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间体细胞杂种论文_宋鑫,谭丰全,张苗,蔡元康,郭大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种间体细胞杂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体细胞,杂种,质体,柑橘,原位,马铃薯,茄子。

种间体细胞杂种论文文献综述

宋鑫,谭丰全,张苗,蔡元康,郭大勇[1](2019)在《‘纽荷尔’脐橙与‘尤力克’柠檬种间体细胞杂种的代谢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GC–MS(气相色谱—质谱)测定柑橘种间体细胞杂种——‘纽荷尔’脐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尤力克’柠檬[Citrus limon(L.)Burm. F.]和其两个融合亲本果实的初生代谢物含量,包括可溶性糖、有机酸、氨基酸和脂肪酸;利用LC–MS(液相色谱—质谱)测定果实类黄酮含量,综合评估体细胞杂种果实的代谢特征。结果表明,体细胞杂种初生代谢物组成总体偏向‘尤力克’柠檬,苹果酸、柠檬酸和脂肪酸含量均高于两亲本,大多数氨基酸含量介于两亲本之间。体细胞杂种中共检测到48种类黄酮,整体偏向柠檬亲本;其中有33种物质含量介于两亲本之间,15种高于或低于两亲本。(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靳姣姣[2](2016)在《马铃薯两个种间体细胞杂种创制与结薯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其野生种中含有丰富的抗性资源和特殊的性状。但很多野生种与栽培种之间由于胚乳平衡数(EBN)的差异,存在杂交不亲和现象。Solanum etuberosum是马铃薯野生种之一,天然不结薯,且具有很多生物和非生物抗性,无法与栽培种直接杂交。块茎作为马铃薯的重要经济器官和繁殖器官,其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本研究利用S. etuberosum不结薯这一特性,将其与叁个马铃薯二倍体分别进行体细胞杂交,以期获得结薯能力存在显着差异的体细胞杂种,并分析体细胞杂种的结薯遗传特性。与此同时,可以将野生种中的抗性基因转移到栽培种中,创制抗性新种质。现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体细胞杂交技术,将S. etuberosum分别与能够结薯的二倍体材料AC142、XD-3、USW4进行叶肉原生质体融合,成功得到etbl+AC142和etbl+XD-3两个融合组合的128份再生植株。随后利用SSR引物对再生植株进行杂种鉴定,结果表明,etbl+AC142组合的95个再生植株中,93个为体细胞杂种,杂种植株率高达97.90%:而etbl+XD-3组合的33个再生植株中,22个为体细胞杂种,杂种植株率为66.67%。采用流式细胞仪对体细胞杂种的倍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体细胞杂种倍性从叁倍体到八倍体均有分布,其中以六倍体为主,还有少量的混倍体植株存在。2. etbl+AC142体细胞杂种的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四倍体杂种的生长势明显优于六倍体杂种,也优于其它倍性植株。植株形态多为双亲的中间型,且四倍体和六倍体植株绝大部分可以正常开花,花粉活力分布于0-36.23%之间不等。此外采用晚疫病小种16-2和3928A离体接种etbl+AC142体细胞杂种复叶鉴定晚疫病抗性,结果表明,所有被检测杂种均表现为感病。随后对etbl+AC142体细胞杂种的结薯特性进行分析,绝大部分体细胞杂种均可以结薯,但不同倍性,甚至同一倍性的株系之间在结薯数量和薯重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为进一步研究马铃薯块茎发育莫定材料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何礼[3](2013)在《茄属种及其种间体细胞杂种的染色体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细胞融合的方式将马铃薯野生种或其他茄属近缘种的优良性状引入马铃薯栽培种是马铃薯资源创制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体细胞杂种基因组中来自双亲的染色体的组成和重排,并在染色体水平解析性状的改变与染色体导入的联系,对基于染色体水平的马铃薯育种和细胞遗传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荧光原位杂交是联系DNA序列和染色体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因此,本研究建立并优化了马铃薯荧光原位杂交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可能用于马铃薯资源创制的茄属几个相关种的染色体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对马铃薯S. tuberosum和S. melongena的几个体细胞杂种进行了染色体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BAC-FISH标记的马铃薯染色体核型本研究首先采用5个来自S. tuberosum和7个来自S. bulbocastanum的染色体特异BAC,通过BAC-FISH识别了马铃薯野生种S. chacoense的全套12条染色体。然后据已报道的遗传图谱、BAC连锁群以及前人核型分析信息,按照染色体和对应的BAC-FISH杂交结果将染色体进行排列,建立了S. chacoense12条染色体标准图,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2.马铃薯、番茄、茄子染色体的ITR分布特征以二倍体茄属代表种S. tuberosum (A genome)、S. chacoense (A genome)、S. bulbocastanum (B genome)、S. pinnatisectum (B genome)、S. paucissectum (P genome)、 S. lycopersicum和S. melongena为材料,开展了端粒探针FISH杂交。结果显示,内部端粒序列(ITR)在供试种染色体着丝粒区域大量扩增。Dot blot定量分析发现,各个种中端粒序列相对含量的增加与FISH检测到的端粒信号强弱基本一致。