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优先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岩溶,沙堆,溶质,灌丛,水肥,效应,混交林。
优先流论文文献综述
李振东,朱彦光,陈晓冰,甘磊,张宗急[1](2019)在《桂北岩溶区典型农地土壤优先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西桂北岩溶区的3种典型农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染色示踪试验,结合形态学、数理统计以及分形理论等方法,对岩溶区玉米地、花生地和水稻田的土壤优先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供水条件下,玉米地土壤水流运动形成的染色形态由大面积的块状变为树枝状,土壤在20—40 cm深度范围内存在较多侧向孔隙通道,染色形态表现为由树枝状又变为较小的团块状,而花生地和水稻田的土壤水流运动形成的染色形态均由大面积的块状变为指状,但花生地水分以优先流形式入渗时还伴有一定程度的侧向运移,呈现指状染色形态中夹有较小的团块状染色形态,水稻田指状染色形态中无明显团块;玉米地的平均基质流深度达5.55 cm,是花生地的1.18倍,优先流发生时间相对花生地滞后,水稻田的平均基质流深度仅为2.36 cm,其最先发生优先流现象;玉米地的平均总染色面积比、优先流比和湿润锋迹线的分形维数(32.09%,71.59%和1.34)是花生地的1.40,1.04,1.05倍,水稻田的平均总染色面积比、优先流比和湿润锋迹线的分形维数分别为12.55%,62.03%和1.26,均小于玉米地和花生地,表现为玉米地优先流发育程度最大,其次为花生地,水稻田优先流发育程度最小。(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吕刚,金兆梁,凌帅,李叶鑫,翟景轩[2](2019)在《浑河源头水源涵养林土壤优先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浑河源头4种类型水源涵养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染色示踪和室内理化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不同水源涵养林土壤优先流的形态特征与变化规律,揭示浑河源头水源涵养林保护和治理过程中优先流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个样地土壤优先流的入渗深度范围为30~38cm,且其深浅与根系的根长密度关系密切;0—10cm土层的土壤优先流染色面积比依次为82.41%,75.44%,91.03%,79.82%,土壤优先流染色面积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4个样地上层土壤显着大于下层土壤染色面积比;土壤优先流染色面积比与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有机质、总根长密度呈极显着或显着正相关,均影响着优先流的发生程度,并且得到土壤优先流染色面积比与其影响指标的多元函数关系;根据各主成分得分及其权重,得到水源涵养林土壤优先流特征综合得分为混交林地(3.134)>落叶松(1.660)>采伐迹地(-1.946)>红松(-2.847)。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究浑河源头水源涵养林的生态水文过程及植被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晓冰,严磊,李振东,SAEED,Rad,陈廷速[3](2019)在《耕作方式对岩溶区甘蔗地土壤优先流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溶区特殊的岩性地质条件,使土壤优先流现象广泛发生。以广西岩溶区内的典型农地甘蔗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染色示踪技术和图像解析方法,分别对传统耕作(CT)和粉垄耕作(SRT)方式下的田间土壤优先流特征进行分析,揭示耕作方式对岩溶区甘蔗地土壤优先流的发生及其空间发展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相同外部供水条件下,传统耕作甘蔗地优先流运动分化程度相对较高,多呈指状形式,且平均湿润锋下渗深度为43.19 cm,显着大于粉垄耕作(P<0.05),而粉垄耕作甘蔗地优先流以横向运动形式为主,表现为团块状湿润锋形式;②粉垄耕作甘蔗地土壤优先流发生时间显着滞后于传统耕作(P<0.05),是其1.67倍;③随土壤深度的增加,两种耕作方式下的甘蔗地土壤优先流发育程度总体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但粉垄耕作甘蔗地优先流比(70.72%)和长度指数(527.12%)均显着小于传统耕作甘蔗地(P<0.05),且在土壤空间中对应的染色形态变异系数(1.19)是传统耕作的1.38倍,优先流发育程度显着低于传统耕作甘蔗地。粉垄耕作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田间土壤优先流现象,改善了田间土层中的水肥状况。(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9年04期)
