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性分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分子,粒细胞,损伤,蛋白,晶格,疏水,氧化碳。
中性分子论文文献综述
杨正凤,吴倩,丁俊美,李俊俊,慕跃林[1](2019)在《康宁木霉菌来源的中性蛋白酶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异源表达、酶学性质研究及分子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从NCBI数据库检索获得来源于康宁木霉菌来源的中性蛋白酶基因TCP1,将其在毕赤酵母中异源表达,进行酶学性质的研究及分子改造。[方法]利用简并PCR方法克隆目的基因并与pPIC9K载体重组,以电转法将重组质粒转入毕赤酵母进行异源表达。利用国标folin显色法对酶学性质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8-08)
钟敬波,徐成[2](2019)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氧自由基、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氧自由基、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及中性粒细胞(PMN)浸润的影响。方法通过血管夹夹闭大鼠肝脏中叶和左叶的门静脉和肝动脉,使其70%的肝脏缺血构建大鼠IR模型,将40只SD大鼠依据体重随机分为模型组、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仅分离肝脏周围韧带不阻断肝血流,实验组建模前门静脉注射EPO 3000 IU·kg~(-1),阳性对照组门静脉注射丹参注射液2 mL·kg~(-1),模型组和假手术组门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检测大鼠肝功能及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指标,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ICAM-1蛋白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模型组、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的SOD分别为(96. 12±3. 56),(71. 36±2. 11),(86. 24±3. 05)和(83. 03±2. 39) nU·mg~(-1); MDA分别为(2. 28±0. 36),(5. 98±0. 42),(4. 12±0. 34)和(4. 28±0. 38) nmol·mg~(-1); MPO分别为(2. 26±0. 35),(5. 98±0. 41),(4. 51±0. 35)和(4. 78±0. 39) U·g~(-1); ICAM-1蛋白免疫组化评分分别为(1. 42±0. 36),(11. 23±1. 36),(6. 35±0. 68),(6. 69±1. 0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1)。结论 EPO可抑制氧自由基的生成和释放,降低大鼠肝IR损伤程度,可能与抑制肝组织ICAM-1表达及减少肝内PMN的浸润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秋爱萍[3](2019)在《肾损伤分子1联合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对IgA肾病早期诊断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IgA肾病是全球性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尤以亚洲发病率最高,达到40%,而欧洲为20%,中非地区为5%,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2~3倍[1]。IgA肾病是终末期肾衰竭的一个重要病因,通常病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将近30%左右的患者经过10~20年后可进展为尿毒症,50%以上的(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李晓勇,李方晓,李斌,王乃平[4](2019)在《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和肾损伤分子-1在雷米普利致急性肾损伤诊断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和尿肾损伤分子-I(KIM-I)在雷米普利导致慢性肾脏病患者急性肾损伤(AKI)早期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选择慢性肾脏病(CKD)l~3期患者90例采集基础资料,测定其血清肌酐(Scr)、尿素(Bun)、血浆白蛋白(Alb)、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pro)、尿NGAIL/尿Cr(uNGAL/uCr)、尿KIM-1/尿Cr(uKIM-1/uCr)。给予患者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雷米普利片5mg/d,在服药后的第2天、第7天复测上述指标。根据血肌酐的变化将患者分为AKI组和非AKI组,分析两组Scr、Bun、Alb、24hupro、uNGAL/uCr、uKIM-1/uCr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与非AKI组比较,AKI组干预前存在低蛋白血症、大量蛋白尿的特点。AKI组中uNGAL/uCr和uKIM-1/uCr在干预第2天较干预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而Scr、Bun升高差异无显着性(P>0.05)。ROC曲线分析uNGAL/uCr、uKim-1/uCr诊断AK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结论尿NGAL与KIM-1作为急性肾损伤的生物标志物,能早期提示雷米普利导致的急性肾损害。(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生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宋明明,孙炳伟,李平,丁盛[5](2018)在《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对脂多糖刺激人中性粒细胞杀菌功能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CORM-2)对脂多糖(LPS)刺激人中性粒细胞杀菌功能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集1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的静脉血,分离出中性粒细胞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LPS组、LPS+10μmol/L CORM-2组、LPS+50μmol/L CORM-2组、LPS+无活性CORM-2(iCORM-2)组。