大量来源于ITR的FISH信号被定位于S. pinnatisectum (B genome)粗线期染色体的主缢痕中。另外,在马铃薯A genome种S. chacoense第12染色体长臂的亚着丝粒区域检测到一对杂合的ITR位点。这些结果暗示,ITR可能与功能着丝粒有关。3.茄属代表种rDNA分布通过PCR扩增分别得到S.tuberosum、S. chacoense和S. melongena的5S rRNA基因和45S rRNA基因间隔区(IGS)的5'ETS。序列分析显示,S. tuberosum和S.chacoense的5S rRNA基因间隔区高度同源,5'ETS序列也高度同源。而S. tuberosum和S. melongena的5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差异较大,5'ETS序列差异也较大。用S. tuberosum5S rDNA和25S rDNA作为FISH探针,与7个马铃薯种和1个番茄、1个茄子种染色体进行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在所杂交的材料中,5S rDNA只在1组同源染色体上有杂交信号,25S rDNA除了S. melongena在3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均有信号外,其它种也只在1组同源染色体上有信号。配对分析显示,5S rDNA和25SrDNA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信号分析还表明,在S. tuberosum、S. berthaultii、S. bulbocastanum、S. acaule和S. melongena5个种中,同源染色体之间的5S rDNA或25S rDNA信号强弱存在明显差异。4.寡核苷酸SSR在茄属几个种染色体上的分布通过FISH分别研究了单、二和叁核苷酸SSR,包括(A)n、(C) n、(CG) n、(AC) n、(TC)n、(AT) n、(AAC) n、(AAG)n、(AAT)n、(AGG) n、(CAC) n、(CAT)n、(CAG)n、(ACT) n、(ACG)n和(GCC)n在马铃薯栽培种S. tuberosum和野生种S. chacoense中期染色体上的物理分布。总体上,所有核苷酸SSR在染色体上呈散点状分布。(A)。在S. chacoense中信号主要位于染色体末端和部分着丝粒区域,而在S. tuberosum中信号较少且分布没有明显规律。(AAT)n、(ACT)n和(CAG)n在S. chacoense中几乎出现在所有染色体的末端,但在其他部位很少发现,而在S.tuberosum中除去少数染色体末端外其他多数信号呈点状分散分布于整个染色体上。进一步分别采用混合的单、二和叁核苷酸SSR在马铃薯种S. chacoense、S. bulbocastanum和S. pinnatisectum以及番茄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上开展了FISH定位。结果显示,单和二核苷酸SSR在马铃薯种和番茄染色体上的分布模式类似。叁核苷酸SSR在马铃薯种间的分布模式类似,但在马铃薯和番茄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在番茄中几乎所有的信号都集中于染色体着丝粒附近并且信号强烈,而在马铃薯中信号主要位于大多数染色体末端并呈点状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该研究对马铃薯种间以及马铃薯和番茄之间差异SSR的筛选提供了依据。5. S. tuberosum与几个相关种染色体GISH分析以马铃薯栽培种S. tuberosum基因组DNA为探针,与包括S. tuberosum (A genome)、S. chacoense (A genome)、S. pinnatisectum (B genome)、S. bulbocastanum (B genome)、S. paucissectum(P genome)、S. etuberosum (E genome)、S. lycopersicum (L genome)和S. melongena在内的茄属种进行GISH杂交,结果显示,S. tuberosum与S. chacoense、S. paucissectum的基因组DNA同源性最高,其次是S. etuberosum和S. pinnatisectum,再次是S. bulbocastanum。S. lycopersicum和S. melongena与S.tuberosum同源性最低。因此,如果GISH用于体细胞杂种染色体组分分析,能够有效鉴定S. tuberosum与S. bulbocastanum (B genome)、S. lycopersicum和S. melongena的体细胞杂种,但S. tuberosum与S. chacoense (A genome)和S. paucissectum (P genome)的体细胞杂种很难用GISH分析鉴定染色体组分。6.体细胞杂种染色体组成鉴定研究以S. chacoense基因组DNA为探针,分别采用不封阻、封阻两种方式对S. tuberosum和S. chacoense的体细胞杂种进行GISH分析,结果显示,由于双亲同源性较高,不能清楚地分析杂种的染色体组分。进一步分别采用地高辛和生物素标记S. tuberosum和S. chacoense基因组DNA,开展了双色GISH,对3C10-2(混倍体)、3C28-1(5x)和3C33-2(6x)叁个体细胞杂种的双色GISH结果显示,在3个体细胞杂种染色体中,除能够观察到少数单色荧光信号外,大部分染色体均同时被S. chacoense的红色信号和S. tuberosum的绿色信号覆盖。表明采用GISH的方法不能直观地区分S. tuberosum和S. chacoense体细胞杂种中染色体的组成。该结果说明如果两个融合亲本亲缘关系较近,采用GISH技术很难鉴定杂种的染色体组分。马铃薯和茄子体细胞杂种的双色GISH结果显示,在供试的3个体细胞杂种中均能够清晰的鉴定出染色体的亲本来源,包括整条染色体和重排的染色体。进一步结合rDNA探针、端粒探针,在马铃薯和茄子的体细胞杂种中检测到了多种染色体重排现象,包括末端对末端的染色体融合、含有rDNA位点染色体的易位重排等。同时,在体细胞杂种60-10中还发现了2条具有双着丝粒的重排染色体,分别由端粒对端粒的末端融合和易位重排产生。另外,在60-13中1条重排染色体上的重排位点发现了ITR信号。结果表明,在GISH基础上结合丰富的细胞遗传学标记的检测方法是研究马铃薯和茄子体细胞杂种染色体组成的有效工具。(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3-04-01)