袁龙[4](2019)在《粉砂土路堤拓宽优先流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优先流在土壤基质中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优先流是指土壤中的水穿过土壤基质沿着优先通道快速、大量的在土体内部运移,因此优先流具有非平衡性。在道路扩建工程中,旧路堤由于长期交通荷载作用已经完全固结,而新路堤由于荷载和自身重力作用在短期内会产生一定的沉降。由于新旧路堤沉降差异导致路面开裂,会对路堤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影响行车安全和道路的使用功能。本文通过室内力学试验测得粉砂土基本物理性质,测得粉砂土最佳含水率。在室外进行优先流渗流试验,观测优先流渗流特征,并测得优先流含水率。通过室内冻融循环试验,分别分析冻融循环次数、冻结温度和含水率对土样抗剪强度的影响,并将室内试验的结果用于路堤扩建工程的有限元模拟中,分析冻融循环作用下优先流通道对路堤稳定性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粉砂土的基本力学性质。测得粉砂土的颗粒筛分曲线和塑性指数,并通过击实试验测得土样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2)通过室外优先流渗流试验测得渗流作用下的土样优先流含水率。使用Photoshop和Image-Pro Plus图像处理软件对水平和竖直剖切的染色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并采用优先流染色面积比等评价指标对优先流渗流图像的渗流特征进行评价分析。(3)根据前期试验得到的最佳含水率和优先流含水率制作直剪试块。参照开封地区的历史冬季气温,设定-5℃、-10℃、-15℃叁个冻结温度,并对试块进行1、3、5、7、9、11次冻融循环作用。对冻融循环过后的试块进行直剪试验,研究分析含水率、冻结温度、冻融循环次数对抗剪强度指标(内摩擦角、粘聚力)的影响。(4)运用GEO-STUDIO软件中的SIGMA/W模块建立扩建路堤有限元模型,探究新旧路堤结合面处的优先流通道对路堤稳定性的影响。(5)运用GEO-STUDIO软件中的SLOPE/W模块建立扩建路堤有限元模型,计算并分析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不同冻结温度的边坡滑移面位置及路堤安全系数。使用锚杆加固措施对拓宽路堤进行加固处理,分析锚杆长度、锚固角度对路堤稳定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丛鑫[5](2019)在《夏玉米水肥效应及优先流阻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粮食主产区在生产方式上普遍存在着高耗低效的问题,充分利用土壤水肥,显着提高作物产量,是农田管理者长期的追求目标。水肥过量施用与土壤优先流现象均会造成水肥利用效率低、地下水污染等问题。因此,在粮食生产中如何实现作物高产、水肥高效利用是一项不断在探索的工作。本试验主要分为夏玉米小区试验和优先流染色示踪试验两部分:小区试验在山东省灌溉试验中心站开展,通过设置灌溉2个水平I1(67.5 mm)和I2(121.5 mm)、施肥5个水平N1(144 kg/hm~2)P2(90 kg/hm~2)、N2(192 kg/hm~2)P2、N3(240 kg/hm~2)P2、N2P1(63 kg/hm~2)和N2P3(112 kg/hm~2),来分析不同水肥配施对田间土壤含水率、氮磷分布、淋失特征以及夏玉米的生长指标和产量的影响,同时采用多个指标对水肥效应进行综合评价;优先流染色示踪试验在灌溉站附近大田中开展,通过设置灌溉(40mm、54 mm、60 mm)、表面活性剂(0 t/hm~2、0.9 t/hm~2、1.8 t/hm~2)与生物炭量(0 t/hm~2、20 t/hm~2、40 t/hm~2)各3个水平,分析不同方案下优先流形态特征,探究可阻控优先流程度的方法。最终,基于上述试验结果,优化一套夏玉米水肥管理和优先流阻控的方案。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不同水肥方案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0~60 cm的土层,土壤含水率受灌溉量的影响要显着高于受氮磷肥施用量的影响且与灌溉量呈明显正相关。土壤中残留的氮素主要以硝态氮的形式存在,随生育期的推进而向下迁移积累;而有效磷始终分布在上层土壤中。高灌溉下氮磷元素向下迁移的更快,且氮素的迁移较磷素迁移更快;相同灌溉量下土壤中氮磷含量与氮磷淋失浓度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2)不同方案中,高灌溉、中施肥更有利于夏玉米的生长,有利于地上干物质的积累(主要集中在后期),提高收获指数。