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LPS组采用1μg/ml的LPS刺激;LPS+10μmol/L CORM-2组、LPS+50μmol/L CORM-2组、LPS+iCORM-2组在采用上述相同剂量LPS刺激的同时,分别采用10μmol/L CORM-2、50μmol/L CORM-2、50μmol/L iCORM-2进行干预,常规培养1 h后检测相关指标。用琼脂糖趋化模型检测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功能,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颗粒释放及吞噬功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监测中性粒细胞颗粒释放功能的改变,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蛋白Akt磷酸化的表达水平。以上指标均重复测定3次,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SNK检验。结果正常对照组、LPS组、LPS+10μmol/L CORM-2组、LPS+50μmol/L CORM-2组、LPS+i CORM-2组细胞的趋化距离分别为(2241.33±67.30)、(919.00±55.02)、(1784.33±17.79)、(2202.33±91.69)、(1000.00±55.02)μm,LPS组细胞趋化距离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 <0.01);LPS组和LPS+iCORM-2组细胞的迁移距离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 <0.05);LPS+10μmol/L CORM-2组和LPS+50μmol/L CORM-2组细胞迁移距离较LPS组明显增加(P <0.01);LPS+iCORM-2组细胞细胞迁移距离与LPS组相近(P> 0.05)。对于中性粒细胞四级颗粒的释放研究,LPS刺激后中性粒细胞的颗粒释放均发生了明显的增加,而使用10μmol/L与50μmol/L CORM-2干预后,中性粒细胞的颗粒释放均得到明显抑制(P <0.01);使用50μmol/L iCORM-2干预后中性粒细胞颗粒释放与LPS组相近(P> 0.05)。用LPS刺激后中性粒细胞Phagocytosis平均荧光强度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 <0.05);而使用10μmol/L与50μmol/L CORM-2干预后中性粒细胞Phagocytosis平均荧光强度较LPS组明显增高(P <0.01);使用50μmol/L iCORM-2干预后中性粒细胞Phagocytosis平均荧光强度为与LPS组相近(P> 0.05)。LPS刺激后中性粒细胞蛋白Akt磷酸化与总Akt比值灰度扫描值比值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 0.05);而使用10μmol/L与50μmol/L CORM-2干预后中性粒细胞蛋白Akt磷酸化与总Akt比值灰度扫描值比值较正常对照组、LPS组明显增高(P <0.05);使用50μmol/L iCORM-2干预后中性粒细胞蛋白Akt磷酸化与总Akt比值灰度扫描值比值与LPS组相近(P> 0.05)。结论 CORM-2干预可以明显增加LPS刺激后中性粒细胞的早期凋亡,恢复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功能,并促进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CORM-2调控LPS刺激后中性粒细胞凋亡与吞噬功能,其机制可能与CORM-2促进磷酸化Akt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网络版)》期刊2018年04期)
李晓云,孙博文,许正倩,陈静,尹亚玲[6](2018)在《基于调制光晶格的中性分子束光学Stark减速与囚禁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分子束光学Stark减速理论,提出采用调制的红失谐光晶格来减速和囚禁任意脉冲超声分子束方案,并予以理论研究.以CH_4超声分子束为例,利用Monte-Carlo方法模拟了调制光晶格中的分子减速与囚禁的动力学过程,给出减速级数、同步分子初始位相角与减速效果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减速级数的增加,被减速的分子波包逐渐从原来的分子速度分布的大波包中分离开来,且减速级数越高,减速后的分子速度越小.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同步分子初始位相角越大,减速波包内的分子数目越少,同时位相空间被压缩.与未调制的光晶格减速方案相比,本方案中无分子自由飞行过程,在相同的光晶格长度内完成了双倍的减速级数.当光晶格长度取3.71 mm时,模拟结果显示CH_4分子从280 m/s减速至172 m/s,而未调制光晶格只能将CH_4分子从280 m/s减速至232 m/s,减速效果提高了26%.本方案可以集分子的减速、囚禁于一体,是一种新型的分子光学功能器件,在冷分子光学、量子信息、冷化学等前沿研究领域中有潜在的应用.(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20期)
董淑红,刘艳薇[7](2018)在《中性粒细胞CD64、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及可溶性黏附分子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检测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CD64、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及可溶性黏附分子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检测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6年10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收治的56例败血症新生儿为观察组,同期56例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然后检测两组新生儿的中性粒细胞CD64、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及可溶性黏附分子水平,比较两组的上述指标检测结果;并将观察组中不同类型、发病时间及分期患儿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研究指标与新生儿败血症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中性粒细胞CD64、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及可溶性黏附分子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早产儿高于足月儿,早发型高于晚发型,急性期高于恢复期;且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研究指标均与新生儿败血症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CD64、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及可溶性黏附分子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呈现高表达状态,且不同类型、发病时间及分期患儿的检测结果也存在明显差异,上述指标均与本病有密切的关系,应加强对败血症新生儿上述指标的监测与调控。(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学》期刊2018年08期)
