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反应类型的推断

离子反应类型的推断

一、离子型反应类型的推断(论文文献综述)

侯成龙[1](2021)在《季铵修饰聚合物的制备及空气二氧化碳捕集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气候变暖持续加剧带来的系列严重问题引起全社会对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高度关注并推动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本世纪末较工业革命前1.5°C的温升控制目标,需要负碳排放技术参与,并发挥空气CO2捕集低土地足迹、部署灵活的优势。以碱金属氢氧化物吸收与有机胺吸附为代表的中高温再生技术发展受高能耗与高成本制约,通过引入全新的再生机制,变湿吸附具备大幅降低空气捕集能耗及运行成本的潜力,但同时也存在CO2循环容量与速率偏低、吸附剂对环境湿度的耐受性较弱及过高的捕集水耗等问题。本文针对变湿吸附材料的高效季铵化设计,探索了界面亲疏水性与微-介孔结构特征对水汽氛围下超低浓度CO2吸附反应-传质过程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孔道结构与疏水性定向调控实现了面向空气CO2捕集的新型材料设计与性能优化,进一步地探索了耦合指向外电场提高材料对高湿度环境适应性的理论基础。本文分别以木质纤维素、多孔聚苯乙烯、乙烯基苄氯-氟代苯乙烯嵌段共聚物为基体合成了一系列季铵修饰聚合物类CO2吸附材料。考察了季铵取代度与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异相体系中取代度受修饰位点密度、活性及孔结构制约,优化合成参数后纤维素与多孔聚苯乙烯的季铵取代度分别为0.77与1.41wt.%;均相体系中嵌段共聚物的季铵取代度仅与活性/惰性链段比例相关,可达4.6~6.6 wt.%。捕集空气CO2时材料的季铵利用率与取代度相关,季铵修饰木质纤维素、多孔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最高取代度递增,利用率分别为69%,61%与35%。季铵基团在微纤维表面或规则介孔内均匀、连续分布是高效修饰的关键。通过基体筛选与合成条件优化,结合氮吸附与水汽吸附表征揭示了季铵官能团化过程中材料微观形貌、孔结构与亲疏水性质的衍变特性。孔径及分布数据表明介-大孔填充与微孔生成的氯乙酰反应是形貌与结构改变的主要阶段。水汽吸附量与取代基对应的水汽增量随湿度变化趋势一致,反映了规则介孔内季铵的均匀分布。CO2吸附测试结果显示:吸附容量与取代度正相关并受孔结构变化下离子交换效率差异的影响,~20 nm介孔主导的QMPR-2材料取代度与离子交换效率较微孔主导的QMPR-1分别提高8.5%与21.0%,400 ppm CO2吸附量与饱和容量分别提高27%与83%;取代度相当时,介-大孔主导的QMPR-3的离子交换效率较QMPR-2低22.4%造成CO2容量偏低21%~34%。利用混合1,2-阶动力学模型考察了吸附速率与比表面积、孔类型及分布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不规则孔(墨水瓶型或狭缝型)易引起局部狭窄孔道内水汽分压累积,圆柱通孔与高比表面积的组合优势下材料半吸附时间缩短至2.9分钟,是目前报道的动力学最高水平。针对富羟基的纤维素基体提出了基于水汽吸附增量的亲水性评价方法并获得20%~90%湿度下水汽吸附量为0.55~5.85 mol/mol官能团。首次发现季铵材料吸附CO2容量随湿度先增后减(节点60%~70%RH)的非单调变化。分子尺度模拟揭示了纤维素亲疏水的微观各向异性,GAB水合模型计算所得47 k J/mol的低吸附热进而反映了宏观弱亲水性,其影响的季铵基团活性差异是吸附能力对湿度反常响应的内在机制。采用可控自由基聚合技术,通过调整含氟链段类型、数目实现了季铵聚合物界面强亲水至疏水(3.69~0.93 mmol H2O/g)的定向连续调控。在D-W吸附模型基础上,逐层揭示了“强/弱/多层吸附”的界面水分布并确定各层水吸附量。动力学分析显示亲/疏水链段微相分离是影响离子输运与CO2吸附性能的重要因素,离子扩散加速下半吸附时间可由11.3分钟缩短至4.3分钟。增加疏水链段可增强聚合物碱性与离子扩散,但也存在降低吸附量及离子簇过度聚集抑制输运的可能,CO2捕集性能受上述多重trade-off机制影响。中等强度的疏水控制可实现CO2容量(2 mmol/g)与湿度耐受性的同步提升。在有限场框架中建立了高水合(湿度)条件下指向电场强化CO2吸附的密度泛函模拟体系。计算结果表明电场可精确调控季铵离子对与CO2直接作用强度,反应关键质子转移步可由电场驱动并受场强影响,增加氢键键轴场强分量的强化效果更显着,而负反应轴电场则削弱离子键强度。电场可同步增强反应物亲水与产物疏水性,高水合态(水合水数=3)下CO32–或HCO3–水合半径分别增加7.2%或降低9.4%,电子密度信息反映两者水分子团簇内部氢键与界面作用强度的相反变化趋势。反应自由能计算揭示了合理调控场强可使高湿度下吸附自发进行,电场可作为特殊催化剂降低反应能垒同时避免以水为催化剂对反应容量的削弱。

郑百卉[2](2021)在《可见光诱导下二硫缩烯酮与炔烃的[3+2]氧化环合反应研究》文中提出过去的十多年里,可见光诱导的光氧化还原催化反应在有机化学和材料化学等领域得以蓬勃发展,成为化学转化的独特工具。光诱导的氧化还原反应通常都可在很温和的条件下进行,为有机合成提供清洁,廉价的能源和绿色的催化体系。可见光诱导的自由基型有机化学转化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官能团化的二硫缩烯酮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合成子,由于所连烷硫基与吸电子基团形成的推拉电子效应,双键被高度极化。二硫缩烯酮独特的分子结构特点及其易于制备的优势,使其在有机合成、药物、农药、材料等领域特别是在杂环化合物的合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文献调研表明,二硫缩烯酮自由基离子型反应的例子并不多见,仅有少数在电化学条件下经自由基阳离子中间体进行,其在杂环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研究也较为少见。因此,本文研究了一种可见光诱导下二硫缩烯酮作为新颖的硫乙烯基1,3-偶极子的,经由二硫缩烯酮自由基阳离子的[3+2]氧化环合反应,以高达98%的产率区域选择性地制备了一系列多取代噻吩。众所周知,噻吩及其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五元杂环化合物,是众多天然产物和药物中普遍存在的关键结构单元。本文在可见光的诱导下,可以在非常温和的无过渡金属的条件下进行,无需使用酸、碱或额外的氧化剂,即可高效、高产率地得到多样的多取代噻吩,为多取代噻吩的合成提供了新颖、绿色的合成策略。该反应可实现克级合成,也可应用于含炔基的天然产物的修饰以及并噻吩的合成等,具有很高的实用性。详细的机理分析阐明了二硫缩烯酮是一种实用的硫乙烯基1,3-偶极子,有望应用于各类重要杂环化合物的合成中。