通过分析水肥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得出穗粒数是影响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在产量与水肥因素的回归分析中,发现产量在氮磷施用量上出现了“报酬递减”现象,在氮磷交互作用上存在着一个最高点(8473.58kg/hm~2),此时,灌溉量为94.5 mm、施氮量为191 kg/hm~2、施磷量为89 kg/hm~2。因此,合理的氮磷配施有利于夏玉米的增产。(3)通过计算氮磷肥偏生产力,分析得在相同施肥处理下,氮磷肥偏生产力与灌溉量呈负关系。在相同灌溉下,氮肥偏生产力与氮肥施用量呈负关系,与磷肥施用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而磷肥偏生产力随氮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均出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因此,中等氮磷肥配施有利于提高氮磷肥偏生产力。(4)分析灌溉、表面活性剂与生物炭对优先流形态特征的影响,得高灌溉下,优先流会转化为基质流,优先流程度降低;相同灌溉量下,相对于空白试验,试验中施加两种水平(20 t/hm~2和40 t/hm~2)的生物炭可使优先流分数降低6%~17.5%,可较好阻控优先流;试验中施加两种水平(0.9 t/hm~2和1.8 t/hm~2)的表面活性剂对优先流程度影响不同,施用0.9 t/hm~2量的表面活性剂可使优先流分数降低6.5%~7.5%,施用量为1.8 t/hm~2时,会促进优先流程度。(5)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选择干物质含量、产量和氮磷肥偏生产力作为评价指标,对水肥效应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出的最优方案一致均为I2N2P2。基于研究结果,优化了一套夏玉米水肥管理与优先流阻控方案,即灌溉量为121.5 mm,施氮量为189 m~3/hm~2,施磷量为91 m~3/hm~2,施炭量为40 t/hm~2。(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吴聿普[6](2019)在《含优先流的一维溶质运移试验与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开展了含优先流一维溶质运移试验,并基于试验数据进行了溶质运移曲线的提前穿透和拖尾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在试验正式开始之前,对砂样的孔隙度和渗透系数等物理性质进行了测定,砂槽平均孔隙度为0.293,平均渗透系数为46.14m/d。随后在长度为14.5m,横截面为10cm×10cm的水平玻璃长槽进行了一维溶质运移试验,使用氯化钠为示踪剂进行定浓度连续投放试验,待砂槽取样点浓度全部达到峰值后换清水进行淋滤试验。试验选取0.15mm~0.3mm粒径范围的河砂作为介质,砂样表面与顶部玻璃之间留有一定空隙,形成了优先流,设置0-750cm处优先流平均高度大于750-1400cm处。第一次试验穿透阶段进行了18720分钟,淋滤阶段进行了11280分钟,总时间为30000分钟,第二次试验穿透阶段进行了18450分钟,淋滤阶段进行了24660分钟,总时间为43110分钟。砂槽一侧设置了等间距的13个取样口,取样间隔最初为6-12h,其后为8-14h,测定各取样点电导率,由标准曲线计算出实测浓度。第一次试验每个取样点取样47次,总计取样611次。第二次试验每个取样点取样42次,总计取样546次。最后给出实测C-t曲线。此外,根据试验条件构建了模型,使用FORTRAN语言进行编程求解,对每条溶质运移曲线进行了拟合。根据拟合结果,对模型的模拟效果进行了分析。具体结论如下:1)对两次试验砂槽流速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为:第一次试验0-750cm段砂槽断面平均流速为0.0054 cm/min,750-1450cm段砂槽断面平均流速为0.092cm/min;第二次试验0-750cm段砂槽断面平均流速为0.0054 cm/min,750-1450cm段砂槽断面平均流速为0.0882 cm/min。试验结果表明,砂槽前后两段流速相差较大,0-750cm段砂槽流速远小于750-1450cm段砂槽流速,由此将砂槽分为两段便于分析。2)对于试验获得的溶质运移曲线进行了分析,两次试验中,第二段砂槽前端取样点浓度穿透速率比第一段砂槽后端取样点穿透速率快;两次试验中,第二段砂槽取样点浓度淋滤速率比第一段砂槽取样点淋滤速率快。上述结果表明在溶质运移阶段出现了提前穿透现象和拖尾现象,这些现象均为含优先流的溶质运移明显特征。3)构建模型对含优先流溶质运移进行了模拟,模型较好地拟合了实测C-t曲线的整体趋势,并且对穿透过程中的提前穿透及淋滤阶段的拖尾现象均有所体现,但并不能完全拟合这些现象。