王蓉蓉,李高阳,单杨,丁胜华[8](2018)在《不同品种枣果中果胶含量、中性单糖组成及分子质量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我国6种枣果为原料,采用柱前衍生结合气-质联用测定6种枣果中3种类型果胶的含量、中性单糖组成,同时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测定3种类型果胶的分子质量分布。结果表明:6种枣果中均以水溶性果胶(WSP)含量最高,溶于Na_2CO_3型果胶(SSP)次之,螯合性果胶(CSP)含量最低;WSP、CSP和SSP中性单糖受枣果来源不同影响,其中WSP和SSP主要中性单糖为阿拉伯糖、鼠李糖、半乳糖和葡萄糖;而CSP的主要中性单糖为阿拉伯糖、葡萄糖和岩藻糖。果胶的分子质量分布受枣果品种来源和果胶类型两方面影响,其中"金丝小枣"与"木枣"WSP的分子质量分布明显宽于其余4个品种枣果WSP的分子质量分布;"金丝小枣"和"灰枣"中CSP分子质量分布比其余4个品种枣果的分子质量分布更加集中,而且主要集中在高分子端。(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武雪[9](2018)在《高疏水氟取代中性萃取剂和稀释剂的分子设计与萃取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溶剂萃取广泛应用于矿物回收、生物医药提纯、污水处理等方面。然而溶剂萃取操作过程中,萃取剂流失是常见的问题。经过对萃取剂流失的相关研究认真调研后,我们认为提高萃取剂的疏水性是解决萃取剂流失的关键。氟代有机溶剂具有超高疏水性,因此,本文以常用的磷酸酯类和醇类中性萃取剂为研究对象,设计了磷酸酯类和醇类中性萃取剂的相应氟取代物,通过理论计算以及实验证明了其具有高疏水性。此外,设计氟代芳烃和氟代己烷作为稀释剂,并考察了其对氟代萃取剂萃取性能的提高作用,提出了稀释剂的协同作用机理,为氟取代萃取剂与稀释剂的设计开发提出了方向。具体的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取磷酸叁戊酯(TAP)和叁(2,2,3,3,4,4,5,5-八氟戊基)磷酸酯(FTAP)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氟取代对于中性磷酸酯类萃取剂残留性的影响。根据密度泛函计算的结果显示,FTAP溶剂化自由能为-20.5 kJ·mol-1,低于TAP的溶剂化自由能-24.1 kJ·mol-1,表明FTAP疏水性高于TAP。以水溶性和萃取过程中在水中的残留量作为指标来表征FTAP、TAP的疏水性,FTAP在水中的残留量比TAP降低了 8倍,证明了氟取代显着提高中性磷酸酯萃取剂的疏水性。(2)氟代中性磷酸酯的萃取性能因氟原子的吸电子性和氟代溶剂的高疏水性而受到削弱。为了补偿这一劣势,设计了以四种不同氟取代数的芳烃(苯、甲苯)作为稀释剂,叁(2,2,3,3,4,4,4-七氟丁基)磷酸酯作为萃取剂的氟代稀释剂-萃取剂二元体系,首次研究了氟代溶剂作为稀释剂的应用性能。通过萃取实验证明了加入氟代芳烃可以使被萃物的萃取率提高200%。通过分析有机相X射线小角散射(SAXS)数据,水含量以及设计相关模型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提出了选择氟代芳烃稀释剂的方法,发现了氟代芳烃通过促进有机相中形成反胶束聚集体协同提高氟代中性磷酸酯萃取性能的机理,丰富了对氟代萃取体系的理论认识。(3)为了进一步发掘氟取代中性萃取剂改善萃取剂流失问题的应用范围,我们选择正辛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来研究氟代醇类萃取剂应用的可行性。利用密度泛函计算发现当取代氟原子数不小于13时,多氟代辛醇的溶剂化自由能为正值,说明该物质具有超疏水性。使用正辛醇和1H,1H,2H,2H-全氟辛-1-醇作为一对模型分子在不同条件下进行溶剂萃取实验,1H,1H,2H,2H-全氟辛-1-醇在水中的残留量小于2mg·L-1,而正辛醇在水中的残留量可达500 mg·L-1,氟取代使辛醇在水溶液中的流失降低了 250多倍,证明了氟代辛醇的疏水性比正辛醇高。(4)氟代辛醇的萃取性能因受到其高疏水性和氟原子的吸电子性的影响而下降。为了提高氟代醇的萃取性能,设计了以叁种不同氟取代数的己烷作为稀释剂,1H,1H,2H,2H-全氟辛烷-1-醇作为萃取剂的氟代稀释剂-萃取剂二元体系。通过萃取实验分析了不同氟代己烷对于1H,1H,2H,2H-全氟辛烷-1-醇萃取能力的影响。利用量化计算,FT-IR和1HNMR分析了稀释剂和萃合物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创新性地提出了氟代己烷与萃合物形成氢键,抵消氟代溶剂对萃合物的排斥力从而提高1H,1H,2H,2H-全氟辛烷-1-醇萃取性能的协同机理,为发展氟代烷烃类稀释剂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8)
和东阳,张迎辉,吴跃伟[10](2018)在《尿胱抑素C、肾损伤分子-1及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在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早期肾损伤诊断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尿液中胱抑素C(Cys C)、肾损伤分子-1(KIM-1)及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在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早期肾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5年12月郑州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住院治疗的115例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分为重度组(n=31)、中度组(n=38)和轻度组(n=46);另选择同期非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30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儿尿Cys C、KIM-1、NGAL和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组患儿BUN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124,P=0.099)。