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理一分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周易,儒家,本义,朱熹,明德,佛教,文化差异。
理一分殊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李晓春[1](2019)在《中国古代法象思维研究——兼论法象思维、体用论与理一分殊的相互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追寻真理的思维方式是逻辑学诸原则,而明悟道的思维方式则是法象思维。法象思维中的"法"与"象"最主要的含义是"效法",这个"效法"既可以是形象的效法,也可以是概念的抽象系统之间的效法。法象思维强调的是关系,而非实体。法象思维、体用论和理一分殊虽然有着历史的进化过程,但是我们并不能认为后者可以完全取代前者,我们会发现,这叁种一脉相承的思维方式是支撑起整个中国古代思想的一个意义系列。(本文来源于《科学经济社会》期刊2019年04期)
林建辉[2](2019)在《论“理一分殊”对儒家伦理学的本体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社会是一个伦理道德早熟的社会,儒家很早就构建了自己的伦理哲学,但儒家的伦理哲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明显的重视功用忽视形上本体论证的短板。直到宋明理学"理一分殊"理论的提出,这一短板才被补齐。(本文来源于《国际公关》期刊2019年11期)
崔轶凡,王庆国[3](2019)在《论宋明理学“理一分殊”对张介宾辨证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理一分殊"是宋明理学的核心观念之一,理学家借此认识世界、思考事物多样性表象与普遍性规律之间的联系。"理一"强调宇宙间只有一个最高"理",万物各自的"理"只是最高的"理"的具体体现。"分殊"是在"理一"基础和前提下的"分殊","理一"是"分殊"后的"理一"。张介宾一生先儒后医,学验俱丰,并系统地提出"二纲六变"的辨证观,以阴阳为纲,统辖表里、寒热、虚实六变,既贯穿于理法方药,又融会于医理医案,深刻体现了宋明理学"理一分殊"思想的烙印。张介宾的卓越之处,在于他临床制方用药遵循理学道统,阐发医学思想而不离实践过程,既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也使其成为推动中医学术创新的重要实践者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孙钦香[4](2019)在《王船山对儒家政治哲学的反思与重建——以“理一分殊”重释《大学》“明德与新民”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政治哲学在明末清初经历了显着的反思与重建过程。王船山以"理一分殊"来重释《大学》"明德与新民"之关系,正是这一历程的典型体现。一方面,船山持守"明德为本"的传统解释,并指出"明德"之所以"为本"就在于"明德与新民"为"理一"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对"慎乎德"的论述揭示"新民"活动有其相对独立的原则与规范,并通过对"教化之权下移"的论述,特别是对"德化天下"的批评,体现了他对儒家政治哲学的某些反思与批判。可以说,船山通过"理一分殊"诠释《大学》"明新"关系,展现了他对儒家政治哲学的反思和重建,表明儒家政治哲学自身具有的思想活力,借此也有助于思考今天儒家政治哲学的现代转化问题。(本文来源于《江苏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王丹,李士金,徐莫言,杨凤婷[5](2019)在《“理一分殊”及“安全、健康、快乐”的解读——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袁编云:"汉代经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神化,是建立在天人感应基础上的虚妄之学。"汉代经学亦很复杂,袁编没有具体研究,便云汉代经学是"虚妄之学",似乎"天人感应"就是虚妄的。袁编此种不学无术、厚诬前贤之学风文风,真虚妄也。袁编前文说:"汉代文学重摹拟,缺少创造性,许多文人不但摹拟前代的作品,而且同时代的文人也相互模仿。"这是就"汉代文学"而论,断言其"缺少创造性",而后文又云:"汉代文人在摹拟他人作品过程中也有创新",既然"在摹拟他人作品过程中也有创新",那么不是摹拟他人作品的汉人文章文学究竟有无"创新"啊!袁编喜欢说大话,一口一个"汉代文学"如何如何,丝毫也不考虑汉代文学丰富复杂之具体情况,怎能不出错呢!(本文来源于《湖北农机化》期刊2019年17期)
苗圃[6](2019)在《朱熹解《易》方法之理一分殊——兼与程颐解《易》方法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理一分殊"是朱熹易学思想的核心。朱熹用这一方法来注解《周易》,指出应通过占筮,根据不同的卦爻辞,推出义理,不得脱离占筮而直言义理。朱熹解《易》的方法,即是通过"分殊"来体悟"理一"。他运用"理一分殊"的方法论解《易》,这既不同于程颐直接以义理解《易》,也不同于传统的以象数解《易》,而是通过占筮,将象数、义理统一起来,实现了象、理、占为一体的易学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易学体系。(本文来源于《福建江夏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苗圃[7](2019)在《朱熹解《易》方法之“理一分殊”》一文中研究指出"理一分殊"是朱熹易学思想的核心。朱熹用这一方法来注解《周易》,他指出应通过占筮,根据不同的卦爻辞,推出义理,不得脱离占筮而直言义理。