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学审美论文-彭砺志

碑学审美论文-彭砺志

导读:本文包含了碑学审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药王山,关中,北朝,造像碑书法

碑学审美论文文献综述

彭砺志[1](2019)在《药王山北朝造像碑的碑学审美形态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以来,以药王山碑林为代表的渭北地区北朝造像碑群陆续出土和发现,其"新体异态"为清代以来碑学"新理"的最后完结提供了有力新证。至此,康有为鼓吹的"穷乡儿女造像"的真正形态昭然若揭。原来康氏所言"碑学"之"碑",是接近书法审美的理论概念,属西方审美形态中"壮美""崇高"的范畴,而关中地区造像碑则是对其中"拙丑"审美形态的肯定和表达。造像碑书法是民间书法的活化石,真正体现了"书到不可爱处,正是可爱之极"。(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9年14期)

李源[2](2018)在《探讨碑学中碑版斑驳的审美意趣》一文中研究指出碑版及其拓片所呈现的斑驳状况具有鲜明特质,是碑学审美的一个重要纬度。墓志、碑碣等在创制之初力求美观和整饬,但由于刻制石崩、自然风化等原因会出现文字漫幻不清、石花支离批纷的现象。这种斑驳的视觉效果逐渐成为碑学运动带给书法审美的一个重要方面,影响至今。斑驳之美丰富了碑学审美中雄强、古意、金石气等等一系列概念的内涵。(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8年27期)

宋玖安[3](2018)在《由清晰到模糊:碑学思潮与审美风尚》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九世纪的碑学思潮不应是孤立现象,它是十七世纪以来"审美突破"中的一个环节,书法审美的变革必然有相应的新的笔墨形式的产生。本文运用海因里希·沃尔夫林的风格分析理论,揭示古典帖学的"清晰性"与碑学思潮构建的"模糊性"笔墨语言,进而论述康有为"自唐为界"的书学意义和当代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8年16期)

宋立[4](2018)在《晚清碑学视阈下的隋碑审美》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碑学影响下,书法家常用"洞达"形容隋碑。所谓"洞达"主要指笔力雄强、笔意往来关系强烈及结字空间通透。晚清"碑学"影响下的隋碑审美主要集中在叁个方面:其一,笔画中段饱满厚实;其二,用笔寓曲于直;其叁,笔势清爽灵动。晚清碑学观念下的隋碑审美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观照:一方面,"碑派"书家分别从不同的审美层面品评隋碑;另一方面,晚清"碑帖兼融"影响下的书家认为隋碑是南北书风熔铸的产物,并对其颇为赞赏。(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8年16期)

李梦媛[5](2018)在《“拙”的内涵变迁——兼论帖学与碑学的审美判断》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拙"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对各个时期的书论择其典型,重点梳理"拙"在帖学和碑学范式下内涵及外延的嬗变,从一定意义上也反映出不同范式下的品评标准和审美判断。对这些内涵的梳理和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书法艺术中"拙"这一美学范畴,也有利于我们站在历史的维度上理解书法自身。(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8年14期)

罗亚琳[6](2018)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原书风”的崛起与变迁——兼论“碑学”审美在当代的延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碑学"相对于"帖学",在晚清被正式确立以来,它的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即是在"帖学"之外开辟了另外一个书法审美的世界,而且这种审美一直影响至今。本文即从书法审美的角度出发,来阐释当代到底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和"碑学"审美有关的书法现象。这里主要阐释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原书风"。(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8年14期)

孙强,李阿珂[7](2018)在《碑学审美视野下的经典建构——以《龙藏寺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之前学者对《龙藏寺碑》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金石学领域。在书法上虽有欧阳修"字书颇佳"的评价,但影响不大,没有被书法界普遍接受。清代碑学兴起之后,在碑学思想的影响下,《龙藏寺碑》新的美学价值被发现。并在碑派书家的极力推崇下,逐渐成为书法史上的经典。《龙藏寺碑》经典地位的确立与碑派书家的推崇有关,而《龙藏寺碑》能得到碑派书家的推崇,与碑学思想和审美追求又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8年12期)

