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人口红利期与经济快速增长的战略机遇期重叠,并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但同时,我国人口转变的进程短,人口红利期也短。人口红利的消失意味着发展模式的转变、维持高速经济增长的基础条件发生变化以及老龄化挑战的不断加剧。为此,应把促进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作为人口红利消失后经济工作的核心任务。
【关键词】人口红利 经济增长 老龄化
人口红利主要是针对人口结构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而言,与人口的总量规模多寡无关
要明晰人口红利的概念,需要从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谈起。从历史的长周期看,经济增长无疑是人口发展的促进因素。人口因素与长期经济增长更重要的关系体现于人口作为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就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人口在以下两个方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一方面,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增长,劳动与资本两个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可以不断在规模上得到匹配,从而使资本投入的回报保持在高水平,进而不断推进高速的经济增长。因此,在发展初期,劳动力规模的不断扩大,是非常重要的条件。而劳动力规模的扩大首先依赖于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这里说的是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变化(流量),而不是其绝对规模(存量)。
另一方面,由于人口转变的影响,在发展的不同时期,会形成不同的人口年龄结构。区分人口的结构对于理解人口红利是至关重要的。即便两个经济体的人口规模相同,二者人口年龄结构的差异也会导致它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迥异。
一般来说,当一个经济体中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的占比高,抚养人口的占比低时,这种人口结构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相反,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少儿或老龄人口的占比上升,则人口结构的变化将越来越不利于经济增长。因此,经济学家将不断变化的人口结构中更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时期称为人口的机会窗口期(Demographic Window)或人口红利期。换言之,一个人口规模很小的国家也可能有人口红利期,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也会有人口负债的时期。
中国人口红利期与经济快速增长的战略机遇期重叠,人口转变的进程短,中国的人口红利期也短
随着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和快速的经济发展,中国迅速完成了人口转变的过程,整个进程花费的时间较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短,这也造成了中国的人口红利具有如下特点:
一方面,人口红利期与经济快速增长的战略机遇期重叠,并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以总抚养比为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最快速的时期也是抚养比下降最迅速的时期,适宜的人口结构无疑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劳动年龄人口的持续增加,则为中国大量吸收外来投资提供了生产要素的匹配。
要保持劳动生产率持续增长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依靠经济刺激或要素积累的增长模式,虽然可以在短期获得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但由于没有经济效率的改善,其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各个经济主体的积极性,通过重构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才能使劳动生产率获得持续增长的动力。
最后,人口红利消失的同时,也意味着老龄化的挑战不断加剧。中国的老龄化挑战由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将会变得更加严峻。一方面,很少有国家在中等收入阶段就进入老龄化社会,这意味着同样面临着老龄化,我们的养老资源相对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人口转变的独特性,未来老龄化的速度较之大多数国家都快。因此,应对老龄化的时间窗口更小,难度也更大。
第二个重要的转折发生在2012年,16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开始绝对减少。自2012年至2018年,该年龄组的人口总量已经累计减少了2617万,超过了澳大利亚的总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新近公布的数据,2018年16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为8.97亿,从人口预测的数据看,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的趋势在未来仍将延续,很难逆转。
应以水源涵养为中心,加大农村污水、垃圾等污染源治理力度,清理地下水源涵养区周边生活及建筑垃圾排放点,加大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力度;封闭现有渗沟、渗井、渗坑、裂隙等地下排污口;处理养殖业污水,完善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加强化肥与农药管理,强化农业面源防治。以低耗水乔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加强林草植被建设,强化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水质功能。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提高地表径流调蓄入渗能力,有效补给地下水。
第一个重要的转折发生在2010年,在经历了几十年的下降后,总抚养比开始上升。总抚养比是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之和,是0至14岁人口和65岁以上人口与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之比,抚养比的上升意味着平均每一个劳动年龄人口所需要供养的赡养人口在增加。2010年总抚养比达到0.342的历史最低值后,开始持续攀升,到2017年达到0.392。