模型拟合砂槽弥散度为2cm,孔隙度为0.3,穿透阶段第一段砂槽与优先流交换系数为0.003,第二段交换系数为0.5,淋滤阶段第一段砂槽与优先流交换系数为0.00005,第二段交换系数为0.5。模型参数中的交换系数对模拟结果影响很大,弥散度对拟合效果影响较小。模型模拟未发现弥散尺度效应存在。4)对模型模拟存在的误差进行了分析,本次模拟将优先流概化为两段,每段优先流高度不变,而实际装填中优先流高度并不完全均匀;模型参数中的断面平均流速与实际流速并不完全相同;此外,由于试验时间跨度大,试验过程中温度变化较大,温度变化也会影响水的粘滞系数,导致砂槽流速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连经纬,胡海波,王灿,范真[7](2019)在《枫香麻栎混交林土壤优先流特征及其对碳运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不同降雨强度土壤优先流的水文特性及其对碳运移的影响,以南京紫金山枫香麻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染色示踪法,阐明10 mm、25 mm、50 mm叁种模拟降雨强度下,土壤优先流的发育情况;通过计算优先流路径贡献率,研究优先流对土壤有机碳、无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水溶性无机碳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随着模拟降雨强度增加,土壤纵剖面土壤优先流区面积比及其深度增大。当模拟降雨强度为10mm、25 mm和50 mm时,土壤纵剖面优先流区面积占比最大分别为15.33%、37.01%和69.14%,土壤优先流最大深度为27.59 cm、35.83 cm和42.00 cm。②土壤优先流区面积比与模拟降雨强度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与优先流对水溶性有机碳的贡献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优先流的发育对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产生运移作用;与优先流程度评价指数呈显着负相关关系。③降雨强度的增加,可以增强优先流的发育程度,优先流对水溶性有机碳运移的贡献率为15.06%~64.04%。(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期刊2019年08期)
李鑫,卢玉东,范文,潘网生,张晓周[8](2019)在《黄土斜坡优先流促滑机理研究现状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斜坡中因节理、裂隙、孔洞等优势通道的存在而发育的优先流所产生的促滑效应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以期引起学者重视优先流理论在斜坡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为准确开展滑坡预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优先流的定义与类型出发,分析了优先流的众多影响因素,重点综述和评价了优先流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斜坡优先流探测技术以及稳定性评价模型方面的研究现状,总结了黄土斜坡优先流促滑致灾的4个发展阶段,并以典型滑坡作为实证,最后分析了优先流促滑作用机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结果]黄土斜坡优势渗流通道中普遍发育的优先流是有限降雨影响深度条件下斜坡失稳的合理解释,然而,优先流在滑坡致灾规律理论及应用上仍需更多实践检验。[结论]斜坡优先流是斜坡水文学、非饱和土力学、地质灾害学等相关学科方面一项重要的理论,多年来已取得不少成果,今后还需继续深入开展黄土斜坡优先流促滑效应研究,加强多学科交叉和新技术应用,来提高地质灾害科学预测与防治水平。(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9年01期)
余海龙,樊瑾,牛玉斌,朱湾湾,黄菊莹[9](2019)在《灌丛树干茎流与根区优先流对灌丛沙堆“土壤沃岛效应”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沃岛效应"的形成增强了植物对干旱贫瘠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植被重建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水文学意义。灌丛树干茎流和根区优先流的水分和养分富集作用对灌丛沙堆"土壤沃岛效应"的形成、发育和演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弄清灌丛沙堆演化过程中灌木对土壤水分变化的时空响应和其多样性的维持机制、植被对水分的生态适应对策,是进一步研究灌丛沙堆形成和演替机制的关键。