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早期政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政党,中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俄国,理论,思想,富农。
早期政党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肖光荣[1](2018)在《罗亦农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早期探索——纪念罗亦农烈士牺牲九十周年》一文中研究指出罗亦农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着名的政治活动家和卓越的领导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罗亦农积极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对革命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罗亦农十分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提出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理论研究,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并严格党内政治生活。这些思想对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孟庆延[2](2018)在《政党、政治与政策:论共产党早期革命中“富农问题”的多重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富农"是中国共产党在早期革命实践中以阶级进路分析传统乡村社会的重要概念,也是土地革命历史进程中政策争论与变动的焦点所在,同时更是作为革命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意识形态应对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危机的关键枢纽。本文认为,富农概念在具体的革命场景中具有下述意涵:其一,它经历了从理论概念到革命实践中斗争对象的转化;其二,它在复杂的斗争形势下演变成"富农路线"问题;其叁,以"富农"等概念为基础的分田策略又是苏区土地革命中的重要政策问题。上述维度共同形塑了革命的动力机制。本文在详细梳理多种类型史料的基础上,呈现这一转变的复杂历史过程,进而阐释"富农问题"作为革命动力机制的内在逻辑与社会过程。(本文来源于《社会》期刊2018年05期)
黄慧[3](2016)在《陈独秀早期政党思想转变之原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陈独秀是中共党史上一位着名而又复杂的人物,他由一开始对西方民主资产阶级的追捧到对政党政治的失望与抨击,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了解,越发认识到"有产阶级政党"的弊端,开始赞扬工人政党的作用与使命,认为只有共产党才可以进行政治改革,改造社会,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本文认为由于国际形势的严峻、国内政治的现状和陈独秀个人遭遇及其性格等多方位的影响,促使陈独秀早期政党思想的转变。(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6年07期)
张启良[4](2016)在《谭平山的政党思想及其早期实践——读《中国政党问题及今后组织政党的方针》》一文中研究指出1920年3月,谭平山在《政衡》发表长文《中国政党问题及今后组织政党的方针》,强调政党对改造社会具有伟大作用,呼吁国人关心政党问题,组织真正意义上的政党,以担负救国救民的伟大历史使命。他考察世界政党潮流趋势,深刻剖析了国内政党失败的原因,提出具有创建性、前瞻性的组织政党方针构想,并积极投身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工作,成为广东早期共产党组织的主要创建者、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本文来源于《红广角》期刊2016年02期)
陈媛[5](2015)在《苏共早期政党合作观的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俄国十月革命后初期的多党合作制,到后来演变为一党执政,再到斯大林时期的一党独存,苏共早期的政党制度历经了一个曲折变化的过程。从制度史的角度看,国内外学者对于苏共早期政治制度嬗变的研究己汗牛充栋,然而从政党观的角度进行研究却鲜有人为之。本文对列宁和斯大林的政党合作观的嬗变进行了系统分析,着重梳理了列宁以及斯大林的政党合作观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并分析了产生这种嬗变的原因。首先,论文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政党的理论进行了梳理。这些理论是苏共早期政党合作观的理论渊源。马克思认为政党的划分是以阶级为基础,政党合作理论是阶级合作理论的体现。无产阶级与其他阶级的关系就决定了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应当团结其他工人政党并与小资产阶级建立联盟以便夺取政权。但是在夺取政权之后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关系马克思与恩格斯并没有提及。其次,论文对列宁和斯大林的政党合作观进行了阐述。论文认为列宁时期苏联共产党最终实行一党执政的局面背后有着理论逻辑支撑,这些理论与列宁当时对社会主义革命前景的认识有着密切联系。其后苏联长期实行一党独存制度,也与斯大林对当时苏联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密切相关。最后,在对列宁政党合作观和斯大林政党合作观进行比较分析之后发现,斯大林政党合作观后来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斯大林对当时苏联历史进程的认识与列宁相比发生很大变化;二是斯大林时期的世界格局相比列宁时期也有了明显不同,斯大林也更加强调苏联本国的安全利益高于一切。之后文章对苏共早期政党合作观对我国政党建设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因此本文最后得出结论:在苏共早期政党合作观的嬗变中,列宁和斯大林的政党合作观与他们对当时苏联社会历史进程的认识有着密切联系。而这一认识又直接影响到了苏联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5-11-01)
山小琪,杨博[6](2015)在《试析葛兰西早期政党思想的探索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葛兰西早期对于政党思想的探索主要是围绕对意大利社会党反面教材的批判与反思,以及对苏俄布尔什维克革命与理论的学习与总结这两方面展开的。在这样的探索历程中,葛兰西在革命实践中结合意大利的复杂革命形势,才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于政党独特的思想和见解,正是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意大利革命形式才有了迅速的发展。后来葛兰西在监狱中写的《现代君主论》中对工人阶级革命政党的要素、主要特征的论述都是以他早期对于政党理论的思考为前提的。(本文来源于《西北人文科学评论》期刊2015年00期)
