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捕鸟蛛毒素论文_黄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海南捕鸟蛛毒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海南,毒素,通道,离子,门控,膜片,电压。

海南捕鸟蛛毒素论文文献综述

黄娟[1](2019)在《海南捕鸟蛛毒素激活中电导钙激活钾通道的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IK通道是由钙离子和电压双向门控的钾离子通道,广泛分布在机体多种类型细胞中,如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肌细胞等。同时IK通道与细胞生理活动的调控密切相关,如细胞数目增殖、细胞迁徙、细胞凋亡焦亡以及基因控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等。目前研究发现IK通道与恶性肿瘤、气道重塑、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哮喘、肾纤维化、镰刀形红细胞病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海南捕鸟蛛毒素-I(HNTX-I)是从海南捕鸟蛛中分离得到的一种高丰度多肽,相对分子量为3608.1 Da,含有33个氨基酸残基,其序列为ECKGFGKSCVPGKNECCSGYACNSRDKWCKVLL。虽然HNTX-I是至今为止发现的第一个IK通道的多肽类激活剂,但其活性并不理想,而且HNTX-I毒素与IK通道的相互作用机制也并不清楚。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深入研究HNTX-I毒素与IK通道作用的分子机制,本实验合成HNTX-I及其11条突变体,分别为E1K、E1F、E1F-S18K、K3A、F5I、K7A、E15D、R25A、D26A、K27A、K30A。通过膜片钳实验验证发现,合成的HNTX-I的活性和天然的HNTX-I的活性一致,表明合成后复性的多肽与天然的HNTX-I的结构相同。在HNTX-I的一系列突变体中,K3A、F5I和K7A在40μM浓度下对IK通道无明显的激活作用,E1F、E1F-S18K和E1K对IK通道的激活率在40μM浓度下均高于HNTX-I的激活率。E1F对IK通道的活性最高,4μM的E1F激活率为20.1%±0.4%,40μM的E1F激活率为78.5%±0.5%,80μM的E1F激活率为112.5%±0.7%,经Boltzmann sigmoidal方程拟合E1F对IK通道激活的EC_(50)为8.01μM。上述结果表明,HNTX-I上的第1、3、5、7位氨基酸残基可能是毒素结合IK通道的关键位点,毒素主要利用N端氨基酸作用于IK通道。选取活性最高的HNTX-I突变体E1F研究HNTX-I与IK通道的结合机制。首先加入80μM的E1F后IK电流被显着激活,再加入100nM NS309继续能够激活IK通道电流大约1.25倍,加入1μM的TRAM-34能显着抑制IK被激活的电流。为了进一步探讨毒素与通道之间作用的结合机制,利用定点突变的方法对IK通道S1-S2、S3-S4、S5-S6的胞外区域进行丙氨酸扫描,构建了一系列IK通道突变体。在40μM浓度下,E1F对IK通道突变体W141A和T260A无明显的激活作用,但是对G259A的激活程度明显增强,说明这叁个位点区域是毒素与通道作用的关键位置。S5-S6区域的Q229、V231、N232、T234、S238等突变后也显着的降低了和HNTX-I的亲和力。靠近S6的G259突变后可能由于疏水性减弱使E1F对IK通道的亲和力明显增强,相反T260突变后可能由于极性增强使相互作用力减弱。