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桑属论文_袁健,黎新年,谢卫,施苏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海桑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活性,化学成分,真菌,生物,花粉,冷害,史记。

海桑属论文文献综述

袁健,黎新年,谢卫,施苏华[1](2018)在《海桑属植物基因表达差异模式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桑属下的杯萼海桑、海桑、拟海桑是生长在海岸潮间带上的典型红树植物,其中拟海桑是杯萼海桑与海桑的杂交种,叁者均在我国海南岛有分布。但叁者生态位有明显差异,其中杯萼海桑主要生长在低潮带,耐盐能力较强;海桑主要生长在中潮带,环境盐浓度较低;拟海桑生境则介于两者交界处,个体生长优势明显,但子代存活率低。全基因组研究显示杯萼海桑与海桑遗传差异约在3%左右。本研究从基因组整体表达模式对海桑属植物对于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分化及物种形成进行了初步研究。我们对海南岛东寨港自然保护区中位置相靠近的海桑、杯萼海桑以及拟海桑共9个个体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TopHaT-DESeq2分析流程计算各物种中转录本的表达量,并计算各基因的差异表达,找出显着差异表达基因。我们发现拟海桑与杯萼海桑显着的差异的基因有2738个,与海桑显着的有2309个。通过WEGO进行功能注释,差异基因显着富集在催化活性,连接,代谢过程,细胞间过程等通路中。基于海桑基因组中超过28,000个基因进行表达定量校正后,发现拟海桑的全基因组表达模式更偏向于海桑。本研究为同域分布的海桑属的物种形成与适应性分化模式提供了转录组水平的证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期刊2018-10-10)

赵何伟[2](2017)在《海桑属两种红树植物水分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虽然海水充沛,但高盐度的海水使得土壤孔隙水水势极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红树植物对水分的吸收,造成红树植物生理干旱的现象。红树植物大都采取了相同的水分利用策略,就是在节约用水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吸收水分。对红树植物的水分利用特征的研究是认识红树植物适应潮间带高盐及淹水胁迫的关键。本研究利用热扩散式茎流仪和微型气象站,在2015-2016年期间对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22° 31'Nf,114° 0'E)内的两种同龄的海桑属红树植物,无瓣海桑(Sonneratiaapetala)和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的茎流速率以及样地的气象因子进行监测,分析气象因子对于植物茎流速率的影响,以及极端气象事件(冷害)对红树植物水分利用的影响。同时,调查茎流速率的空间分布格局,并通过木质部解剖特征解释空间分布格局产生的原因。另外,结合植物水分利用与稳定同位素分馏,对两种红树植物的总初级生产力进行估算。主要的结果和结论如下:1、与陆地植物对比,海桑、无瓣海桑水分利用相对保守。无瓣海桑在红树植物中较为适应潮间带高盐、淹水的环境,在区域的水分收支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无瓣海桑群落总初级生产力与海桑群落相比无显着差异。2、光合有效辐射是海桑、无瓣海桑蒸腾作用最主要的驱动因子。冷害事件使得海桑属两种红树植物大面积落叶、蒸腾耗水量下降、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情况发生改变。无瓣海桑在冷害事件中显示出一定的抵抗能力。3、由于纹孔堵塞情况不同,导致了两个物种不同的茎流速率径向分布格局。较低的径向阻力使得无瓣海桑茎流速率的径向衰减幅度较小,无瓣海桑具有更好的水分利用策略。在估算耗水量的过程中,缺乏调查茎流速率的空间分布格局,导致了无瓣海桑的林段耗水量高估55%,海桑的林段耗水量高估51%。(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5-01)

易湘茜,覃媚,高程海,侯小涛,缪剑华[3](2016)在《红树海桑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桑属植物(Sonneratia)是重要的红树资源,其果实具有药食同源特性。随着近年来对海桑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的不断加深,发现其富含甾醇、黄酮、酚类、醌类等化合物,且部分化合物显示出抗氧化、抗肿瘤、抑制病原菌等生物活性。本文按照国内外对海桑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时间顺序进行全面的总结回顾,为以后海桑属植物食用和药用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本文来源于《广西科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宫凯凯,秦国飞,李国强[4](2016)在《海桑属红树植物及其内生真菌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桑属(Sonneratia)是重要的红树植物,近年来对其化学成分研究不断增加,揭示了其多种多样的化合物类型,以及抗肿瘤、抗炎、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对其共附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始于2009年,短短几年,发现了大批结构新颖、活性显着的化合物。因此本文按照化合物来源对海桑属植物及其内生真菌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作全面回顾,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6年09期)