赵传刚[3](2020)在《二级胺催化在合成螺[2,3]己烷类化合物及不对称光催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对二级胺催化不对称合成螺[2,3]己烷骨架做了相关研究,同时对二级胺在可见光催化里的应用做了相应探索。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章:二级胺催化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及其在可见光催化中的应用近十几年来二级胺催化发展相对来说比较完善,主要的催化模式分为烯胺催化、亚胺催化、SOMO催化以及和其他催化模式结合的共催化。但是二级胺催化在小环化合物(尤其是三元环和四元环)的合成方面一直存在很大的挑战,主要借助于在底物中引入卤素或其他易离去基团,因此发展和探索二级胺催化小环化合物合成过程中的规律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另外,实现不对称可见光催化反应是近年来研究的热门课题。二级胺催化作为发展比较完善的手性控制策略在不对称可见光催化领域也有所发展。我们对目前发展的不对称可见光催化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二级胺催化在可见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总结。第二章:二级胺催化的螺[2,3]己烷的合成螺环化合物由于其高的sp3/sp2比值以及紧凑的、多样的空间结构使得其在理化性质及药理学研究方面比普通环状化合物有明显的优势;鉴于螺环化合物在生物活性分子及医药行业的广泛应用,近几年来对螺环化合物,尤其对含有四元环的小环螺环化合物的研究逐渐得到化学家们的重视。但是小环螺环化合物的合成一直以来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总结发现传统合成螺[2,3]己烷的方法局限于对预设的三元环底物或四元环底物进行衍生化,并且很难实现螺[2,3]己烷的合成。我们使用最近发展的缺电子二级胺催化剂实现了强张力螺[2,3]己烷的不对称合成。第三章:可见光促进的高对映选择性合成1,5二羰基化合物近几年来,由于可见光催化的反应具有条件温和,反应效率高、绿色环保等优势因此引起了化学家们的重视。然而可见光催化多数是自由基机理完成的,由于自由基反应的高活性使得对映选择性的合成目标产物变得非常困难。我们试图利用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优势来实现可见光催化的1,5二羰基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第四章:可见光促进的C-H官能团化高对映选择性构筑四氢喹啉衍生物碳和氢是组成有机化合物的主要元素,C-H键的活化一直以来都是化学家们关注的问题之一。能做到C-H键的官能团化,尤其是选择性的碳氢键的官能团化是公认的有挑战性的课题。本章主要介绍了可见光催化的C-H键官能团化反应的进展。鉴于对映选择性可见光催化反应以及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了解,我们设计了分子内的C-H键断裂迁移从而实现C-H键活化的策略,用二级胺催化体系,在不使用额外光催化剂的情况下实现了四氢喹啉衍生物的对映选择性构筑。

江国防[4](2020)在《浅析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教与学》文中指出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反应机理是有机化学的核心内容。反应机理的教与学是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笔者采用了"教师引导–学生练习–学生综合讲解"三段式的反应机理教学方式。首先是教师引导:教师结合国内外教材和文献,先讲授基本理论,再详细讲解反应机理;接着是学生练习: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布置习题让学生练习,然后结合前后相关的反应机理,组装成比较复杂的多步反应,要求学生根据机理推导反应产物;最后是学生综合讲解:给每个学生分配一个反应,要求围绕该反应,通过查阅文献和资料,整理好素材,在课堂上讲解展示反馈,教师据此进行补充和修改。经过实践证明,该方式便于学生理解有机化学反应机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周微[5](2019)在《Fe、Sn助剂对载铂Zn/HZSM-5纳米沸石丙烷芳构化催化剂的调变作用研究》文中提出苯、甲苯和二甲苯(BTX)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利用低碳烷烃芳构化技术路线增产BTX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Zn/HZSM-5芳构化催化剂存在的芳烃选择性低、甲烷乙烷干气生成量大的问题,开展了 Zn/HZSM-5芳构化催化剂的载铂研究,旨在通过低载量、高分散Pt的促进作用,加速Zn/HZSM-5芳构化催化剂中Zn物种上脱氢产生的表面氢原子的重组脱附,从而减少低碳烷烃的氢解副反应,达到降低干气生成量和提高芳烃选择性的目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首先,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Zn负载量的Znx/HZSM-5纳米沸石基础催化剂(x=0.1~8.0 wt.%),并采用脉冲微反和小型固定床反应器对基础催化剂的丙烷芳构化性能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尝试在基础催化剂上直接负载Pt来提高其芳烃选择性。结果表明,Zn改性能明显提高HZSM-5纳米沸石的丙烷芳构化性能,但在所考察的Zn负载量范围内,Zn/HZSM-5的芳烃选择性最高值(Zn负载量6.0 wt.%)未超过35%,而甲烷乙烷总选择性的最低值仍高于65%。用氯铂酸直接浸渍Zn/HZSM-5时负载的Pt分散性差,达不到提高其芳烃选择性的目的。因此,尝试先用Fe助剂预处理Znx/HZSM-5纳米沸石基础催化剂来改善载Pt效果。结果表明,在用氯铂酸浸渍Znx/HZSM-5之前,先采用硝酸铁溶液对其进行预浸渍,可以显着改善Pt的分散性。在优化Zn、Fe负载量的基础上研制出的Zn1.0Fe0.3Pt0.1/HZSM-5纳米沸石催化剂,金属平均粒径约为2 nm。该催化剂在T=550℃,P=0.1 MPa,WHSV=0.55 h-1的固定床反应条件下丙烷转化率接近50%,芳烃选择性超过51%,甲烷乙烷选择性低于36%,显示出较好的脱氢芳构化性能。然而,Zn1.0Fe0.3Pt0.1/HZSM-5纳米沸石催化剂抗积碳失活能力不佳,在连续反应时间超过900 h后明显失活。为了克服Zn1.0Fe0.3Pt0.1/HZSM-5的缺点,本文又尝试用Sn助剂预处理Znx/HZSM-5。结果表明,在用氯铂酸浸渍Znx/HZSM-5之前,先采用氯化亚锡溶液对其进行预浸渍,也可以显着提高Pt的分散性。在优化Zn、Sn负载量的基础上研制出的Zn6.0Sn0.2Pt0.1/HZSM-5纳米沸石催化剂,金属平均粒径在2 nm左右。该催化剂的丙烷转化率接近70%,芳烃选择性(≥46%)比基础催化剂Zn6.0/HZSM-5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与Zn1.0Fe0.3Pt0.1/HZSM-5相比,虽然芳烃选择性稍差,但催化活性高、抗积碳失活能力强,连续反应3000 h未见活性下降。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自建的双光束FT-IR光谱仪对ZnSn(Fe)Pt/HZSM-5纳米沸石催化剂开展了丙烷芳构化反应的原位FT-IR光谱研究。结合催化剂的表征结果及在线质谱产物分析数据,探讨了 ZnSn(Fe)Pt/HZSM-5纳米沸石催化剂上丙烷脱氢芳构化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丙烷在ZnSn(Fe)Pt/HZSM-5纳米沸石催化剂上发生的脱氢芳构化反应,仍然符合Bronsted酸-Lewis酸协同催化机理。但是,与Pt相关的金属活性中心(SnPt或FePt)为催化剂提供了脱氢反应的金属活性中心,同时也为Lewis酸中心上氢原子的重组脱附提供了协助作用。原位光谱研究揭示出的ZnSn(Fe)Pt/HZSM-5上Zn甲基表面物种吸收带(2983 cm-1)明显弱于参比催化剂的事实,有力地支持了 FePt或SnPt金属活性中心通过协同作用促进Lewis酸中心([Zn-O-Zn]2+)上氢原子重组脱附的推测。

