盒运输发生碰撞时,下游端的凸出更容易受力发生断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感光元件盒,可沿着安装方向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中,包括:感光鼓,在轴向方向上延伸,在轴向方向上具有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驱动力接收构件,设置在所述感光鼓的第一末端,用于接收驱动力以驱动所述感光鼓旋转;框体,可支撑所述感光鼓和所述驱动力接收构件,所述框体具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
保持部件,构造为容纳和保护所述驱动力接收构件,所述保持部件安装至所述第一侧壁,所述保持部件在安装方向上具有上游侧端面和下游侧端面,所述上游侧端面和下游侧端面大致平齐。
所述保持部件包括有大致圆柱形的驱动力接收构件容纳部。
所述框体包括上框体和下框体,所述上框体安装有充电装置,所述下框体安装有感光鼓;所述保持部件安装至所述下框体中。
还包括有第二保持部件,所述第二保持部件安装至所述第二侧壁上。
所述保持部件还包括有啮合部,构造为安装所述保持部件时与所述框体啮合。
所述保持部件设置有圆柱形的中空部,用于容纳和支撑所述驱动力接收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感光元件盒。保持部件的凸出量在安装方向的前端和后端都一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保持部件在安装方向上下游端凸出量大于上游短凸出量,容易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断裂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感光元件盒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感光元件盒的左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感光元件盒中左保持构件的示意图
图4是是本实用新型感光元件盒中左保持构件的另一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感光元件盒的右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感光元件盒中右保持构件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感光元件盒中右保持构件的另一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感光元件盒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感光元件盒下框体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感光元件盒下框体的分解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感光元件盒下框体和左轴承装配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感光元件盒中左轴承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感光元件盒中右轴承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感光元件盒中右轴承的另一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感光元件盒中清洁辊电极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感光元件盒上框体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感光元件盒上框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感光元件盒清洁构件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感光元件盒中上、下框体的另一分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显影盒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而获得的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为了更方便和清楚地描述本实用新型感光元件盒中的位置关系,将感光鼓80的延伸方向限定为轴向方向,也可限定为左、右方向;平行于感光元件盒安装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垂直于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的第三方向限定为上、下方向,图1和图2所示的A方向为感光元件盒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安装方向。