宫凯凯,魏传梅,汪琪,秦国飞,吴志慧[5](2015)在《海桑属(Sonneratia)红树植物及其内生真菌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桑属(Sonneratia)是重要的红树植物,近年来对其化学成分研究不断增加,揭示了其多种多样的化合物类型,以及抗肿瘤、抗炎、抗氧化等生物活性,本文按照化合物来源对海桑属植物及其内生真菌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作全面回顾,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海洋药物学术年会会刊》期刊2015-10-26)

李诗川,李妮亚,刘强,陈坚,向敏[6](2014)在《海桑属红树植物离子积累、光合和抗氧化能力及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海桑属(Sonneratia Linn.f.)红树植物无瓣海桑(S.apetala Buch.-Ham.)、海桑〔S.caseolaris(Linn.)Engl.〕、杯萼海桑(S.alba Smith)、卵叶海桑(S.ovata Backer)、拟海桑(S.×gulngai N.C.Duke et B.R.Jackes)和海南海桑(S.×hainanensis W.C.Ko et al.)为研究对象,比较了根际土壤和叶片中离子含量以及叶片光合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O-·2产生速率的差异,并分析了叶片中Na+和Cl-含量与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比较结果表明:海桑和拟海桑叶片中K+含量最高、Na+和Cl-含量均显着低于其他种类,但它们的根际土壤中Na+和Cl-含量却较高。供试6种植物中仅海桑叶片对Cl-的富集系数小于1,各供试种类对K+、Na+、Cl-、Ca2+和Mg2+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无瓣海桑对离子的富集系数由大至小依次为Mg2+、K+、Ca2+、Na+、Cl-,其他种类对离子的富集系数由大至小均依次为K+、Ca2+、Mg2+、Na+、Cl-。无瓣海桑和海桑的chla、chlb和总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着,但均高于其他种类;供试种类的chla/chlb比值均约为3,可能与海桑属植物为阳生植物有关。无瓣海桑的Pn、Tr和Gs均最高,而杯萼海桑的Pn、Tr和Gs均最低,但6种植物的Ci无明显差异。供试种类的Fv/Fm、qP、ETR和ΦPSⅡ均无显着差异,仅部分种类间的NPQ差异显着。无瓣海桑叶片中SOD、CAT和POD活性均显着高于其他种类,但O-·2产生速率最低;而卵叶海桑叶片中O-·2产生速率最高,其APX活性也均显着高于其他种类。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6种植物叶片中Na+和Cl-含量与Pn、qP、ΦPSⅡ和ETR负相关,与NPQ及SOD、CAT、APX和POD活性正相关。其中,Na+含量与qP、ΦPSⅡ、ETR和SOD活性极显着相关,与NPQ和CAT活性显着相关;Cl-含量与SOD活性极显着相关,与qP、ΦPSⅡ和ETR显着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海桑属植物对高盐生境有不同的耐性机制,其中,海桑和拟海桑通过拒吸Na+和Cl-抵御盐胁迫的伤害;供试6种植物对海岸潮间带生境的适应性有明显差异,无瓣海桑最适宜在此生境中生长。(本文来源于《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毛礼米,Swee,Yeok,Foong[7](2013)在《追索海桑属古生物地理演变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现生海桑属(Sonneratia)归为千屈菜科的单型属海桑亚科(monogeneric subfamily),分布于东非至热带亚洲、澳大利亚北部及太平洋岛屿即旧热带,是组成热带海岸红树林的关键类群之一。弗氏粉(Florschuetzia)是海桑属花粉的祖先类型已广为接受,但早期弗氏粉的类型及其古植物地理分布的解释仍存争议。本研究基于海桑属不同演化阶段的代表性化石花粉类型及其地理分布信息、现生花粉类型的形态对比结果,重新评价和分析了海桑属自古近纪到第四纪的古生物地理演变历史:弗氏粉广泛分布于环特提斯海的古热带始新世至中新世地层中,海桑属的祖先类型可能起源于早始新世的东南亚地区,随之向北辐射并逐渐扩展至中国和日本、向南至澳大利亚、向西至东非。在中新世早-中期的暖期阶段,弗氏粉已经演变成与现代海桑属具有清晰形态对比性的类型(插图),此时海桑属的古植物地理分布纬度界限与分布面积达到最大,尤以丰富的化石花粉数量与具有明显形态分化的类型为证(比如日本西南地区的化石花粉),而且海桑属花粉和其它红树林群落成份的花粉产出地点的纬度界限远远超出现代海桑属的地理分布北纬制限。进入第四纪的冰期,尤其是晚更新世的末次盛冰期彻底改造了海桑属的古地理分布,从而形成了现代海桑属的生物地理格局。需要指出的是,海桑属化石花粉的产出地点的分布与数量、化石花粉的变异类型和中间类型的演化阶段信息决定了其古生物地理演变历史解释的精度与质量,本研究也讨论分析了微体化石证据的局限性,期待古植物大化石证据的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第九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0-21)

