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学”指中国传统之学术。当代的国学,已经成为一个自然顺应时代变迁和社会精神需求的人文发展过程。它的意义在人们的自然推动下显现了。国学是一个既有其内部分类,各类别又自成一统的科学体系。研究国学应该按照其内在理路和发展脉络,对其进行分疏整合,并用它来构建起当代社会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国学;发展;力量;精神
一、何谓“国学?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但其涵义在古代和现代有所不同,因此“国学”有古义和今义之分。
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国学”一词常以国立学校的意义出现。例如,《尔雅》有:“国学教胄子,太学招贤良。”《唐大诏令集》载《令蕃客国子监观礼教敕》:“夫国学者,立教之本。”朱熹《四书集注》:“庠以养老为义,校以教民为义,序以习射为义,皆乡学也。学,国学也。共之,无异名也。”总之,在晚清民国以前,“国学”常用以指国立学校。
2.2.2 访谈法 针对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问题,分别访谈了20位体育学、教育学专家学者,还访谈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研员、一线骨干教师35人,为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但自晚清西学传入之后,为了与西学相区别,人们开始用“国学”一词来指称中国本国之学术,以与西学对言。故“国学”又被称为“中学”,指中国的固有学问,同时又被称为“旧学”,以与西学这一“新学”相对。可见,国学有多个异名。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提出“旧学为体,西学为用”,后来梁启超转引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论旧学,还是中学,均可认为是“国学”,这也正是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学”。
准确地说,“国学”一词的最早的提出者是梁启超。1902年他在与黄遵宪的通信中,谈论创办《国学报》的构想,这被认为是最早使用的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1902年至1904年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写到:“近顷悲观者流,见新学小生之吐弃国学,惧国学之从此而消失。吾不此之惧也。但使外学之输入者果昌,则其间接之影响,必使吾国学别添活气,吾敢断言也。”[1]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任公的预言被证实了。果然如他所言,国学非但没有消失,反而重新焕发生机,呈现欣欣然的发展景象。
经过正规手术及合理的治疗后,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预后良好,治疗后长期生存率很高,分化型甲状腺癌长期生存率超过90%;甲状腺髓样癌的5年和15年生存率均超过85%。但与成人相比,其复发比例仍较高,可达10%~35%[28-29],故定期的随访很重要,包括超声以及检测血清Tg水平,超声随访方案为初次手术后至少6个月内需进行颈部超声检查,之后每6~12个月复查1次[5]。
2012年,美国部分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称为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2013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签约MOOC平台;清华大学通过“学堂在线”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果壳网MOOC学院收录了1 500多门课程,约50万名学习者在这里学习讨论,是最大的中文MOOC学习社区。从2015年MOOC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在线学习。
马一浮提倡六艺之学的另一个原因是如此主张便于国学的研习和传播。复兴国学不只是口号,而是要落实到具体可操作的层面。而六艺可以作为人们通往国学世界的路径和法门。
钱穆在所著的《国学概论》序文中说:“用意在使学者得识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事,以培养其适应启新的机运之能力。”[3]这句话对国学作了注解:国学即研究中国两千年来学术思想的学问。
对于这种大国学概念的讲法,马一浮作了总结,他在抗战期间于江西泰和讲学时说:“今人以吾国固有的学术名为国学。”[4]按照这一理解,国学应该涵盖自先秦迄晚清各家各派的学术思想。总之,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都应该被纳入国学之中。
需要注意的是,国学既可以指“吾国固有的学术”,也可以指研究吾国固有学术的学问。后面这一国学概念的内涵更广大,因为它不仅涉及研究的内容,还包括研究的方法论。
当代的国学,已经成为一个自然顺应时代变迁和社会精神需求的人文发展过程。它是人们共同推动,又自然而然形成的发展趋势。在这个趋势面前,人们既顺应它,又有所作为,为它赋予更加丰富多元的意义。国学的意义在人们的自然推动下显现了。
综上所述,发展国学的意义,从民间社会层面讲,可以开启民智,使人性得到全然发挥,从而改善民风民俗,敦化社会风气;从学术界来讲,发展国学可以使中国固有学术传统在现代延续发展,甚至参与现代化建构进程。
今年是化肥销售市场最困难的一年,化肥销量首次下降,化肥销售没有旺季,生意很不好做。由于化肥价格波动较大、需求量减少,农资企业今年的化肥销售量普遍下降。预计接下来的化肥市场依然以稳为主,化肥企业应把握市场行情、加快转型升级,不断适应农资和农业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新形势。
当今国学的发展存在两种力量:一种力量来源于民间社会,主要致力于对国学的普及和推广。许多社会民众和社团组织自觉自发地学习推广国学,以涵养身心,提升人格修养,改善社会风尚为己任。另一种力量则来自于学术界,致力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通明国学。不论哪一种力量,他们都以发扬国学精神为根本旨归。在复兴国学的道路上,两种力量志同道合,殊途同归。
二、国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任何一个概念的产生都是出于表达的需要。广义的大国学概念内容宏阔,但不够清晰,外延过于宽泛,但它是人们为了厘清问题而自觉采取的一种表达,因此我们不能因其宽泛,而否定它的合理性。当然,仅有广义的概念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赋予它更具体的意义,以便对它有更准确的把握。
对于民间社会而言,国学可以提供精神的滋养,提供人格养成所需要的资源。人不仅是一个物质的存在,更是一个精神的存在。而对于中国人而言,涵养精神最方便、最简易的方法是学习国学。国学究其根本是关于为人之道的学问。学习国学就是向古人学习修身做人的方法。而且,国学是用中国的语言,表达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旨趣,因此中国人学习国学,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既不需要跨越语言的障碍,也不需要排除文化的隔阂。因此,一个修持向学的人,何必舍近求远,缘木求鱼呢?
