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夷之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华夷之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华夷之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儒学,苗疆,民主国,辞赋,意识,遗民,回民。

华夷之辨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张笑歌[1](2019)在《金代对华夷之辨的回应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先秦儒家经典构筑的华夷之辨,随着两宋时辽金异族政权的相继崛起和其势力的不断深入,成为摆在异族统治者面前一道巨大的难题——为了获取正统的地位,金朝上下不断对其进行利于己方的深入诠释。(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9年23期)

陈义报[2](2019)在《从“满汉”到“中西”:民初清遗民视野中的“华夷之辨”》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夷之辨"是儒家文化核心观念,有种族之分和文化德性之分。清末满汉对立思潮崛起,强调基于种族之分的"华夷之辨"。辛亥鼎革后,清遗民一方面反对这种基于种族之分的"华夷之辨",从文化德性之分的角度强调清朝统治的正统性,并且从金、元等历史资源中寻求支撑;另一方面,他们强调"君臣大义"的绝对性。与此同时,他们将民国后国内外的混乱皆归咎于西学,认为让世界久安之道必然还是"莫备于周孔"的中学,至此在他们视野中,中西夷夏地位逆转。清遗民的"华夷之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政治上的君主制和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合二为一的道德主义论述,虽然其与具体的历史语境已然"错置",但作为一种文化思潮,还是对后来的文化保守主义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李玉君,孔维京[3](2019)在《士志于道——“华夷之辨”与历史文化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历史文化认同,中国古代社会的众多民族经过长期不断的交融,为近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此过程中,"华夷之辨(夷夏之辨)"观念也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实际上,"华夷之辨"作为一种政治文化观念,旨在用礼仪文化构建"大一统"的"天下"秩序。广义的"华夷之辨"包括"严夷夏之防"和"用夏变夷"两方面的内容,为儒家所提出、阐发和实践。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华夷之辨"观念不但从未被淡化,而且还为越来越多的民族在不同程度上所接受和奉行,极大地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和历史文化认同。所有这些,与恪守"士志于道"行为准则的儒士群体的付出和牺牲是分不开的。文章通过考察宋辽金时期不同政权下儒士群体对"华夷之辨"的实践活动来明晰上述认识,以增进对中华民族形成历程的深入理解。(本文来源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王源斐[4](2019)在《论明清易代后东亚地区的华夷之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日本在明清易代这一重要的影响华夷秩序的历史事件为契机,观察在此事件之后,东亚地区的诸政权于华夷之辨的思潮反应;并以日本修撰的纪传体正史《大日本史》及其《诸蕃传》为例,通过广泛查阅中日相关一手文献资料,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明清易代后的日本是如何建构不同于往日以中国中原王朝为视角的华夷之辨秩序。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本选题的缘起及其意义,相关的理论研究与评述,史料的来源,以及本选题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等。第一部分阐述历史上东亚地区的国际秩序向以华夷之辨等概念作为符号标志的基本事实,以及在“华夷变态”下华夷之辨是如何体现的;并且指明华夷之辨的理论阐述,多由东亚地区诸政权的纪传体正史史书所承载,而在“华夷变态”后此种表现愈为强烈。第二部分表述明清易代导致原有的华夷之辨秩序崩坏,其构建的基础,已经被清朝替代明朝这一史事所打败的大致境况。而周边部族地区于此事件的反应,以及由此重新构建出的,在新颖视角下的华夷之辨,以日本为典型,被记载在其纪传体正史《大日本史》中,而此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是《诸蕃传》这一类传。第叁部分概述《大日本史》的基本信息,介绍该史籍宏观上的指导思想和编纂体例,以及微观上的写作手法。第四部分详述《诸蕃传》是如何从大致定位和具体史录这两个不同的维度,体现日本视角下华夷之辨的。结语总述日本在明清易代之后,编纂该书的行为目的,是反应了怎样的一种思潮理论,且是如何体现在《大日本史》及其《诸蕃传》中的。(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黄权生,孙健[5](2018)在《华夷之辨:明代苗疆族群迁徙与移民记忆的历史阐释——以麻阳为切口》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移民史和民族史研究关注移民史实与移民族裔成分的讨论,但缺乏对地方移民文献"作伪"的解释。元末明初,身处苗疆的麻阳地方的土着人口,通过明廷招抚,由"化外之民"变为"编户齐民",实现了地域族群政治身份和价值态度转换的历史进程。地域族群在政治认同与自我身份认知的巨变,虽不能说明区域人口再生产的事实,却揭示了军籍家族对所谓"移民记忆"重构的影响。随着原麻阳地方族群身份的转换,麻阳成为中央政府经略贵州和苗疆的战略中心。麻阳以北,以是否"入籍"为标准,成为区分"王化"所及的政治边界。麻阳土着的身份转变,为后来麻阳人口外迁奠定基础。华夷之辨不仅仅存在于政治、军事的移民行为当中,以所谓"移民记忆"为标志的族群地域文化心理认同和中原向心力,是明初以来王朝政治经营边地留下的政治遗产。(本文来源于《铜仁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杨翰卿[6](2018)在《先秦儒学“华夷之辨”再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内外服、五服乃至九服九畿之制,反映了夏商周时期主要以地域和政治的视角确立诸夏与"四夷"间的关系。孔子儒学的夷夏观念某种程度上是舍弃了地域、种族、习俗意义上的华夷区分,而以"礼"作取舍:有"礼"即是"华",无"礼"即是"夷",这是孔子儒学"华夷之辨"中为华夷民族融合创造了广阔空间的深刻思想内容,蕴含着"礼"分"华""夷"的文化宽容精神。孔子之后的儒学在夷夏关系上,具有两个理论方向上的发展:一是以《中庸》为代表,循着孔子所主张的以礼义文化与"四夷"民族的精神文化双向性良性互动为致思取向;二是以孟子和《春秋叁传》为代表,坚持"用夏变夷"甚至亲夏疏夷、褒夏贬夷的观念取向。后者的理论推展实际上是对于孔子双向性良性互进精神的一种偏向性增益,然却又是由于后世社会史实的或儒家某种理念的渗入而在一定意义上被强化了的倾向。(本文来源于《首届“中华传统文化与华夏文明探源”国际论坛论文集》期刊2018-10-01)

