籽粒形状论文_辛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籽粒形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籽粒,形状,大豆,大小,小麦,微管,菜豆。

籽粒形状论文文献综述

辛芳[1](2019)在《小麦籽粒形状主效QTL定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上种植最广泛的作物之一,是世界饮食的主要贡献者,在粮食作物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小麦籽粒相关性状如千粒重、粒长、粒宽、籽粒长宽比、籽粒面积和籽粒周长都是小麦产量的重要指标。了解小麦籽粒性状的遗传特性对于小麦育种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分子遗传图谱确定控制小麦籽粒相关性状的QTL在染色体的位置及遗传效应对于小麦育种工作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本实验室创制的小麦品种大粒饱和BYL8为亲本杂交构建含有548个家系的F_7、F_8代RIL群体为实验材料,利用SSR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并对与小麦籽粒相关的6个性状进行QTL定位,此外还将BSA和小麦660K SNP芯片相结合,分析控制小麦籽粒长宽比性状的主效QTL。主要结论如下:(1)在2年3点4个环境下对小麦RIL群体和其亲本的粒长、粒宽、籽粒长宽比、籽粒面积、籽粒周长和千粒重六个性状进行测定。测定结果表明:RIL群体的籽粒性状在不同环境下存在差异,表明小麦籽粒相关性状易受环境影响;偏度系数和峰度系数均小于1,结合表型分布可得出性状符合正态分布;且在多个环境下群体均有表现超亲分离。千粒重与其他五种籽粒性状显着相关,与粒长、粒宽、籽粒面积和籽粒周长呈显着正相关,与籽粒长宽比呈显着负相关。(2)构建的连锁图谱由172对在双亲中具有多态性的SSR标记组成,覆盖4285.8cM。平均每个位点间的距离为24.9cM。就单条染色体而言,染色体4D上具有较少数量的SSR标记(3个)且遗传图谱长度是最短的(37.05cM),染色体3B具有最高数量的SSR标记(17个)且遗传图谱的长度是最长的(510.81cM)。(3)利用172个SSR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复合区间(CIM)作图法定位小麦籽粒相关性状QTL位点。共检测到31个QTL位于11条小麦染色体,包括1A、2A、2B、2D、3D、4B、4D、5A、5B、7A和7D,在不同环境中的单个QTL解释了1.32-15.29%的表型变异。在检测到的QTL中,控制籽粒长宽比的QTL有9个,控制籽粒面积的有7个,控制粒长的有5个,控制籽粒周长的有5个,控制粒宽的有4个,控制千粒重的有1个。(4)在小麦中经常可以在相同的标记区间发现控制不同籽粒相关性状的QTL,这可能是由于单个基因或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的多效性引起的。在本研究中共有7个区域同时控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籽粒性状,形成QTL簇。位于染色体2A,2B,2D,4B,5A,5B和7D上。证明了籽粒性状之间在QTL水平上存在显着的相关性。(5)通过660K芯片的方法进一步确定和缩小了2A染色体中控制籽粒长宽比的主效QTL的位置和区间,其物理位置为751004612-779844131bp,跨越28.8Mb。(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王扬,吕凤妍,徐天月,于建群[2](2018)在《大豆籽粒形状和尺寸分析及其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大豆籽粒的离散元法分析模型,对大豆籽粒的几何形状和尺寸参数进行了测试分析。由测试分析可知,大豆籽粒的几何形状与椭球近似,叁轴尺寸均服从正态分布,叁轴尺寸中主尺寸与次尺寸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球充填的大豆籽粒建模方法,即将大豆籽粒的几何形状简化成椭球形,以实际大豆籽粒的各叁轴尺寸平均值作为椭球的叁轴尺寸,采用球充填方法建立椭球(单个籽粒)的分析模型;选单个籽粒分析模型的主尺寸,按正态分布随机生成,次尺寸通过与主尺寸的关系计算得出,由此建立具有不同尺寸及分布的大豆籽粒群体模型。以2个品种大豆籽粒为例,通过堆积试验和本文提出的"自流筛分"试验的仿真与试验结果对比可知,当充填球数为5时,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较接近,初步证明了本文提出的大豆籽粒建模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耿庆河[3](2017)在《普通菜豆籽粒大小和形状的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通菜豆是全球最受欢迎的食用豆类之一,是许多欠发达地区人们的主要口粮和植物蛋白质来源。普通菜豆产量不高是影响生产的主要问题。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加速培育高产、优质的普通菜豆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普通菜豆的籽粒大小不仅影响产量,而且与外观品质密切相关。衡量籽粒大小和形状的性状包括百粒重、粒长、粒宽、粒厚等。目前,籽粒大小和形状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尚不明确。我国普通菜豆遗传研究基础相对薄弱,解析籽粒大小和形状的遗传机制,对于利用我国优异种质、加速培育高产优质的普通菜豆品种意义重大。本研究利用来自普通菜豆安第斯基因库和中美基因库,并且在籽粒大小和其它农艺性状存在明显差异的种质作为亲本构建分离群体,对百粒重、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长厚比等性状进行了QTL定位研究。同时,对亲本间存在差异的两个质量性状花色和生长习性进行了初步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来自安第斯基因库的大粒母本龙270709与来自中美基因库的小粒父本F5910配置杂交组合,构建了F_2分离群体,在哈尔滨和北京两个环境下分别种植。F_2表型鉴定结果表明,百粒重等6个目标性状均具有较大的变异范围,接近正态分布,符合数量性状分布的一般特征。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百粒重与其余5个性状之间在两个环境下均存在显着相关性;2、从本实验室开发的2000余个SSR标记中,筛选获得165个具有多态性的SSR标记。利用这些多态性标记构建连锁图谱。哈尔滨环境下的F_2构建的连锁图谱包括100个SSR标记,每条染色体上的标记个数为5~17个,连锁图谱总长439.88 cM,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4.4 cM;北京昌平温室环境下的F_2构建的连锁图谱包括了88个SSR标记,与前者相比缺少的标记分别位于第5、6、7、9、11染色体上,每条染色体上标记的个数在3~13个,连锁图谱总长421.94 cM,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为4.8 cM;3、本研究分别对哈尔滨和北京两个环境下的籽粒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在哈尔滨环境下共定位到38个QTL,位于除第1染色体以外的其余10条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介于2.39%~17.37%,其中与百粒重相关的QTL7个,与粒长相关的QTL8个,与粒宽相关的QTL3个,与粒厚相关的QTL9个,与长宽比相关的QTL4个,与长厚比相关的QLT 7个。在北京环境下共定位到21个QTL,位于第1、3、6、7、8、9、11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介于5.92%~22.53%之间,其中百粒重、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长厚比QTL分别有4、5、3、4、3、2个。两个环境下定位结果比较发现,SW7(SW7’)、SW6.1(SW6’)、SL6.1(SL6.1’)以及SH11(SH11’)分别位置重迭,SW9(SW9’)、SLW7(SLW7’)和SLW8(SLW8’)标记区间相邻,位置相近。这些重复检测到的QTL具有相对较高的表型贡献率,为精细定位提供了参考,也为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奠定了基础;4、利用哈尔滨的F_2群体定位到1个花色基因FC6,位于第6染色体上,与标记P6S1紧密连锁;定位到1个生长习性基因GH1,位于第1染色体上,与标记P1S82紧密连锁。(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7-05-01)

