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分类论文-王永崇

细菌分类论文-王永崇

导读:本文包含了细菌分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细菌性叶斑病,作物病虫害

细菌分类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崇[1](2019)在《作物病虫害分类介绍及其防治图谱——姜细菌性叶斑病及其防治图谱》一文中研究指出姜细菌性叶斑病又称姜腐烂病、细菌性叶枯病,或烂姜病。姜细菌性叶斑病是生姜的一种重要病害,部分地区发生。发病原因:引发姜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原为甘蓝黄单胞菌姜致病变种(图1),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反应的好氧性细菌,其短杆状的菌体上极生单根鞭毛,有荚膜,不产生芽孢,28℃左右的适温条件下,在(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9年22期)

屈平华,罗海敏,张伟铮,陈茶[2](2019)在《医学细菌的分类和菌种鉴定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细菌的分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新菌种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大量原有细菌被重新分类和发生了名称的改变。而与细菌分类变化相对应的是,在临床标本分离到不常见菌和新病原菌的报道越来越多,但由于受疾病研究和累计的病例数据影响,仅少数菌种有标准化的药敏试验方案和规范化的感染治疗用药指南。该文回顾细菌分类学历史和菌种鉴定方法,结合本实验室弗朗西斯菌的分类和菌种鉴定经验,探讨医学细菌的分类和菌种鉴定方法,从而为细菌性感染疾病的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临床检验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郭明胜[3](2019)在《鸡常见细菌性疾病分类及预防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养殖业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大而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开始向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养殖中极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如果不能及时救治,会造成非常惨重的损失,因此,必须引起养殖户的高度重视。(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期刊2019年12期)