冉真真,穆金城,季生福[6](2019)在《甲苯侧链甲醇烷基化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苯乙烯是十分重要的基础有机原料,工业化的主要工艺路线是苯和乙烯烷基化制得乙苯,然后乙苯催化脱氢制得苯乙烯。相比于传统生产工艺,甲苯侧链甲醇烷基化一步生产苯乙烯具有原料廉价、工艺路线短、原子利用率高等优势,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对近年来甲苯侧链甲醇烷基化制苯乙烯的催化剂体系、反应工艺和反应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和评述,并对研究工作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杨小晓[7](2019)在《CFB锅炉脱硫脱硝耦合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由于循环流化床锅炉(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Boiler,简称CFB锅炉)燃烧的煤种适应性强、负荷易于调节,可进行炉内喷钙脱硫及喷氨脱硝,所排放的S02和NOx浓度显着低于粉煤锅炉,有广泛的应用前景。CFB锅炉虽然污染物浓度低,但还无法达到国家要求的超低排放标准,仍需要配套烟气脱硫和脱硝设备。而CFB锅炉在通过炉内配套非催化还原烟气脱硝工艺(Selective Non-Catalytic Reduction,简称SNCR)后,还不能满足超低排放要求,不能稳定实现氮氧化物排放小于50毫克每立方的指标,仍需要能进一步降低氮氧化物排放的的补充措施。CFB锅炉配套烟气循环流化床半干法脱硫除尘工艺已可以实现S02和粉尘的超低排放。研究发现该脱硫系统自带一定的脱硝效果。本文提出了在CFB锅炉配套的烟气循环流化床半干法脱硫除尘系统后增加氧化法脱硝模块,通过对氧化剂的分析和筛选,选择氧化剂方案,并根据不同氧化剂的特点分别设计液相氧化剂和气相氧化剂协同脱硫脱硝系统,并进行脱硫脱硝耦合的实验研究。本文依托75吨CFB锅炉,分别进行液相氧化剂和气相氧化剂协同脱硫脱硝的耦合实验,考察系统的脱硫脱硝效率、稳定性和经济性,同时实验脱硝剂浓度与耗量、反应温度、锅炉负荷多个等因素对脱硝效果的影响。液相氧化剂协同脱硫脱硝,氧化剂的主要成分为亚氯酸钠,在实验期间平均脱硫效率和平均脱硝效率分别达到97.9%和66.7%,脱硝效率明显,在不同负荷下都能取得较好的脱硝效果,同时对脱硫效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气相氧化剂协同脱硫脱硝,以臭氧作为氧化剂,进行了两个阶段的实验。第一阶段考察系统的脱硫脱硝效率及相应的影响因素,脱硝效率可以保持在50%以上,平均脱硝效率75%,最高效率可达85%,脱硫促进作用明显。第二阶段实验考察不同喷射位置对脱硝效率的影响,发现烟道处喷射的脱硝效果明显好于吸收塔底和吸收塔内部。综上所述,液相氧化剂和气相氧化剂协同脱硫脱硝都能取得很好的脱硝效果,可以作为CFB锅炉配套SNCR后的脱硝补充手段。