陈强,闫龙,邓莹莹,肖二宁,刘兵强[4](2016)在《大豆籽粒大小与形状性状的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籽粒大小和粒形性状不仅与产量和外观品质紧密相关,还对机械化播种有着一定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大粒栽培品种冀豆12与小粒半野生地方品种黑豆(ZDD03651)杂交衍生的包含188个重组自交系的F6:8和F6:9群体为材料,对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长厚比和宽厚比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并分别以Win QTLCart 2.5、QTLNetwork2.1和Ici Mapping 4.1 3种模型对以上性状的加性效应QTL,QE互作效应及上位性互作效应进行检测。6个性状的广义遗传率介于64.01%~79.57%,遗传力较高,且除粒厚外的其他性状受环境影响显着。共定位到加性效应QTL 38个,单个QTL的贡献率介于2.21%~10.71%之间,分布在12条染色体的17个标记区间内,且12个染色体区段至少与2种性状相关。两种及以上模型同时检测到的QTL有24个,3种模型均能检测到的QTL共8个,分别为qSL-17-1、qSL-18-1、qSW-6-1、qST-2-1、qST-6-1、qSLT-2-2、qSWT-2-1和qSWT-20-1。检测到7对上位性互作QTL,分别涉及粒长、粒宽、长宽比、长厚比和宽厚比,互作效应贡献率介于0.78%~6.20%之间。QE互作效应贡献率均较低,介于0.0005%~0.3900%之间。以多种模型同时检测结果准确性较高,可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工作提供可靠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王鑫,潘贺,赵莹[5](2015)在《玉米籽粒形状特征检测技术研究——基于图像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籽粒形状特征是玉米品质和品种判定的重要依据,利用机器视觉代替人的视觉对玉米籽粒品种或品质的自动检测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通过图像获取、颜色空间转换、图像分割、形态学处理、单籽粒图像的定位和拾取、特征参数提取等步骤实现了对玉米籽粒图像的特征提取。所采用的算法简洁、有效,对下一步玉米籽粒的自动检测工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农机化研究》期刊2015年06期)