以上结果表明,HNTX-I毒素与IK通道相互作用可能是疏水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李嘉妍[2](2014)在《海南捕鸟蛛毒素-Ⅲ与钠通道亚型Nav1.7选择性相互作用位点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南毒素-Ⅲ(HNTX-Ⅲ)是由海南捕鸟蛛粗毒中分离出来,分子量为3607 Da,含有6个半胱氨酸,3对二硫键的抑制性胱氨酸结结构模体(ICKMotif)的多肽神经毒素。HNTX-Ⅲ选择性作用于电压门控钠通道,对Nav1.7的亲和力最强,半抑制浓度IC50为180nM,其次是Nav1.2和Nav1.3,IC50分别是235nM、500nM。研究表明,HNTX-Ⅲ是一个位点4毒素,与Nav1.7在通道的关闭状态结合。Nav1.7主要存在于外周神经系统,参与了可兴奋细胞的动作电位的起始和传递,研究发现Nav1.7参与了疼痛的信号传导,因此Nav1.7成为镇痛药物研发的新型靶点。为了找到更高专一性的Nav1.7抑制剂,基于HNTX-Ⅲ作了分子设计,构建了一系列HNTX-Ⅲ突变体。同时根据经典的Double cycle研究方式,我们设计了一系列Nav1.7的突变体,通过毒素突变体与通道突变体的相互作用结果,我们成功鉴定了 HNTX-Ⅲ与Nav1.7上的点对点结合方式。结果表明,Nav1.7上的酸性氨基酸残基E818,D890,D891与HNTX-Ⅲ上的碱性氨基酸残基K3,K25,H26,K30通过强烈的静电作用结合;Nav1.7上的疏水性氨基酸残基L823,V824,F826与HNTX-Ⅲ上的疏水性氨基酸残基F5,W28形成紧密的疏水核心;而Double Cycle结果显示:V1408仅与V31存在直接相互作用;V1410和D1411与V31,Y32,L33之间都存在直接相互作用;HNTX-Ⅲ上N19,Y20,S24做了丙氨酸突变扫描后,可能由于氢键的改变使得其与Nav1.7结合的亲和力下降。总的来说,海南捕鸟蛛毒素-Ⅲ与电压门控钠通道Nav1.7的点对点结合机制得到了阐释,HNTX-Ⅲ有望作为工具试剂来研究毒素与离子通道相互作用。要基于HNTX-Ⅲ设计更高专一性的Nav1.7的抑制剂,就要了解HNTX-Ⅲ作用于Nav1.7与Nav1.3的分子机制差异,因此,我们检测了一系列HNTX-Ⅲ突变体对Nav1.3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与Nav1.7相似的是,F5,W28丙氨酸突变扫描后IC50下降达100倍,提示,F5,W28 对 HNTX-Ⅲ 与 Nav1.7 和 Nav1.3 都很关键;L33 突变成A后,对Nav1.7的结合力仅下降4倍左右,而对Nav1.3的结合力下降40倍,两者相差10倍,提示,L33对与Nav1.3的结合更加重要;碱性氨基酸残基K25,H26突变成A后对两者的亲和力都有所下降,其中,K25A对Nav1.3的亲和力下降达100倍,而对Nav1.7的亲和力仅下降20倍左右,下降程度相差5倍,相反,H26A对Nav1.7的亲和力下降程度是Nav1.3的5倍;而N19A,Y20A都引起了对两种钠离子通道结合力的大幅下降,最低达20倍以上,且对Nav1.3亲和力的下降程度均为Nav1.7的2.5倍以上;而K3A,S24A,K30A也都引起对两种钠离子通道亲和力3倍以上的改变;有趣的是,K13A对Nav1.3的亲和力有所加强,而Y32A对Nav1.7的亲和力有所加强。总的来说:HNTX-Ⅲ对Nav1.7和Nav1.3作用的关键氨基酸残基基本重合,但部分氨基酸残基的突变对HNTX-Ⅲ抑制Nav1.7和Nav1.3的亲和力改变差异较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HNTX-Ⅲ突变体Mut1,期待其对Nav1.7具有更高的亲和力。具体的数据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4-04-01)

