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思想为指导,浅析雕塑家罗丹的作品《地狱之门》。在美学家康德看来,“崇高”与“美”最重要的分别在于“美”是一种反映对象的感受,而“崇高”只在主体的心灵。为了追求极致的审美的崇高,他提出“美感存在于痛感中”这一思想;罗丹善于从衰败残破中剥离出美感,《地狱之门》雕塑中蕴含的美学思想与康德对于美学的观点不谋而合。
关键词:德国古典美学;痛感;雕塑
受文艺复兴时期诗人但丁的启发,法国雕塑大师罗丹创作了反映长诗《神曲》中的“地狱篇”的场景的《地狱之门》,深刻描绘了地狱的残酷。
这件纪念碑式的艺术品由规模浩繁的群雕门饰组成,其中包含了大量恐惧、痛苦、扭曲的人物。作品的顶端形容枯槁的《三个幽灵》,幽灵们的头部挨在一起,三条手臂都指向下面的地狱,将视觉引导到巨大的《思想者》。《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巨人,巨人的两侧与身下布满扭曲凄惨的人型:在思想者身旁是刻画的是一些罪孽较清的人,渐下,罪孽愈大。面对满目人间悲剧,思想者单手托腮,弯腰屈膝,眉头紧锁地默视自己周围发生的一切。从思想者弯曲的身形与凝重的情态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在创作雕塑《思想者》的过程中,罗丹是怎样地矛盾与苦闷,又代入了怎样一种悲壮的心情去描绘这种极致的残酷和壮丽的优美。
《地狱之门》中巧妙的塑造、多结构形式,象征性构图及真实人物形态使它看起来精妙绝伦。这座雕塑本身,无论是否涉及它的内容意义、目的和功用,都具有形式上的纯粹美,而它的触动人心之处,远不至于它的形式美。
《地狱之门》这件作品中注入了罗丹强烈的现实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想,作品中刻画扭曲而悲惨奇异的图像是罗丹所注目的那个时代灰暗层面的抽象写照。
法国诗人里尔说过:“罗丹是一切。”罗丹用变幻无穷的雕塑造型,展现千变万化的众生相,从而反映出生命的真实。
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康德在他的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中写道:“美感与崇高感在愉快的种类上很不相同。“崇高感”是间接引起的快感,它先有一种生命力受到暂时阻碍的感觉,马上就接着有一种更强烈的生命力的洋溢迸发。崇高感在于心灵不是单纯地受到对象的吸引,而是更番地受到对象的推拒。崇高所生的愉快与其说是一种积极的快感,毋宁说是一种惊讶或者崇敬,一种消极的快感。”
通过分析各指标的相互关系,建立递阶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后,上下层次指标间的隶属关系就被确定了,对同一层次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并建立各自的判断矩阵。其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
《地狱之门》将可怖的事物建构为崇高的审美对象,它的中心主题是《神曲》“地狱篇”中的诗句。这种饱含痛楚的美,更加拔高了整个雕塑的意义。罗丹用变幻雕塑手法,曲折地反映出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地狱之门》中描绘了近两百个面目可憎丑陋人物,但对于坐在他们上方凝视众生、审视人性的思想者的描绘,体现的是罗丹的一种审美精神中的崇高。
刁德恒自掴五十巴掌之后,脸被掴得活像猪肝,川矢哈哈大笑。他走到百里香面前弯腰施礼,双手抱拳叽哩呱啦。庄翻译说:“百里香先生,今天打搅了,明天再来贵铺品尝您的厨艺!”
移取一定量钛标准溶液于25mL容量瓶中,加入1.0mL酒石酸钾钠溶液、3.0mL百里香酚蓝乙醇溶液、2.0mL 2mol/L硫酸、1.0mL阿拉伯树胶溶液,加水定容至刻度线,摇匀。静置10min,在波长590nm处,用0.5cm比色皿,以试剂空白为参比,测定其吸光度A。
罗丹在塑造雕塑时,对空间的营造、线条的把握是一种形式上的美感,而整件作品的主题和呈现,更多地带给我们的是冲击和痛感。就主观心理反应来说,比起“美”直接的快感刺激,“崇高”更倾向于将痛感转化为快感;“美”由审美的对象直接带来,而崇高只能来自审美主体的心灵。
无疑,在创作时,罗丹的心灵饱受煎熬与痛苦。我们有理由相信,《地狱之门》中那些扭曲狰狞的人形,人体的特殊处理是以罗丹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而那个坐在地狱之门之上的“最痛苦的罪人和最不幸的审判者”并不是但丁,而是罗丹自己。当罗丹创作这件作品时,他将自己代入其中,以极度痛苦矛盾的心情,注视着下面地狱所演的悲剧,思索着痛苦人间的原因。正是因为罗丹强烈的感情投射与精妙技法的运用,使得几个世纪后的我们再次看到这件作品时,内心仍然有着抑制不住的冲击与震撼。
正如康德所言,美感始终是单纯的快感,而崇高感,由压抑转兴奋,所以无论我们走马观花过多少流于表面、形式主义的雕塑作品,当我们看到罗丹将近代文明罪恶都集中表现在“地域之门”之上,深入骨髓地刻画出为情欲、恐惧、痛苦、理想而争斗、并折磨着自己的形象,并将希望、幻灭、死亡和痛苦等种种感情贯穿其中时,我们会由衷地为之震撼,会体验到带着痛感的崇高的美学,并对《地狱之门》产生出无比的敬重。
参考文献
[1]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邵大箴.西方现代美术思潮.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
[3]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82-83.
作者简介:徐雯(1994.11-),女,汉族,籍贯浙江嘉兴,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设计学、公共艺术设计与理论研究。
标签:崇高论文; 地狱论文; 康德论文; 之门论文; 雕塑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欧洲哲学论文; 欧洲各国哲学论文; 德国哲学论文; 《锋绘》2019年第4期论文; 浙江工商大学论文;