王冲[4](2019)在《夹心平板技术在海洋细菌资源挖掘中的初步应用及叁株新菌的分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宏基因组和单细胞测序方法不仅可以检测到环境中未培养微生物所含有的未知基因,而且可以发现这些未培养微生物潜在的重要代谢功能和生态位;但是,这些以基因或基因组为基础的技术不能对培养物进行全面仔细的研究,获得菌株的纯培养仍然是非常必要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己开发出多种未培养细菌的培养方法,但对细菌的纯培养中仍有许多困难亟待解决,如分离效率的下降,优势菌群对其他物种的影响,细菌细胞间信息的交流对生长的影响分离过程中所涉及的高端仪器的使用问题等。本文以实验室常用的培养基和可培养细菌为基础,结合自然界中细菌个体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的现象,设计了夹心平板技术,并且通过对海洋细菌的多样性研究对本方法进行了初步的验证。夹心平板技术中,夹心培养基共分为上、中、下叁层;下层为实验室常用的2216E培养基,上层为改良的1/10 2216E培养基,中间用可培养细菌作为夹心菌株;通过对夹心菌株的涂布面积,夹心菌株的处理方式,上层培养基琼脂的浓度等方面的优化,最终确定夹心菌株在下层培养基表面涂布区域的直径约为70mm,上层培养基的琼脂浓度为4%(w/v),并且直接将上层培养基倾倒在夹心菌株表面。采用夹心平板法对威海近海沉积物中的细菌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S25、S63、S69和S70在其夹心菌株的作用下可以使表面细菌的多样性增加,而S08、S09、S12、S38和S39组在其夹心菌株的作用下可以使表面细菌的多样性降低;在属水平,各实验组中优势菌群丰度变化较为明显的是Psychrobacter、Ruegeria、、Microbulbifer、Aequorivita和Bacillus五个属;在潜在新物种方面,各组在夹心菌株的作用下均可以增加新菌的比例,尤以S08、S25、S38、S39、S69 和 S70 组最为明显,并且Flavbbacteriaceaae、Moraxellaceae、Rhldobacteraceae、Halomonadaceae和Phyllobacteriacea 等科的潜在新物种在各组之见差异性较为明显;通过纯培养,共得到481株菌,分布于Actinoba和Pria、Bacteroidetes、Firmicutes和Prottobacter 4 4个门中,其中共有149株潜在新物种,新种124株,新属新种24株,新科新种1株;并且,通过对分离菌株的筛选和验证,得到17株具有生长依赖现象的菌株。此外,本文对叁株新菌进行了多相分类。菌株M1309~T分离于威海海参养殖池沉积物,为革兰氏阴性菌,杆状且具有滑动性;生长温度范围16-42℃,最适生长温度为37℃;生长pH范围为6.5-8.0,最适pH为7.0-7.5;生长盐度范围为 2.0-6.5%(w/v)NaCl,最适盐度为 2.0-3.0%(w/v)NaCl;根据 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菌株M1309bT属于Winogradskgella属,与其最相似的物种为Winogradskyella porferorum JCM 12885~T,相似度为95.5%;通过对菌株M1309~T的化学特征分析,发现其呼吸醌型只有一种为MK-6,主要脂肪酸种类为iso-C_(15:0)、iso-C_(15:1) G和iso-C_(17:0) 3-OH,主要极性脂为PE、两种AL和叁种未知的脂肪酸L;基因组DNA含量为36.1mol%;根据表型的特异性和系统发育的差异性,认为菌株M1309~T为Wnogradskye为 属的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Winogradskyella tangerina;模式菌株为 M1309~T(=KCTC 52896~T= MCCC 1K03310~T)。菌株ELS1360-T分离自内蒙古湖泊沉积物,为革兰氏阴性菌、兼性好氧、运动形式为滑动、菌体为杆状、菌落为粉红色;在不含NaCl的R2A培养基上,温度为33℃,pH为6.5-7.0时生长最佳;根据16S rRNA基因序列,菌株ELS1360~T与菌株Hymenobacter luteus JCM 30328~T和Hymenobacterlatericoloratus JCM 30327~T最为相似,相似度分别为96.9%和96.8%,与Hymenobacter属的其他成员的相似度均在90.3-96.7%之间;通过发育树分析菌株ELS1360~T属于Hymenobacter属,并且与菌株Hymenobacterluteus JCM 30328~T和Hymenobacte lericoloratul JCM 30327~T聚在一枝;呼吸醌型为MK-7;主要脂肪酸为iso-C_(15:0),Summed feature 3和C_(16:1)ω5c;主要极性脂为PE、APL和未知的脂肪酸L;基因组DNA的G+C为57.1mol%;通过系统发育、表型、基因型和化学分类学分析,认为菌株ELS1360~T是Hymenobacte是属的一个新物种,并命名为Hymenobacter sediminis;模式菌株为ELS1360~T(=KCTC62449~T=MCCC 1H00319~T)。菌株N24~T分离自西安温泉水,为革兰氏阴性菌、具有滑动性、杆状(宽约0.4-0.8μm,长约1.8-7.8μm);最适生长温度为33℃,最适生长pH为7.0;可以产生胞外多糖;通过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菌株N24~T在Chitinophagaceae科中形成单独的一枝,最相似的属为Flavisobacter、Cnuella、Niveitalea、Flavitalea、Flaviaiaturariibacter和Niatella,16S rRNA基因的相似度为91.7-93.9%;主要脂肪酸种类为iso-C_(15:0)(31.8%)、iso-C_(17:0) 3-OH(16.1%)和iso-C15:1 G(12.9%);极性脂成分为PE、两种AL和六种未知的脂肪酸L;呼吸醌型为MK-7;基因组DNA的G+C含量为49.3mol%;通过系统发育、表型、基因型和化学分类学分析,认为菌株N24~T是Chitinophagaceae科的一个新属新种,并命名为Paracnuella aquatica;模式菌株为N24~T(=KCTC62083~T=MCCC 1H00301~T)。(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2)

