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村城镇化动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教育,城镇化,源动力
农村城镇化动力论文文献综述
张学华[1](2019)在《教育是农村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源动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制约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是教育,通过教育提升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并促使农民离开土地走入城市,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保障和动力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外企业家》期刊2019年33期)
林小如,赵苏磊[2](2019)在《美国农村城镇化历程、动力机制及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农村城镇化的概念界定,提出美国农村城镇化历程以1945年为界,分为前期的"大迁移,小集中"和后期的"大逆流,广集聚"两大发展阶段。其发展的动力机制可以从资源禀赋潜力、工业化双向动力,以及政策制度牵引力叁层动力合成并协同共轭推进;最后,总结美国城镇化发展模式,并讨论其对中国城镇化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9年13期)
梁颖[3](2018)在《贵州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显着提高,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日趋明显。但对于贵州省来说,城镇化速度相对于全国其他省、市、地区显得滞后,农业基础薄弱,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问题凸显,城乡分割特征更为明显,成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亟待突破的现实瓶颈。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既需要内生力量的迸发,也需要外在力量的推动,两股力量的有效整合形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通过对规划引领机制、互联互动机制这两大动力机制的探讨,对于解决贵州省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8年18期)
霍小霞[4](2018)在《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资源型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动力与限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本世纪以来,国家在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方面提出了叁大重要举措:一是免除了沿袭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二是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叁是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城镇化作为解决“叁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备受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然而,在一个历史极其悠久、情况极其复杂、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进行城镇化建设实属不易,必须摆脱对已有经验的机械的、教条主义的理解,结合各地区经济社会实际情况选择发展道路。资源型地区作为国家城镇化建设中的难点地区,其发展路径的选择尤其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关系国家城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也关系资源型地区自身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然而,由于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的资源开采模式长期以来忽视了矿区农村和农民的利益,使资源型地区普遍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等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矿区农村的发展,也制约了国家城镇化建设的整体步伐。在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在现有的体制机制模式下,广大资源型地区如何走出困境,谋求发展?矿区农民如何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重要课题。山西省A县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县域,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煤矿企业数量的增加和煤炭开发规模的扩大,经济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地方发展问题十分严重。为了走出立体性发展困境,A县创新了发展理念、调整了发展思路,创造性地运用行政力量将煤炭资源开发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煤矿企业经营与农民生活富裕结合起来,通过煤矿企业和煤炭收益带动和促进矿区农村城镇化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政府主导与煤矿企业参与的城镇化之路。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城镇化的发展路径,是资源型地区探索地方发展的勇敢尝试和有益实践,为矿区农村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为同类地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也深深启发着我们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更多问题展开认真的思考与深入的分析。文章采用理论阐释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城镇化理论、府际关系理论、政府与企业关系理论、政府与社会关系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等,对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的发展路径进行系统的规范研究,总结其经验的同时,揭示其面临的困境与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国内城镇化发展趋势,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以期这条独具特色的资源型地区农村城镇化之路能够继续顺利前行。(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纪淑娴,施莉[5](2018)在《农村电子商务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淘宝村为代表的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一条新路径。在分析新型城镇化与电子商务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基础上,指出电子商务可以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几个方面给予城镇化驱动力,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以实际案例分析不同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在推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不同路径和成长过程。(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8年09期)
潘崟,颜勤[6](2017)在《城镇化视角下农村聚居动力机制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和"叁规合一"的趋势,农村聚居如何发展必将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对中国1949年以来农村发展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了农村聚居动力机制的内涵与定义,并简要总结了研究内容和现状。然后整理得出已有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观点,并将农村聚居动力机制影响要素分为了传统动力要素、新型动力要素和特殊动力要素。最后对内容、方法、技术方面研究的突破进行了评述,为进一步系统的研究农村聚居动力机制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期刊2017-11-18)
唐建兵[7](2017)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动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由于农村社区发展主体动力把握失准而导致功能作用失衡,新型农村社区发展之路显得崎岖艰难。从社区发展的动力来看,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已经从政府"顶层设计"转向注重"基层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动力包括外助力和内驱力两个重要部分。外助力包括政府支持、市场推动、第叁部门帮助等,内驱力包括农民致富欲望和社区参与、精英示范带动、社区文化内聚等。正是有效整合了"外助内驱"力,在协调配合中促使各种动力要素有序运行而推动着新型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河南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08期)