廉玉姬,林光哲,赵小梅[4](2011)在《青花菜与白菜间体细胞杂种获得与遗传特性鉴定(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芸薹属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与青花菜Brassica oleracea var.botrytis的种间体细胞杂交体,以青花菜和白菜的子叶与下胚轴为材料,分离制备原生质体,用40%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进行原生质体融合。融合细胞在以0.3 mol/L蔗糖、0.3 mol/L葡萄糖为渗透稳定剂,附加0.2 mg/L 2,4-D+0.5 mg/L 6-苄氨基嘌呤(6-BA)+0.1 mg/L 1-萘乙酸(NAA)+0.1 mg/L激动素(Kinetin,Kin)的改良K8p培养基中液体浅层培养。将包埋于0.1%琼脂糖的8~10个细胞期的细胞在添加0.3 mol/L蔗糖和2 mg/L 6-BA+2 mg/L玉米素(Zeatin,ZEA)+1 mg/L NAA+0.5 mg/L Kin的Kao培养基中诱导愈伤组织。愈伤组织转到MS+5 mg/L ZEA+2 mg/L IAA诱导不定芽。将长1~2 cm的不定芽转到1/2 MS+0.2 mg/L NAA诱导生根。将生根的植株转移到花盆,并对其杂种性质进行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融合细胞培养2~7 d后发生第1次分裂,培养35 d后植板率为0.66%,不定芽再生率达3.7%。形态学观察显示,绝大多数再生植株的叶面积较大,株型和叶型为两种杂交亲本的中间型。染色体计数结果显示,再生植株染色体数目为2n=38。流式细胞仪测定DNA含量显示,再生植株DNA含量是亲本之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和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分析结果证明再生植株具有双亲基因组。体细胞杂种花粉育性比较低,杂交、回交后其育性逐渐获得恢复。(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11期)