蔡天夫[3](2013)在《海南捕鸟蛛毒素与电压门控钠通道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蜘蛛毒液中的多肽毒素有亲和力强,专一性高的特点。它们能被用于药理学研究,还能够作为很好的工具试剂来研究电压门控钠通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虽然已经报道过一些狼蛛毒液中存在电压门控钠通道抑制剂,但是很少有人研究它们与VGSCs相互作用的机制。海南捕鸟蛛毒素-Ⅲ(HNTX-Ⅲ)是一种从海南捕鸟蛛毒液中分离得到的33个残基的多肽。在本课题中,我们研究了 HNTX-Ⅲ结构和功能的关系。HNTX-Ⅲ是一个河豚毒素敏感型电压门控钠通道的选择性拮抗剂,能够作用于DRG上TTX-S型钠通道,但是对TTX-R型钠通道没有作用。在本实验检测的六种钠通道亚型中,HNTX-Ⅲ能抑制Nav1.1,Nav1.2,Nav1.3 和 Nav1.7,其中对 Nav1.7 尤为敏感,但是对Nav1.4和Nav1.5没有作用。我们通过在HEK293细胞上表达Nav1.7电流来检测HNTX-Ⅲ对它的抑制作用。HNTX-Ⅲ抑制Nav1.7的电流,但是对电流-电压的关系曲线、激活和失活动力学、失活恢复动力学都没有明显的改变。HNTX-Ⅲ对Nav1.7的抑制并不迅速,时程为20.5±0.3秒,在1 μ M的浓度下HNTX-Ⅲ与Nav1.7的结合可以被洗脱。HNTX-III 对 Nav1.1,Nav1.2,Nav1.3 和 Nav1.7 的抑制效果表现出浓度依赖性,半数有效抑制浓度值(IC50)分别约为1.27 μM,275 nM,491 nM和232 nM。短的超强去极化刺激能够部分激活结合了毒素的钠通道,这表明HNTX-III对通道的抑制具有电压依赖性。在一个超强的去极化刺激后,HNTX-III能够增强Nav1.7的去激活。HNTX-Ⅲ-Nav1.7复合物在长时程强去极化条件下逐步被电压依赖性解离,之后未结合毒素的Nav1.7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复极化才能重新与毒素结合。此外,通道嵌合体实验表明DIIS3-S4的胞外连接环是HNTX-Ⅲ结合Nav1.7的关键位置。这些数据表明,HNTX-Ⅲ与Nav1.7作用于位点4,在通道静息状态下捕获电压敏感元件。我们之前已经通过二维核磁共振解析出了 HNTX-Ⅲ的结构,HNTX-Ⅲ属于抑制剂胱氨酸结(ICK)模体。结构分析表明,疏水和芳香族氨基酸残基主要位于毒素的C-末端,某种程度上可能构成HNTX-Ⅲ结合Nav1.7相关的两亲性表面。通过点突变实验,我们发现E818是决定Nav1.7对HNTX-Ⅲ敏感性的关键残基,突变体E818Q能够使HNTX-Ⅲ相较野生型Nav1.7的亲和力下降超过50倍。本实验的数据表明,HNTX-Ⅲ抑制Nav1.7的激活,是通过一种类似的虎纹捕鸟蛛毒素-Ⅳ的新机制,即在关闭状态下结合Nav1.7的位点4,从内向捕获DII的电压敏感元件。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HNTX-Ⅲ与Nav1.7作用的机制、结合的特异性、亲和力与β-蝎毒素以及其他β—蜘蛛毒素不同。目前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毒素-钠通道相互作用的机制,同时也提供了一种研究钠通道亚型结构和功能关系的有用工具,并且可能作为镇痛相关药物开发的模板。海南捕鸟蛛毒素-Ⅳ(HNTX-Ⅳ),由3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6个半胱氨酸,以Ⅰ-Ⅳ、Ⅱ-Ⅴ、Ⅲ-Ⅵ的方式配对形成3对二硫键。在检测的五个VGSCs亚型中,能够选择性的抑制Nav1.2,Nav1.3和Nav1.7,对Nav1.4和Nav1.5没有影响,其中对hNav1.7是最敏感的,半有效抑制浓度(IC50)约为21nM。对比许多其他作用于VGSCs的狼蛛毒素,HNTX-Ⅳ在亚饱和浓度下并没有改变电流-电压(Ⅳ)曲线,也没有改变激活和失活的动力学。定点突变实验表明毒素结合于hNav1.7 DII S3-S4胞外连接环(位点4)。突变体E753Q,D816N和E818Q对hNav1.7的亲和力分别降低2.0,3.3和130倍。这个区域的其它残基突变对毒素的抑制活性影响很小。HNTX-IV与Nav1.7相互作用的分子模型实验表明,HNTX-IV和Nav1.7DII之间接口处紧密接触的残基形成一种叁趾爪结构,这个结构能稳定毒素-通道复合物,阻碍DII电压敏感元件的运动,抑制Nav1.7的激活。与β-蝎毒素在向外位置捕获DIIS4电压敏感元件不同,我们认为HNTX-IV在通道的关闭状态在向内捕获DII的电压敏感元件。我们的实验数据不仅提供了药物设计的结构模型,而且也为特异性VGSCs拮抗剂的筛选提供了潜在的结构模板。本实验室已经从海南捕鸟蛛中发现了几种作用于TTX-S型钠通道的毒素,但是目前还没有发现能够抑制TTX-R型的组分,因此我们首先在粗毒水平检测了对大鼠DRG细胞上TTX-R型钠通道的影响,发现海南捕鸟蛛粗毒中确实存在TTX-R型钠通道的抑制剂。通过在ND7-23细胞上表达Nav1.8筛选经反相HPLC分离后粗毒中的各个组分,发现了 4种能够抑制Nav1.8的组分,分子量分别为3977,3605.6,3537.5,3828.6Da,根据质谱鉴定的结果和反相HPLC的洗脱浓度,我们推测分子量为3828.6Da毒素就是实验室之前报道过的HNTX-VII,氨基酸序列为 ECRYWLGTCSKTGDCCSHLSCSPKHGWCVWDWT,四个组分中3977对Nav1.8的抑制作用最强,我们对该组分进行了富集,用Edman降解法测出氨基酸序列为 QCRYWLGTCSKTGDCCSQLSCSPKQHWCVWDWW。Nav1.8和疼痛关系密切,是临床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靶点,但是目前还没有研究Nav1.8很好的工具试剂,筛选专一性好的分子对于Nav1.8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3-11-01)