本实用新型的感光元件盒1可以沿着安装方向A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中或者从图像形成装置中取出。如图1和图2所示,感光元件盒1包括框体,框体包括上框体20和下框体10。上框体20和下框体10能够沿着上、下方向上相互分离或啮合。下框体10的后端设置有容纳显影盒(未示出)的容纳部14,容纳部14构造为大致中空形状,下框体10的左侧设置有第一侧壁11、右侧设置有第二侧壁12,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在左、右方向彼此分离设置并构造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后壁13连接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后壁13上设置有迫推装置15和把手13a, 把手13a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后壁13的中间处,便于用户抓取感光元件盒。在本实施例中,迫推装置15优选地设置有两个,在左、右方向上分别设置在靠近第一侧壁11的一端和靠近第二侧壁12的一端,两迫推装置15可相对于把手13a对称设置;锁定装置16设置在第二侧壁12上,构造为可锁定安装在感光元件盒中显影盒(未示出),以使得显影盒不会从容纳部14中脱离。
图2为感光元件盒1的左侧示意视图,示出了感光元件盒第一侧壁11的结构。感光元件盒1的左侧为驱动侧,设置有驱动力接收构件31,构造为与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驱动力输送装置(未示出)啮合,以接收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驱动力;在感光元件盒的左侧还设置左保持构件30。左保持构件30包括有一个驱动力接收构件容纳部30c,形成为大致圆柱状,构造为接收和支撑驱动力接收构件31,驱动力接收构件31位于驱动力接收构件容纳部30c内,由于这种结构,当感光元件盒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 或者从图像形成装置中取出时,能够防止由于与其他构件碰撞引起连接件的损坏。 如图3所示,左保持构件30的左侧面包括有下游侧端面30a和上游侧端面30b,下游侧端面30a具有第一凸出量d1,上游侧端面30b具有第二凸出量d2,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凸出量d1等于第二凸出量d2,在轴向方向上,第一凸出量d1和第二凸出量d2大致等于大致圆柱状的驱动力接收构件容纳部30c的高度。当左保持构件30安装至第一侧壁11上时,形成为如图2所示的结构,安装至下框体10中的左保持构件30,其下游侧端面30a在轴向方向上凸出第一侧壁第一距离,上游侧端面30b凸出于第一侧壁第二距离,第一距离等于第二距离,所以下游侧端面30a与上游侧端面30b在轴向方向上大致平齐。左保持部件30的左侧面大致形成为平板状,成型工艺相对于现有技术更加简单,而且不会出现现有技术中下游侧端面凸出量小于上游侧端面凸出量,从而在运输过程中,因为上游侧端面更向左侧凸出,导致在运输过程中更容易与外部物质碰撞,而发生左保持部件断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左保持部件30还包括有及第一啮合部30e和第二啮合部30d。第一啮合部30e和第二啮合部30d的构造为与下框体10啮合,啮合方式可设置为常见的卡扣配合等啮合方式,只要其实现将左保持部件30安装至下框体即可。
图5为感光元件盒的右视图,示出了感光元件盒右侧的结构。感光元件盒右侧为导电侧,设置有多个导电构件。导电构件包括感光鼓导电构件40a,构造为与图像形成装置感光鼓供电单元(未示出)接触从而向感光鼓输送电力;放电线电极60,构造为与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放电线供电单元(未示出)接触而向放电线输送电力;格栅电极70,构造为与图像形成装置中格栅供电单元(未示出)接触,清洁辊电极94,构造为与图像形成装置中清洁辊供电单元(未示出)接触。本实用新型感光元件盒的右侧还设置有右保持构件40。右保持部件的具体结构如图6-7所示。
右保持构件40优选地采用导电树脂材料,感光鼓导电构件40a与右保持构件40一体成型;当然,可选择地,右保持构件40也可以由非导电树脂材料制成,感光鼓导电构件40a由金属材料制成,构造为可穿过右保持构件40而与感光鼓80进行电连接。
右保持构件40的外侧面40b形成大致平板状;右保持构件40的内侧形成有第三啮合部40c和第四啮合部40d, 第四啮合部40d在本实施例中构造为两个,其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为三个或者四个等。第三啮合部40c和第四啮合部40d都是构造为将右保持部件40安装至框体中并固定在框体上。右保持部件40还包括有右轴承容纳部40e,右轴承容纳部40e形成为大致中空圆柱状,构造为保护和支撑右轴承82。
本实用新型感光元件盒的安装方式为,先将下框体10中将感光鼓80和清洁辊90等元件组装好,再将充电装置安装至上框体20,然后将上框体20与下框体10连接,最后将左保持构件30安装至左侧,右保持构件40安装至右侧。
感光鼓80沿着轴向方向上延伸,设置有第一末端80a、在轴向方向上与第一末端80a分离设置的第二末端80b和位于第一末端80a和第二末端80b之间的圆筒部80c。圆筒部80c由金属材料制成,沿轴向方向大致呈圆筒状,圆筒部的外圆周表面设置有感光材料层。第一末端80a位于圆筒部80c的左侧,其上设置有感光鼓齿轮啮合凸起80d, 感光鼓齿轮83上设置有齿轮齿和感光齿轮啮合凹槽83a,感光鼓齿轮83可通过感光齿轮啮合凹槽83a与感光鼓齿轮凸起80d配合,从而将感光鼓齿轮83安装至第一末端80a上。当然,感光鼓齿轮83也可以与第一末端80a一体成型。本实施例中的感光鼓齿轮83不可相对于圆筒部80c旋转,其外圆周上形成有多个齿轮齿。驱动力接收构件31也设置在第一末端80a上,可与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驱动力输送构件(未示出)啮合以接收驱动力而驱动感光鼓80旋转。如图2或者图10所示,驱动力接收构件31上形成有四个连接凹槽,每个连接凹槽形成为大致U形。感光鼓的第二末端80b也是由树脂材料制成,在轴向方向上构造从圆筒部80c的右侧向外凸出。