张雪,李兴安,苏秦之,曹棋钠,李晨伊[5](2019)在《用于蜜蜂和熊蜂肠道微生物分类的细菌16S rRNA数据库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蜜蜂和熊蜂是重要的传粉昆虫,对农业生产及生态平衡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蜜蜂及熊蜂肠道内含有大量微生物,其组成简单、特异。正常的肠道微生物群落对蜜蜂的生长、激素调节、致病菌抵抗等具有重要作用。随着高通量测序的发展,研究者们也可快速获得传粉蜂肠道微生物组成,这给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保护及蜂类健康等的研究带来了便捷。但是由于蜜蜂和熊蜂肠道微生物群落均由特殊菌种组成,目前的细菌16S r RNA数据库无法对其进行准确的分类,并且部分东方蜜蜂(Apiscerana)特有的肠道微生物菌种缺乏16Sr RNA序列信息。本文从来源于5个不同省份的东方蜜蜂肠道中分离得到在东方蜜蜂中普遍含有的Apibacter菌属纯菌,获取其全长16S rRNA序列,并对目前蜜蜂和熊蜂肠道的5个核心菌种的分类进行了综述,对其分类和命名进行了修正。根据蜜蜂肠道微生物的明确分类,在目前常用的SILVA细菌分类数据库基础之上对其进行了命名及分类优化,并加入东方蜜蜂中普遍含有的Apibacter序列,从而获得了优化数据库Bee Gut Microbiota-Database (BGM-Db)。通过1组东方蜜峰及1组西方蜜蜂(Apismellifera)的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不同数据库的表现,我们发现相比于SILVA和Ribosomal Database Project (RDP), BGM-Db对蜜蜂肠道16S rRNA高通量测序短序列实现了菌种级别的分类,分辨率更高。(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9年05期)