唐兴[4](2010)在《海南捕鸟蛛多肽毒素分子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蜘蛛毒液是包含多种生物活性的毒素成分的混合物。大多数的蜘蛛毒素是具有3-5对二硫键的多肽毒素,它们显示出各种不同的结构和功能。蜘蛛多肽毒素已经被证明是研究电压门控和配体门控离子通道的有效工具,并且有作为潜在新型药物的开发前景。海南捕鸟蛛分布在中国南部的海南省山区,它在形态上与虎纹捕鸟蛛十分相似,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蜘蛛。在本实验室以前的工作中,该蜘蛛毒液中几种主要的多肽神经毒素已经被纯化和鉴定。这仅仅是对这种蜘蛛毒液所含的药物学活性成分的初探,但是激发了我们系统地研究其毒液成分的兴趣。本文通过毒素组学策略对海南捕鸟蛛多肽毒素进行大规模鉴定。该策略包括叁种方法:(1)转录组学,即EST克隆和PCR克隆,以及DNA测序;(2)多肽组学,即多维色谱结合质谱技术,以及多肽测序(Edman测序和bottom-up质谱测序);(3)基因组学,即基因组DNA克隆和DNA测序。大约420个多肽毒素通过质谱技术被检测,272个毒素前体肽被推导于cDNA或基因组DNA序列。通过以上叁种方法,我们一共鉴定了192个非冗余的毒素成熟肽序列。目前,这是至今从一种蜘蛛的毒液中鉴定到最多的多肽毒素序列。基于前体肽序列的相似性,海南捕鸟蛛多肽毒素被分为11个超家族,并且有些毒素超家族还包含它们的相关家族。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所有毒素前体肽起源于两个分枝。其中超家族A-I的毒素前体肽属于一个进化分枝;其它超家族的毒素前体肽属于另外一个进化分枝。几乎所有毒素超家族的前体肽都包括一个信号肽、中间肽和成熟肽,但是每个超家族(或相关家族)的分子特征各不相同。通过结合的毒素组学策略(包括转录组学、多肽组学和基因组学叁种方法),我们揭示了海南捕鸟蛛多肽毒素的分子多样性。海南捕鸟蛛毒素超家族存在的大量高同源的异构体,表明基因复制和基因突变可能导致了毒素的分子多样性。而且,我们发现几个海南捕鸟蛛毒素家族的成熟肽C末端被酰胺化,这种翻译后修饰也可能是造成毒素分子多样性的另一种原因。本文第一次对海南捕鸟蛛多肽毒素的转录组、多肽组和基因组进行了综合分析,也希望能对其他蜘蛛种类(尤其是捕鸟蛛类)的多肽毒素的高通量鉴定提供有效指导。另一方面,我们详细地分析了海南捕鸟蛛毒腺的cDNA文库。EST序列经聚类分析后得到344个唯一序列。其中,45%属于毒素转录子;43%类似于普通细胞蛋白转录子;12%在数据库中没有任何匹配。本文通过真核生物正向同源群(KOG)对编码普通细胞蛋白的基因进行了注释。根据KOG功能分类,这些细胞功能基因的产物分布于22个功能组。KOG注释也揭示了这些基因产物(蛋白质或酶)参与一些重要的细胞生理过程,如转录和转译,翻译后加工,代谢途径,能量提供等。(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0-05-01)

