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团圆结局论文-崔晓红,陈杰

大团圆结局论文-崔晓红,陈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团圆结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赵树理,小说,大团圆

大团圆结局论文文献综述

崔晓红,陈杰[1](2019)在《赵树理小说中大团圆结局的创作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赵树理作为中国文学"山药蛋派"的创始人,其作品以乡土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学界的关注和研究。文章以赵树理小说为研究文本,特别关注了其小说的大团圆结局,通过剖析赵树理这位作家的教育背景及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梳理了大团圆结局在赵树理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本文来源于《长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汪江欣[2](2019)在《“大团圆”真的是“说谎的文学”吗——中国古典戏剧中的“悲终于乐”结局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团圆结局是中国古典戏剧中的一个明显特点,包括自然而然的创作以及"补恨"之作。其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中华民族崇尚"圆"的民族心理;中国人素来有的善恶有报的观念;统治阶级维护长治久安的要求。大团圆结局应当符合逻辑和现实情况。学界针对大团圆结局提出的"中国无悲剧论",是以西方的悲剧理论来定义中国的悲剧,笔者认为"大团圆"并不是"说谎的文学",而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环境下所产生的民族文学特质。(本文来源于《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冯秋颖[3](2019)在《主体的“看”:审美心理影响下的大团圆结局》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团圆结局与中国戏曲的审美心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受制于审美心理,中国戏曲的美学观倡导"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讲究团圆之趣,体现在具体的戏曲话本或演出中最显着的表现便是"大团圆"结局。对于中国戏曲的审美批评理应立足我国文化,结合具体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以我国延续至今的审美心理以及戏曲美学思想作为导向,发掘其价值。(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9年09期)

孙书琦[4](2019)在《刘文龙故事“大团圆”结局探究——以《金钗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975年,广东省潮安县西山溪的一座明代墓葬中,发现了明宣德七年抄写的南戏《刘希必金钗记》,这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我国最早的南戏演出本。本文从《金钗记》文学情节出发,论述"大团圆"结局的不合理之处。(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11期)

蔡宸亦[5](2019)在《安东尼·波登的大团圆结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书以风趣生动的精彩叙述,带领我们一窥厨艺界的真实样貌,并重新思考人生与食物的意义。在波登犀利直率的笔锋下,藏着的是对美食治愈人心的信仰。得知托尼自杀的消息时,我正在家中吃饭,放下筷子,第一反应就是去看他instagram上与杜可风的合影。照片上,波登和杜可风像两个小孩子一样搂在一起,坐在重庆大厦门口。就在一个月前,波登在香港拍摄《重庆森林》版的《波登闯异地》。杜可风是拍摄对象,也是掌镜人。香港篇的(本文来源于《全国新书目》期刊2019年01期)

李可钰[6](2019)在《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典悲剧中"大团圆"现象的出现,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根源,也受到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中国古典悲剧不同于西方悲剧,具有其独特的魅力。自近代以来,中国的古典悲剧一直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说其不是真正的悲剧。中国大多数的经典悲剧以"重聚"结束,这被认为削弱了作品的悲剧性。但是对于出现这种情况的分析不能仅仅拘泥于表面,更要具体到细节层次,去挖掘真正的原因。可以说,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的成因与中国自古以来的哲学体系,社会条件和社会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9年01期)

禹晴[7](2018)在《宋元南戏“大团圆”结局的叙事逻辑及其演变——从《张协状元》到《琵琶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宋元南戏在情节设置上具有普遍的倾向——即经常采用"大团圆"的模式来结束整部戏曲。本文通过对比叁种南戏,分析其"大团圆"结局的叙事逻辑和发展演变,认为戏曲的大团圆结局既是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受到舞台演出这种传播方式的影响,一方面它体现了作者的审美取向,另外也展示了观众的心理诉求,更是艺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的必然结果。(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8年36期)

贾卉卉[8](2018)在《论包公故事中的大团圆结局及其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包公故事被话本、戏剧、说唱、小说等多种艺术形式所演绎,然而无论何种艺术形式中的包公故事都是以大团圆结束,大团圆结局的形成有着固定的模式,都是包公凭借智慧、梦境和神灵来实现。而包公故事大团圆结局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生产者出于说教目的、同情百姓和受传统文化影响,另一方面是消费者的精神和生活需求。(本文来源于《荆楚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云峰[9](2018)在《元杂剧大团圆结局与民族文化交融》一文中研究指出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颇富特点且具有转折的性质。如元杂剧与之前叙事文学作品相比团圆结局者要多得多,反映了人们的美学欣赏趣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且影响到了今天的文学创作。对此研究者多关注儒、道、佛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这些影响早已有之,探索元以前的叙事文学作品团圆结局者要比元杂剧少的因素,就要同时关注当时的民族文化交融特别是蒙汉文化交融之影响。文章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影响,特别重点介绍了蒙古民族文化文学之影响。如蒙古民族宗教信仰、价值观、政治制度及军事方面追求"尚圆"的观念,蒙古民族统治者的爱好及其特殊地位,蒙古民族叙事文学作品基本是团圆结局等的影响。如此抑或可较全面地对元杂剧的大团圆结局展开研究。(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侯晓丽[10](2018)在《浅析元杂剧《秋胡戏妻》的大团圆结局》一文中研究指出"秋胡戏妻"故事由来已久,从汉代到清代流传着不同的版本,元代石君宝的杂剧《秋胡戏妻》内容丰富、情节巧妙,结局与以往作品秋胡之妻投河自尽不同,该剧以秋胡与其妻罗梅英和好、阖家团圆为结局。表面上看,杂剧《秋胡戏妻》结局似乎有些矛盾,削弱了批判力度,降低了真实度;然而深究却有其合理性及必然性:蒙元文化与儒家文化的融合、古人的尚圆心理、作者其人的创作思维是团圆结局的主要成因。(本文来源于《扬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大团圆结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团圆结局是中国古典戏剧中的一个明显特点,包括自然而然的创作以及"补恨"之作。其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中华民族崇尚"圆"的民族心理;中国人素来有的善恶有报的观念;统治阶级维护长治久安的要求。大团圆结局应当符合逻辑和现实情况。学界针对大团圆结局提出的"中国无悲剧论",是以西方的悲剧理论来定义中国的悲剧,笔者认为"大团圆"并不是"说谎的文学",而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环境下所产生的民族文学特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团圆结局论文参考文献

[1].崔晓红,陈杰.赵树理小说中大团圆结局的创作意义[J].长治学院学报.2019

[2].汪江欣.“大团圆”真的是“说谎的文学”吗——中国古典戏剧中的“悲终于乐”结局探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9

[3].冯秋颖.主体的“看”:审美心理影响下的大团圆结局[J].西部广播电视.2019

[4].孙书琦.刘文龙故事“大团圆”结局探究——以《金钗记》为例[J].北方文学.2019

[5].蔡宸亦.安东尼·波登的大团圆结局[J].全国新书目.2019

[6].李可钰.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研究[J].中国文艺家.2019

[7].禹晴.宋元南戏“大团圆”结局的叙事逻辑及其演变——从《张协状元》到《琵琶记》[J].文教资料.2018

[8].贾卉卉.论包公故事中的大团圆结局及其成因[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8

[9].云峰.元杂剧大团圆结局与民族文化交融[J].民族文学研究.2018

[10].侯晓丽.浅析元杂剧《秋胡戏妻》的大团圆结局[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

标签:;  ;  ;  

大团圆结局论文-崔晓红,陈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