王晓霞[6](2019)在《青藏高原藏羚羊粪便中两个细菌新种的分类鉴定和基因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许多野生动物是重要人类传染病病原体的自然宿主,尤其是分布在高原和热带等特殊环境和气候条件的野生动物,可能携带和传播已知和未知病原体。这些病原体一旦接触并感染人类,可能引起新发传染病,造成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青藏高原藏羚羊粪便标本中含有大量的细菌新种和未培养的细菌类群,本课题利用培养组学的思路设计培养方案,对藏羚羊粪便标本中含有的未知细菌和病原体进行分离和鉴定,这有助于扩宽我们对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粪便(肠道)菌群多样性的研究,还为应对、预防控制未来可能发生的新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借鉴培养组学的方法,通过多组合方式设计72种培养条件对2014年5月13至15日采集于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04份藏羚羊粪便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根据菌落形态多样性原则(菌落颜色,大小,质地,边缘状况等)进行单菌落的挑取和传代纯化。细菌分离株基因组核酸制备后,扩增16S rRNA基因和进行序列测定。通过GeneBank和EzTaxon数据库对获得的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完成菌株初步鉴定。根据以上结果,按照菌株多样性原则进行菌株甘油管的长期保存。(2)根据菌株初步鉴定结果,对所分离的菌株进行菌群多样性分析。(3)对于疑似细菌新种,完成分类学鉴定和基因组分析,包括:针对不同菌属特点开展的表型、生理生化和细胞壁化学分类特征实验、系统进化分析、毒力基因等基因组分析。并完成细菌新种的命名和模式菌株在中国和德国两个国际菌种保藏中心保藏。结果(1)本研究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藏羚羊粪便样本中成功鉴定976株菌,分布于3个细菌门,5个细菌纲,16个细菌目,30个细菌科,60个菌属和117个菌种。优势菌属为节杆菌属、类芽孢杆菌属、肠球菌属和芽孢杆菌属。其中67株菌为疑似细菌新种,可分为21个菌种,14个菌属,有28株菌为可能具有医学意义的菌株,可分为6个菌种,4个菌属,包括链球菌属,分枝杆菌属,红球菌属和玫瑰单胞菌属。目前已完成类诺卡氏菌属和副芽孢杆菌属两个细菌新种鉴定和命名研究。(2)综合分子生物学、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分析、系统进化分析和基因组分析结果,支持将菌株78~T和601划分为类诺卡氏菌属的一个细菌新种,命名为侯云德类诺卡氏菌(Nocardioides houyundeii sp.nov.),模式菌株为78~T(=CGMCC 4.7461~T=DSM 106424~T)。两株革兰氏阳性,不规则杆状菌株78~T和601,在BHI-5%脱纤维羊血培养基上,菌落呈奶油色,圆形,光滑和凸起。基于全长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菌株78~T和601的分类学地位属于类诺卡氏菌属,与Nocardioides solisilvae JCM 31492~T(98.3%),Nocardioides gilvus XZ17~T(97.4%)和Nocardioides daejeonensis JCM 16922~T(97.4%)具有最高的相似性,菌株78~T和601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9.7%。菌株78~T和601间,基因组的平均核苷酸相似性为98.9%(远高于原核生物物种界限值划分阈值),与邻近参考菌株之间的平均核苷酸相似性低于95-96%原核生物物种界限值划分阈值。菌株78~T和601染色体的DNA G+C含量分别为71.2 mol%和71.3mol%。MK-8(H4)是主要的呼吸醌;左旋2,6二氨基庚二酸是其细胞壁肽聚糖中的诊断性氨基酸;极性脂质含有二磷脂酰甘油,磷脂酰甘油,磷脂酰肌醇,一个未知的磷脂和和一个未知的脂质;主要脂肪酸(>10%)是C_(17:1)ω8c,iso-C_(16:0)和C_(18:1)ω9c。(3)综合分子生物学、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分析、系统进化分析和基因组分析结果,支持将菌株X-1125~T和X-1174划分为副芽孢杆菌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曾毅副芽孢杆菌(Paraliobacillus zengyii sp.nov.),模式菌株为X-1125~T(=DSM 107811~T=CGMCC 1.16464~T)。