耿青春[6](2014)在《大豆籽粒大小与形状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DistortedMap软件包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Glycine max L. Merr.)世界上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之一,富含丰富的蛋白和油份,还具有固氮能力,被广泛用于农业生产,因而备受重视。大豆籽粒大小与形状性状对大豆的外观品质和产量有重要影响。研究大豆籽粒大小与形状性状的遗传机制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利用双亲分离群体和少量分子标记对大豆籽粒大小与形状性状进行连锁分析不能充分挖掘最优等位基因且精度较低。为克服其不足,有必要利用品种资源群体的海量SNP标记信息进行关联分析。本文利用地理来源广泛的286份大豆种质和分布于全基因组的32916个SNP标记信息,对大豆籽粒大小与形状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通过获得的关联标记,挖掘其候选基因;通过对候选基因的GO分析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推演候选基因调控相关性状的分子机制。同时,遗传图谱的准确性与精度受分离群体分子标记偏分离的影响。为矫正其影响,本课题组已提出了相关的分析方法。为便于应用工作者使用这些方法,有必要研制相应的应用软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log10 P≥5.82水平下,2008至2013年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重复检测到与粒长、粒宽和粒厚显着关联的SNP标记有33、86和69个;2011至2013年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重复检测到与百粒重显着关联的SNP标记有147个。在这些SNP中,有90个SNP标记与至少两个性状相关,挖掘了所有关联标记的335个优异等位基因及代表性材料。2、挖掘到与193个显着关联SNP标记附近的162个候选基因,其中25个SNP标记位于23个基因内部,被至少两个标记关联到的基因有34个。通过GO富集分析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获得了可能调控上述性状的7个基因:Glyma04g37760、 Glyma11g15480、Glyma11g15490、Glyma17g34330、Glyma04g25590、 Glyma17g18040及Glyma14g24660。3、参与研制了具有遗传群体模拟、数据分析、偏分离群体连锁图矫正、图谱比较和QTL定位五大功能的DistortedMap V1.0软件包。(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邓祝云,刘玲童,李唐,严长杰,王台[7](2012)在《水稻SAR1蛋白通过参与细胞微管解聚影响籽粒形状和大小》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籽粒的形状和大小不仅直接影响了籽粒的千粒重,是水稻产量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而且还决定了我们食用的稻米的形状和外观,是大米的外观品质的决定因素。我们利用籽粒长度变短,呈现为圆形的突变体sar1(small and round kernel mutant),研究了SAR1调控籽粒性状与大小的机制。发现SAR1编码一个驱动蛋白。Sar1的籽粒变圆表型是由于稃片细胞的长度变短,使得小花在完成形态分化后,其稃片的伸长受到了影响,导致形成的成熟稃片长度短于野生型;变短的稃片又进而限制了包裹在稃片内部的颖果的发育,使发育的颖果表现出被挤压变形变短的表型;最终整个籽粒呈现出长度变短、形状变圆的表型。纯化的Sar1蛋白具有微管解聚活性,其解聚活性随着蛋白浓度的升高而增大。药物实验结果显示sar1突变体对微管解聚剂的敏感性降低,而对微管稳定剂的敏感性升高,表明SAR1基因突变导致微管的解聚动态降低,使微管稳定性增加。综上可见,SAR1是一个影响水稻籽粒形状和大小的基因,其编码的蛋白具有微管解聚活性,并能利用其解聚活性参与微管动态的调节,促进微管的快速变化,以利于细胞的快速伸长,进而对稃片细胞的大小产生影响,而稃片细胞的大小最终直接决定了水稻稃片的形状和大小,进而间接的决定了颖果及食用胚乳的形状和大小。(本文来源于《从植物科学到农业发展——2012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2-10-11)