胡傲然[8](2019)在《全国高中化学竞赛试题解析及解题技巧研究 ——以有机化学部分为例》文中提出“全国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是国家为普及化学知识的一种教育策略。它不仅鼓励了青少年接触化学发展的前沿,让青少年尽早的了解化学对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意义,而且推动了大学与中学的化学教学改革,大幅度提高了中国化学教学水平。参加高中化学竞赛的学生主要集中在高二与高三年级。也就是说,基本上大部分参赛考生不仅需要在面临严峻的高中课业负担的同时,还要在一年的短时间内,高效的掌握四大化学的基础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解题。这不仅是对于高中学生思维和学习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其学习毅力和身体素质的全方面挑战。有机化学部分一直是全国高中化学竞赛试题的重要部分。虽然这部分试题难度较大,但却是参赛考生最容易把握规律拿分的部分。为了让参加高中化学竞赛的学生快速、有效的取得优异成绩,本文从近三年来全国高中化学竞赛的有机化学试题入手,将有机化学部分分为基础有机化学反应、有机化学理论知识和有机化学反应历程三个模块学习,并逐一阐述了各部分的学习方法;同时,总结了归纳法、逆推法、综合分析法等解答有机试题的解题技巧。在此基础上,让参加化学竞赛的考生理解并关注化学领域前沿研究的重要性。并且首次将思维导图法引入高中化学竞赛的学习当中,以期供辅导化学竞赛的一线教师和参加化学竞赛的学生参考。本论文的具体工作如下:1.归纳解析近三年来全国高中化学竞赛初赛和决赛有机化学部分试题。2.结合近三年来全国高中化学竞赛试题阐述了基础有机化学反应、有机化学理论知识和有机化学反应历程三个模块的学习方法。3.总结了运用归纳法、逆推法、综合分析法等解答有机试题的解题技巧,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竞赛成绩。4.通过解析竞赛试题让参加化学竞赛决赛的考生理解并关注化学领域前沿研究的重要性,指出如何快速检索出备考中所需要的文献,以及如何利用文献弥补知识漏洞。5.首次将思维导图法引入高中化学竞赛的学习当中。以有机化学部分为例,提出了竞赛中一级思维导图和二级思维导图的构建方法。同时,举例分析了二级思维导图在解析高中化学竞赛有机化学部分试题中的应用。

张萌萌[9](2019)在《硝基烯烃作为自由基偶联试剂的偶联反应研究》文中提出烷基化苯乙烯是天然产物和药物中的重要结构单元。因此,烷基化苯乙烯的简便合成的开发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经典方法包括Wittig反应和Julia反应,但这些反应依赖于必要条件鏻盐和砜原料,有时还会受到底物结构的影响。本文使用硝基二烯烃与苯乙烯为还原偶联的模型反应,在结晶水合物Na2HPO4·7H2O的促进下,合成了一系列22个双烯化合物。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产率高达89%。对反应底物进行了拓展,与文献进行了对比实验。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探索,进一步确认了反应机理。对所合成的产物进行了结构分析。使用硝基烯烃作为烯基化试剂实现了环醚(THF,1,4-二恶烷)的C-H烯基化反应,合成了18个α-双烯基醚,4个α-二烯基醚。对模板反应的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产率高达82%。对反应底物进行了拓展。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探索,确认了该反应是通过质子耦合电子转移(PCET)过程进行。对所合成的产物进行了结构分析。以上两个系列的反应体系均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产品收率高,环境友好和官能团耐受性好等特点。有望在自由基反应合成烯烃化合物领域开辟新径。

贾梦英[10](2019)在《PLC干预下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化学)研究生PCK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新时代下我国教育提出要大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有大批满足未来素养教育的高素养教师。当下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教育硕士)培养存在很多问题,很多高等师范院校正在进行教育硕士培养改革,极力促进教育硕士PCK发展。本研究是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全日制学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的背景下,在其搭建教育和实践平台上,组建了高校化学教学论专家、一线优秀化学教师、化学教育硕士的专业学习共同体(PLC),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化学)专业领域研究生”(以下简称化学教育硕士)的专业素养发展进行干预指导。本研究为个案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在Park的PCK五角模型的基础上,界定了化学教育硕士PCK理论框架,并构建了PLC干预模型。选取了连续两届的四位化学教育硕士,收集了干预过程的所有证据资料,包括学科理解报告、教学设计报告、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视频、教学PPT、PLC评课等干预视频、教学反思以及访谈等多种资料进行质化研究。通过资料分析描述教育硕士J在PLC干预下的PCK发展,构建PLC干预模型;再以PLC干预模型为干预范式,对化学教育硕士Q、Y、Z实施连续不同主题下的PLC干预,描述在不同时期、不同的PLC干预方式下三位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路径,挖掘其背后影响因素。本研究深入描述了在PLC干预模式下,三位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从规范期、知识期到素养期的PLC干预目标设定呈现进阶性,化学教育硕士的PCK也呈现进阶性发展。(1)基于专业背景的差异,即使同一干预团队下的干预指导,非师范专业背景的教育硕士的PCK发展是规范期相对较慢,但到素养期时专业背景的影响就弱了很多。(2)基于化学教育硕士的教师自我效能感发展,在素养期的PCK发展明显强于知识期和规范期。(3)不同干预者干预指导后化学教育硕士的PCK发展亦是不同,化学教育硕士同伴关注科学课程知识与科学教学策略,但本身水平有限,对化学教育硕士的PCK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大;而一线优秀教师关注的学生接受能力和教学策略,对化学教育硕士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和科学教学策略知识的促进有一定的作用;教学论专家尤其强调学科本原、知识和思维结构化以及如何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在这个观念下,化学教育硕士的PCK得到了极大的发展。(4)在PLC的连续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的PCK发展路径从要素缺失到要素全面,从联系松散到联系紧密,得到整体提升。本研究依托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培养改革的大背景,描述进阶式PLC干预对化学教育硕士PCK的发展的促进,构建了可供复制的PLC干预模型,为化学教育硕士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新的干预范式,且为化学教育硕士乃至化学教师提供了“打磨出一堂好课”以及“素养为本课”的“科学态磨课”范式;研究中证据收集时进行证据链、证据包设计,为课题组的质的研究提供了证据收集模板;研究描述并探索了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路径,为学者们对PCK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二、离子型反应类型的推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离子型反应类型的推断(论文提纲范文)

