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耐久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耐久性,桥梁,疏水,混凝土,表面,性能,结构。
耐久性论文文献综述
刘建友,吕刚,赵勇,胡晶[1](2020)在《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站耐久性设计方法及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隧道及地下工程的耐久性,降低地下工程运营期维修养护的成本,采用系统分析法研究地下工程的耐久性机理,提出地下工程结构耐久性的计算模型及其定量化设计方法。隧道结构的耐久性取决于初期支护和二衬承载力的衰减,初期支护承载力的衰减将引起二衬荷载的增大,隧道结构耐久性的安全系数可采用二衬承载力与其荷载的比例来表示,当二衬荷载增长曲线与其承载力衰减曲线相交时,隧道结构达到承载力极限状态,此时也即为隧道耐久性的设计使用年限。八达岭长城站支护体系设计中,采用围岩长期自承载的设计理念,利用长寿命初期支护加固围岩,形成持久的围岩自承载拱,长期承担全部围岩荷载,二衬作为安全储备。同时,增加锚杆注浆保护层的厚度和密实度、设置居中定位器来提高锚杆的耐久性,采用分段高压注浆来提高锚索的耐久性,采用中低热水泥、Ⅰ级粉煤灰、多级配整形骨料、控制入模温度、优化配合比、进行保湿保温养护等措施提高二衬混凝土的耐久性,形成长寿命支护结构体系。(本文来源于《铁道标准设计》期刊2020年01期)
丁元迪,周潼,王若云,刘磊,胡文彬[2](2019)在《金属基体上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其机械耐久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金属基体上构建超疏水表面可有效解决金属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不耐腐蚀、容易覆冰等问题,同时赋予其自清洁、油水分离、润滑减阻等特殊功能,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但目前普遍存在的规模化生产困难及机械耐久性差的两大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归纳了在金属基体上制备超疏水表面的基本方法,对化学刻蚀法、阳极氧化法、电化学沉积法、水热法、喷涂法等5种典型方法进行了重点综述,讨论了其优劣势,并结合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低表面能改性剂的绿色环保化和一步法制备超疏水表面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针对超疏水表面机械耐久性的问题,分析了机械磨损导致超疏水材料失效的原因,总结了机械稳定性的测试手段和评价机制,然后立足于机械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两个关键因素,提出提高金属基体上超疏水表面的机械耐久性,延长服役寿命的4种基本方法:1)精细设计微纳米多级复合结构;2)引入粘结层以加固表面微观结构;3)不使用低表面能物质,仅靠粗糙结构实现超疏水;4)构建自修复表面。最后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12期)
陈兆伟[3](2019)在《混凝土碳化与钢筋混凝土耐久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凝土是建筑施工领域极为常见的材料类型,有着广泛的市场,但由于材料本身质量不合格以及工程建设环节的人为失误等原因,导致混凝土碳化问题严重,进而影响了混凝土结构的性能。本文对混凝土碳化与钢筋混凝土耐久性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从阐述混凝土碳化概念入手,进一步分析了混凝土碳化对钢筋的影响,最后对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思路展开了研究。(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9年35期)
游良刚[4](2019)在《桥梁细部设计标准对结构耐久性的作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桥梁建设前,合理的设计是决定工程质量的重要标准。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在桥梁细部设计中,如何正确制定相关标准,根据设计需要确定对应内容是相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便以此为例,分析桥梁细部设计标准的相关内容,结合桥梁结构耐久性进行研究,分析桥梁细部设计标准对结构耐久性造成的影响、产生的作用,以实际工程为例,阐述对应工作。(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9年35期)
郭勇,龚孝平[5](2019)在《液压梭阀的耐久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原有梭阀工作寿命低、泄漏量大等缺点,设计了一款新的梭阀。为了验证自制梭阀的性能,在高压脉冲疲劳试验台上对原有梭阀和自制梭阀进行了对比性试验验证。试验之前,验证了梭阀加载压力和流量的正确性。试验过程中,用量杯量取了原有梭阀和自制梭阀的泄漏量。整个梭阀的台架试验相比于实际工况而言环境更加恶劣。试验结果表明,自制梭阀泄漏量低,耐久性好,寿命优于原有梭阀。(本文来源于《液压与气动》期刊2019年12期)
李利利,高珊珊[6](2019)在《基于耐久性能的沥青路面再生混合料质量改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公路发展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目标已经从单纯量的增长转向量与质同步增长,提升公路工程材料的耐久性,对于确保公路运行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对影响沥青路面再生混合料质量的不同层面进行分析,采取对应的措施提升公路路面的耐久性,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9年34期)