徐宇[8](2011)在《大豆(Glycine max L. Merr.)籽粒大小和形状的QTL定位和驯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籽粒大小和形状是大豆育种中所关注的重要性状,并且与大豆产量和外观品质紧密相关。因而,研究大豆籽粒相关性状,剖析其遗传基础,对大豆新品种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大豆籽粒大小和形状,在野生大豆驯化到栽培大豆的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研究这些性状,对理解大豆的驯化机理也极具指导意义。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一是剖析大豆籽粒大小和形状的遗传基础,寻找对大豆育种有价值的稳定QTL;二是研究大豆驯化过程中籽粒大小与形态性状的变化趋势,为大豆的驯化研究奠定基础。为达到第一研究目的,以大豆溧水中子黄豆和南农493-1杂交组合构建的244个正交和260个反交F2单株衍生的F2:3、F2:4、F2:5正反交群体为材料,采用多QTL联合分析(Multi-QTL joint analysis, MJA)和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CIM)对大豆籽粒大小和形状七个性状(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长厚比、宽厚比和百粒重)进行QTL分析,以剖析籽粒大小和形状的遗传基础;为达到第二个研究目的,对大豆家系分离群体、野生大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群体进行偏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以探索大豆籽粒大小和形状在驯化进程中的变化趋势。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多QTL联合分析方法检测到大豆籽粒大小和形状的157个主效QTL、6个细胞质效应、103个细胞质×QTL互作、7个环境效应和12个环境×QTL互作;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到82个主效QTL。两种方法共同检测到63个主效QTL,其中的24个主效QTL在两个及以上环境中检测到,5个主效QTL(qSW-6-1、qSLW-10-2、qSLW-13-1 qSLW-17-5和qSWT-20-1)能同时在叁个环境中检测到,5个主效QTL (qSL-14-1、qSW-14-2、qST-5-2、qSLW-10-2和qSWT-3-2)的贡献率高于20%。另外,有34个细胞质xQTL互作能与CIM检测到的主效QTL区间一致,但是这些主效QTL中只有gSL-10-3、qSLW-10-2和qSLW-X3能在同一家系群体的正反交中共同检测到,只是它们的贡献率存在差异,而其它的主效QTL只能在单一家系群体的正交或反交中检测到,表现出细胞质效应对籽粒大小和形状的影响;有4个环境xQTL互作与CIM检测到的主效QTL区间一致,不过这4个主效QTL只能在单一环境中检测到,说明环境效应也影响籽粒大小和形状。两种方法共同检测到的籽粒大小和形状的主效QTL分布在16条染色体上,但一半的QTL是呈簇分布在7条染色体上的8个标记区间内,这8个标记区间上定位到3个或3个以上的主效QTL,这可解释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2.通过家系分离群体籽粒大小和形状性状的遗传分析,以及野生大豆、地方品种、育成品种和家系分离群体籽粒大小和形状的偏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表明百粒重与籽粒大小显着相关而与籽粒形状不相关,百粒重和长宽比是大豆籽粒驯化进程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性状,对大豆驯化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1-04-01)