图11和图12所示的左轴承。左轴承81由树脂材料制成,包括有感光元件第一接收部81b,形成为中空圆柱状,可接收感光鼓的第一末端80a;清洁辊齿轮接收孔 81c,构造为与清洁辊齿轮93配合以容纳和支撑清洁鼓齿轮93;啮合爪81e,可与第一侧壁11啮合;用于接收显影盒中显影辊轴的U形槽81d;限位凸起81a,构造为上框体20配合;定位块81h;多个限位肋81g,可与感光鼓齿轮83的最左侧抵接,以限制感光鼓齿轮83在轴向方向上朝左侧移动。
下框体10中的第一侧壁11中设置有左轴承接收部11a,形成为半圆形的凹槽,形状与左轴承的感光元件第一接收部81b的形状相配合;下框体还设置有啮合孔11b,用于接收左轴承的啮合爪81e;下框体10上还设置有定位块接收孔11c。
当将左轴承81安装至下框体中时,左轴承的感光元件第一接收部81b被左轴承接收部11a容纳,啮合爪81e插入至啮合孔11b中,定位块81h插入至定位块接收孔11c中,从而左轴承81被稳定的安装至第一侧壁11中,并不可相对于第一侧壁移动。本实用新型的左轴承81构造为可拆卸地安装下框体10中,但是可选择的,左轴承81也可以构造为与下框体10一体成型。
右轴承82构造为如图13和图14所示,右轴承82由树脂材料制成,包括感光元件第二接收部件82a,形成为中空圆柱状,用于与感光鼓的第二末端80b配合,可支撑和容纳感光鼓的第二末端80b;限位平面82b,可与第二末端80b的右端面抵接,构造为在轴向上限定感光鼓80朝向右侧移动;清洁辊电极接收孔82c,用于与清洁辊电极94配合,可接收和容纳清洁辊电极94,右轴承82安装至第二侧壁的结构,与左轴承81基本一致,都是通过定位块安装至定位块接收孔,啮合爪安装至啮合孔中,在此不再赘述。
结合图10-图15,下面详细描述下框体10上各个元件的安装顺序和固定方式:
首先,左轴承81安装至第一侧壁11上;清洁辊齿轮93插入至清洁辊齿轮接收孔81c中,清洁辊90插入至清洁辊齿轮93中并同时将两端固定至下框体的清洁辊定位柱17中;将感光鼓齿轮83安装至感光鼓的第一末端80a中,使第一末端80a中的感光鼓齿轮啮合凸起80d插入至感光齿轮的感光齿轮啮合凹槽中,再将装配有感光鼓齿轮83的感光鼓第一末端80a插入至感光元件第一接收部81b中;然后将清洁辊电极94插入至清洁辊90的右端;再将右轴承82安装至第二侧壁12中,此时感光元件第二接收部82b与感光鼓的第二末端80b配合并支撑感光鼓的第二末端,且右轴承上的限位平面82b与第二末端80b的右端面抵接,限制感光鼓80向右移动,清洁辊电极94与清洁辊极接收孔82c配合,清洁辊电极94被清洁辊电极接收孔82c容纳和支撑。
本实用新型的感光元件盒,感光鼓80的第一末端80a被左轴承81支撑,感光鼓的第二末端80b被右轴承82支撑,左轴承81限制感光鼓向左移动,右轴承82限制感光鼓上向右移动;从而感光鼓80在轴向方向上不能发生移动。即使当感光元件盒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中,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驱动力输送装置(未示出)轴向伸出与感光鼓的驱动力接收构件31啮合并输送驱动力,感光鼓80因被左轴承81、和右轴承82限位,所以不会发生移动,从而防止了现有技术中因为感光鼓发生轴向移动而发生磨损的技术问题。感光鼓80可以稳定位于感光元件盒中,从而可以保证感光元件盒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
在本实用新型中,清洁辊90作为一个可旋转构件,被下框体10支撑,用于清洁感光鼓80表面上残余的碳粉。在清洁辊90的左端设置有清洁辊齿轮93,该清洁辊齿轮93不能相对于清洁辊90转动。当驱动力接收构件31接收驱动力后,带动感光鼓80旋转时,从而,感光鼓齿轮83跟随感光鼓80一起旋转。因安装在下框体上的清洁辊齿轮93与感光鼓齿轮83啮合,感光鼓齿轮83带动清洁辊齿轮93旋转,从而清洁辊齿轮93带动清洁辊90旋转。由于清洁辊90与感光鼓80接触,当感光鼓80完成成像后,表面上残余的碳粉可被清洁辊90主体的海绵吸收从而感光鼓表面上。清洁辊90需要从图像形成装置中接收电力以使得清洁辊90带电,从而可以更好地吸附从感光鼓80表面上刮除的碳粉以清洁感光鼓80的表面;清洁辊电极94,可安装至清洁辊90的右端,从而与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清洁辊电极输送装置(未示出)接触,以接收电力。
本实用新型的清洁辊电极94由导电树脂材料制成,可选择地,清洁辊电极94也可由金属材料制成,清洁辊电极94的材料可根据具体成型工艺选择。清洁辊电极94包括有电接触平面94a和清洁辊末端容纳部94b,以及限位爪部94c。清洁辊末端容纳部94b形成为中空圆柱部94b,可与清洁辊90的右端配合,以容纳并接触清洁辊90的右端。右轴承82上的清洁辊电极接收孔82c可容纳并支撑清洁辊末端容纳部94b,从而限制清洁辊电极94在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上的移动;限位爪部94c与右轴承接收孔82c卡接,电接触平面94a与右轴承82的外侧面抵接,从而清洁辊电极94被右轴承82固定,不可相对于右轴承82移动。而且,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当将上框体20安装至下框体10并彼此啮合时,清洁辊电极94的一部分被上框体抵接,另一部分被下框体抵接,清洁辊电极94被上框体20和下框体10进一步共同固定,清洁辊电极也不会相对于上框体发生移动。从而本实施例中的清洁辊电极94既不会相对框体移动,也不会相对于下框体移动,从而稳定的设置在感光元件盒的框体中。