李增元[8](2017)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改革的动力机制——基于农业型地区和非农化地区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管理服务、城乡一体化"四个层面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型与非农化地区推进农村社区治理改革的基础及出发点进行比较分析。基于我国农村地域的差异性,不同区域的地方政府会综合考虑本地发展战略规划、面临的现实问题、地方未来发展定位,社区治理需要投入的成本等综合因素,同时与上级政府下派的其他各种任务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农村社区治理改革。在农村社区治理改革的实践中,地方政府往往会在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之间寻找平衡点,在不违背国家政策及精神的基础上,做出有利于地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选择。(本文来源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单轶[9](2017)在《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国家针对农村发展问题所作出的重要策略决议,是创建我们国家当代化重要的使命。河南就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写照,其属于中原经济区,因此他的农村社区创建具备代表性和典范性。在中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从2008年开始,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模式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在河南省大面积铺开。从此,我省开始了以大力发展新型农村社区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二次革命”,把建设新农村社区作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基点,开始了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发展模式的农村城镇化建设实践。个各方政府通过“拆村并村”的方式,对原有农村土地加以整理与优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对农村人口的人均居住面积重新划分,以建成社区性质的生活共同体。从发展实践上看,新农村社区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对推动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自上而下”的推进模式,缺少了农民的主体定位,存在不完整性。在缺少工业化基础的农村地区以社区建设推动城镇化发展缺少动力基础。农村城镇化发展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重要一环,如何发展好关系到国家现代化的实现,涉及叁农,意义重大。在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的条件下,探究并再次审视城镇化的观念,从解析其在成长过程着手,研究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对我省多年实践的新型农村社区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模式进行反思,为以后的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科学化发展,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道路提供依据。论文基于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通过实地调查,在充分了解SL省级示范性社区建设过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瓶颈。并结合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理论研究,将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与现实发展实践相结合探寻问题其产生的根源,对对新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模式进行反思,为以后的农村城镇化建设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发展道路提供依据。就研究方法而言,论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归纳论证法、定量定性综合分析等方法并结合了实地调查。在创新方面,论文做到了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创新。从动力机制研究和城镇化发展模式两个方面指出城镇化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研究方法上,文章运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有效克服了单一研究方法在研究结果上缺乏科学性、准确性和代表性的缺陷。文章主体主要探究了农村城镇化的内在动力机制。从城镇化的起始、发展过程入手,重点研究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体现为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关键促使力,城市化创建是农村城镇化的第二驱动力以及第叁产业发展是农村城镇化进程的辅助推动力以及城镇化建设与工业化产业推动在城镇化过程中存在双轮推动逻辑。城镇化所具有的积集聚效应对产业竞争有重要的作用,并且有助于增强产业竞争力城镇化,然而,这一成本太高会促使工业竞争力的突然下滑,也会出现由于太高的成本使得城市规模效应无法达成,他的加速和服务业的成长全会由于太高成本而得不到有效的支持而深陷泥潭,进而影响产业的成效。所以城镇化过程必须以工业化为主要推动力,并辅助以城市化建设和第叁产业发展进一步推进。在缺少了工业化发展的农村进行城市化建设以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是不可行的。第叁章结合SL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的调查分析,从机制上分析出新农村社区城镇化发展模式,从本质上看是缺少产业支撑、工业化推动力不足土地城镇化发展模式。在这样一种发展模式下,当通过外部动力将人口聚集,对原有村落进平整建设,表面上看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变非常明显,但是没有工业化的推动和第叁产业的支撑,社区不能够形成有效的市场环境,农民就业环境不能得到改观,就业结构无法进行转变。随着上楼后生活、生产成本的加大,集中居住所要求的服务集中供给乏力,社区居住问题逐渐增多,城镇化后续推动力不足。在建设过程中,这种“自上而下”的推进方式缺乏农民主体定位,对土地进行平针复耕节约土地指标的实际利益获得者是城市,腾挪的土地指标主要用于支撑城市的城镇化发展,农民变市民变得遥不可及。第四章主要是从发展农村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展第叁产业两个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我们国家农村城镇化为基本的驱动力是;农村运营制度和工业化产业驱动力的创造。在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下,借助于农业工业化促使农业当代化和社会化的成长,进而促使农业结构的更新,加速城镇化的速率。并且,借助于健全的土地制度,创建一套完善、规范的土地交易体系;借助于改进户籍管制体系,将乡镇劳动市场变得更加规范、同一,进而创建农村经济的产业基础适应农村城镇化的客观要求。因此,在提出建议中具体强调了增强制度对产业发展的推动、改革健全适应规模化经营发展的土地制度、改革适应农村人口流动的户籍管理制度等,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7-06-01)
佟伟铭,张平宇[10](2016)在《乡村城镇化新模式:基于陈家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与动力机制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过去几年吉林省实施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由此带来的乡村地区聚落,产业,土地等要素的变化对乡村发展和乡村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近年来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实际,通过陈家店村典型案例剖析,分析了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过程和动力机制。结果表明,陈家店村通过合村并居,发展农村合作社,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叁个过程实现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陈家店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自下而上模式的典型代表,以村委会为主要驱动力,通过整合村庄、土地、人口、产业等区域空间资源要素,积极带动村民就业转型,实现乡村振兴。陈家店村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现了农业空间、社会空间、生态空间和居住空间的重组和优化,是介于城镇和乡村之间的城镇雏形。陈家店村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还有待解决的问题:土地流转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居民对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乡村邻里关系的保持以及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均衡和城乡收入差距显着带来的一些列问题。(本文来源于《农业现代化研究》期刊2016年06期)
农村城镇化动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农村城镇化的概念界定,提出美国农村城镇化历程以1945年为界,分为前期的"大迁移,小集中"和后期的"大逆流,广集聚"两大发展阶段。其发展的动力机制可以从资源禀赋潜力、工业化双向动力,以及政策制度牵引力叁层动力合成并协同共轭推进;最后,总结美国城镇化发展模式,并讨论其对中国城镇化的借鉴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村城镇化动力论文参考文献
[1].张学华.教育是农村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源动力[J].中外企业家.2019
[2].林小如,赵苏磊.美国农村城镇化历程、动力机制及特点研究[J].城市建筑.2019
[3].梁颖.贵州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J].经济研究导刊.2018
[4].霍小霞.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资源型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动力与限度研究[D].山西大学.2018
[5].纪淑娴,施莉.农村电子商务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
[6].潘崟,颜勤.城镇化视角下农村聚居动力机制研究综述[C].持续发展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2017
[7].唐建兵.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动力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7
[8].李增元.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改革的动力机制——基于农业型地区和非农化地区的比较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
[9].单轶.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7
[10].佟伟铭,张平宇.乡村城镇化新模式:基于陈家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与动力机制的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