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实验地球物理参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参数,地球物理,孔隙,地层,岩石,条件,论文。
实验地球物理参数论文文献综述
武文慧[1](2003)在《珠江口盆地第叁系储集岩地球物理参数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珠江口盆地第叁系储集岩进行显微镜薄片分析、孔隙度和密度分析,以及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岩石物理参数测试系统(MTS)模拟地层条件(温度、压力和孔隙流体状况)测试了珠江口盆地第叁系(包括珠江组、珠海组、恩平组、韩江组,以下有关讨论同)砂岩、粉砂岩、碳酸盐岩及其过渡性岩石物理性质,重点研究了不同地层条件下岩石的声学特征(岩石的纵横波速度和泊松比)。获得了岩石声学参数与压力等重要地层条件之间的定量关系,岩石声学参数与孔隙度和密度之间、以及与岩石组成之间的半定量关系,并建立了在珠江口盆地东部第叁系主要地层条件下(指温度梯度和压力梯度)不同岩石类型的主要声学参数与深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该关系可为地球物理正演模型的建立提供基本参数、并为地震反演提供新的约束机制。研究得出了如下主要认识: 1)在围压0~56MPa、温度25~170℃的范围内,在完全饱和气的条件下,珠江口盆地第叁系砂岩、粉砂岩、碳酸盐岩及其过渡性岩石类型的纵波速度变化在2140~6045m/s之间,平均值为3741.5m/s;横波1速度变化在1407~3181m/s之间,平均值为2322.1m/s;横波2速度变化在1430~3197m/s之间,平均值为2330.7m/s;泊松比变化在0.0016~0.3215之间,平均值为0.1751。 2)在围压18~89MPa、孔压10~46MPa、温度69~170℃的范围内,在完全饱和水的条件下,珠江口盆地第叁系砂岩、粉砂岩、碳酸盐岩及其过渡性岩石类型的纵波速度变化在2495~6208m/s之间,平均值为4213.5m/s;横波1速度变化在1432~3158m/s之间,平均值为2341.3m/s;横波2速度变化在1414~3178m/s之间,平均值为2351.2m/s;泊松比变化在0.1961~0.3461之间,平均值为0.2753。 3)从完全饱和气到完全饱和水,珠江口盆地第叁系砂岩、粉砂岩、碳酸盐岩及其过渡性岩石类型的纵波速度是显着增加的,平均增加幅度为11.73%;横波速度变化很小,或略有降低,横波1平均降低幅度为1.21%,横波2平均降低幅度为1.16%;纵横波速度的这种差异变化导致泊松比显着增加,平均增加幅度为87.25%。 4)在完全饱和气和温度不变的条件下,无论是纵波、横波1还是横波2,珠江口盆地第叁系砂岩、粉砂岩、碳酸盐岩及其过渡性岩石类型的速度均随围压的增大而增加;但纵波的增加幅度大于横波,泊松比随围压的增大而增加。 5)在完全饱和水、温度和孔隙压力不变的条件下,无论是纵波、横波1还是横波2,珠江口盆地第叁系砂岩、粉砂岩、碳酸盐岩及其过渡性岩石类型的速度均随围压的增大而增加;大多数情况下,泊松比随围压的增加而降低。 6)岩石组成和孔隙度等岩石内部因素均可直接影响岩石的纵横波速度,一般说来,岩石中碳酸盐含量越高,其纵横波速度越高;而泥质含量越高,其纵横波速度越低;岩石孔隙度越高,其纵横波速度越低,岩石密度越大,其纵横波速度越高。 7)从实验的角度来说,用纵波速度来反演岩石组成,尤其是岩石中碳酸盐的含量;用横波速度反演岩石的孔隙度或密度;泊松比的变化则可用来判断多孔介质中的流体类型。(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03-05-01)
实验地球物理参数论文开题报告
实验地球物理参数论文参考文献
[1].武文慧.珠江口盆地第叁系储集岩地球物理参数实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3
论文知识图
![研究地核利用的方法及其所获取的地核...](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DXJZ2011040030001&suffix=.jpg)
![等离子体的空间参数](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1231843.nh0001&suffix=.jpg)
![1武汉东湖(官桥湖)湖底沉积物采样位置...](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DZKQ2014060340001&suffix=.jpg)
![2东湖(官桥湖)湖底沉积物(a)与湖底...](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DZKQ2014060340002&suffix=.jpg)
![地质统计学反演岩性剖面](/uploads/article/2020/01/05/348118e76d7c035af9861603.jpg)
![业主+业主代表、咨询公司+专业设计、专...](/uploads/article/2020/01/05/487aeef8520125376a23011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