重度组患儿SCr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和轻度组(P<0.05),重度组与中度组患儿S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中度组和对照组患儿SC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患儿尿NGAL、Cys C、KIM-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F=161.939、966.211、166.684,P=0.000)。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患儿尿NGAL、Cys C、KIM-1水平逐渐升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血清TBIL水平与尿NGAL、Cys C、KIM-1水平呈正相关(r=0.649、0.869、0.744,P<0.01),与SCr和BUN水平无显着相关(r=-0.010、0.098,P>0.05)。当尿NGAL水平以3.91μg·L~(-1)为截点时,其诊断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肾损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6%和90.0%;当尿Cys C水平以0.063 mg·L~(-1)为截点时,其诊断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肾损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0%和98.5%;当尿KIM-1水平以3.28 ng·L~(-1)为截点时,其诊断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肾损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3%和82.1%。结论尿NGAL、Cys C水平在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肾损伤的诊断中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中性分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氧自由基、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及中性粒细胞(PMN)浸润的影响。方法通过血管夹夹闭大鼠肝脏中叶和左叶的门静脉和肝动脉,使其70%的肝脏缺血构建大鼠IR模型,将40只SD大鼠依据体重随机分为模型组、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仅分离肝脏周围韧带不阻断肝血流,实验组建模前门静脉注射EPO 3000 IU·kg~(-1),阳性对照组门静脉注射丹参注射液2 mL·kg~(-1),模型组和假手术组门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检测大鼠肝功能及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指标,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ICAM-1蛋白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模型组、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的SOD分别为(96. 12±3. 56),(71. 36±2. 11),(86. 24±3. 05)和(83. 03±2. 39) nU·mg~(-1); MDA分别为(2. 28±0. 36),(5. 98±0. 42),(4. 12±0. 34)和(4. 28±0. 38) nmol·mg~(-1); MPO分别为(2. 26±0. 35),(5. 98±0. 41),(4. 51±0. 35)和(4. 78±0. 39) U·g~(-1); ICAM-1蛋白免疫组化评分分别为(1. 42±0. 36),(11. 23±1. 36),(6. 35±0. 68),(6. 69±1. 0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1)。结论 EPO可抑制氧自由基的生成和释放,降低大鼠肝IR损伤程度,可能与抑制肝组织ICAM-1表达及减少肝内PMN的浸润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性分子论文参考文献
[1].杨正凤,吴倩,丁俊美,李俊俊,慕跃林.康宁木霉菌来源的中性蛋白酶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异源表达、酶学性质研究及分子改造[C].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2].钟敬波,徐成.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氧自由基、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9
[3].秋爱萍.肾损伤分子1联合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对IgA肾病早期诊断价值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9
[4].李晓勇,李方晓,李斌,王乃平.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和肾损伤分子-1在雷米普利致急性肾损伤诊断意义[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
[5].宋明明,孙炳伟,李平,丁盛.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对脂多糖刺激人中性粒细胞杀菌功能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J].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网络版).2018
[6].李晓云,孙博文,许正倩,陈静,尹亚玲.基于调制光晶格的中性分子束光学Stark减速与囚禁的理论研究[J].物理学报.2018
[7].董淑红,刘艳薇.中性粒细胞CD64、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及可溶性黏附分子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检测价值研究[J].黑龙江医学.2018
[8].王蓉蓉,李高阳,单杨,丁胜华.不同品种枣果中果胶含量、中性单糖组成及分子质量分布[J].中国食品学报.2018
[9].武雪.高疏水氟取代中性萃取剂和稀释剂的分子设计与萃取性能评价[D].北京科技大学.2018
[10].和东阳,张迎辉,吴跃伟.尿胱抑素C、肾损伤分子-1及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在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早期肾损伤诊断中的价值[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