菌株X-1125~T和X-1174是革兰氏阳性杆状菌,具有轻微嗜盐和极度耐盐特点。兼性厌氧,以周围鞭毛运动。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菌株X-1125~T和X-1174的分类学地位属于副芽孢杆菌属,与Paraliobacillus sediminis KCTC 33762~T(98.4%),Paraliobacillus quinghaiensis CGMCC 1.6333~T(96.9%)和Paraliobacillus ryukyuensis NBRC 100001~T(95.9%)具有较高相似性,菌株X-1125~T和X-1174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9.7%。菌株X-1125~T和X-1174间的DNA-DNA杂交值为97.8%(远高于原核生物物种界限值划分阈值),与邻近参考菌株之间的DNA-DNA杂交值低于70%原核生物物种界限值划分阈值。菌株X-1125~T和X-1174的染色体DNA G+C含量分别为35.2 mol%和35.1mol%。极性脂质包括二磷脂酰甘油,两个未知的磷脂和和四个未知的脂质;MK-7是主要的呼吸醌;细胞壁含有丙氨酸,甘氨酸,谷氨酸和内消旋2,6-二氨基庚二酸;主要脂肪酸(>9%)是anteiso-C_(15:0),anteiso-C_(17:0)和C_(16:1)ω11c。(4)对模式菌株78~T和X-1125~T进行基因组组分和功能分析,菌株78~T和X-1125~T基因组大小分别为3,840,802 bp,3,728,451 bp,分别有3,437个和3,470个编码基因。通过与COG和KEGG数据库比对进行功能聚类分析,发现菌株78~T和X-1125~T大多基因与菌株代谢相关(包括氨基酸,碳水化合物,核苷酸和脂类的转运和代谢等)。NR数据库注释结果支持菌株78~T和X-1125~T分别划分为类诺卡氏菌属和副芽孢杆菌属。基于副芽孢杆菌属的轻微嗜盐和极度耐盐特点,通过基因组分析发现mrp基因簇,可能编码Na~+/H~+逆向转运蛋白,并在盐耐受性和pH稳态中起主要作用。此外通过PHI和VFDB数据库对基因组致病性分析,发现菌株78~T基因组中有12个基因与结核分枝杆菌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相关,对细菌的毒力和生长有重要作用,此外还发现25个毒力相关基因;菌株X-1125~T基因组中也发现24个毒力相关基因。相关毒力因子功能和该菌株致病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1.本研究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藏羚羊粪便样本中成功鉴定976株菌,隶属于3个细菌门,5个细菌纲,16个细菌目,30个细菌科,60个菌属和117个菌种。有67株菌为疑似细菌新种,其中有28株菌可能具有医学意义。2.完成四株疑似新种鉴定工作,菌株78~T和601鉴定为类诺卡氏菌属的一个细菌新种,命名为侯云德类诺卡氏菌(Nocardioides houyundeii sp.nov.),模式菌株为78~T(=CGMCC 4.7461~T=DSM 106424~T)。菌株X-1125~T和X-1174鉴定为副芽孢杆菌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曾毅副芽孢杆菌(Paraliobacillus zengyii sp.nov.),模式菌株为X-1125~T(=DSM 107811~T=CGMCC 1.16464~T)。菌株78~T和X-1125~T基因组分析发现多个基因与宿主间相互作用相关和毒力相关基因,相关毒力因子功能和该菌株致病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段效辉,张群,李金庆,刘鹏,王文雯[7](2019)在《几株百菌清敏感海洋发光细菌的分类地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新鲜海鱼的鱼鳃、鱼肠和鱼鳞中分离17株海洋发光细菌;从生长和发光两方面研究17株发光细菌对百菌清的敏感特性,同时进行形态学鉴定、16S rDNA序列测定、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ribosome DNA restriction analysis,ARDRA)分析,确定了6株对百菌清敏感的发光细菌及其分类地位。6株百菌清敏感发光细菌的发光强度均在试验浓度范围内随百菌清浓度增大而降低。鉴定结果显示,6株百菌清敏感发光细菌为包括Vibrio fischeri、Vibrio nigripulchritudo、Vibrio crassostreae和Vibrio toranzoniae在内的4株弧菌属细菌,以及假单胞菌属的Pseudoalteromonas issachenkonii和发光杆菌属的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08期)