(1)季铵修饰聚合物的制备及空气二氧化碳捕集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全球气候变化与CO_2减排
        1.1.2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1.1.3 负碳排放技术
    1.2 空气捕集研究进展
        1.2.1 空气捕集热力学基础
        1.2.2 空气捕集技术发展
        1.2.2.1 碱/碱土金属基吸附剂
        1.2.2.2 负载胺基吸附剂
        1.2.2.3 MOFs类吸附剂
        1.2.2.4 季铵型变湿吸附剂
        1.2.3 空气捕集经济性评估
第二章 变湿吸附技术综述
    2.1 引言
    2.2 理论基础与机理研究
        2.2.1 多元吸附热力学
        2.2.2 CO_2吸附-水合耦合微观机制
        2.2.2.1 质子转移与水合作用机理
        2.2.2.2 吸附剂化学结构-CO_2反应构效关系
    2.3 变湿吸附材料研究进展
        2.3.1 物理复合型季铵吸附剂
        2.3.2 化学嫁接型季铵吸附剂
        2.3.3 非季铵基吸附剂
    2.4 变湿吸附工艺与流程优化
        2.4.1 捕集反应器设计
        2.4.2 环境耐受性与再生水耗
        2.4.3 捕集能耗与技术可行性
    2.5 论文选题依据及主要内容
        2.5.1 论文选题背景与研究思路
        2.5.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三章 基于木质纤维素的季铵型吸附剂制备与CO_2吸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3.1 季铵型纤维素的合成
        3.2.3.2 CO_2/H_2O吸附—解吸测试
        3.2.3.3 亲疏水性的理论分析
        3.2.4 材料表征
        3.2.4.1 扫描电镜分析
        3.2.4.2 红外光谱分析
        3.2.4.3 元素分析
        3.2.4.4 纤维素含量分析
        3.2.4.5 电荷密度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季铵型纤维素的制备工艺探索及优化
        3.3.1.1 不同来源生物质原料的影响
        3.3.1.2 季铵化路径的影响
        3.3.1.3 制备参数优化
        3.3.2 季铵型纤维素的理化表征
        3.3.2.1 季铵型纤维素界面形貌
        3.3.2.2 季铵型纤维素官能团结构
        3.3.2.3 季铵型纤维素亲疏水性度量与理论分析
        3.3.3 季铵型纤维素变湿吸附性能
        3.3.3.1 CO_2吸附平衡与湿度响应规律
        3.3.3.2 CO_2吸附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
        3.3.3.3 CO_2变湿再生性能与循环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季铵修饰多孔聚合物孔结构与CO_2吸附的构效关系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3.1 季铵修饰多孔聚合物的合成
        4.2.3.2 CO_2/H_2O吸附解吸测试
        4.2.4 材料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基体遴选策略合成多孔季铵修饰聚合物
        4.3.2 超低浓度CO_2捕集性能研究
        4.3.2.1 孔结构与CO_2吸附性能的构效关系
        4.3.2.2 CO_2吸附与湿度响应规律
        4.3.2.3 材料稳定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季铵修饰含氟嵌段共聚物亲水性调控与CO_2吸附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2.3.1 季铵修饰含氟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5.2.3.2 CO_2/H_2O吸附-解吸测试
        5.2.3.3 含氟链段疏水强弱的计算化学表达
        5.2.4 材料表征
        5.2.4.1 相对分子量测试
        5.2.4.2 核磁共振氢谱
        5.2.4.3 原位红外光谱
        5.2.4.4 热稳定性测试
        5.2.4.5 元素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季铵修饰含氟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5.3.2 季铵修饰含氟嵌段共聚物的亲疏水性
        5.3.2.1 含氟链段类型影响
        5.3.2.2 含氟链段数量的影响
        5.3.2.3 基于D-W模型的水吸附研究
        5.3.3 季铵修饰含氟嵌段共聚物CO_2吸附性能研究
        5.3.3.1 CO_2吸附容量与疏水性关联关系
        5.3.3.2 含氟链段对CO_2吸附动力学的影响
        5.3.3.3 10%与400 ppm下 CO_2吸附性能的差异性
        5.3.3.4 CO_2吸附机理的光谱学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指向性外电场介入强化CO_2变湿吸附的理论研究
    6.1 引言
    6.2 计算模型与方法
        6.2.1 密度泛函理论
        6.2.2 有限场理论
        6.2.3 模型构建
        6.2.4 模拟细则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孤立酸根与结合水体系的质子转移描述
        6.3.2 季铵阳离子-酸根阴离子对与结合水体系的质子转移描述
        6.3.2.1 完全自由度下的模拟结果
        6.3.2.2 相对位置约束下的模拟结果
        6.3.3 电场强化CO_2吸附的模拟研究
        6.3.3.1 电场对季铵-碳酸根离子对与CO_2直接作用的影响
        6.3.3.2 电场对季铵-氢氧根离子对吸附CO_2的强化作用
        6.3.3.3 电场对界面水合的影响
        6.3.3.4 理想水合条件下的CO_2吸附热力学
        6.3.3.5 电场作为特殊催化剂的理论原理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本文创新点
    7.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可见光诱导下二硫缩烯酮与炔烃的[3+2]氧化环合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可见光诱导的氧化还原催化反应
        1.简介
        2.光催化的环合反应研究进展
        2.1.分子内环合反应
        2.2.分子间环合反应
        2.2.1.[2+2]环合反应
        2.2.2.[3+2]环合反应
        2.2.3.[4+2]环合反应
        2.2.4.[5+1]环合反应
        2.3.炔烃参与的光催化环合反应
        2.3.1.[4+2]环合反应
        2.3.2.[3+2]环合反应
        2.3.3.合成苯并噻吩
    二.二硫缩烯酮简介及其环合反应研究进展
        1.简介
        2.二硫缩烯酮的环合反应研究进展
        2.1.经典环合反应
        2.1.1.[5+1]环合反应
        2.1.2.[4+2]环合反应
        2.1.3.[3+3]环合反应
        2.1.4.[3+2]环合反应
        2.2.由二硫缩烯酮合成噻吩的研究
        2.3.自由基离子型环合反应研究
    三.噻吩衍生物简介及其合成研究进展
        1.简介
        2.噻吩衍生物的合成方法简介
        2.1.烯烃/联烯参与的环合反应
        2.2.炔烃参与的环合反应
第二章 论文选题
第三章 实验部分
    一.实验试剂和仪器
    二.二硫缩烯酮的制备
    三.反应条件优化与底物拓展
    四.克级实验
    五.机理验证实验
        1.明暗实验
        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检测
        3.荧光淬灭实验
        4.气相色谱检测
        5.长程异核位移相关(HMBC)谱图分析
    六.机理研究
    七.应用研究
        1.天然产物的修饰
        2.多取代噻吩的化学转化
    八.化合物的合成步骤、表征及谱图
        1.合成步骤及化合物表征
        2.单晶数据解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二级胺催化在合成螺[2,3]己烷类化合物及不对称光催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二级胺催化在小环化合物中的应用及在不对称可见光催化领域的发展
    1.1 二级胺催化的发展
        1.1.1 烯胺催化
        1.1.2 亚胺离子催化
        1.1.3 二烯胺催化活化
        1.1.4 SOMO催化
    1.2 二级胺催化在合成小环化合物里的应用
        1.2.1 二级胺催化在不对称合成环丙烷衍生物中的应用
        1.2.2 二级胺催化的[2+2]环丁烷化反应
    1.3 光催化的对映选择性反应的发展
        1.3.1 一级胺催化的不对称可见光催化反应
        1.3.2 卡宾催化的光反应
        1.3.3 磷酸催化的不对称可见光催化
        1.3.4 离子对参与的可见光催化反应
        1.3.5 氢键参与的可见光催化反应
        1.3.6 亚胺离子催化实现的对映选择性光反应
        1.3.7 烯胺催化的不对称光反应
    1.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高对映选择性合成强张力螺[2,3]己烷骨架
    2.1 研究背景介绍
        2.1.1 基于四元环底物的三螺四骨架的构筑
        2.1.2 基于三元环底物的三螺四骨架的构筑
        2.1.3 螺浆烷合成螺[2,3]己烷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反应条件优化
        2.2.2 反应底物适用性探索
        2.2.3 螺环化合物3a的衍生化
        2.2.4 反应机理的探讨
        2.2.5 X-ray单晶衍射确定产物的绝对构型
    2.3 本章小结
    2.4 实验部分
        2.4.1 仪器和试剂
        2.4.2 催化剂的合成
        2.4.3 亚甲基环丙烷的合成
        2.4.4 产物3的合成
        2.4.5 衍生化产物的合成
    2.5 化合物表征数据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可见光催化的高对映选择性合成1,5二羰基化合物
    3.1 研究背景介绍
        3.1.1 Boc-L脯氨酸参与的脱羧反应
        3.1.2 基于α-酮酸或铜酸盐的脱羧反应
        3.1.3 芳基乙酸及普通羧酸脱羧
        3.1.4 邻苯二甲酰亚胺取代的酯参与的脱羧反应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反应条件优化
        3.2.2 底物适用性探讨
    3.3 机理的推测与验证
    3.4 本章小结
    3.5 实验部分
        3.5.1 试剂及仪器
        3.5.2 底物的合成
        3.5.3 二羰基化合物合成的一般步骤
    3.6 产物相关表征数据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可见光促进的C-H官能团化高对映选择性构筑四氢喹啉衍生物
    4.1 背景介绍
        4.1.1 可见光催化的苄位C-H键的官能团化
        4.1.2 氮杂原子α位碳氢官能团化
        4.1.3 可见光催化的远程C-H键官能团化
        4.1.4 可见光促进的饱和羰基化合物远程碳氢键活化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反应设计及条件优化
        4.2.2 反应可能机理推测
    4.3 总结和展望
    4.4 实验部分
        4.4.1 试剂与仪器
        4.4.2 底物及产物的合成步骤
    4.5 实验数据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浅析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教与学(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师引导
    1.1 做好铺垫,打开机理奥秘之门
    1.2 故事类比,开启学生兴趣之门
    1.3 利用多媒体,展开学生想象之门解决反应机理“纸面化”
2学生练习,发散思维之门
3 综合讲解,启迪实际运用能力
    3.1 课前预习阶段
    3.2 学生责任制阶段
    3.3 知识整合阶段
    3.4 课堂展示阶段
4 结语