本文综述了灌丛沙堆的形成机理,对灌丛沙堆演化过程中土壤水文过程与植被响应机理以及灌丛树干茎流与根区优先流对"土壤沃岛效应"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并对灌丛树干茎流与根区优先流研究方法进行了评述。在未来研究中,应加强对灌木地下根系分布及水分和养分沿灌木根系形成的优先通道运移和再分配的研究,以便更好地评价干旱贫瘠环境中树干茎流对灌木群落稳定性和生态系统发育所起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赵思远,苏辉东,贾仰文,龚家国,牛存稳[10](2018)在《北方土石山区典型坡面优先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太行山区崇陵流域的典型坡面为研究对象,通过亮蓝(Blue-FCF)与KI染色示踪试验,利用图像处理软件技术,计算优先流形态特征参数,分析5个不同坡位的优先流形态特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坡位升高,坡面土壤厚度、容重逐渐减小,而总孔隙度、渗透系数、饱和含水量逐渐增大,凋萎系数与田间持水量则呈现波动变化趋势;(2)随着坡位的升高,染色剂运移深度不断增加,基质流区域占比减小而优先流区域占比增大;各坡位染色面积比随深度缓慢下降,在40cm以下深度范围高坡位点的土壤水分与周围土体交互作用较低坡位点较弱;染色剂入渗体积随坡位升高而逐渐增大;(3)随着坡位的升高,优先流对实际水分运移的贡献增大,高坡位坡面水分以优先流为主要方式向下入渗;(4)土壤质地与容重是影响土石山区坡面不同坡位优先流差异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优先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浑河源头4种类型水源涵养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染色示踪和室内理化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不同水源涵养林土壤优先流的形态特征与变化规律,揭示浑河源头水源涵养林保护和治理过程中优先流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个样地土壤优先流的入渗深度范围为30~38cm,且其深浅与根系的根长密度关系密切;0—10cm土层的土壤优先流染色面积比依次为82.41%,75.44%,91.03%,79.82%,土壤优先流染色面积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4个样地上层土壤显着大于下层土壤染色面积比;土壤优先流染色面积比与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有机质、总根长密度呈极显着或显着正相关,均影响着优先流的发生程度,并且得到土壤优先流染色面积比与其影响指标的多元函数关系;根据各主成分得分及其权重,得到水源涵养林土壤优先流特征综合得分为混交林地(3.134)>落叶松(1.660)>采伐迹地(-1.946)>红松(-2.847)。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究浑河源头水源涵养林的生态水文过程及植被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优先流论文参考文献
[1].李振东,朱彦光,陈晓冰,甘磊,张宗急.桂北岩溶区典型农地土壤优先流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19
[2].吕刚,金兆梁,凌帅,李叶鑫,翟景轩.浑河源头水源涵养林土壤优先流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9
[3].陈晓冰,严磊,李振东,SAEED,Rad,陈廷速.耕作方式对岩溶区甘蔗地土壤优先流特征的影响[J].土壤.2019
[4].袁龙.粉砂土路堤拓宽优先流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19
[5].丛鑫.夏玉米水肥效应及优先流阻控研究[D].济南大学.2019
[6].吴聿普.含优先流的一维溶质运移试验与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7].连经纬,胡海波,王灿,范真.枫香麻栎混交林土壤优先流特征及其对碳运移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9
[8].李鑫,卢玉东,范文,潘网生,张晓周.黄土斜坡优先流促滑机理研究现状及展望[J].水土保持通报.2019
[9].余海龙,樊瑾,牛玉斌,朱湾湾,黄菊莹.灌丛树干茎流与根区优先流对灌丛沙堆“土壤沃岛效应”的影响研究[J].草地学报.2019
[10].赵思远,苏辉东,贾仰文,龚家国,牛存稳.北方土石山区典型坡面优先流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