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实效

如何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实效

广西桂林市临桂县城第二小学541199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主要目标是以人为本,通过儿童直接参与、主动实践,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在品德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初步懂得真善美,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关键词:品德养成价值观实效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和实践的主要课程,它重视儿童良好的道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在儿童幼年和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关系孩子一生的幸福,这是古往今来无数成功教育所证明了的道理。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好的家风中形成,在学校集体生活中得到进一步训练,在初步的社会经历中得到巩固。

本文主要从儿童良好品德养成规律出发,总结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如何提高实效性。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联系儿童的生活,唤起儿童的主观体验,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让儿童从中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良好行为,初步懂得真善美,学会辨别假丑恶,下面我就思品课教学中如何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读图讲故事,激发学生思考的乐趣

少年儿童思想单纯,可塑性很强。他们的道德行为多半是在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效仿家长、教师的情况下实现的。他们的“向师性”(崇拜教师),决定了教师在孩子的道德认识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他们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处在直观、具体的水平上;他们的道德情感具有较强的直觉性,是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的。教材故事性强,插图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易于引起注意,启发思考。教材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寓哲理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中。教师要用好教材,通过讲故事启迪人生智慧,深深影响孩子们的思想和规范孩子们的行为。教学中,教者应该充分运用直观形象的教材,帮助学生看懂图意,读懂课文,联系学生生活,诱发情感,认认真真地学习文中的规范要求。如五年级下册《我会与人相处》,教材以故事引出课文题目《认识自己》,以小张照镜子的图画形象说明了解自己的重要性,本人要求学生讲如何克服自己的缺点,如怕吃苦、怕冷不愿起床、记不住东西、爱吃零食等。再以曾子名言引导学生善于反省自己,不断完善自我。

可以将课文的重要知识点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指导朗读记忆。同时还采用讨论、提问、讲故事、放录音、做游戏等形式,使道理通过生动的形象描述,进入学生的脑海。比如上《假如发生火灾》一课,要求学生按照课文提问,看懂课文图画,懂得火灾逃生方法。放火灾场景短片,要求学生做如何逃生动作,然后师生点评。指出火灾死亡原因大多数是中毒死亡而非烧死。归纳为:“烟火围困时,湿巾捂口鼻;弯腰贴地面,快速离险境。”“门外起大火,关门堵火苗,不从电梯走,也不要跳楼。窗台急呼救,撕布结绳逃。”古话说:“贼偷一半,火烧精光。”预防火灾非常重要。布置学生调查起火的原因——煤气泄漏、玩爆竹、烤腊肉、取暖未关火等。编儿歌让学生懂得防火知识。“煤气泄露会爆炸,不要开灯打电话。湿巾捂鼻防中毒,快关阀门快开窗。”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共鸣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情爱憎的好恶态度,是伴随着道德认识产生和发展的一种内心体验,它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和推动作用。因此教学中创设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又能结合所学规范,进行养成性的模仿练习。

1.从经历中学习。

在学习《关爱周围的老人》一课时,组织部分学生到敬老院献爱心,了解到老人的困难、老人的心灵孤独、老人的贡献。课堂上运用逆向思维,设想60年后自己老了,有哪些生活困难,希望儿女如何关心、尊敬自己,希望国家怎样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明白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从而懂得不嫌弃老人的道理。教学《做买卖》这一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校园商品交易会”,让学生在买卖中学习制作广告、公平交易、诚信经营等知识。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辛苦,珍惜父母的劳动。

2.从表演中学习。

让学生当堂表演,不仅仅是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让所学“言行”在操作表演中得到练习。如上《诚信为本》时,我让学生到讲台前表演“商鞅竖杆立信”“烽火戏诸侯”“曾子杀猪”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情境表演,孩子们明白了诚信的重要意义。教学不是照本宣科,要精心设计,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们喜欢你的课,接受你的思想。再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是怎样关爱自己的。以剧本的形式,进行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深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从而使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想法油然而生。

3.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学习。

文字描述有时比较难理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实物图片,学生如临其境,易于理解。如教《对生命负责》,我将吸烟、酗酒、吸毒以及邪教的危害图片展示给学生。为了让学生了解构成中华民族的56个兄弟民族,可以将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风俗习惯用图片展示。

三、引导实践,规范养成教育

由课堂到社会,由道德认识到道德实践到道德自觉,这是学生良好品德养成的内在规律,对于完善学生良好德行是非常重要的,是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有效途径。

课堂教学只是提高道德认识,得到道德情感的熏陶。我们还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从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巩固教学效果,以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如要求学生严格做到“一个标准”:就是学校规定的学生在学校的一日行为规范,从卫生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安全等方面制定的规范。如看书写字时手距笔尖一寸,胸距桌一拳,眼距书本一尺。

2.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仅靠40分钟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重视课内外结合,尝试让学生走出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中体会道德行为的价值所在,带学生进工厂、下农田、逛市场,了解各行各业劳动者辛勤劳动的情形;带学生去敬老院,看老人们晚年的幸福生活情况,帮老人们干力所能及的事,和老人聊聊天、给老人唱唱歌、跳跳舞,用零花钱给老人买点牛奶,活动中老人喜笑颜开,激发了学生敬老爱老的感情。这效果肯定比在教室里创设一个情境更好,更有意义。

3.联手家庭教育。

家长是孩子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风对于孩子的品德养成犹如大厦的基础一样重要。布置学生收集父母教育子女的良好家风。如帮长辈倒茶、端洗脚水、盛饭等孝敬行为训练,“百善孝为先”的传统道德观念自然扎根于儿童的内心。可让学生回家采访自己的父母,了解他们一天干了多少事,了解父母的辛苦,学会感激家长,体谅家长的难处,尽量少给家长添麻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课后,向学生提出几条具体的生活自理的基本要求:如自己穿衣、洗脸、洗脚,自己系鞋带,自己洗手帕、洗袜子,自己铺床、叠被子等等。并发表格给家长对孩子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

四、检查评比,强化养成教育

为了提高他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增强自制力和持久性,教师可以制定一些评比细则,做一些小红花进行奖励。在比赛中,每一项获胜便发给一朵小红花,并实行小红花累计制,将得花前十名以“花王”的称号予以表扬。这样在学生中就能形成一个互学互比的学习氛围,养成教育就能在学生有意的行为中得到强化和坚持。

爱因斯坦说过:“当学生把教师教的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一个人的涵养,就是成功教育的结果,就像在学生身体中流淌的血液,没有它,生命之花就会凋谢。

总之,小学生年龄小、自律性差,养成教育并非一朝一夕见成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重视品德课程每一课的教学实效性,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的引导、实践与规范,把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做到有机地统一。天长日久,高尚的思想品德便会在幼小的心灵中闪光。良好的行为习惯种子在不知不觉中落地生根,长成参天大树。

参考文献

[1]戚伟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初探[J].考试周刊,2012,(86):112—112。

[2]陆欢天细节入手回归生活:谈小学思品课生活化教学[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11)。

[3]郝秀君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品德与生活(社会).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4。

标签:;  ;  ;  

如何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实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