(5)Fe、Sn助剂对载铂Zn/HZSM-5纳米沸石丙烷芳构化催化剂的调变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低碳烷烃芳构化催化剂研究的概况
    1.3 HZSM-5型沸石分子筛的低碳烷烃芳构化性能
    1.4 Zn改性HZSM-5沸石的低碳烷烃芳构化性能
        1.4.1 Zn/HZSM-5沸石的制备方法
        1.4.2 Zn/HZSM-5沸石上活性物种的表征
    1.5 Ga改性HZSM-5沸石的低碳烷烃芳构化性能
        1.5.1 Ga/HZSM-5沸石的制备方法
        1.5.2 Ga/HZSM-5沸石上的活性物种的表征
    1.6 低碳烷烃在Zn(Ga)/HZSM-5沸石上芳构化的反应机理
    1.7 Zn(Ga)/HZSM-5芳构化催化剂存在的问题以及主要挑战
    1.8 Pt改性HZSM-5沸石的低碳烷烃芳构化性能
        1.8.1 Pt/HZSM-5上的副反应以及失活原因
        1.8.2 GaPt/HZSM-5沸石的低碳烷烃芳构化性能
    1.9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工作重点
2 实验部分
    2.1 化学试剂与反应原料
    2.2 催化剂制备
        2.2.1 氢型ZSM-5纳米沸石
        2.2.2 改性HZSM-5纳米沸石
    2.3 催化剂表征
        2.3.1 元素组成测定
        2.3.2 晶相表征
        2.3.3 比表面积和孔容的测定
        2.3.4 酸性表征
        2.3.5 金属分散性的表征
        2.3.6 金属间相互作用表征
        2.3.7 积碳分析
        2.3.8 丙烷芳构化双光束红外光谱实验
    2.4 反应装置以及催化剂反应性能的评价
        2.4.1 实验装置
        2.4.2 催化剂的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
3 Zn/HZSM-5、ZnPt/HZSM-5纳米沸石催化剂上丙烷芳构化反应的研究
    3.1 引言
    3.2 催化剂制备、表征及反应性能评价
        3.2.1 催化剂的制备
        3.2.2 催化剂的表征
        3.2.3 丙烷芳构化反应性能的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Zn/HZSM-5纳米沸石催化剂上丙烷芳构化的脉冲微反研究
        3.3.2 Zn/HZSM-5纳米沸石催化剂上丙烷芳构化的固定床反应研究
        3.3.3 在Zn/HZSM-5纳米沸石催化剂上直接负载Pt对丙烷芳构化反应的影响
        3.3.4 载铂Zn/HZSM-5纳米沸石催化剂的表征
    3.4 本章小结
4 Fe助剂对ZnPt/HZSM-5丙烷芳构化催化剂的调变作用
    4.1 引言
    4.2 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反应的评价
        4.2.1 催化剂的制备
        4.2.2 催化剂的表征
        4.2.3 反应的评价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Zn含量ZnFePt/HZSM-5纳米沸石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4.3.2 不同Fe含量ZnFePt/HZSM-5纳米沸石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4.3.3 反应条件对ZnFePt/HZSM-5纳米沸石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4.3.4 Fe助剂对ZnPt/HZSM-5纳米沸石催化剂物化性质的影响
        4.3.5 ZnFet/HZSM-5丙烷芳构化催化剂的优势和缺点
    4.4 本章小结
5 Sn助剂对ZnPt/HZSM-5丙烷芳构化催化剂的调变作用
    5.1 引言
    5.2 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反应的评价
        5.2.1 催化剂的制备
        5.2.2 催化剂的表征
        5.2.3 丙烷芳构化反应的评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Zn含量ZnSnPt/HZSM-5纳米沸石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5.3.2 不同Sn含量ZnSnPt/HZSM-5纳米沸石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5.3.3 金属负载顺序对ZnSnPt/HZSM-5纳米沸石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5.3.4 反应条件对ZnSnPt/HZSM-5纳米沸石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5.3.5 Sn助剂对ZnPt/HZSM-5纳米沸石催化剂物化性质的影响
        5.3.6 ZnSnPt/HZSM-5丙烷芳构化催化剂的特点
    5.4 本章小结
6 ZnSn(Fe)Pt/HZSM-5上丙烷脱氢芳构化反应机理的初步探讨
    6.1 引言
    6.2 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反应的评价
        6.2.1 催化剂的制备
        6.2.2 催化剂的表征
        6.2.3 反应的评价
    6.3 结果与讨论
        6.3.1 ZnFePt/HZSM-5纳米沸石催化剂中Fe助剂与Zn、Pt的相互作用
        6.3.2 ZnSnPt/HZSM-5纳米沸石催化剂中Sn助剂与Zn、Pt的相互作用
        6.3.3 Br(?)nsted酸中心在丙烷芳构化反应中的作用
        6.3.4 丙烷在ZnSn(Fe)Pt/HZSM-5纳米沸石催化剂上芳构化反应的原位FT-IR光谱实验—不同活性中心间协同作用的研究
        6.3.5 金属中心和酸中心(Br(?)nsted酸Lewis酸)结合方式对催化剂丙烷芳构化性能的影响
        6.3.6 丙烷在ZnSn(Fe)Pt/HZSM-5纳米沸石催化剂上脱氢芳构化的反应机理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甲苯侧链甲醇烷基化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X型分子筛催化剂
    1.1 碱金属类改性X型分子筛催化剂
    1.2 碱土金属类改性X型分子筛催化剂
    1.3 其他元素改性X型分子筛催化剂
2 Y型分子筛催化剂
3 其他类型催化剂
4 结语与展望