张孟文[8](2012)在《南岛清澜港海桑属种群特征及其濒危种海南海桑繁殖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海桑属植物在海南岛清澜港红树林保护区的分布情况及海南海桑濒危的原因,本文重点研究了海桑属植物所在的红树林群落组成特征、海桑属植物的种群分布特征及濒危植物海南海桑的繁殖生态学特性。关于海桑属的群落特征及分布特点的研究结果表明:海桑属植物群落生长在距低潮线不远的海滩上或至内河、潮水盐度较低地段的低潮滩上,常常为海水淹没;群落中红树植物种类丰富,其中真红树植物有24种,半红树植物20种,优势种为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和海桑(Sonneratis caseolaris),海桑属植物主要6种,分别是海桑(S. caseolaris)、杯萼海桑(S. alba)、无瓣海桑(5. apetala)、卵叶海桑(S. ovata)、拟海桑(S. paracaseolaris)、海南海桑(S. hainanensis),其中卵叶海桑、拟海桑已处于濒危状态,海南海桑处于严重濒危状态。关于海南海桑繁殖生态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1)海南海桑退化雄蕊数受花部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与花萼直径之间呈极显着负相关,海南海桑的繁育系统为混合交配,其中异交为主,部分自交亲和,传粉过程需要传粉者(蝙蝠、蜜蜂和蚁类)。(2)海南海桑种了空壳率较高,为53.33%,种子需要在光照条件下才能萌发,其适宜温度为30-40℃,最适温度为35℃;盐度在0-7.5‰时种子可萌发,最适盐度为2.5‰。在各环境因子中,盐度与发芽率、发芽势和胚根长之间极显着负相关,表明了种子萌发对盐度的反应敏感,低盐度促进萌发,高盐度抑制萌发。(3)海南海桑幼苗生长最适盐度生态幅在0-5‰之间,低盐度下的幼苗侧根多且较长,而高盐度下侧根则少又短,表明高盐度抑制幼苗根系伸长。(4)自然条件下种子萌发的研究表明,人工散播种子在自然状态下萌发率为0,散播种子遭动物破坏和被搬迁共占观测数的81.5%和18.5%;另外野外调查发现,3株海南海桑母树下都没有见到幼苗,可见自然条件下,海南海桑种子转化到幼苗的过程是很脆弱的环节。综合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在文昌清澜港地区的红树林群落中,海桑属植物所在的区域,其群落主要以海桑和海莲组成。6种海桑属植物中卵叶海桑、拟海桑已处于濒危状态,海南海桑更是处于严重濒危状态。结合海南海桑繁殖生态学特性的研究结果,不难发现,海南海桑处在严重濒危状态不仅与林下光照不足导致温度变化及海水盐度过高抑制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有关,而且与开花和坐果期间,雄蕊退化和脱落、落蕾落果,导致有效传粉、有效结实低,种子空壳率高、种子的萌发率低及在野外成熟的果实与种子被野生动物啃食密切相关。对此要采取的保护措施有:开花期进行人工异株异花授粉,提高传粉效率,增加坐果率,促进结实。建造小型人工模拟温室,及时采集种子,通过室内育苗扩大种群,并进行盐度等因子的驯化,等幼苗个体生长到一定程度,再移栽至林下进行大而积野外种植,恢复海南海桑种群数目。(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2-05-01)

吴钿,周畅,刘敏超,刘素青[9](2010)在《五种海桑属红树植物叶片的结构及其生态适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海桑属五种红树植物的叶片进行解剖学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海桑属红树植物的叶片上、下均有栅栏组织,栅栏组织与叶片厚的比值在0.3375~0.4349之间,属等面叶;表皮的角质膜厚1.88~7.63μm;输导组织发达;多数种类的栅栏组织中有分泌腔,而海绵组织中有单宁异细胞分布。说明了海桑属红树植物叶片的结构具有很强的耐旱及抗腐蚀能力。(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0年04期)