朱熹解《易》的方法,即是通过"分殊"来体悟"理一"。朱熹运用"理一分殊"的方法论解《易》,朱熹的这一解《易》方法,既不同于程颐直接以义理解《易》,也不同于传统的以象数解《易》,而是通过占筮,将象数、义理统一起来,实现了象、理、占为一体的易学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易学体系。(本文来源于《南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魏新东,汪凤炎[8](2019)在《理一分殊:中西方自我比较新解》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西方自我因文化不同存在诸多明显的差异。以往有关中西方自我的比较大都以西方自我为标准,陷入"二元对立"式思维框架。"理一分殊"比较法则可跳出这一框架,其内涵指对于一个特定主题,比如中西方自我的比较,先从自我这一主题出发,抓住它的核心特征,通常这些自我的特征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然后再将这些特征结合具体文化来具体分析,探究为何相同的特征在不同的文化下有不同的表现,以此来比较中西方自我的差异。自我的"理一"包括反身性、相对性与非死亡性。西方主要是从反身性来确证自我,而中方主要是从相对性来确证自我。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导致了中西方自我一系列的文化差异。(本文来源于《心理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王心竹[9](2019)在《理一分殊何以重要——以程、朱的观点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理一分殊作为程朱理学的重要命题,通过万殊而一贯与一统而万殊两方面,既确立了理的形上本体地位,更使本体理的体认有了下手处,即格物穷理。尤其是后者,一定意义上使儒墨、儒佛之异得以彰显。这一命题具有勾连形而上下的结构性的重要作用,使程朱理学与孟学之道统承继得以体现;也使儒与墨、佛之异、儒家之独特价值得以彰显。理一分殊的这些特点直接促使现代学者(如刘述先)探索儒学如何在当代创造性转化,从而为在当代社会建立低限度的普适伦理提供理论依据。但同时也需辨析,这种探索是否已偏离理一分殊之本旨。(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9年04期)
秦晋楠[10](2019)在《论罗钦顺心性论中的人性内容问题——以罗钦顺对“理一分殊”的新诠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罗钦顺对人物之性的理解可以呈现为如下叁方面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一个综合:其一,在受气至成形的这一时段气一理一,单就人性而言纯善无恶。其二,成形分殊之后,不同人、物的气质、形象各异,太极显现为不同物的不同分殊之理。不同的人、物虽然道不同,性理有差别,但是当体又都辩证地全具太极,当然,单就人而言此时还有善恶之分。其叁,总体而言,这都是自然之理,也即这些有差别的分理又当体就和更广一层的天地之性同一。罗钦顺既用"理一"讲"受气之初",也用它讲"太极",还用它讲"善";既用"分殊"讲"成形之后",也用它讲"分理",还用它讲"恶"。在罗钦顺看来,善恶来自分殊而不是仅仅来自气。而且善恶只是人的事,与物无关,理禀多寡没有意义。朱子学中的理同气异和气异理异两个形式上矛盾的命题亦均被罗钦顺放弃,但其内涵都被融入理一分殊命题之中。(本文来源于《中国哲学史》期刊2019年02期)
理一分殊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社会是一个伦理道德早熟的社会,儒家很早就构建了自己的伦理哲学,但儒家的伦理哲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明显的重视功用忽视形上本体论证的短板。直到宋明理学"理一分殊"理论的提出,这一短板才被补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理一分殊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晓春.中国古代法象思维研究——兼论法象思维、体用论与理一分殊的相互关系[J].科学经济社会.2019
[2].林建辉.论“理一分殊”对儒家伦理学的本体论意义[J].国际公关.2019
[3].崔轶凡,王庆国.论宋明理学“理一分殊”对张介宾辨证观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
[4].孙钦香.王船山对儒家政治哲学的反思与重建——以“理一分殊”重释《大学》“明德与新民”关系[J].江苏社会科学.2019
[5].王丹,李士金,徐莫言,杨凤婷.“理一分殊”及“安全、健康、快乐”的解读——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J].湖北农机化.2019
[6].苗圃.朱熹解《易》方法之理一分殊——兼与程颐解《易》方法比较[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9
[7].苗圃.朱熹解《易》方法之“理一分殊”[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9
[8].魏新东,汪凤炎.理一分殊:中西方自我比较新解[J].心理研究.2019
[9].王心竹.理一分殊何以重要——以程、朱的观点为视角[J].东岳论丛.2019
[10].秦晋楠.论罗钦顺心性论中的人性内容问题——以罗钦顺对“理一分殊”的新诠为中心[J].中国哲学史.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