刘培[7](2018)在《夷狄行中国之事曰僭——南宋中后期辞赋的华夷之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宋代,华夷之辨已经失去了以华化夷的含义,而主要指对地理边界与文化边界的坚守、捍卫。南宋孝宗时期,华夷之辨思想中含有浓烈的民族排斥的观念,形成一种种族或文化上的等级名分制。隆兴和议之后,复仇之念渐趋消沉而夷夏之防更为严厉,这是华夏文化面临灭绝危机所激发出的自我保护机制,这种延续文化的危机感和使命感有着空前动人的悲壮色彩。随着主流思想转向从心灵捍卫道统,捍卫民族尊严,人格追求也由重气节转向重节操。琼花、梅花、岁寒叁友等象喻意义的演变与凝固,负载着中华民族面临危亡所激发出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尤其是梅花象喻,已深深融汇于民族文化之中,成为体现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鼓舞民族斗志的精神图腾。(本文来源于《文学遗产》期刊2018年05期)

王晓芳[8](2018)在《我者还是他者?——清中晚期关于回族的华夷之辨》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夷之辨是中国传统主流民族观,清代亦然。回族作为一个由域外穆斯林与本土民族融合而成的兼具伊斯兰文化与汉儒文化的民族,在清代中晚期,其群体性较以往更加凸显。主流社会对这一群体的认识,关乎回族自身的生存发展,也关乎回族与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以及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清中晚期的回族在政治上同列编氓,在法律上一定情形下被认为需施以更严处罚,在文化上因宗教信仰而常被看作异端。这种现象与清廷政策和社会观念有关,也与回族社会发展状况有关。(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论丛》期刊2018年01期)

李伟明[9](2018)在《乙未割台刺激下的华夷之辨与国家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关条约》将台湾割予日本的决定对传统中国造成巨大影响,对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有着重大作用;它唤醒了潜伏在古老中国记忆中的王朝意识与华夷意识,使得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廷完成统一的历史事件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共识、强化认同的符号与旗帜;而来自于西方的国家政治制度与国际关系体系,成为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重要思想资源;此后展开的抗日反割台斗争,反映出传统王朝意识与华夷意识出现的新变化。(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刘俊[10](2018)在《元代“华夷之辨”的特质、缘由及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夷之辨"问题经过宋代的热议和激辩,至第一个以少数民族身份统一中国的元代则迎来新一轮的争锋与辩论。相较于同为少数民族政权的金代和清代,"华夷之辨"在元代呈现出叁大特质,如南北不同、政冷民热和文化为据。而这主要是由元代多元的文化政策、南北学术的不同取向以及差异化的种族制度造就的。它一方面造成元代恪守"华夷大防"与突破"华夷大防"的明显对峙,尤其是从"文化"角度论述"华夷之辨",形塑明清两代的"华夷"观;另一方面也导致元代社会从统治者到士人的分裂、矛盾和纠结,成为加速元代政权灭亡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8年04期)

华夷之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华夷之辨"是儒家文化核心观念,有种族之分和文化德性之分。清末满汉对立思潮崛起,强调基于种族之分的"华夷之辨"。辛亥鼎革后,清遗民一方面反对这种基于种族之分的"华夷之辨",从文化德性之分的角度强调清朝统治的正统性,并且从金、元等历史资源中寻求支撑;另一方面,他们强调"君臣大义"的绝对性。与此同时,他们将民国后国内外的混乱皆归咎于西学,认为让世界久安之道必然还是"莫备于周孔"的中学,至此在他们视野中,中西夷夏地位逆转。清遗民的"华夷之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政治上的君主制和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合二为一的道德主义论述,虽然其与具体的历史语境已然"错置",但作为一种文化思潮,还是对后来的文化保守主义有着重要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华夷之辨论文参考文献

[1].张笑歌.金代对华夷之辨的回应与重构[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

[2].陈义报.从“满汉”到“中西”:民初清遗民视野中的“华夷之辨”[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

[3].李玉君,孔维京.士志于道——“华夷之辨”与历史文化认同[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

[4].王源斐.论明清易代后东亚地区的华夷之辨[D].广西师范大学.2019

[5].黄权生,孙健.华夷之辨:明代苗疆族群迁徙与移民记忆的历史阐释——以麻阳为切口[J].铜仁学院学报.2018

[6].杨翰卿.先秦儒学“华夷之辨”再思考[C].首届“中华传统文化与华夏文明探源”国际论坛论文集.2018

[7].刘培.夷狄行中国之事曰僭——南宋中后期辞赋的华夷之辨[J].文学遗产.2018

[8].王晓芳.我者还是他者?——清中晚期关于回族的华夷之辨[J].西北民族论丛.2018

[9].李伟明.乙未割台刺激下的华夷之辨与国家意识[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10].刘俊.元代“华夷之辨”的特质、缘由及影响[J].社会科学战线.2018

标签:;  ;  ;  ;  ;  ;  ;  

华夷之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