吴彦颐,姚夏雨[8](2018)在《“雄强茂密”:康有为碑学审美理想发微》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清一代,碑学渐成一科。晚清康有为适逢其时,在阮元、包世臣等人的基础上将碑学理论系统化、完整化,其所着《广艺舟双楫》成为清代书法史上最重要的书法论着。在该着中,康氏肯定了汉魏碑学的艺术价值,并多次使用"雄强茂密"一词概括碑学书法的美学特征,抑或作为品评碑学书法的标准,观点鲜明,意涵丰富,对理解和把握清代碑学的审美旨趣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8年12期)

本刊[9](2018)在《先碑后帖 遗貌取神——“碑学与当代书法审美”孙伯翔访谈》一文中研究指出:孙先生,您好!我们今天来拜访您,希望向您请教几个关于"碑学"的问题。首先,我们先谈第一个问题。启功先生曾言"平生师笔不师刀",任何碑刻,不论北碑还是唐碑都少不了刻碑的环节。您如何理解刻工在北碑风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孙伯翔:我先来谈谈我对启功先生的印象。由于工作关系,我跟启功先生在公众场合有过几次接触,先生给我的印象是为人和善,满面春风,以中庸之道处事,令人钦佩。你若与启先生见面一定要说"启老吉祥",他会很高兴,如果说"启老好""启先生好"就会差一点。(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8年10期)

本刊[10](2018)在《面对传统,当遵循时间筛选的法则——“碑学与当代书法审美”石开笔谈》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的访谈内容是清代以来的碑学,想先请您谈谈对清代书法的整体看法。有人认为,清代书法除了晚期的何绍基、赵之谦、康有为等数人,再没有什么杰出的人物足以追配前人。您认为,清代有哪些大家?清代书法整体上有哪些独到的成就?石开:清代是出现杰出书法家最多的朝代,清初有王铎、傅山、八大山人,中期有金农、刘墉、伊秉绶、邓石如,晚期有何绍基、赵之谦、蒲华。而吴昌硕、康有为介于清与民国之间,严格说这两位的灿烂成就在民国。应该是民国书家。清代的书家个个都有强烈的与他人绝不混同的个人风格面目。因此从风格和人数来说,都是书法史上辉煌的时期之一,完全没有因时代较近而菲薄的理由。(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8年08期)

碑学审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碑版及其拓片所呈现的斑驳状况具有鲜明特质,是碑学审美的一个重要纬度。墓志、碑碣等在创制之初力求美观和整饬,但由于刻制石崩、自然风化等原因会出现文字漫幻不清、石花支离批纷的现象。这种斑驳的视觉效果逐渐成为碑学运动带给书法审美的一个重要方面,影响至今。斑驳之美丰富了碑学审美中雄强、古意、金石气等等一系列概念的内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碑学审美论文参考文献

[1].彭砺志.药王山北朝造像碑的碑学审美形态演进[J].中国书法.2019

[2].李源.探讨碑学中碑版斑驳的审美意趣[J].艺术品鉴.2018

[3].宋玖安.由清晰到模糊:碑学思潮与审美风尚[J].中国书法.2018

[4].宋立.晚清碑学视阈下的隋碑审美[J].中国书法.2018

[5].李梦媛.“拙”的内涵变迁——兼论帖学与碑学的审美判断[J].中国书法.2018

[6].罗亚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原书风”的崛起与变迁——兼论“碑学”审美在当代的延展[J].中国书法.2018

[7].孙强,李阿珂.碑学审美视野下的经典建构——以《龙藏寺碑》为例[J].中国书法.2018

[8].吴彦颐,姚夏雨.“雄强茂密”:康有为碑学审美理想发微[J].中国书法.2018

[9].本刊.先碑后帖遗貌取神——“碑学与当代书法审美”孙伯翔访谈[J].中国书法.2018

[10].本刊.面对传统,当遵循时间筛选的法则——“碑学与当代书法审美”石开笔谈[J].中国书法.2018

标签:;  ;  ;  ;  

碑学审美论文-彭砺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