(7)CFB锅炉脱硫脱硝耦合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CFB锅炉的技术发展
        1.1.1 CFB锅炉的构成及工作过程
        1.1.2 CFB锅炉及燃烧技术国内外发展情况
        1.1.3 流化床燃烧中对SO_2的排放控制
        1.1.4 循环流化床锅炉中氮氧化物的生成和控制
    1.2 CFB锅炉炉后脱硫技术
        1.2.1 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技术
        1.2.2 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技术
    1.3 烟气脱硝技术
        1.3.1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烟气脱硝技术(SNCR)
        1.3.2 选择性催化还原烟气脱硝技术(SCR)
        1.3.3 CFB锅炉脱硝技术路线比较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CFB锅炉脱硫脱硝耦合工艺原理及实验设计条件
    2.1 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系统集成氧化法脱硝功能的原理和设想
        2.1.1 氧化法脱硝的实验研究
        2.1.2 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系统集成氧化法脱硝功能的设想
    2.2 常见的氧化技术与氧化剂
        2.2.1 液相氧化剂的的筛选
        2.2.2 气相氧化剂的来源和制备
    2.3 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协同COA脱硝系统的设计及初步实验验证
        2.3.1 系统设计
        2.3.2 初步实验验证
    2.4 CFB锅炉脱硫脱硝耦合的实验条件设计
        2.4.1 煤耗量、灰渣量、石灰石粉用量及煤质资料
        2.4.2 烟气参数
        2.4.3 烟气处理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液相氧化剂耦合脱硫脱硝实验研究
    3.1 实验方案
        3.1.1 实验目的
        3.1.2 实验材料
        3.1.3 实验方法
    3.2 实验过程
        3.2.1 实验前准备工作
        3.2.2 具体的实验步骤
    3.3 实验数据分析
        3.3.1 第一阶段实验期间数据指标
        3.3.2 工况适应性分析
        3.3.3 脱硝氧化剂用量
        3.3.4 脱硝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3.3.5 运行成本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相氧化剂耦合脱硫脱硝实验研究
    4.1 实验方案
        4.1.1 实验目的
        4.1.2 可行性分析
        4.1.3 实验方式
    4.2 实验准备
        4.2.1 实验前准备工作
        4.2.2 实验步骤
    4.3 实验过程
        4.3.1 设备选型方案
        4.3.2 实验设备及辅助材料
        4.3.3 喷射点布置方案
    4.4 实验及结果分析
        4.4.1 第一阶段实验
        4.4.2 第二阶段实验
    4.5 运行能耗及成本分析
        4.5.1 脱除量修正
        4.5.2 摩尔比
        4.5.3 运行成本分析
    4.6 气相、液相氧化法脱硝的技术对比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全国高中化学竞赛试题解析及解题技巧研究 ——以有机化学部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高中化学竞赛研究现状分析
        1.2.1 无机化学部分
        1.2.2 有机化学部分
        1.2.3 分析化学部分
        1.2.4 物理化学部分
    1.3 思维导图的研究背景
        1.3.1 思维导图简介
        1.3.2 思维导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成果
        1.4.1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
        1.4.2 本课题的主要成果
第二章 全国高中化学竞赛有机化学部分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
    2.1 高中化学竞赛中有机化学部分的学习方法
        2.1.1 基础有机化学反应的学习
        2.1.2 有机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2.1.3 有机化学反应历程的学习
    2.2 高中化学竞赛中有机化学部分的解题技巧
        2.2.1 归纳法解题
        2.2.2 逆推法解题
        2.2.3 综合分析法解题
    2.3 高中化学竞赛与化学领域前沿研究的密切联系
        2.3.1 文献的选择与检索
        2.3.2 文献的阅读
第三章 思维导图在解析高中化学竞赛的有机化学试题的应用
    3.1 一级思维导图的构建与应用
    3.2 二级思维导图的构建与应用
    3.3 应用思维导图解析有机化学试题
        3.3.1 构建单一思维导图解题
        3.3.2 构建多个思维导图解题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硝基烯烃作为自由基偶联试剂的偶联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硝基烯烃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概述
    1.2 硝基烯烃作为自由基偶联剂与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反应
    1.3 硝基烯烃作为自由基偶联剂与硼烷的反应
    1.4 硝基烯烃作为自由基偶联剂参与的碳氢键活化反应
    1.5 硝基烯烃作为自由基偶联剂制备不饱和砜的反应
    1.6 硝基烯烃作为自由基偶联剂制备不饱和磷酸酯的反应
    1.7 硝基烯烃作为自由基偶联剂制备三氟甲基烯烃的反应
    1.8 硝基烯烃作为自由基偶联剂参与的还原偶联反应
    1.9 硝基烯烃作为自由基偶联剂参与的可见光氧化还原催化反应
    1.10 硝基烯烃作为自由基偶联剂参与的其他反应
    1.11 立题依据
第二章 Fe催化β-硝基烯烃与未活化烯烃的还原偶联反应
    2.1 引言
    2.2 试剂与仪器
        2.2.1 试剂与原料
        2.2.2 仪器型号与测试条件
    2.3 实验部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还原偶联反应的条件优化
        2.4.2 还原偶联反应的底物拓展
        2.4.3 还原偶联反应的机理讨论
        2.4.4 产品的结构与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见光介导的硝基烯烃与醚Csp3-H活化的催化偶联反应
    3.1 引言
    3.2 试剂与仪器
        3.2.1 试剂与原料
        3.2.2 仪器型号与测试条件
    3.3 实验部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催化偶联反应的条件优化
        3.4.2 催化偶联反应的底物拓展
        3.4.3 催化偶联反应机理的讨论
        3.4.4 产品的结构与表征
    3.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参与的学术成果