陈冰嬬,石英尧,崔金腾,钱益亮,刘海燕[9](2008)在《利用BC_2F_2高代回交群体定位水稻籽粒大小和形状QTL》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我国优良籼稻恢复系蜀恢527为轮回亲本,以来自菲律宾的Milagrosa为供体亲本,培育了样本容量为199株的BC2F2高代回交群体。选取85个均匀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的多态性SSR标记进行基因型分析,同时对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4种性状进行了表型鉴定。采用性状-标记间的单向和双向方差分析对上述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单向方差分析(P<0.01)共检测到了10个控制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的QTL,其中有3个具有多效性。由于粒长和长宽比的高度相关性,控制长宽比的2个QTL均能在粒长QTL中检测到。位于第3染色体着丝粒区域的qgl3b是一个控制粒长、长宽比和千粒重的主效QTL,它可以分别解释粒长、长宽比和千粒重表型变异的29.37%、26.15%和17.15%。该QTL对于粒长、长宽比和千粒重均表现较大的加性效应(来自蜀恢527的等位基因为增效)和负向超显性。位于第8染色体的qgw8位点是一个控制粒宽的主效QTL,同时也是控制千粒重的微效QTL,能解释粒宽表型变异的21.47%和千粒重表型变异的5.16%。该QTL对粒宽和千粒重均具有较大的加性效应(来自蜀恢527的等位基因为增效)和正向部分显性。双向方差分析(P<0.005)共检测到61对显着的上位性互作,涉及54个QTL,其中23个是能同时影响2~4个性状的多效位点,且有8个位点与单向方差分析检测到的相同。控制长宽比的13对上位性互作位点中,与控制粒长的上位性互作位点完全相同的有8对。以上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水稻籽粒大小和形状有利基因的精细定位、克隆和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08年08期)

任宪忠,汪春,雷溥,马小愚[10](2005)在《小麦籽粒形状参数分形特性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籽粒的长度、宽度、厚度、单粒质量等参数是小麦籽粒品质检测分级的重要参数。采用适合离散函数的网格法研究小麦籽粒的长度、宽度、厚度、单粒质量等参数间的分形特性。研究表明对于研究的4种小麦籽粒,各参数间的分形维数在0~1之间,厚度与宽度间的分形维数差别较大,样品数为40和45粒时,利用厚度与宽度间的分形维数可将4种小麦籽粒完全分开。(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05年10期)

籽粒形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建立大豆籽粒的离散元法分析模型,对大豆籽粒的几何形状和尺寸参数进行了测试分析。由测试分析可知,大豆籽粒的几何形状与椭球近似,叁轴尺寸均服从正态分布,叁轴尺寸中主尺寸与次尺寸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球充填的大豆籽粒建模方法,即将大豆籽粒的几何形状简化成椭球形,以实际大豆籽粒的各叁轴尺寸平均值作为椭球的叁轴尺寸,采用球充填方法建立椭球(单个籽粒)的分析模型;选单个籽粒分析模型的主尺寸,按正态分布随机生成,次尺寸通过与主尺寸的关系计算得出,由此建立具有不同尺寸及分布的大豆籽粒群体模型。以2个品种大豆籽粒为例,通过堆积试验和本文提出的"自流筛分"试验的仿真与试验结果对比可知,当充填球数为5时,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较接近,初步证明了本文提出的大豆籽粒建模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籽粒形状论文参考文献

[1].辛芳.小麦籽粒形状主效QTL定位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2].王扬,吕凤妍,徐天月,于建群.大豆籽粒形状和尺寸分析及其建模[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8

[3].耿庆河.普通菜豆籽粒大小和形状的QTL定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4].陈强,闫龙,邓莹莹,肖二宁,刘兵强.大豆籽粒大小与形状性状的QTL定位[J].作物学报.2016

[5].王鑫,潘贺,赵莹.玉米籽粒形状特征检测技术研究——基于图像处理[J].农机化研究.2015

[6].耿青春.大豆籽粒大小与形状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DistortedMap软件包的研制[D].南京农业大学.2014

[7].邓祝云,刘玲童,李唐,严长杰,王台.水稻SAR1蛋白通过参与细胞微管解聚影响籽粒形状和大小[C].从植物科学到农业发展——2012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论文集.2012

[8].徐宇.大豆(GlycinemaxL.Merr.)籽粒大小和形状的QTL定位和驯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

[9].陈冰嬬,石英尧,崔金腾,钱益亮,刘海燕.利用BC_2F_2高代回交群体定位水稻籽粒大小和形状QTL[J].作物学报.2008

[10].任宪忠,汪春,雷溥,马小愚.小麦籽粒形状参数分形特性研究及应用[J].农业机械学报.2005

论文知识图

玉米芯结构去除孤立的噪音点和填充小的孔洞玉米籽粒边界点的傅里叶变换破损的玉米籽粒Figure4-8Brokencornk...杂合突变体T0-1的籽粒形状基因T1纯合突变体的籽粒形状

标签:;  ;  ;  ;  ;  ;  ;  

籽粒形状论文_辛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