人口红利期渐行渐远意味着发展模式的转变、维持高速经济增长的基础条件发生变化以及老龄化挑战不断加剧
其次,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经济增长必然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甚至更低的增长速度转换。在人口红利丰裕的时期,经济增长的来源有两个部分组成: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所推动的劳动力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当人口红利消失时,前一个来源也就消失,经济增长完全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继续维持高速经济增长的难度也必然加大。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不仅需要经济效率不断提升,还需要新的技术进步来推动。
第一,现有文献研究的是市场体制完善的经济体,而我国目前正处于向成熟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阶段,过渡阶段的体制不完善对企业合作创新的市场绩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发展中国家,国家的科技政策对合作创新,实现技术赶超至关重要。但是迄今为止尚未有文献研究科技政策对合作创新市场绩效的影响。
中国的人口红利期渐行渐远已是不争的事实,基于这一基本国情出现的重大变化,必须深刻理解人口红利消失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寻找“后人口红利时期”的发展道路,才能有效应对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以下几个节点的变化对于理解中国人口红利的变化非常重要:
促进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是人口红利消失后经济工作的核心任务
那么,应该如何应对人口红利消失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冲击呢?我们的分析已经表明,人口红利消失不仅体现为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减少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体现为人口结构变化(总抚养比上升)产生的影响。而无论是应对劳动力数量的减少还是总抚养比上升,都需要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率。
首先,人口红利消失意味着在发展模式上必须摒弃以往依靠生产要素积累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从2012年开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开始减少,这意味着劳动供给的最大可能边界在逐渐缩小。由于新增的投资没有劳动与之相匹配,资本报酬递减规律将开始发挥作用,并导致资本的回报率下降。因此,人口红利的消失必然意味着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转变,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并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成为不二选择。
另一方面,由于严格的生育政策和高速经济增长的共同作用,中国的生育率快速下降,并很快达到超低的生育率水平。于是,少儿抚养比下降很快为老年抚养比的上升所替代,人口红利期相对较短,意味着中国迅速进入人口负债期。而且,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人口老龄化速度较之大多数经济体更为迅猛。可见,正确理解中国人口红利的变化趋势,充分认识到人口负债带来的负面冲击,对于我们应对未来的调整有着重要的影响。
艾尔打了一拳,威尔躲过了。威尔脖子后面全是汗水。他躲开了接下来的一拳,滑步绕到艾尔身后,一脚狠狠踢在他的背上。艾尔踉跄着往前迈了几步,恢复平衡后转过身面向威尔。
企业的内控管理是需要在适应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将企业原本的经营活动进行适当的约束和监督,让企业在调整发展目标的同时,增强企业自我防范意识,从而促进企业健康平稳的运转。在国家的整体规划中,内容制度的应用能够有效增强企业先进技术的应用,帮助企业在引进先进思想和先进技术的同时,能够及时落实思想中的内容,紧跟时代的脚步,避免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一些陈旧的思想和行为造成企业经济盈利的不利影响。
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基础是劳动者素质的提升,这样才能在人口红利消失、数量优势衰竭的情况下,以劳动者素质替代数量。一方面,要继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深化人力资本积累体系的改革,进而提高人力资本积累的效率;另一方面,也要继续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使人力资本的回报得到切实的体现,以促进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综上可知,采用常规治疗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大出血患者的疗效佳,不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还能有效减少住院时间以及出血时间,并能有效降低出血复发率,因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要大力推动技术进步,使其成为提升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成本也不断提升,这已经给出了清晰的价格信号,引导企业以资本、知识和技术的投入,来替代简单劳动的投入;引导企业在技术选择上从劳动密集型技术向资本和知识密集型技术转换。但这一过程也需要一系列体制和机制的配合,进一步消除要素流动的障碍和成本,构建更具流动性和更有效的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基础条件。
【中图分类号】F124.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责编/谢帅 美编/宋扬
标签:人口论文; 红利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劳动生产率论文; 年龄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人口学论文; 世界各国人口调查及其研究论文; 《人民论坛》2019年第14期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