王瑞兰,潘建议,肖玉成,王美迟,梁宋平[5](2008)在《海南捕鸟蛛毒素-Ⅵ,一种新型的抑制昆虫电压门控钠通道失活的狼蛛神经毒素(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阳离子交换和反相HPLC柱层析从海南捕鸟蛛(Ornithoconus hainana)粗毒中分离到一种新型的神经毒素,海南捕鸟蛛毒素-Ⅵ(HNTX-Ⅵ),由3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了HNTX-Ⅵ对电压门控钠通道的影响.先前从海南捕鸟蛛粗毒中分离到的几种毒素,具有抑制哺乳动物钠通道激活的特性.本文研究结果表明,HNTX-Ⅵ能以类似于δ-atractoxins作用方式延缓蜚蠊背侧不成对中间(dorsal unpaired median,DUM)神经细胞的钠通道的失活,且导致钠通道稳态失活变得不完全,在预钳制电压大于-55 mV时形成不完全失活结构.HNTX-Ⅵ的这种新的功能不仅为探索钠通道的门控机制提供了有用的工具,也为开发新的安全的杀虫剂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期刊2008年09期)

林元山,吴卫明,王智[6](2008)在《海南捕鸟蛛毒素及体液的抗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杯碟法研究了海南虎纹捕鸟蛛粗毒和体液对革兰氏阴性菌、阳性菌、霉菌和酵母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粗毒和体液均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和霉菌的生长,但对酵母无抑制效果,并且粗毒和体液有一定的协同抗菌作用。(本文来源于《蛛形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潘红平,苏以鹏,蒋顺萍,周放,刘岱岳[7](2007)在《海南捕鸟蛛毒素提取的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present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collect toxin from the Chinese bird spider Selenocosmia hainana,which is distributed in the hilly areas of Hainan province in southern China.This spider is rather aggressive and venomous.There were four groups in this experiment according to the methods.The method of direct bite soft tube obtained average 2.30mg dry toxin weight per spider,which was not significant than that of the method of direct bite bottle (2.31mg,P>0.05).The method of irritating and bite bottle and wash obtained significantly more dry toxin than that of the method of irritating and bite bottle (3.47mg vs 3.10mg,P<0.05).And the method of irritating and bite bottle and wash also obtained significantly more dry toxin than those of the method of direct bite soft tube and the method of direct bite bottle.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ethod of irritating and bite bottle and wash is suitable for collecting toxin from the Chinese bird spider Selenocosmia hainana.(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11-01)