李言[7](2015)在《革命政党建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形态研究(1921-1945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立足于中国共产党24年的成长历程,从组织形态这一基本视角的不同侧面出发,对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形态依据其运行机制、党员群体和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论述。文章主体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四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共组织的萌芽形态,时间跨度从共产主义小组的诞生到第一次国共合作,主题是从学术社团到革命政党的这一性质转变。讲到了五四时期的学术社团为中共的成立打下了组织基础和人才基础,以及社会团体与政党组织的本质区别。进而介绍了共产党第一个党纲的诞生以及二大以后开始逐步重视的制度化建设。第二部分是中共组织形态的基层化,时间跨度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到大革命的失败,主题是基层组织的出现与初步壮大,重点介绍了在同国民党党内合作的前提下中共组织形态的适应性转变和党组织的初步下渗。在对当时基层社会的主要特点进行基本分析的前提下,着重从政党宗旨、党纪建设和组织结构等方面论述了党组织渗入基层社会的有利条件和基本路径。第叁部分是中共组织形态的大转变,时间跨度从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到长征开始,主题是共产党工作重心的全面转移,包括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在重压之下的左倾、中共从城市走向农村、中共六大以来的干部工人化、组织工农化和对知识分子的排斥政策,虽然个别领导人的左倾路线给红军和苏维埃带来了沉重打击,但在全体党员和红军战士的努力之下,组织很快从大革命的失败中走出,并继续将党的发展引向广大农村基层,并最终基本形成了中国共产党这种党-政-军-群四位一体上下互动的独特的组织形态。第四部分是中共组织形态的成熟期,时间跨度从遵义会议到中共七大,主题是马列主义革命政党的中国化,讲到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利条件下,党组织在各条战线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并且最终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全党上下高度统一、组织达到空前团结,在此基础上召开的七大自然成为了共产党走向成熟的标志,具体包括党纲的务实化、党内制度规范的系统化与党员社会构成的合理化。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真正成为了一个布尔什维克化的民族革命政党。(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5-05-27)
许赤瑜,冯雪利[8](2014)在《超越小社团利益和地方性追求的组织建构——中共早期党员的政党实践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近代以来政治性组织的衍变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个体和集团为了在竞争的社会中生存并实现自己的意愿,结成了各种团体:村落、宗族、会馆、公所、帮会等等。这些传统社会里的组织都不是自然发生的,无论以地缘、血缘还是业缘结合起来的这些团体都反映了一定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精英群体通过组织这些团体掌握统治者和一般民众之间的关系,并从中达成本团体的利益诉求。在清朝禁党的高压之下,政治性社团不可能被(本文来源于《北京党史》期刊2014年01期)
向文华[9](2013)在《西方早期政党类型理论:演变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政党类型理论随着政党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政党的变化而发展。18世纪的英国学者大卫·休谟对当时英国的政党雏形——政治派别进行了分类,开创了政党类型研究的先河。德国学者艾毕特、马克斯·韦伯、西格蒙德·纽曼,俄籍政治学家奥斯特罗果斯基,法籍政治学家迪韦尔热,意大利籍政治学家萨托利等对所处时代的政党进行了政党分类,共同构成了西方早期政党类型理论。(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3年08期)
陈琢[10](2011)在《毛泽东早期对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930年至1940年,毛泽东以通俗易懂的形式撰写了许多理论着作,对建设学习型政党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其杰出贡献主要表现为以下叁方面:构建通俗的思想理论体系,明确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引领内容;采用中国气派的表现手法,明确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引领方式;维护群众利益,明确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引领目标。(本文来源于《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早期政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富农"是中国共产党在早期革命实践中以阶级进路分析传统乡村社会的重要概念,也是土地革命历史进程中政策争论与变动的焦点所在,同时更是作为革命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意识形态应对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危机的关键枢纽。本文认为,富农概念在具体的革命场景中具有下述意涵:其一,它经历了从理论概念到革命实践中斗争对象的转化;其二,它在复杂的斗争形势下演变成"富农路线"问题;其叁,以"富农"等概念为基础的分田策略又是苏区土地革命中的重要政策问题。上述维度共同形塑了革命的动力机制。本文在详细梳理多种类型史料的基础上,呈现这一转变的复杂历史过程,进而阐释"富农问题"作为革命动力机制的内在逻辑与社会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早期政党论文参考文献
[1].李明,肖光荣.罗亦农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早期探索——纪念罗亦农烈士牺牲九十周年[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孟庆延.政党、政治与政策:论共产党早期革命中“富农问题”的多重逻辑[J].社会.2018
[3].黄慧.陈独秀早期政党思想转变之原因探析[J].现代交际.2016
[4].张启良.谭平山的政党思想及其早期实践——读《中国政党问题及今后组织政党的方针》[J].红广角.2016
[5].陈媛.苏共早期政党合作观的嬗变[D].西南交通大学.2015
[6].山小琪,杨博.试析葛兰西早期政党思想的探索之路[J].西北人文科学评论.2015
[7].李言.革命政党建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形态研究(1921-1945年)[D].南京大学.2015
[8].许赤瑜,冯雪利.超越小社团利益和地方性追求的组织建构——中共早期党员的政党实践逻辑[J].北京党史.2014
[9].向文华.西方早期政党类型理论:演变与评价[J].东岳论丛.2013
[10].陈琢.毛泽东早期对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