张改娜,贾敬芬,孔祥生,胥华伟[5](2010)在《电融合法产生骆驼刺与鹰嘴紫云英属间体细胞杂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融合法获得了骆驼刺和鹰嘴紫云英属间体细胞杂种。骆驼刺原生质体来自发根农杆菌A4转化系细胞,并经碘乙酰胺处理;鹰嘴紫云英原生质体从甲硫氨酸抗性系细胞分离。双亲及同源融合产物均不能在无激素的筛选培养基上持续分裂,融合后的杂种细胞由于双亲生理互补效应可恢复持续分裂能力而被筛选出来。本实验优化了电融合参数,如直流脉冲、交流脉冲和脉冲次数。融合产物经培养获得的杂种细胞系经形态学、染色体数目检查、生化及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鉴定出10个杂种克隆,并从3个杂种克隆再生了小植株。(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徐小勇,刘继红[6](2010)在《柑橘种间体细胞杂种的核质遗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柑橘体细胞杂种的核质遗传组成,采用流式细胞仪(FCM)、简单序列重复(SSR)、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以及酶切扩增多态性序列(CAPS)对此前通过对称融合获得的2株种间体细胞杂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丹西红橘+红江橙种间组合中,分析的2株植株中1株为二倍体非对称体细胞杂种,其核DNA具有双亲的部分DNA,并有重组发生,胞质DNA则来源于红江橙(叶肉亲本);而另1株则是异源四倍体体细胞杂种,其核DNA来源于双亲,并有重组发生,胞质DNA则来源于红江橙。(本文来源于《果树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张丽,赵泓,陈斌,刘凡[7](2008)在《花椰菜与黑芥种间体细胞杂种的获得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非对称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芸薹属花椰菜(Brassicaoleraceavar.botrytis)与黑芥(B.nigra)的种间杂种,实现了野生种质抗病基因向甘蓝类蔬菜作物的渗透。以具有良好再生能力的花椰菜下胚轴原生质体作为融合受体,具有抗黑腐、黑胫和根肿病优良性状的黑芥叶肉原生质体作为融合供体,用不同强度的UV射线处理后,利用PEG方法诱导供、受体原生质体融合。培养后获得170棵再生植株,选取来自40个不同愈伤组织的40棵单株进行形态学观察及RAPD和SRAP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其中30棵为体细胞杂种。染色体计数显示,约23%杂种植株的染色体数目小于供、受体染色体数之和。用流式细胞仪测定DNA含量显示,杂种植株DNA含量是受体的2-4倍,20%杂种植株DNA含量小于供、受体之和。(本文来源于《植物学通报》期刊2008年02期)

刘艳玲,夏仁学,李国怀,马梦亭,伊华林[8](2005)在《柑橘种间体细胞杂种花器官特性及花粉育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柑橘异源四倍体体细胞杂种“哈姆林甜橙Citrussinensiscv. HamlinSweetOrange+粗柠檬Citrusjambhiricv. RoughLemon)”是我国最早一例开花的柑橘体细胞杂种。为探讨其在柑橘育种与生产中的价值,对其花器官特性、花粉形态及大小进行了观察,并对花粉育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花器官有 3种类型:完全花、雌蕊败育花和畸形花。其中 95%的花为雌蕊败育花,但其花药饱满,花粉量大 (每花药 19 229粒 ),萌发率高(15 31%)。以异源四倍体体细胞杂种为父本与晚白柚杂交,座果率为 49 50%,远远高于晚白柚自然授粉和自花结实的座果率,这说明柑橘种间体细胞杂种的花粉可促进晚白柚的授粉受精,在杂交育种中可作为亲本利用。(本文来源于《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王晶珊,孙世孟,王维华,毕英娜,徐丽娟[9](2004)在《甘薯同一不亲和群内品种间体细胞杂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PEG融合方法,融合甘薯(Ipomoea batatas ) B不亲和群内品种‘koganesengan’和‘bitambi’的原生质体。将融合处理的原生质体进行培养,共获得45株再生植株。4株再生植株形态上表现出融合双亲的中间特性,其中2株染色体数为融合两亲之和 (2n = 12x (2n + 2n) = 180),另外2株分别为41~103和35~100,因细胞不同而不同。经RAPD分析,这4株再生植株分别具有双亲特异的DNA扩增带或双亲都不具有的新扩增带。鉴定这4株再生植株为杂交不亲和的B群内品种间体细胞杂种。(本文来源于《植物学通报》期刊2004年03期)

连勇,刘富中,冯东昕,宋燕,陈钰辉[10](2004)在《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获得茄子种间体细胞杂种》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原生质体电融合技术 ,获得了茄子近缘野生种Solanumtorvum、S aethiopicum与栽培种S melongena (六叶茄 ,Dourga)的种间体细胞融合四倍体再生植株。染色体检测表明该植株为四倍体 (2n =4x =4 8) ,荧光免疫检测证明为种间体细胞杂种 ,青枯病抗性鉴定表明带有抗病基因 ,田间生长表现为倾向野生亲本的中间类型(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04年01期)