匡方,肖玉成,梁宋平[8](2007)在《海南捕鸟蛛毒素-Ⅲ和-Ⅳ抑制钠钾通道的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南捕鸟蛛毒素-Ⅲ(hainantoxin-Ⅲ,HNTX-Ⅲ)和海南捕鸟蛛毒素-Ⅳ(HNTX-Ⅳ)是从中国捕鸟蛛海南捕鸟蛛粗毒中分离得到的两种多肽类毒素成分,由33或3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并具有典型的抑制剂胱氨酸结结构模体和二硫键连接方式(Ⅰ-Ⅳ、Ⅱ-Ⅴ、Ⅲ-Ⅵ)。本室前期工作表明,这两(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11-01)

匡方,肖玉成,梁宋平[9](2007)在《海南捕鸟蛛毒素-Ⅲ和-Ⅳ对电压门控钠钾通道的抑制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阳离子交换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柱层析(HPLC)从海南捕鸟蛛粗毒中分离得到两种神经毒素,海南捕鸟蛛毒素-Ⅲ和海南捕鸟蛛毒素-Ⅳ(HNTX-Ⅲ和 HNTX-Ⅳ)。本室以前的研究表明这两种海南捕鸟蛛毒素均为多肽类钠通道毒素,由33或3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中6个 Cys 以Ⅰ-Ⅳ、Ⅱ-Ⅴ、(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11-01)

刘中华,朱奇,邓梅春,胡卫军,向建军[10](2007)在《河豚毒敏感型—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阻断剂海南捕鸟蛛毒素—Ⅲ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GSCs)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某些亚型的 VGSCs(如 Nav1.7和1.8等)对于疼痛信号的传递非常关键, 筛选和研究不同亚型的 VGSCs 专一性抑制剂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海南捕鸟蛛(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11-01)

海南捕鸟蛛毒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海南毒素-Ⅲ(HNTX-Ⅲ)是由海南捕鸟蛛粗毒中分离出来,分子量为3607 Da,含有6个半胱氨酸,3对二硫键的抑制性胱氨酸结结构模体(ICKMotif)的多肽神经毒素。HNTX-Ⅲ选择性作用于电压门控钠通道,对Nav1.7的亲和力最强,半抑制浓度IC50为180nM,其次是Nav1.2和Nav1.3,IC50分别是235nM、500nM。研究表明,HNTX-Ⅲ是一个位点4毒素,与Nav1.7在通道的关闭状态结合。Nav1.7主要存在于外周神经系统,参与了可兴奋细胞的动作电位的起始和传递,研究发现Nav1.7参与了疼痛的信号传导,因此Nav1.7成为镇痛药物研发的新型靶点。为了找到更高专一性的Nav1.7抑制剂,基于HNTX-Ⅲ作了分子设计,构建了一系列HNTX-Ⅲ突变体。同时根据经典的Double cycle研究方式,我们设计了一系列Nav1.7的突变体,通过毒素突变体与通道突变体的相互作用结果,我们成功鉴定了 HNTX-Ⅲ与Nav1.7上的点对点结合方式。结果表明,Nav1.7上的酸性氨基酸残基E818,D890,D891与HNTX-Ⅲ上的碱性氨基酸残基K3,K25,H26,K30通过强烈的静电作用结合;Nav1.7上的疏水性氨基酸残基L823,V824,F826与HNTX-Ⅲ上的疏水性氨基酸残基F5,W28形成紧密的疏水核心;而Double Cycle结果显示:V1408仅与V31存在直接相互作用;V1410和D1411与V31,Y32,L33之间都存在直接相互作用;HNTX-Ⅲ上N19,Y20,S24做了丙氨酸突变扫描后,可能由于氢键的改变使得其与Nav1.7结合的亲和力下降。总的来说,海南捕鸟蛛毒素-Ⅲ与电压门控钠通道Nav1.7的点对点结合机制得到了阐释,HNTX-Ⅲ有望作为工具试剂来研究毒素与离子通道相互作用。要基于HNTX-Ⅲ设计更高专一性的Nav1.7的抑制剂,就要了解HNTX-Ⅲ作用于Nav1.7与Nav1.3的分子机制差异,因此,我们检测了一系列HNTX-Ⅲ突变体对Nav1.3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与Nav1.7相似的是,F5,W28丙氨酸突变扫描后IC50下降达100倍,提示,F5,W28 对 HNTX-Ⅲ 与 Nav1.7 和 Nav1.3 都很关键;L33 突变成A后,对Nav1.7的结合力仅下降4倍左右,而对Nav1.3的结合力下降40倍,两者相差10倍,提示,L33对与Nav1.3的结合更加重要;碱性氨基酸残基K25,H26突变成A后对两者的亲和力都有所下降,其中,K25A对Nav1.3的亲和力下降达100倍,而对Nav1.7的亲和力仅下降20倍左右,下降程度相差5倍,相反,H26A对Nav1.7的亲和力下降程度是Nav1.3的5倍;而N19A,Y20A都引起了对两种钠离子通道结合力的大幅下降,最低达20倍以上,且对Nav1.3亲和力的下降程度均为Nav1.7的2.5倍以上;而K3A,S24A,K30A也都引起对两种钠离子通道亲和力3倍以上的改变;有趣的是,K13A对Nav1.3的亲和力有所加强,而Y32A对Nav1.7的亲和力有所加强。总的来说:HNTX-Ⅲ对Nav1.7和Nav1.3作用的关键氨基酸残基基本重合,但部分氨基酸残基的突变对HNTX-Ⅲ抑制Nav1.7和Nav1.3的亲和力改变差异较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HNTX-Ⅲ突变体Mut1,期待其对Nav1.7具有更高的亲和力。具体的数据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南捕鸟蛛毒素论文参考文献