李万德[7](2019)在《探究桥梁设计中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我国桥梁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桥梁设计不具有较高的规范性、达不到较高的设计水平、考虑细节问题整体性不足、缺乏先进科学的设计思路等,并结合设计规范、安全性、耐久性及加强管理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对于提高桥梁总体设计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34期)
孙小彤,盖广清[8](2019)在《贝壳粉涂料耐久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研究了可再分散乳胶粉、纤维素醚、钠基膨润土的掺量对贝壳粉涂料耐碱性、耐水性、吸湿性等性能的影响,开展优化配比,提高耐久性等研究工作,对生产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南建材》期刊2019年06期)
邓佳承[9](2019)在《初探桥梁设计中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桥梁是道路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性与耐久性是桥梁设计中的重要指标。文章初步探究了桥梁设计中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问题的综合解决措施。(本文来源于《河南建材》期刊2019年06期)
王腾蛟,许金余,彭光,孟博旭[10](2019)在《纳米碳纤维增强混凝土耐久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纳米碳纤维对混凝土耐久性的改善效果,进行了不同体积掺量(0.1%,0.2%,0.3%,0.4%和0.5%)下纳米碳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冻融循环实验、渗透实验以及碳化实验,另外通过SEM实验进一步探讨了纳米碳纤维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微观改性机理。结果表明,纳米碳纤维能够通过纤维桥接、孔隙填充两种方式改善了混凝土的微观形貌,显着提高了混凝土的耐久性;掺量为0.3%时,纳米碳纤维增强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能、抗渗性能和抗碳化性能均达到最佳;冻融循环次数相同,随着纳米碳纤维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质量损失率和抗压强度损失率均先减小后增大;混凝土的渗水高度和相对渗透系数均随纳米碳纤维掺量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相同碳化龄期下,随着纳米碳纤维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先减小后增大;但掺量为0.5%的纳米碳纤维增强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能、抗渗性能和抗碳化性能仍优于素混凝土。(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9年11期)
耐久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金属基体上构建超疏水表面可有效解决金属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不耐腐蚀、容易覆冰等问题,同时赋予其自清洁、油水分离、润滑减阻等特殊功能,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但目前普遍存在的规模化生产困难及机械耐久性差的两大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归纳了在金属基体上制备超疏水表面的基本方法,对化学刻蚀法、阳极氧化法、电化学沉积法、水热法、喷涂法等5种典型方法进行了重点综述,讨论了其优劣势,并结合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低表面能改性剂的绿色环保化和一步法制备超疏水表面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针对超疏水表面机械耐久性的问题,分析了机械磨损导致超疏水材料失效的原因,总结了机械稳定性的测试手段和评价机制,然后立足于机械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两个关键因素,提出提高金属基体上超疏水表面的机械耐久性,延长服役寿命的4种基本方法:1)精细设计微纳米多级复合结构;2)引入粘结层以加固表面微观结构;3)不使用低表面能物质,仅靠粗糙结构实现超疏水;4)构建自修复表面。最后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耐久性论文参考文献
[1].刘建友,吕刚,赵勇,胡晶.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站耐久性设计方法及措施[J].铁道标准设计.2020
[2].丁元迪,周潼,王若云,刘磊,胡文彬.金属基体上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其机械耐久性的研究进展[J].表面技术.2019
[3].陈兆伟.混凝土碳化与钢筋混凝土耐久性[J].建材与装饰.2019
[4].游良刚.桥梁细部设计标准对结构耐久性的作用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9
[5].郭勇,龚孝平.液压梭阀的耐久性试验研究[J].液压与气动.2019
[6].李利利,高珊珊.基于耐久性能的沥青路面再生混合料质量改进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9
[7].李万德.探究桥梁设计中的安全性和耐久性[J].科学技术创新.2019
[8].孙小彤,盖广清.贝壳粉涂料耐久性研究[J].河南建材.2019
[9].邓佳承.初探桥梁设计中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问题[J].河南建材.2019
[10].王腾蛟,许金余,彭光,孟博旭.纳米碳纤维增强混凝土耐久性试验[J].功能材料.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