毛礼米[10](2009)在《海桑属花粉形态兼论地史记录和系统进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桑属植物为海桑科中较原始的属,也是组成热带海岸红树林的主要植物类群之一,其独特的生镜与同科的陆生八宝属植物差异显着。海桑属从东非至热带亚洲、澳大利亚北部及太平洋岛屿均有分布。作者利用光镜(LM)和电镜(SEM)观察和研究了国内分布的海桑属6种植物的花粉形态。根据LM观察,海桑属花粉为球形—长球形,花粉表面具疣状纹饰,多数花粉的萌发器为3孔结构,偶见4孔的变异类型。(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10-01)

海桑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虽然海水充沛,但高盐度的海水使得土壤孔隙水水势极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红树植物对水分的吸收,造成红树植物生理干旱的现象。红树植物大都采取了相同的水分利用策略,就是在节约用水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吸收水分。对红树植物的水分利用特征的研究是认识红树植物适应潮间带高盐及淹水胁迫的关键。本研究利用热扩散式茎流仪和微型气象站,在2015-2016年期间对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22° 31'Nf,114° 0'E)内的两种同龄的海桑属红树植物,无瓣海桑(Sonneratiaapetala)和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的茎流速率以及样地的气象因子进行监测,分析气象因子对于植物茎流速率的影响,以及极端气象事件(冷害)对红树植物水分利用的影响。同时,调查茎流速率的空间分布格局,并通过木质部解剖特征解释空间分布格局产生的原因。另外,结合植物水分利用与稳定同位素分馏,对两种红树植物的总初级生产力进行估算。主要的结果和结论如下:1、与陆地植物对比,海桑、无瓣海桑水分利用相对保守。无瓣海桑在红树植物中较为适应潮间带高盐、淹水的环境,在区域的水分收支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无瓣海桑群落总初级生产力与海桑群落相比无显着差异。2、光合有效辐射是海桑、无瓣海桑蒸腾作用最主要的驱动因子。冷害事件使得海桑属两种红树植物大面积落叶、蒸腾耗水量下降、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情况发生改变。无瓣海桑在冷害事件中显示出一定的抵抗能力。3、由于纹孔堵塞情况不同,导致了两个物种不同的茎流速率径向分布格局。较低的径向阻力使得无瓣海桑茎流速率的径向衰减幅度较小,无瓣海桑具有更好的水分利用策略。在估算耗水量的过程中,缺乏调查茎流速率的空间分布格局,导致了无瓣海桑的林段耗水量高估55%,海桑的林段耗水量高估5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桑属论文参考文献

[1].袁健,黎新年,谢卫,施苏华.海桑属植物基因表达差异模式初步研究[C].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2018

[2].赵何伟.海桑属两种红树植物水分利用研究[D].厦门大学.2017

[3].易湘茜,覃媚,高程海,侯小涛,缪剑华.红树海桑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6

[4].宫凯凯,秦国飞,李国强.海桑属红树植物及其内生真菌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6

[5].宫凯凯,魏传梅,汪琪,秦国飞,吴志慧.海桑属(Sonneratia)红树植物及其内生真菌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C].第十二届海洋药物学术年会会刊.2015

[6].李诗川,李妮亚,刘强,陈坚,向敏.海桑属红树植物离子积累、光合和抗氧化能力及相关性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4

[7].毛礼米,Swee,Yeok,Foong.追索海桑属古生物地理演变历史[C].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第九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3

[8].张孟文.南岛清澜港海桑属种群特征及其濒危种海南海桑繁殖生态学研究[D].海南大学.2012

[9].吴钿,周畅,刘敏超,刘素青.五种海桑属红树植物叶片的结构及其生态适应[J].广西植物.2010

[10].毛礼米.海桑属花粉形态兼论地史记录和系统进化[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2009

论文知识图

海桑属6种植物花粉的大小统计比...海桑属花粉光切面、极帽、外壁...一4海桑属红树植物沿着河口的分布一15种海桑属植物不同发育阶段果...一6海桑属红树植物的成熟叶片和成...一35种海桑属红树植物的成熟果的...

标签:;  ;  ;  ;  ;  ;  ;  

海桑属论文_袁健,黎新年,谢卫,施苏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