[1].黄娟.海南捕鸟蛛毒素激活中电导钙激活钾通道的分子机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2].李嘉妍.海南捕鸟蛛毒素-Ⅲ与钠通道亚型Nav1.7选择性相互作用位点的鉴定[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蔡天夫.海南捕鸟蛛毒素与电压门控钠通道作用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4].唐兴.海南捕鸟蛛多肽毒素分子多样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5].王瑞兰,潘建议,肖玉成,王美迟,梁宋平.海南捕鸟蛛毒素-Ⅵ,一种新型的抑制昆虫电压门控钠通道失活的狼蛛神经毒素(英文)[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8

[6].林元山,吴卫明,王智.海南捕鸟蛛毒素及体液的抗菌活性研究[J].蛛形学报.2008

[7].潘红平,苏以鹏,蒋顺萍,周放,刘岱岳.海南捕鸟蛛毒素提取的研究(英文)[C].第八届中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7

[8].匡方,肖玉成,梁宋平.海南捕鸟蛛毒素-Ⅲ和-Ⅳ抑制钠钾通道的活性研究[C].第八届中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7

[9].匡方,肖玉成,梁宋平.海南捕鸟蛛毒素-Ⅲ和-Ⅳ对电压门控钠钾通道的抑制活性研究[C].第八届中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7

[10].刘中华,朱奇,邓梅春,胡卫军,向建军.河豚毒敏感型—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阻断剂海南捕鸟蛛毒素—Ⅲ的结构与功能研究[C].第八届中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7

论文知识图

一5(A)未标记的海南捕鸟蛛毒素一...一5(B)海南捕鸟蛛毒素一In(HNTX一...海南捕鸟蛛毒素ClassG-I成员的...海南捕鸟蛛毒素a的等电聚焦电泳...一2六种海南捕鸟蛛毒素一级结构比...海南捕鸟蛛毒素与已知毒素相似...

标签:;  ;  ;  ;  ;  ;  ;  

海南捕鸟蛛毒素论文_黄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