种间体细胞杂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其野生种中含有丰富的抗性资源和特殊的性状。但很多野生种与栽培种之间由于胚乳平衡数(EBN)的差异,存在杂交不亲和现象。Solanum etuberosum是马铃薯野生种之一,天然不结薯,且具有很多生物和非生物抗性,无法与栽培种直接杂交。块茎作为马铃薯的重要经济器官和繁殖器官,其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本研究利用S. etuberosum不结薯这一特性,将其与叁个马铃薯二倍体分别进行体细胞杂交,以期获得结薯能力存在显着差异的体细胞杂种,并分析体细胞杂种的结薯遗传特性。与此同时,可以将野生种中的抗性基因转移到栽培种中,创制抗性新种质。现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体细胞杂交技术,将S. etuberosum分别与能够结薯的二倍体材料AC142、XD-3、USW4进行叶肉原生质体融合,成功得到etbl+AC142和etbl+XD-3两个融合组合的128份再生植株。随后利用SSR引物对再生植株进行杂种鉴定,结果表明,etbl+AC142组合的95个再生植株中,93个为体细胞杂种,杂种植株率高达97.90%:而etbl+XD-3组合的33个再生植株中,22个为体细胞杂种,杂种植株率为66.67%。采用流式细胞仪对体细胞杂种的倍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体细胞杂种倍性从叁倍体到八倍体均有分布,其中以六倍体为主,还有少量的混倍体植株存在。2. etbl+AC142体细胞杂种的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四倍体杂种的生长势明显优于六倍体杂种,也优于其它倍性植株。植株形态多为双亲的中间型,且四倍体和六倍体植株绝大部分可以正常开花,花粉活力分布于0-36.23%之间不等。此外采用晚疫病小种16-2和3928A离体接种etbl+AC142体细胞杂种复叶鉴定晚疫病抗性,结果表明,所有被检测杂种均表现为感病。随后对etbl+AC142体细胞杂种的结薯特性进行分析,绝大部分体细胞杂种均可以结薯,但不同倍性,甚至同一倍性的株系之间在结薯数量和薯重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为进一步研究马铃薯块茎发育莫定材料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间体细胞杂种论文参考文献

[1].宋鑫,谭丰全,张苗,蔡元康,郭大勇.‘纽荷尔’脐橙与‘尤力克’柠檬种间体细胞杂种的代谢特征分析[J].园艺学报.2019

[2].靳姣姣.马铃薯两个种间体细胞杂种创制与结薯特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

[3].何礼.茄属种及其种间体细胞杂种的染色体特征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3

[4].廉玉姬,林光哲,赵小梅.青花菜与白菜间体细胞杂种获得与遗传特性鉴定(英文)[J].生物工程学报.2011

[5].张改娜,贾敬芬,孔祥生,胥华伟.电融合法产生骆驼刺与鹰嘴紫云英属间体细胞杂种[J].生物工程学报.2010

[6].徐小勇,刘继红.柑橘种间体细胞杂种的核质遗传研究[J].果树学报.2010

[7].张丽,赵泓,陈斌,刘凡.花椰菜与黑芥种间体细胞杂种的获得和鉴定[J].植物学通报.2008

[8].刘艳玲,夏仁学,李国怀,马梦亭,伊华林.柑橘种间体细胞杂种花器官特性及花粉育性[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5

[9].王晶珊,孙世孟,王维华,毕英娜,徐丽娟.甘薯同一不亲和群内品种间体细胞杂种[J].植物学通报.2004

[10].连勇,刘富中,冯东昕,宋燕,陈钰辉.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获得茄子种间体细胞杂种[J].园艺学报.2004

论文知识图

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获得茄子种间猕猴桃种间体细胞杂种抗寒性的聚...原生质体非对称融合获得花椰菜与甘蓝...杂种植株及亲本栗子香(Li)和1.trjlo加(...LT1、LT8、LT15等杂种植株及亲本栗子香...在低倍(×60,×70)下观察种皮表面纹饰...

标签:;  ;  ;  ;  ;  ;  ;  

种间体细胞杂种论文_宋鑫,谭丰全,张苗,蔡元康,郭大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