(10)PLC干预下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化学)研究生PCK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教育硕士培养研究现状
        一、国外教育硕士培养研究现状
        二、国内教育硕士改革研究现状
    第二节PCK的研究综述
        一、PCK国外研究现状
        二、PCK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PLC文献综述
        一、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基础研究现状
        二、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现状
    第四节 文献综述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者与研究对象
        一、研究者
        二、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信效度与研究伦理
        一、研究的信效度
        二、研究伦理
第四章 PCK发展分析模型和PLC干预模型构建
    第一节PCK发展分析模型构建
        一、PCK内涵与要素界定
        二、PCK- Map分析框架界定
    第二节PLC干预模型的构建
        一、PLC团队的组建
        二、干预阶段和干预目标的设计
        三、PLC干预机制的形成
        四、PLC干预模型的检验与修正
第五章 规范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
    第一节 规范期PCK发展目标与PLC干预过程
        一、规范期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目标
        二、规范期PLC干预过程
    第二节 规范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Q的PCK发展研究
        一、规范期PLC干预下Q的PCK- Map特点分析
        二、规范期PLC干预下Q的PCK各要素发展分析
    第三节 规范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Y的PCK发展研究
        一、规范期PLC干预下Y的PCK- Map特点分析
        二、规范期PLC干预下Y的PCK各要素发展分析
    第四节 规范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Z的PCK发展研究
        一、规范期PLC干预下Z的PCK- Map特点分析
        二、规范期PLC干预下Z在PCK各要素发展分析
    第五节 规范期化学教育硕士PCK目标达成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规范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目标达成
        二、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因素分析
第六章 知识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
    第一节 知识期PCK发展目标与PLC干预过程
        一、知识期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目标
        二、知识期PLC干预过程
    第二节 知识期化学教育硕士Q的PCK发展
        一、知识期PLC干预下Q的PCK- Map特点分析
        二、知识期PLC干预下Q的PCK各要素发展分析
    第三节 知识期化学教育硕士Y的PCK发展
        一、知识期PLC干预下Q的PCK- Map特点分析
        二、知识期PLC干预下Y的PCK各要素发展分析
    第四节 知识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Z的PCK发展
        一、知识期PLC干预下Z的PCK- Map特点分析
        二、知识期PLC干预下Z的PCK各要素的发展
    第五节 知识期化学教育硕士PCK目标达成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知识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目标达成
        二、知识期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因素分析
第七章 素养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的PCK发展
    第一节 素养期PCK发展目标与PLC干预过程
        一、素养期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目标
        二、素养期PLC干预过程
    第二节 素养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Q的PCK发展
        一、素养期PLC干预下Q的PCK-Map特点分析
        二、素养期PLC干预下Q的PCK各要素发展分析
    第三节 素养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Y的PCK发展研究
        一、素养期PLC干预下PCK-Map特点分析
        二、素养期PLC干预下Y的PCK各要素发展分析
    第四节 素养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Z的PCK发展研究
        一、素养期PLC干预下Z的PCK-Map特点分析
        二、素养期PLC干预下Z的PCK各要素发展研究
    第五节 素养期化学教育硕士PCK目标达成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素养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目标达成
        二、素养期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因素分析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成果

四、离子型反应类型的推断(论文参考文献)

  • [1]季铵修饰聚合物的制备及空气二氧化碳捕集性能研究[D]. 侯成龙. 浙江大学, 2021(01)
  • [2]可见光诱导下二硫缩烯酮与炔烃的[3+2]氧化环合反应研究[D]. 郑百卉.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二级胺催化在合成螺[2,3]己烷类化合物及不对称光催化中的应用[D]. 赵传刚. 兰州大学, 2020(01)
  • [4]浅析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教与学[J]. 江国防. 大学化学, 2020(07)
  • [5]Fe、Sn助剂对载铂Zn/HZSM-5纳米沸石丙烷芳构化催化剂的调变作用研究[D]. 周微.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6]甲苯侧链甲醇烷基化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 冉真真,穆金城,季生福. 工业催化, 2019(08)
  • [7]CFB锅炉脱硫脱硝耦合的实验研究[D]. 杨小晓. 厦门大学, 2019(08)
  • [8]全国高中化学竞赛试题解析及解题技巧研究 ——以有机化学部分为例[D]. 胡傲然. 辽宁师范大学, 2019(11)
  • [9]硝基烯烃作为自由基偶联试剂的偶联反应研究[D]. 张萌萌.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10]PLC干预下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化学)研究生PCK发展研究[D]. 贾梦英.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离子反应类型的推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