牛静崧,刘子健,张颜颜[8](2019)在《食品中的细菌分类及灭菌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食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为我们的机体带来了所必须的能量、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等。但是人们吃进去的食物中,不仅含有这些我们所必须的,还有我们所需要提防的——细菌。但往往生活中的人们会谈细菌色变,本文将对生活中的常见细菌进行讲解。(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导刊》期刊2019年Z2期)

郑科,段盛文,成莉凤,冯湘沅,刘正初[9](2018)在《苎麻脱胶细菌菌株的筛选、分类鉴定与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为生物脱胶技术提供菌种资源。从不同生境中采集微生物样品,以苎麻原麻和果胶为主要基质,通过富集和选择性培养进行分离、筛选,获得78份具有降解苎麻韧皮胶质功能的细菌资源,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测序,对菌种进行分类鉴定、种群多样性和聚类分析,初步鉴定为17属,至少27种,再通过脱胶实效法进一步复筛,选出10株代表性菌株,并进行了产脱胶关键酶的初步验证。(本文来源于《中国麻业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刘丽静,吴亚生,杨海军,Robert,Riding[10](2018)在《塔里木盆地奥陶纪钙化蓝细菌和相关微生物化石:系统分类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蓝细菌钙化作用是指某些蓝细菌属种可以利用水中的HCO3-进行光合作用而引起细胞外胶鞘附近PH值上升,进而引起水体中的碳酸钙过饱和而在其胶鞘(EPS)内部或表面沉淀。发生钙化的蓝细菌胶鞘则可以保存为化石。确切的钙化蓝细菌化石从新元古代开始大量出现,在古生代和中生代某些时期的海相碳酸盐地层中广泛分布,是地质历史时期蓝细菌的重要记录。因蓝细菌胶鞘化石形态简单,生物真实面貌复原难度大,以及特征标准缺乏,系统分类上争议较多。近年来作者对来自塔里木盆地64口井奥陶纪岩心的8500个岩石薄片中的钙质微生物化石开展了系统古生物学研究。主要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其中所有钙质微生物化石进行观察,系统拍照、测量、形态描述、鉴定,共识别出20个属33个种,其中包含2个新属新种和2个新种。大部分都来自中、上奥陶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并与现代钙化蓝细菌进行了广泛的形态对比,对这些钙化蓝细菌化石及其相关疑问钙质微体化石的系统分类进行了厘定。如:Girvanella,Subtifloria,Razumovskia,Acuasiphonoria gen.nov.,Hedstroemia,Cayeuxia,Bija,Apophoretella,Ortonella,Zonotrichites,Bevocastria归入钙化蓝细菌,可分别与现代颤菌科和胶须菌科中的某些属对比;将Proaulopora,Phacelophyton和Gomphosiphon gen.nov.归入可能的钙化蓝细菌,可与现代胶须菌科的眉菌属进行对比;将Renalcis,Izhella,Epiphyton,Wetheredella,Rothpletzella和Garwoodia归入疑问钙质微体化石,由于缺乏可与之对比的现代生物类型,它们的系统分类位置尚难以确定。目前全球已知的奥陶纪钙化蓝细菌化石及其相关钙质微体化石共包含13个属,其中的12个属都在塔里木生物群发现。塔里木钙化蓝细菌生物群中的6个属和14种是在奥陶纪的首次发现,极大地提高了对奥陶纪钙化蓝细菌生物群分异度的认识,有重要的古生物学及地层学意义。长期以来,多数学者认为中奥陶世和晚奥陶世的钙化蓝细菌化石丰度很低,被认为是蓝细菌钙化的减弱期。但是本次大量钙质微生物在中、晚奥陶世的发现使得之前认为的中晚奥陶世是蓝细菌钙化减弱期的观点需要重新考虑。(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细菌分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细菌的分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新菌种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大量原有细菌被重新分类和发生了名称的改变。而与细菌分类变化相对应的是,在临床标本分离到不常见菌和新病原菌的报道越来越多,但由于受疾病研究和累计的病例数据影响,仅少数菌种有标准化的药敏试验方案和规范化的感染治疗用药指南。该文回顾细菌分类学历史和菌种鉴定方法,结合本实验室弗朗西斯菌的分类和菌种鉴定经验,探讨医学细菌的分类和菌种鉴定方法,从而为细菌性感染疾病的感染治疗提供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菌分类论文参考文献

[1].王永崇.作物病虫害分类介绍及其防治图谱——姜细菌性叶斑病及其防治图谱[J].农药市场信息.2019

[2].屈平华,罗海敏,张伟铮,陈茶.医学细菌的分类和菌种鉴定思考[J].临床检验杂志.2019

[3].郭明胜.鸡常见细菌性疾病分类及预防治疗[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19

[4].王冲.夹心平板技术在海洋细菌资源挖掘中的初步应用及叁株新菌的分类鉴定[D].山东大学.2019

[5].张雪,李兴安,苏秦之,曹棋钠,李晨伊.用于蜜蜂和熊蜂肠道微生物分类的细菌16SrRNA数据库优化[J].生物多样性.2019

[6].王晓霞.青藏高原藏羚羊粪便中两个细菌新种的分类鉴定和基因组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9

[7].段效辉,张群,李金庆,刘鹏,王文雯.几株百菌清敏感海洋发光细菌的分类地位分析[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

[8].牛静崧,刘子健,张颜颜.食品中的细菌分类及灭菌方法[J].食品安全导刊.2019

[9].郑科,段盛文,成莉凤,冯湘沅,刘正初.苎麻脱胶细菌菌株的筛选、分类鉴定与多样性分析[J].中国麻业科学.2018

[10].刘丽静,吴亚生,杨海军,Robert,Riding.塔里木盆地奥陶纪钙化蓝细菌和相关微生物化石:系统分类及意义[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标签:;  ;  

细菌分类论文-王永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