本实用新型的清洁辊电极94右轴承限制,不会相对于右轴承发生移动,右轴承是安装固定至下框体中,所以清洁辊电极也不会相对于下框体移动,而且,进一步的,清洁辊电极94被上框体20和下框体10进一步的限定,清洁辊电极94不能相对于框体发生移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清洁辊电极可相对于框体承移动,而导致与图像形成装置中清洁辊电力输送装置接触不良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框体20限定有充电装置以及充电装置清洁构件21。如图16所示的本实用新型上框体20的示意图。上框体20包括有框架、充电装置和清洁充电装置的清洁构件21。上框体20在轴向方向上限定有第三侧壁23和在轴向方向上与第三侧壁分离的第四侧壁24,以及连接第三侧壁23和第四侧壁24的第五壁25。清洁构件21可沿着轴向方向上相对于第五壁25发生移动。如图1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框体的分解视图。本实用新型的充电装置包括:放电线73以及在框体上、下方向上与放电线73相对设置的格栅74。放电线73的一端固定在第五壁25中,另一端与放电线电极60连接,放电线电极60构造为拉簧且设置于第五壁25中。格栅电极70置于第五壁25上,其一端与格栅74的连接,其另一端可固定至第五壁25中,并可与图像形成装置中格栅电极输送装置(未示出)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的格栅74,放电线电极60,格栅电极70可被电极固定装置71限位和固定,以使得的格栅74、放电线电极60、格栅电极70不会从上框体中脱离。
清洁构件21可安装至第五壁25中,并且可以相对于第五壁25在轴向方向上移动。
清洁构件21包括弹性构件21a和支撑构件21b。支撑构件21b由树脂材料注塑成型。
弹性构件21a构造为有海绵, 当然,也可以构造为其他具有弹性的物质,弹性构件21可通过双面胶等物质粘贴在支撑构件21b上,不可相对于支撑构件21a发生移动,当格栅74表面因为粘附有碳粉等其他物质时,需要清洁时,只要在轴向方向上移动清洁构件21,弹性构件21a与格栅74表面保持弹性接触,从而可清除格栅表面的杂质,并且由于海绵为弹性构件,不会损伤格栅的表面。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清洁构件不能清洁格栅表面,影响格栅的充电效果。而且由于采用的弹性材质并可吸附格栅表面的碳粉,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硬质刮片与格栅接触,容易损伤格栅表面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感光元件盒中上框体20和下框体10中的具体连接方式如下:
如图19所示感光元件盒左侧,上、下框体的连接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感光元件盒中上框体20设置有定位槽24a,限位槽22以及定位块23;下框体10的左侧上设置有定位柱14a,限位凸起81a,以及定位凸台13a;当将上框体20安装至下框体10上时,上框体20中的定位槽24a与下框体中的定位柱14a啮合,限位凸起81a插入至限位槽22中,同时定位块23与定位凸台13a啮合,这样的结构可以使得上框体20可以与很容易的与下框体10配合,而且上、下框体的连接方式简单,可以简化上框体和下框体的结构。
感光元件盒右侧的上框体和下框体的连接方式与左侧基本一致,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右侧的连接方式做适当的改变。
上框体和下框体彼此啮合后,再将左保持部件30安装至下框体中,形成如图2所示的结构,然后在将右保持部件40安装至第二侧。具有这种结构的感光元件盒,感光鼓驱动力接收构件31被左保持构件30保护和支撑,左保持部件30只安装至下框体10,而不需要安装至上框体中;所以驱动力接收构件31完全由下框体10支撑,稳定地位于下框体10中。而不会产生现有技术中因为驱动力接收构件31的一部分被上框体支撑,另一部分被下框体支撑,所以上框体与下框体的连接方式必须特别稳固,从而导致上框体和下框体的连接方式复杂,而导致上框体和下框体的成型工艺更加复杂。而现有技术中因为驱动力接收构件31被上框体和下框体共同固定,导致驱动力接收构件31旋转时,可能会影响上框体中充电装置的稳定性。
所以本实用新型的感光元件盒,驱动力接收构件只由下框体支撑,不用由上框体支撑,可以稳定的位于下框体中,而且驱动力接收构件的旋转不会影响上框体中充电装置,而且这种结构使得上、下框体的连接方式简单,上框体和下框体的成型工艺也更简单。解决了现有技术因为驱动力接收构件被上、下框体共同支撑,导致容易受到上、下框体连接方式复杂,成型工艺复杂的技术问题。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60472.7
申请日:2018-12-30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6(江西)
授权编号:CN209086669U
授权时间:20190709
主分类号:G03G 15/08
专利分类号:G03G15/08;G03G21/18
范畴分类:30P;
申请人:江西亿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江西亿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38004 江西省新余市高新开发区光伏路756号
发明人:邱俊亮
第一发明人:邱俊亮
当前权利人:江西亿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