除了国学的古义和今义,国学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指中国本土特有的学问。这是一个大国学概念,持这一观点的代表学者有章太炎、胡适、钱穆等。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说:“‘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2]胡适所说的“国故”一词,由章太炎提出。章太炎著在《国故论衡》中提出要“阐扬国故,复兴国学”。胡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整理国故”的主张。
但毕竟国学是中国古代的学术学问,再加上近一百多年来的现代变革,我们的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国学也随之淡出人们的视线。今天我们重新接触它们,必然有较深的隔阂。因此,国学如果要在当代社会存续和发展,必然需要一个融合适应的过程。而学术界就自觉担当起了揭开国学神秘面纱,使国学融入现代社会的历史责任。
近二、三十年来,中国学界梳理国学的来龙去脉,从义理上阐释内涵,从文字上寻根探源,从音韵上考证流变,为的是保住中国两千多年的学术传统,使其不至于在我们这一代再一次遭到遗弃和割裂,同时,他们更致力于传统与现代潮流的融合,使国学参与现代化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提出狭义国学概念的代表学者是马一浮。他说:“今揩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5]注意,他在这里并不认为六艺之学等同于一切固有学术,而是以六艺之学代表一切固有学术。他之所以这样讲,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六艺是中国特有的贯穿整个学术发展史的学问,被认为是中国学术的源头,是中华文化的原典精神。具体而言是《礼记·经解》中所说的:“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马一浮认为,“温柔敦厚”是人的品性,“疏通知远”是人的学识,“广博易良”是人的和乐,“絜静精微”是人的玄思,“恭俭庄敬”是人的礼敬,“属辞比事”是人的正见。这些是中国学术的精神特质,也是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点。
习近平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说明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灵魂、精神动力,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三者统一”到“四个自信”的拓展,由一般规律到特殊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重大突破,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内涵原创性的重大突破。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今天发展国学,一方面是因为这件事有意义,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是我们被天然赋予的使命。国学是我们的文化标识,是我们的精神血脉,我们不能抛弃它,就像我们不能抛弃自己的精神生命。
三、如何发展国学?
发展国学离不开学界和民间两种力量的共同努力。
旅游是低碳、环保且能快速、持续拉动一方经济的最佳途径,要精心谋划、筑巢引凤,有的放矢,以产业思维和市场理念推动旅游提速、提质、提效。
就学界而言,关于如何发展国学,胡适提出“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6]他主张用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把国学分配到现代分科体系中。以现代学科的眼光来看,国学涉及到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美学、古典学、社会学、文学、语言学、文字学、训诂学、文献学等等几乎所有的现代人文学科。将国学分配到现代分科体系中不失为一种研究方法,但其弊端是国学作为一个大的完整的学术系统被分解了,人们难以窥得其全貌。因此,当代的国学研究,除了在各个现代人文学科内部开展研究外,还应该将国学视为一个完整的学术系统进行研究。如果说,在前一种研究中,国学的处境是附属于其他人文学科,那么后一种研究则意味着国学开始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在现代学科中占有一席之地。
国学是一个既有其内部分类,各类别又自成一统的科学体系。例如西汉刘歆在《七略》中将先秦至西汉的文化学术分为六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南朝梁阮孝绪总结前代目录学,将古代学术分为七录:经典、记传、子兵、文集、术技、佛法、仙道。后《隋书·经籍志》始将中国学术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不论六略、七录,还是四部,它们都表明中国古代文化学术是一个科学统一的体系。因此,研究国学应该将其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按照其内在理路和发展脉络,对其进行分疏整合。
但是,要认识和研究这一浩如烟海的学术体系何尝是件易事。对于学者尚且不易,对于普通民众和现代教育体制下的学生而言更是难上加难。但这不意味着没有方法和路径。这个门径可以说是经学和小学。经学和小学是研究国学的两大支柱。经学的研究文本有六艺之说,有五经之说,有十三经之说,有四书五经之说。小学即中国传统的语言学,包括三部分: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以经学为内容,辅之以小学的工夫,日积月累,集腋成裘,可以逐步窥得国学的真面目。可喜的是,随着学者、民众、机构的共同推动,以及社会人文环境的逐步改善,国学已经逐步进入现代教育体制中,小学、中学、大学开始增加国学内容。这为国学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学定会在启发民智、纯化人心、敦化风俗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国学不是知识,而是关于生命的实学,是对生命价值的探求。因此,不论是学界,还是民间和机构,我们都不应把它仅仅当做知识来研究、来记诵,而是应当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用她来构建起我们的精神生命,以及当代社会的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0.
[2]胡适:发刊宣言[J].国学季刊,1923(1).
[3]钱穆:国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02.
[4][5]马一浮:马一浮集(第一卷)[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20,23.
[6]胡适:胡适全集(第一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699.
作者简介:刘敏,山东曲阜人,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儒家教育思想。
责任编辑/周洁
标签:国学论文; 学术论文; 胡适论文; 中国论文; 精神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 《南方论刊》2019年第5期论文; 孔子研究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