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培养;创新思维;转变;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傅可平,任教于浙江省诸暨市浣东初中。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的思维素质,教育要改革、创新,以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这是我们教师们肩负的光荣历史使命。
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初中阶段是青少年生理和智力的迅速发展阶段,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对事物的认识从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识记逐步转变到理解识记时期。此时,青少年的思维活跃,创新意识与独立意识增强,个性特征更为突出。在三年的科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个性,自然是广大科学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我们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契机,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是以一种“应试”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忽略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包括了道德、性情和智能的培养,使学生在这方面日趋成熟与完善,成为对社会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人才。智能分为实能和潜能两部分,传统的教育在忽略了一部分实能的同时,更忽略的是潜能(创造力、学能)。过去表面上很注重知识的学习,实际上只注重知识的记忆,而淡化了知识的实用。应试教育“试”出来的学生是这部分的记忆较强的人,而对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实际动手能力和动手去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综合、评价等能力则相对较差。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观察为基础,重理论、重应用的自然学科,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以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为研究对象,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等特点,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块好天地。因此,科学教学应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教育资源。初中年龄段的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勇于探索、求知欲和好奇心强,具有很强的创新潜能,作为科学教师可以多范围、多渠道地去开发、启迪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介绍科学发展史,激发创新意识
介绍科学发展史,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的创造欲。
1.介绍科学家的有趣故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牛顿年轻的时候就非常注意观察自然现象,不管什么事都在心里问个为什么。据传说,一天傍晚,牛顿在苹果树下乘凉,忽然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刚好落在他身边。牛顿看见后,觉得很奇怪,苹果为什么掉在地下,而不向天上飞去呢?在“苹果落地”的启发下,经过专心思考和研究,牛顿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从趣味故事中激发去创新的同时,更应主动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用已学的知识去理会事物发展的因果,在此过程中遇到障碍则是必然的,恰恰是激发去探究的动力,是创新思想培养的起步。教师有意识的启发只外,解惑要有梯度和分层,并做到层层设疑,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能力发展出发把握学生的情感发展,发展探究兴趣和创新思想的持久性、稳定性。
2.介绍现代科学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的高速发展
例如航天技术、宇宙开发,标志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标志着一个民族科学发展水平。我国的科技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如神舟七号成功升天)。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只有勤奋学习,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培养创新能力,才能肩负起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重任。
二、鼓励张扬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被称为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来源。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沿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而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创新能力,但因缺乏创新精神,所以创新能力体现不出来。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树立成功意识。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即使其表现被动不愿意去练的学生,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有一种想法,那就是“我也能和别人一样能完成好动作该多好啊!”于是,我们的科学教师就应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善于观察,发现亮点,尤其对个别差生出现不协调、动作生硬的情况下,不能批评,可以采取提取其整个动作中的某个细节,甚至是一个微小的细节给其肯定与鼓励,使他们增强信心,创设一个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限制,让他们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不对学生的独特见解进行批评和挑剔,使学生消除害怕被教师批评的心理障碍,获得创新的环境,从而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做好每一个动作,从而努力获得成功。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必要前提。
三、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创新能力
教师应大胆地改变教学观念,更新课堂管理,创新课堂结构,采用课堂“开放”的方法让学生在完全自我中获得知识,去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培养创新能力。
1.主体性教学模式
主体性教学时要根据社会和学生发展需要以及学生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和弘扬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发展和完善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初中《科学》的学科特点出发,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创新、表现、成功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2.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探究性学习教学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是指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法。其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未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使学生在学会知识和获得学习技能的同时去探究获得新知识、新方法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促进作用。
(1)在具体的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借农村初中有利的条件优势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布置课外探究活动。如生物方面的探究尽量让学生课外去完成。随着探究的不断深入,从实践活动所需器材的选用和替代及探究方案的设计等过程中伴随着创新思想的渗透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以课堂为平台,展示探究成果,交流探讨探究结论。交流探究结论是得出规律、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更能从探究方案的比较中使那些方案设计不合理的学生有反思地方,从而会对以后的探究方案的设计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方法,使创新思维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展。
3.实验性教学模式
初中《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有其许多教学功能。因此,大多教师都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并开展了很多以学生为主体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知识水平、创新能力和学习方法等都得到了同步的发展。实验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具有直观性、启发性、探索性。作为科学教师应自觉地根据科学教学中的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因地制宜展开实验教学是创新思维得以深化和提高的有效手段。
(1)巧妙设计演示实验,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和探索性。如在做验证大气压的“覆杯实验”时,不少学生认为硬纸片不是被大气压托住的,而是被水粘住的。笔者巧妙地在塑料杯的底面钻个小孔。第一次堵住小孔完成实验,等学生质疑后提出如何验证不是被水粘住的呢?肯定会众说纷纭,也有可能会提出在底部开一个小孔,最后出示小孔并不堵住演示。
(2)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合理地布置一些开放性小实验。如实验器材到陈列柜上自取(可经常调换),来完成一个或多个小实验。如请你利用一个矿泉水水瓶、一块海绵、两张纸、一根铁、钉适量的水,设计两个小实验,要求写出实验的做法、可观测到的现象及简要说明现象产生的原因。完成此实验不仅需要目标的设计,更需要目标创设的灵感,创新思维的作用和培养贯穿整个过程。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伴着时代的召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我们每个教师的肩上。初中科学教学也是一块情感的沃土,需要我们去挖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目前尤为重要,初中科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培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科学教学创新迫在眉睫。因此,初中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掌握学生的心理因素,进行言传身教,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以达到提高初中科学教学水平为目的。
参考文献:
[1]朱秀云.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J].内蒙古教育(基础教育综合版),2009(3).
[2]教育部.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浣东初中
邮政编码:31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